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 碳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造林 碳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博湧寫的 綠金企業:從IT到ET,開創新藍海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所 林昭遠所指導 李雅婷的 以環境指標推估集水區碳存量空間分布之研究 (2018),提出造林 碳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物量法、IPCC、碳存量、環境指標。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班 陳鴻輝 CHEN,HONG-HUI所指導 陳光志的 太陽能發電建置效益評估-以K廠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能源的重點而找出了 造林 碳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造林 碳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綠金企業:從IT到ET,開創新藍海

為了解決造林 碳權的問題,作者朱博湧 這樣論述:

  全球六大綠色趨勢、台灣六個點綠成金案例,  從IT到ET,這是一場關乎台灣企業生死存亡的必要革命。   自然資源不用錢?「碳足跡」讓經濟和公益相加相乘!  德國電力制度,讓綠能創新成為資源解答。  想進入美國市場,先了解「綠色採購」!  企業如何從綠色科技,找到對的應用、對的市場?  領導者如何讓組織上下、與夥伴攜手,以綠色消費為經營目標?  如何向消費者述說,綠色產品對他們的價值?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繼出版《藍海策略台灣版》後,為企業提出了「綠金就是藍海」的新方向。希望透過本書,讓個人、企業及國家均能站在策略的制高點思考。   本書從行走尖端的國際綠色趨勢說起,由瑞典

、德國、美國,以及中日韓的經驗,探討綠金環境的建立邏輯,並以國內六個來自傳統產業、化學業、高科技業的成功故事,為綠色改造現身說法。透過系統性的綠金規劃執行架構:四項行動架構、上下游3R(減少、再使用、回收)分析等,提供華人企業擺脫逐成本而居的宿命,開創綠色差異化,借力使力的槓桿點。   唯有在低碳、節能、減廢各方面找到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華人企業才能創造利己也利他的雙贏局面,開啟創新、充滿商機的新藍海。 作者簡介 朱博湧   美國普渡大學企管博士,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目前任職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教授,並創辦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EMBA)。   主要研究領域為「創新管理」

、「策略管理」及「高科技管理」。曾獲1987年美國決策科學學會博士論文獎,連續五年獲得《Cheers》雜誌調查的台灣十大EMBA名師之譽,2005年並榮膺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曾擔任台灣飛利浦電子(股)公司、工業技術研究院、經濟部技術處、中華經濟研究院、正新橡膠(股)公司、裕隆日產汽車(股)公司及數家民間中小型企業顧問。   經常應邀演講主題包括「藍海策略」、「創新管理」、「策略管理」、及「亞太成長策略」等。曾著「藍海策略台灣版—十五個開創藍海的成功故事」,此書並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頒發九十五年之金書獎。

造林 碳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大家都很熟悉,但您有想過藝術展覽也會產生碳排放嗎?台北市立美術館希望藉由造林,抵銷第十二屆台北雙年展所產生的390公噸碳排放,不過引發砍樹造林的爭議。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924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以環境指標推估集水區碳存量空間分布之研究

為了解決造林 碳權的問題,作者李雅婷 這樣論述: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提出之碳存量係以生物量法進行估算,可推估陸域生態系中各植物群落的二氧化碳釋放及存量,惟其需配合土地利用圖資加以推算,另因土地利用圖資無法即時反應土地利用現況,本研究以IPCC方法與碳含量轉換係數推估之碳存量,探討碳存量在不同空間尺度上之差異;另利用衛星影像萃取環境指標建立集水區碳存量推估式,可即時評估集水區碳存量之空間分布。以濁水溪流域為樣區,採用2008年國土利用圖資之林地區位,以IPCC全球性尺度計算森林區位之碳存量為34,645,779噸;而蒐集自台灣碳轉換係數估算

之區域性尺度森林碳存量為29,754,705噸,若以區域性尺度為基準,全球性尺度估算之森林碳存量高估16%,主要是IPCC採美國溫帶落葉林為計算對象,其林木生長速率較快所致。植物群落碳存量主要分地上部及地下部加以估算,非植物生長區位之溼地亦含有大量碳存,如何利用環境指標萃取適宜區位,量化分析不同土地利用之碳存量極為重要。本研究利用LANDSAT衛星影像結合DEM資料萃取環境指標,以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NDVI)反映植物群落光合作用,地形溼度指數(TWI)反映土壤深度,而溼地係以常態化差異水體指標(NDWI)萃取溼地區位藉以間接推估其碳存量。結合上述三項環境指標,建置集水區碳存量空間分布模式,迴

歸分析顯示以環境指標建置之模式與IPCC估算結果呈顯著正相關(R2=0.897,p <0.01),整體解釋率可達89.7%,顯示碳存量推估除考量植生因子外,水體指標亦可反映溼地碳庫。本研究所建置之碳存量推估式,可量化集水區碳存量之時空分布,供相關單位在資源保育及防災之參考。

太陽能發電建置效益評估-以K廠為例

為了解決造林 碳權的問題,作者陳光志 這樣論述:

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為來自大自然的能源,其特性是不會污染環境,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等。我國地狹人稠,能源消耗佔比名列全球前矛,而且幾乎都須仰賴進口,因此發展再生源對我國來說是刻不容緩的事。依「固定躉購費率制度」(Feed-in Tariff, FIT)機制自2009年運行自今,透過較高的補助金,提供政策誘因鼓勵民間興建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發電廠,交易收購一次最多可簽20年。但由於原先的機制沒辦法證明付了錢就是買到「純綠電」,配合目前我國政府計畫,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要達到總發電量之20 %。台灣再生能源憑證(T-REC)自20

17年五月發出第一批憑證,每發1,000度再生能源即可申請一張憑證,為國際企業追求在地100%綠電使用目標作保證。符合自願性的再生能源使用目標及達成再生能源政策的強制性要求。本研究目的是針對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中之太陽能發電系統實際安裝應用的效益探討,因太陽能發電需要較大的裝設的面積,科技廠房屋頂通常有較一般民宅寛濶的空間,且較無遮蔭問題。研究方法是透過太陽能光電系統業者在廠房屋頂的安裝實例,就政府的推動策略、業者配合的意願等建構一個完善設置的可行性流程,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面積1800坪屋頂,建置1,000KWH電力廠址,業主未出資金確實可順利完成設置,廠房內溫度降低3~5˚C。未來在推動太陽能

發電的同時,擁有屋頂空間的機關團體也能參酌自身的環境踴躍參與,國內系統業者也可循此實例,評估後採取行動,能加速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建置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