農業碳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農業碳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廣宇寫的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和康曉明等的 全球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循環的影響--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對外翻譯 和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煦棋所指導 郝遐鵬的 國際碳排放交易制度之研究 (2021),提出農業碳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排放交易、碳中和、氣候變遷、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邱祈榮所指導 花瑄鴻的 以自然為本於永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建立之研究 —以關西幸福林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永續土地利用、氣候變遷、碳交易、可食地景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業碳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業碳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零碳金融:碳中和的發展轉型

為了解決農業碳匯的問題,作者王廣宇 這樣論述:

中國確立了“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發展目標,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的里程碑。作為發展中大國, 中國計畫僅用 30 年的時間減少排放,實現從達峰到中和任重道遠。在這一目標指引下,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發生深刻變革。消費、市場、監管、投資等領域該如何應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零碳金融》一書嘗試回答這些新問題。 本書聚焦碳中和實現的金融驅動力和經濟分析,結合金融投資的一線實踐,提出金融支持綠色轉型主要有三個作用域:綠色金融、碳金融以及轉型金融——尤其是後者,在雙碳目標落實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本書還對碳金融、碳足跡、碳資產管理、碳交易監管等前

沿問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綠色金融及碳金融體制機制,著重發揮轉型金融在孵化突破技術和驅動產業“轉綠”方面的作用。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靠政策、市場、技術三者合力完成。本書另外從數位化減排、有為政府以及新實體企業行動等角度,梳理綠色轉型的綜合路徑。現代企業實施“減碳為零”戰略,更多企業家抱著“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吸引更多長期金融資本,投向低碳零碳科技,提高能源效率,實現規模化綠色產品和服務,才是全社會實現碳中和願景的通途。   王廣宇 華軟資本創始人、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董,吉林大學校董,長江商學院金融

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會長。 王博士于 2008 年創立的華軟資本是國內領先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主導項目曾多次獲評業界優秀案例。他在金融科技、上市與投資並購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曾多次榮膺中國最受尊敬企業家、中國優秀股權和創業投資家突出成就獎、中國 TMT 產業十佳投資人物、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傑出青年投資家、中國傑出並購人物、金牛股權投資精英、卓越金融科技領袖等榮譽。 王博士著有《負利率:銷金時代與貨幣狂潮》《新實體經濟》《先鋒:股權投資在中國》《2049 智慧崛起》《知識管理:衝擊與改進戰略研究》等多部作品。   第一章 碳中和金融分析

一、雙碳目標與新發展框架 / 003 (一)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路徑 / 003 (二)減排要依靠市場機制 / 004 二、綠色溢價 / 009 (一)平價碳成本 / 010 (二)綠色溢價與碳價 / 011 三、碳產權與外部性 / 012 (一)氣候變化的外部性 / 012 (二)碳產權 / 012 (三)碳配額與碳信用 / 016 四、便利收益 / 017 (一)便利收益與風險溢價 / 017 (二)碳便利收益的期權特性 / 018 五、風險管理 / 018 (一)非市場風險 / 019 (二)市場基礎、運行和濫用風險 / 021 第二章 綠色消費與碳足跡 一、碳足跡與碳資訊披露 / 02

7 (一)碳標籤 / 027 (二)消費源頭減排 / 029 (三)碳資訊披露 / 030 二、綠色消費引導綠色供給 / 032 (一)綠色戰略頂層設計 / 033 (二)執行新型消費計畫 / 035 (三)增加創新綠色供給 / 036 三、綠色行為與個人激勵 / 037 (一)觀念機制更新 / 037 (二)環保行為干預 / 041 第三章 零碳金融 一、金融:零碳化調整 / 047 (一)實現碳中和的三大金融域 / 047 (二)發展零碳金融至關重要 / 054 二、氣候金融 / 056 (一)內涵與實踐 / 057 (二)氣候金融體系 / 059 三、權益與包容性金融 / 063 (一

)權益金融和投資基金 / 063 (二)普惠與包容性金融 / 066 四、可持續金融 / 067 五、零碳金融應重視發輾轉型 / 069 (一)完善綠色標準 / 069 (二)披露環境資訊 / 070 (三)激勵低碳投融資 / 070 第四章 碳金融 一、碳排放權交易 / 075 (一)交易標的 / 075 (二)商品與金融屬性 / 077 二、主要規則 / 078 (一)交易制度 / 078 (二)市場主體 / 081 三、碳產品 / 082 (一)碳現貨:新征程 / 082 (二)碳期貨:大未來 / 084 (三)碳金融衍生品 / 086 四、碳基金投資 / 090 第五章 綠色金融

一、綠色信貸 / 101 (一)界定與概述 / 101 (二)綠色信貸制度 / 105 (三)銀行綠色信貸管理 / 107 二、綠色證券 / 109 (一)界定與概述 / 110 (二)制度與指數 / 113 (三)ESG與資訊披露 / 116 三、綠色債券 / 120 (一)界定與概述 / 120 (二)標準與實踐 / 121 (三)發行條件與流程 / 127 四、綠色保險 / 131 (一)界定與概述 / 131 (二)制度與實踐 / 133 (三)發展與保障 / 136 五、完善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 140 (一)優化綠色金融標準 / 141 (二)強化能力完善認證 / 142 (三

)創新產品鼓勵披露 / 143 第六章 轉型投資 一、能源清潔和可再生 / 147 (一)清潔發電和可再生能源 / 149 (二)生物質開發利用(非電力) / 151 二、能源密集型製造業 / 152 (一)製造端是主要排放源 / 152 (二)製造業升級與減排 / 153 三、交通和居住產業 / 154 (一)新能源汽車 / 154 (二)節能建築 / 156 四、農業現代化與科技化 / 157 (一)動植物資源與現代育種科技 / 158 (二)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科技 / 161 (三)農業現代化設施與資訊化 / 161 (四)林業科技與森林碳匯 / 165 五、突破性前沿科技 / 165

(一)碳減排技術 / 165 (二)零碳與負碳技術 / 168 第七章 有為政府 一、碳政策組合 / 175 二、碳稅與碳邊境稅 / 178 (一)碳稅的討論 / 178 (二)碳邊境稅與碳洩漏 / 180 (三)碳關稅對中國的挑戰 / 182 三、碳監管 / 183 (一)國外碳市場的監管經驗 / 184 (二)構建公平有效監管體系 / 185 (三)強化市場監管手段 / 186 (四)全程監管:從排放行為到配額交易 / 187 四、完善法制體系 / 188 (一)提高層級配套細則 / 189 (二)完善法制內在邏輯 / 190 五、消除非市場壁壘 / 193 (一)規範各行業減排技術標準

/ 193 (二)構建碳排放核查體系 / 193 第八章 國際借鑒 一、美國:自主碳減排交易 / 197 二、歐盟:完備碳市場嘗試 / 199 三、日本:碳排放總量交易 / 202 四、印度:探索碳期貨和碳融資 / 205 第九章 數位化減排 一、數位化浪潮:推動減碳 / 211 二、數位化生活與居民減排 / 213 三、數位化轉型與企業減排 / 214 (一)數字產業發展優先減排 / 216 (二)數位化轉型加速製造業減排 / 219 四、能源互聯網驅動減排 / 220 (一)釋放數位化潛力提效 / 220 (二)能源與工業互聯網脫碳 / 221 五、數位化減排的新空間 / 224 (

一)發揮大型科技公司的優勢 / 224 (二)助力城市管理和運行減碳 / 227 第十章 新實體企業:重做一遍 一、實現碳中和,企業是主力軍 / 231 (一)明確雙碳戰略 / 231 (二)培育低碳新模式 / 232 (三)內部碳資產管理 / 233 二、零碳金融:支援新實體 / 235 (一)服務之上更應支援轉型 / 235 (二)傳統金融加速“點綠成金” / 237 三、企業家精神: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 238 四、應對氣候危機:中國企業在行動 / 241 參考文獻 / 247 後 記 / 255 附 錄 / 257  

國際碳排放交易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農業碳匯的問題,作者郝遐鵬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地球氣候異常變化,影響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歸咎於大氣溫度不斷上升。西元1992年全球氣候治理正式登上聯合國會議的議題,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的制定、到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進展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經由法規與制度的逐步完善,並建立碳排放交易的機制;特別是歐盟體系的各個國家,成功實現京都議定書中碳排放交易的國際化、區域化,同時大幅減少碳排放量,成效卓越。本論文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的是氣候變化國際法律制度的演進說明,氣候變化問題乃是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問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置身事外或獨善

其身,也不可能單一國家能夠解決處理,國際上各國家需全球性地合作,調整國家經濟發展策略並進行長時間、大規模投入人力、物力與資金才能達成。第二部分介紹國際碳交易制度的形成與歐美碳排放交易制度,經過各締約國這三十多年的推廣與努力,根據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ICAP)的報告,「2021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報告」,全球已建成的碳交易系統有24個,另有22個國家與地區正在考慮或積極開發碳交易系統。第三部分主要描述國際上各交易體系制度達成的效益,以及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現狀與市場運行的具體情況。由於中國大陸於西元2011年10月宣

布針對特定省市進行碳排放交易試點計畫,2013年6月開始交易,並已於2021年7月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由於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並公開宣示中國在西元2030年要達到碳達峰、西元2060年完成碳中和的目標;其碳交易機制的啟動使全球納入交易的碳排放比率增加了一倍。因此如何借鑒歐美先進的制度,以及實施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改革情況,本論文將對中國大陸現有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提出建議,期以對各界認知相關碳排放及交易制度有所貢獻。

全球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循環的影響--觀測、控制實驗與模型模擬

為了解決農業碳匯的問題,作者康曉明等 這樣論述:

泥炭地生態系統是全球陸地碳庫的重要組分,它以僅覆蓋陸地總面積3%的比重,貯藏了全球土壤碳庫的15-30%,長期以來扮演著“氣候冷卻”的角色,在調控地球氣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東北隅的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是世界上海拔高、面積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分佈區,也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的地區之一,在全球碳迴圈研究中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然而,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幹化、極端乾旱事件頻發和大規模挖溝排水的多重作用,導致若爾蓋泥炭地逐漸萎縮、退化,並引起泥炭地厭氧好氧條件的改變,由此對泥炭地碳收支動態產生影響,使其碳源匯功能的轉換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已有研究工作也很難為提出切實有效的減源增匯措施提供足夠的科學理

論支撐。   基於此,本書選擇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為研究物件,從大氣-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統綜合研究全球變化對高原泥炭地碳迴圈過程的影響機制並進行模型類比,能夠為高原泥炭地的碳庫保育、碳分配的準確估算、碳匯功能管理及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援,對於高原泥炭地的保護和恢復及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康曉明,博士,中國林科院濕地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濕地與全球氣候變化團隊首席專家,中國林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林業百科全書-濕地卷編委。近年來聚焦高寒泥炭沼澤濕地生態系統,跨尺度研究了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對極端氣候、長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機制。先後主持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GEFUNDP、國家重點研發、科技部科技專項、中國林科院優青等專案10余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5項。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梁希林業科技進步三等獎、梁希論文一等獎等獎勵18項,獲國家高級訪問學者項目1項。 第一章高原泥炭地碳迴圈與全球變化 第一節 高原泥炭地生態系統碳迴圈及重要 第二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地面臨的全球變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水位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野外觀測與研究方案 第三節 基於控制實驗研究水位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四節 基於樣帶調查研究水位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參考文

獻 第三章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樣地及觀測方法 第三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氣候特徵分析 第四節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 第五節乾旱事件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環境因數的影響 第六節 乾旱下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與環境因數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組分的影響模擬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區域概況及觀測類比方法 第三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模型類比結果驗證 第四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生態系統碳分配定量類比 第五節乾旱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的影響模擬 參考文獻 第五章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和物候的影響

模擬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區域概況 第三節 觀測方法及模型概述 第四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及植被指數動態變化 第五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模型類比優化驗證 第六節氣候變化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和植被物候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時空格局動態類比及其驅動機制 第一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點位尺度模擬與驗證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初級生產力時空格局模擬及驅動機制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以自然為本於永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建立之研究 —以關西幸福林為例

為了解決農業碳匯的問題,作者花瑄鴻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嚴峻的環境問題,近年來與農林之氣候行動最為相關的自然為本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NbS屬於一套較新的概念,理論到操作尚未健全。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將此理念應用至達到環境、社會、經濟兼顧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可能,以NbS建立永續土地利用模式與評估方式,期待NbS在應對未來環境保護與資源挑戰上有有更明確的應用方法。本研究嘗試將永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帶入現今國際趨勢與實地規劃,並評估其永續性成效。研究依據基地資源盤點結果做發展潛力分析,將基地分區並擬定經營規劃,最後以NbS全球標準自我評估。經分析後計畫擬定以能夠兼具實現氣

候效益與生產的可食地景及林木經營為兩大目標,並於基地中保留部分土地維持原有狀態作為生態保護區,作為基地中動物棲息地、減少土壤擾動與保護有機農作免受污染。可食地景栽植作物選擇上以當地適宜栽植、具有發展潛力的植物為主;林木經營的樹種選擇以固碳能力高且具經濟價值的樹種,未來計算碳匯投入碳權市場。NbS全球評估標準本研究以「高度符合3、基本符合2、部分符合1、不符合0」4個情況自評每項指標的相符程度,最後加總各項指標分數換算百分比評估整體干預措施符合NbS的程度。評估結果顯示本研究之經營策略規劃上以生態為主,社會與經濟面向考慮較少,僅以規劃為主,執行與監測並未考量。未來執行此規劃方案,仍須有其他更詳盡

與多面向的研究分析,以期能夠有提出更周全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