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外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迪卡儂外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邁克爾·伯德寫的 藝術家的書信集 和凱特‧曼恩的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迪卡儂兩件外套的價格推薦- 2021年11月| 比價比個夠BigGo也說明:【現貨衝鋒衣】迪卡儂特價衝鋒衣男三合一兩件套防風防水加絨加厚登山服秋冬外套. 折扣$10. DKN552女款粉色2XL $1,644. 蝦皮購物fangyingho(2), 中國大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和麥田所出版 。

最後網站防風外套迪卡儂外套- 優惠推薦- 2021年11月| 蝦皮購物台灣則補充:你想找的網路人氣推薦防風外套迪卡儂外套商品就在蝦皮購物!買防風外套迪卡儂外套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賣家評價安心網購超簡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迪卡儂外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術家的書信集

為了解決迪卡儂外套的問題,作者(英)邁克爾·伯德 這樣論述:

本書于浩瀚的藝術史煙雲中精選出95封藝術家往來書信,寫信人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大師達·芬奇到1990年代的現代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涉及數十位世界藝術史上的重要藝術家。以“家人和朋友”“資助人和支持者”“愛情”“禮物和問候”“工作事務”“旅行”“道別”等8個主題對所有信件進行分列編排。 作者從全球各地博物館、檔案館中取得授權後,對原信件做高清影印,並對每一封信的書寫背景進行細緻入微的探索,解讀寫信人、收信人彼時的關係和處境。書中採取對頁的形式,將每一封信件的高清掃描圖與信件中譯文、作者撰寫的短文並列呈現,讀者可以在書信的字裡行間一窺藝術家對於愛情、親情、友情以及金錢的態度,也可以在私密的

信件往來中瞭解藝術家之間的交往,甚或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境況,以此構建一幅隱秘、別致的藝術史圖景。 邁克爾·伯德 英國作家、藝術史學家、教育家和BBC廣播專欄主持人,畢業于牛津大學墨頓學院。著有《和孩子一起讀的藝術史》《100個改變藝術的偉大觀念》等藝術相關書籍,其中《100個改變藝術的偉大觀念》被《獨立報》評為2012年年度圖書。 001 引言   1 “我看到了新的塗鴉” 家人和朋友 009 薩爾瓦多·達利致保羅·艾呂雅 011 法蘭西斯科·盧西恩特斯·戈雅致馬丁·薩波特 013 盧西安·佛洛德致斯蒂芬·斯彭德 015 凡妮莎·貝爾致鄧肯·格蘭特 01

7 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致雷昂納托·迪·博納 羅托·西蒙尼 019 菲力浦·加斯頓致伊莉絲·阿舍 021 碧雅翠絲·波特致諾埃爾·摩爾 023 皮特·蒙德里安致庫爾特·塞利格曼 025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致約瑟夫·列文斯基 027 賈斯培·鐘斯致羅莎蒙德·費爾森 029 愛德華·伯恩 -鐘斯致達芙妮·加斯克爾 031 威廉·布萊克致威廉·赫利 033 亞歷山大·考爾德致艾格尼絲·林奇·克拉夫林 035 朱耷致方士琯 037 卡米耶·畢沙羅致朱莉·畢沙羅 039 馬塞爾·杜尚致蘇珊娜·杜尚 041 桃樂西婭·坦寧致約瑟夫·康奈爾   2“好似在夢遊” 藝術家信件往來 045 保羅·高更致文森特·

凡·高 047 文森特·凡·高致保羅·高更 049 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致米開朗琪羅·博 納羅蒂 051 保羅·西涅克致克勞德·莫内 053 大衛·阿爾法羅·西凱羅斯致傑克遜·波洛克、 桑德·波洛克及哈樂德·雷曼 055 巴勃羅·畢卡索致讓·穀克多 057 馬克·羅斯科致李·克拉斯納 059 愛德華·馬奈致尤金·毛斯 061 大衛·霍克尼致肯尼斯·E. 泰勒 063 法蘭西斯·畢卡比亞致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 065 羅伯特·史密森致恩諾·大衛林 067 克勞德·莫内致貝爾特·莫里索 069 烏雷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致邁克·帕爾 071 邁克·帕爾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 073 本

韋努托·切利尼致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 075 約翰·康斯特布林致約翰·湯瑪斯·史密斯 3“你的魔法書” 禮物和問候 079 辛蒂·雪曼致亞瑟·C. 丹托 081 約瑟夫·康奈爾致馬塞爾·杜尚 083 萊奧諾拉·卡林頓致庫爾特·塞利格曼 085 王穉登致友人 087 草間彌生致唐納德·賈德 089 喬治·格羅茲致埃裡希·S. 赫爾曼 091 小野洋子和約翰·列儂致約瑟夫·康奈爾 093 胡安·米羅致馬塞爾·布勞耶   4“最好的作品” 資助人和支持者 097 圭爾奇諾和保羅·安東尼奧·巴比裡致未知收 件人 099 南茜·斯佩羅致露西·利帕德 101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致喬治·夏邦傑 10

3 羅伊·利希滕斯坦致埃倫·赫爾達·詹森 105 彼得·保羅·魯本斯致巴爾塔薩·格比爾 107 賽·托姆佈雷致裡奧·卡斯翠 109 溫斯洛·霍默致湯瑪斯·B. 克拉克 111 伊娃·海瑟致海倫·巴巴納克 113 瑪麗·卡薩特致約翰·衛斯理·比提 115 傑克遜·波洛克致路易士·邦斯117 列奧納多·達·芬奇致盧多維科·斯福爾紮 119 埃貢·席勒致赫爾曼·恩格爾 121 威廉·霍加斯致 T.H. 123 約瑟夫·博伊斯致奧圖·摩爾 125 艾格尼絲·馬丁致撒母耳·J. 瓦格斯塔夫 127 裘蒂·芝加哥致露西·利帕德   5“嗨,帥哥” 愛情 131 弗裡達·卡羅致迭戈·裡維拉 133 瓊·米切

爾致邁克爾·戈德堡 135 讓-奧古斯特-多明尼克·安格爾致瑪麗-安妮- 朱莉·福雷斯捷 137 保羅·納什致瑪格利特·烏達 139 艾德·萊因哈特致賽琳娜·特裡夫 141 朱爾斯·奧利茨基致瓊·奧利茨基 143 讓·穀克多致未知收件人 145 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致喬治亞·歐姬芙 147 喬治亞·歐姬芙致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 149 奧古斯特·羅丹致卡米耶·克洛岱爾 151 卡米耶·克洛岱爾致奧古斯特·羅丹 153 本·尼科爾森致芭芭拉·赫普沃斯 155 愛琳·阿加爾致約瑟夫·巴德   6“支付 1244 金幣” 工作事務 159 尼古拉斯·普桑致保羅·斯卡龍 161 約翰·亨利希·菲斯

利致未知收件人 163 亨利·摩爾致約翰·羅森斯坦 165 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致弗雷德里克·H. 艾倫 167 約書亞·雷諾茲致菲力浦·約克 169 安妮·亞伯斯致格洛裡亞·S. 芬恩 171 納姆·嘉寶致馬塞爾·布勞耶 173 倫勃朗·凡·萊茵致康斯坦丁·惠更斯 175 居斯塔夫·庫爾貝致菲力浦·德·切納文斯 177 奧伯利·比亞茲萊致弗雷德里克·埃文斯 179 卡濟米爾·馬列維奇致阿那托利·盧那察爾斯基 181 約翰·林內爾致詹姆斯·莫爾海德 183 安迪·沃霍爾致羅素·林內斯   7“想去威尼斯” 旅行 187 愛德華·李爾致哈勒姆·丁尼生 189 貝萊妮絲·阿伯特致約翰·亨利·布

蘭得利·斯 托斯 191 喬治·布拉克和馬塞爾·布拉克致保羅·戴爾 梅和卡洛琳娜·高德斯坦 193 約翰·拉斯金致未知收件人 195 海倫·弗蘭肯特爾和羅伯特·馬瑟韋爾致瑪麗 亞和漢斯·霍夫曼 197 阿爾佈雷希特·丟勒致威利博爾德·皮爾克海默 199 卡爾·安德列致伊娃·海瑟 201 法蘭西斯·培根致艾麗卡·布豪森 203 安娜·曼迪耶塔致裘蒂斯·威爾遜 205 李·克拉斯納致傑克遜·波洛克   8“更清晰的理解” 道別 209 湯瑪斯·蓋恩斯巴勒致湯瑪斯·哈威 211 保羅·塞尚致埃米爾·伯納德 212 時間表 214 圖片索引   本書精選了90余封藝術家信件,跨越了

整個藝術家通信史(各地的通信史起始時間各不相同,本書主要圍繞西方藝術家通信史展開)。其中,最早的是1482年列奧納多·達·芬奇寄給米蘭專制君主盧多維科·斯福爾紮的自薦信,最晚的是1995年辛蒂·雪曼給藝術撰稿人亞瑟·C.丹托的感謝明信片。信件是真實存在的物品,有些用筆手寫而成,有些經打字機敲擊而成,有些則通過傳真機傳遞。信件與其他物件無異,可以用手拿、閱讀、折疊、打開、揉成一團、撫平展開、輕輕塞進信封或者夾克外套的口袋,可以當作書簽,或許會沾上咖啡漬,或許會被老鼠啃食邊緣,或許會被遺忘在鞋盒裡。“手書的信劄,”如瑪麗·薩維格觀察,“是紙上的演出……語言和藝術由此纏繞交織。”然而,20世紀90年

代中期開始,人們似乎逐漸冷落了“紙上的演出”,更青睞通過電子媒體來溝通交流。如果將來要出版1995~2495年的藝術家書信集,那麼想必它會輕薄不少(當然這只是我的預測)。 友情和愛情是信件永恆的主題。丟勒對皮爾克海默說:“多麼希望你在威尼斯。”1931年,本·尼科爾森匆匆寫了張字條給芭芭拉·赫普沃斯:“我無時無刻不在想你。”而此時,他的身旁是“正在開心作畫”的妻子威妮弗蕾德·尼科爾森。1956年,李·克拉斯納在巴黎寫信給丈夫傑克遜·波洛克:“我想你,多麼希望你能在我身邊。”但是她此次出行實際上是為了暫時離開喜怒無常的丈夫。信中寄託的強烈情感是電子媒體無法傳達的,收信人手中捧著的是飽含象徵意義

的實體,既訴說著形單影隻,又幽怨著天涯分離。如同恐龍化石或古代陶器的碎片,歷史煙雲中留下的書信(見證了每個人早年的人生經歷)包含了大量寶貴的線索,如字體、紙張,以及內容中的蛛絲馬跡(地點、時間、收信人,歷史典故和參照資料,遣詞造句),這些線索聯繫在一起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從這個層面而言,通過書信還原寫信人伏案落筆的時刻,無論是藝術家的手劄,或是其他類別的信函,都能給人帶來真實動人的感受。 無論信件表達的是愛、金錢、友誼、敵意,還是只是對突如其來的問候予以回應,信件總能表現出寫信人和收信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原本,信件歸屬于收件人或其繼承人,不過一旦信件的潛在歷史價值被發現,所屬權往往會變

成博物館和檔案館,許多收件人的姓名會因此出現在藝術年刊上。其中一些是早已成名的歷史人物,如17世紀詩人、作曲家、外交官兼王子的藝術顧問康斯坦丁·惠更斯和蘇聯教育人民委員會委員阿納托利·盧那察爾斯基。此外,還有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的資助人喬治·夏邦傑、紐約畫商裡奧·卡斯翠、評論家兼策展人露西·利帕德,他們收集展品、策劃展覽、宣傳行銷,塑造了所在時代的文化經濟,不經意間改變了藝術風向。 有時,藝術家是為了資助和創作而不得不寫信。倫勃朗·凡·萊茵與惠更斯的通信,讓讀者真實地瞭解到,如何在合理表達不耐煩的同時,增加一份自尊自持。“我的錢在哪裡呢?”是16世紀至今藝術家書信中最常見的主題。居斯塔夫

·庫爾貝唐突地寫信給切納文斯侯爵,措辭謹慎,將自己大部分的世俗功名歸功於他一直以來鄙視的人。裘蒂·芝加哥以20世紀70年代活動家、女性藝術運動擁躉的身份,給露西·利帕德寫信。對資助人而言,為藝術家提供支援是一種使命。與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亨利·摩爾、艾格尼絲·馬丁、法蘭西斯·培根相比,他們的資助人奧圖·摩爾、約翰·羅森斯坦、山姆·瓦格斯塔夫、艾麗卡·布豪森顯得無籍籍名。不過至少在信件中,我們能看到兩者之間的關係。  

迪卡儂外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Kids playground歡迎免費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user/kazumaw

大家好 這是一個專門為Kazumaw家庭紀錄生活的頻道~
全部都是紀錄kazumaw家庭生活中的影片~
屬於家庭生活頻道 並非兒童頻道
頻道中有許多遊樂場玩樂的影片 玩具開箱 吃餅乾點心 還有一些學習的小遊戲~
從玩樂中學習成長 ~
希望帶給你開心的每一天

kids playground ~ 孩子們的遊樂場
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有新的影片會通知您喔~ ~~
https://www.youtube.com/user/kazumaw


狩獵射擊槍~OTORO揪大家一起來槍戰吧 超級好玩的
https://youtu.be/lBVxv3_uD24

卡通頻道猴塞雷!瘋狂運動會 - Otoro揪大家一起來玩吧
https://youtu.be/P-0c2pFAVCY
https://youtu.be/MuK5ihpaKn4

台灣玩具反斗城 台北新生旗艦店 ~ 買玩具囉~~~
https://youtu.be/Xlp4fl-0Pqg

屎到碗裡來 + 小小兵怪味豆 ~ 超級噁心好玩的~~~
https://youtu.be/UosIYIpjIeY

超級緊張的爆炸氣球 快點來玩吧~~~Booming balloon ~ बूमिंग बुलून ~ ブーイングバルーン
https://youtu.be/kbWwQLwfyTc

畫畫遊戲 ~ 還有小禮物時間喔~ 超酷的 ドローイングゲーム खेल ड्राइंग
https://youtu.be/85v0ozBDCd0

比賽小遊戲 敲打企鵝 還有小禮物喔 penguin war ペンギン戦争
https://youtu.be/YxNhHFGJFIg

宜蘭頭城】頭城農場兩天一夜豐富之旅-一泊三食+點心無限~體驗DIY PART1
https://youtu.be/N8eKU6cTw3Y




寄東西給賓爸爸&OTORO
24258 新北市新莊區福營路173號11樓(普及科技)

FB社團 : 孩子們的遊樂場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unclebingo/

工商合作聯繫 : 楊小姐 [email protected]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為了解決迪卡儂外套的問題,作者凱特‧曼恩 這樣論述:

厭女從不是個人問題,更不需要真正厭惡女性, 重點在於權力結構。   難道,我們不是活在一個進步而平等的社會? 當性別平權看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厭女反撲才正要開始 近年拆解「厭女情結」唯一重磅經典 ◆ 性別學術界公認突破過往論述之作 一如漢娜.鄂蘭提出「邪惡的平庸」,我們也必須正視厭女情結無所不在的平庸性。 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審訂   ▎本書特色 ▎ ◎近年來討論厭女(misogyny)結構最有力、最深刻,且提出開創性觀點的重要著作。 ◎本書出版後席捲西方性別學術圈,國內外女性主義學者競相拜讀,引發討論風潮。 ▎國內學者專家齊聲推薦 ▎ 尤美女(立法委員)、王曉丹(政

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按姓氏筆畫排序)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

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   「模擬一個簡略的實例可能有助於我們思考。想像一個人在餐廳裡,他期待自己不僅要獲得恭敬的對待──顧客永遠都是對的,他所點的餐點更要被殷勤地奉上,還要伴隨一個笑容。他期待餐廳令他感覺受到照料且與眾不同,同時他的餐點會被送到面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有點弱勢但同時又富有權力的位置)。現在,想像這個客人感到失望──因為他的服務員並沒有在服務他,雖然

那是因為她正在招呼其他桌的客人,或者,也許她看來像在懶散地四處閒晃,或單純在做她自己的事,因為不明原因而忽視了他。更糟的情況是,她可能看似在期待從他身上獲得服務,使兩人的角色發生了令人困惑的反轉。不論哪一種情況,她表現出來的舉止態度都不是他在這類情境中所習慣的。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像,此人會變得迷惘,進而怨懟;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像他用湯匙敲擊餐桌;我們很容易能夠想像他的挫折感爆發。   很顯然,這只是一個簡略的例子,但我認為這確實為進一步的闡述和延伸奠定了一個大有可為的基礎;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容易理解的情況,關於近似仇視和敵意的態度可能如何被激發出來,同時因為女性的性別以及──在此案例裡──因為認

為她破壞了父權的規範與期待。此外,如果我們同意這是一個有效的例子,這例子也告訴了我們,厭女情結『不』必是什麼。它不需要針對所有的女性,相反的,它可以只針對特定的女性,例如那些被看作不服從的、怠忽職守的,或違反規則的女性。」──凱特‧曼恩 ▎國外學者媒體一致讚譽 ▎   很高興看到本書問世,它具有深刻的洞察、清晰的分析,並堅定地投注心力於重大正義問題之上,使我深感振奮。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和教授性別歧視與厭女情結相關議題,但是這部著作開闢了新的視角。舉例來說,曼恩將性別歧視看作一套信念並將厭女情結視為執行策略,為兩者做了極有說服力的區分。凡是思考此議題的人們對於性別不正義的根源何在都

有自己的看法,但曼恩認為「厭女情結」主要是關於女性提供支持、服務和照顧的論點,肯定在我們動盪時代的故事中,占了很大的分量。 ──瑪莎‧納思邦(Martha C. Nussbaum),芝加哥大學法律與倫理學教授,《從噁心到同理》作者 哲學是抽離的,並超脫世俗,或說哲學應該要如此──凱特.曼恩的精采著作《不只是厭女》反駁了這樣的看法。在本書裡,哲學與現實狹路相逢,且關乎生死。曼恩從文學、電視、電影、社群網站、近期社會事件和科學研究中取材,她直言不諱,令人耳目一新地用厭女情結的行動為其定義:它監督並懲罰女性,因為她們未能扮演好服務男性需求與欲望的古老角色。曼恩分析厭女情結的各種特質,並解釋為什麼即

使女性已經獲得了更進一步的平等,厭女情結的壓制卻不顯鬆動。每一個試圖了解當代文化和政治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 ──蘇珊.布里森(Susan J. Brison),達特茅斯學院哲學教授   凱特.曼恩在《不只是厭女》一書中提供了強力的論證和及時的分析。針對性暴力,她提出了和人類學家艾倫.費斯克與心理學家泰吉.瑞一致的看法──「將強暴犯描繪成怪物的誇張說詞赦免了他們。」她提醒我們去留意「厭女情結的平庸性」,也就是「在某種虛假的錯誤意識背後,那些殘酷與不人道地對待他人者,其實清楚地知道對方是人類同胞。」……我們總是樂觀地希望,我們最糟糕的非人道行為乃是基於困惑的思考,因為這表示,只要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

解現實,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事實可能令人難以接受:我們最好的與最糟糕的傾向都源自於看見他人的人性。 ──保羅.布魯(Paul Bloom),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針對美國社會裡的厭女情結,曼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具洞察力,而且挑戰思考──儘管也令人沮喪──的分析。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作品,而它來得正是時候。 ──張美露(Ruth Chang),牛津大學法學教授 凱特.曼恩撰寫了一部觸動人心且強而有力的作品。在政治哲學分析著作中,這部作品堪稱數一數二。 ──宋莎拉(Sarah Song),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法律與政治學教授 《不只是厭女》極具說服力地將「厭女情結」定義為對女性帶有敵意

、貶低、羞辱和懲罰意味的待遇,並以機智、急迫而懇切的語言引導出當代文化裡的厭女情結邏輯。根據本書,「厭女情結」是父權體制裡的執法部門,因此也應該和「父權」與「性別歧視」一樣,成為女性主義分析裡的重要概念。《不只是厭女》結合了清晰的概念和熱切的情感投注,若想理解近年來在所謂進步西方社會裡浮上水面的、針對女性的醜惡敵意,這是非讀不可的一部作品。 ──陶麗.莫依(Toril Moi),杜克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這部重要的新作裡,曼恩運用道德哲學來作為分析工具,為厭女情結的邏輯提供引人注目的說明。在未來,本書勢必會為這個至今仍被忽略的重要議題提供關鍵參考。 ──約翰.塔西歐拉斯(John Tasioul

as),倫敦國王學院潘迪生法學院法律系教授 在《不只是厭女》一書裡,女性主義哲學家凱特.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使女性彼此對抗:「好太太」VS. 「女權納粹」。在這個進行性掠奪的名人們紛紛被揭發的時代,我想不出還有哪本作品比它更與此現象高度相關。 ──凱莉.提拉多.布拉曼(Carrie Tirado Bramen),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性別研究所英語教授兼主任 針對厭女情結的邏輯,曼恩的闡述不僅有趣,並且發人深省……她廣泛使用真實案例來說明並論證她所理解的厭女情結,是值得讚賞並值得作為典範的哲學書寫。 ──瑪莉.米蔻拉(Mari Mikkola),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哲學系助理教授 《不只是

厭女》一書出現的時機不能再更好了。身為康乃爾大學的哲學教授,曼恩運用了哲學領域裡的抽象工具來分析當代事件,引導她的主要問題令人困擾卻也直接了當──用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奧利佛的話來說:「厭女情結為什麼還存在?」在《不只是厭女》所提出的面向上,曼恩的說明極具說服力。 ──莫拉.威格爾(Moira Weigel),哈佛大學研究員,劍橋大學哲學博士 在《不只是厭女》一書中,凱特.曼恩令人驚豔而精妙地解釋了性別與權力的動力,這動力總被刻意模糊,但卻左右了同情心還有對「完整人性」的假設,左右了它們如何生成、為誰而生。對於我和其他致力於理解這世界,以及「誰在這世界裡擁有權力」的許多人而言,曼恩的書寫無比珍

貴。讀過《不只是厭女》後,你將能夠更容易深刻地理解這個時代。《不只是厭女》具有洞察力、大膽、文字令人耳目一新,是我所讀過關於性別與權力的書籍中,數一數二的作品;我可以持續不斷從本書中學習。 ──蕾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良善與瘋狂》(Good and Mad)作者 曼恩的《不只是厭女》來得太是時候,它為這個在我們眼前逐漸被揭露出來的,這個普遍的邪惡現象提供了一個理論架構……本書提醒我們,要揭發個別的厭女者很難,但要將厭女情結連根拔除,更加困難。 ──卡洛斯.羅札達(Carlos Lozada),普立茲評論獎得主 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和道德哲學家,曼恩為我們對厭女

情結和性別歧視的既定觀點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分析……在這個領域裡,至今尚未有任何一本專門解構厭女情結的專書或長文。歷史學家們,注意了,是曼恩填補了這個空白……在這個需要新觀點的領域裡,曼恩這位女性主義哲學家開拓了新的道路。女性哲學家們一方面試圖讓自己的研究方法獲得認可,另一方面全心投入於挖掘性別關係裡的政治、知識學和道德面向。《不只是厭女》將鼓勵一直以來都在追蹤語言意義和其脈絡變化的歷史學家們,再一次探究這個女性主義裡的古老詞彙。 ──莉莉安.卡列斯.巴爾格(Lilian Calles Barger),歷史學者、女性主義作家 凱特.曼恩的《不只是厭女》為一普遍現象提出了重要且具說服力的分析。曼恩

精細地分析了高度受到矚目與討論的社會事件及日常經驗,最後針對厭女情結的內容、成因、時間和作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洞見。曼恩也贈與我們一個巧妙的新詞彙:「同理他心」,這個詞彙讓我們得以描述在面對厭女的男性時偶爾會出現的,為男人辯解甚至同理的態度。 ──《大誌》(The Big Issue) 康乃爾大學哲學教授凱特.曼恩在她的新書裡提出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論證,她將厭女情結視為一個跨文化的體系,而不只是個人的偏見。 ──《紐約時報》編者電子報(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terpreter Newsletter) 《不只是厭女》是一部範圍廣大、富有野心並引人注目的著作;她提出

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的問題。曼恩的沉著與在知識學上的敏銳推動了討論,她懷抱著良善的意圖檢視如哈維‧溫斯坦這類的加害人與川普般的霸凌者。她從各個角度研究並拆解了厭女情結。 ──《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 每個女性主義者都應該有一本《不只是厭女》。讀完這本書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仍舊時常回顧、重讀並引用其中內容。曼恩用來說明各種厭女情結形式的類比是如此清晰,她也分析了性別歧視和厭女情結之間的不同。在我看來,《不只是厭女》注定將與娜歐蜜.沃爾夫的《美貌的神話》與貝蒂.傅瑞丹的《女性迷思》並列,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 ──珍妮佛.泰勒.斯金納(Jennifer Taylor Sk

inner),播客節目《選民》(The Electorette) 在《不只是厭女》一書中,凱特.曼恩以一個引人入勝的角度,檢視了某種無所不在的現象。曼恩從權力觀點分析厭女情結;透過本書,讀者們不再把焦點置於個別的厭女者或對女性懷有深刻恨意的男性身上,而是試著理解權力結構,這個結構不僅讓男性的糟糕行為得以獲得無盡的同情心和原諒空間,最重要的是,那也教導了男性:女性理當是某種樣貌。 ──艾薩克.查特納(Isaac Chotiner),網路雜誌《板巖》(Slate) 厭女情結是什麼?它和性別歧視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男性的支配地位持久不衰?康乃爾大學哲學教授凱特.曼恩的《不只是厭女》提供了一個答案。

她指出,厭女情結無關乎男性對女性的敵意和仇恨,而是針對挑戰了男性支配地位的女性的控制與懲罰,並獎勵那些鞏固現狀與懲罰其他女人的女性……本書呼籲我們留意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從出生起便被指定這些角色,且鮮少提出質疑,同時我們是如何懲罰那些背棄這些角色的人──尤其是女性。 ──西恩.依林(Sean Illing),網路媒體《渥克斯》(V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