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伯翰寫的 銀行法暨金融控股公司法(四版) 和霍爾.薛利、傑洛米.裴勒的 騙術與魔術:識破13種連財務專家都不易看穿的假報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凱基銀行」相關新聞 - CTWANT也說明:繼樂天、連線LINE BANK二家純網銀陸續上線開業,將來銀行在12月9日取得金管會核發營業執照後,預計於明(2022)年第一季正式營業,國內銀行也累積達39家。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美商麥格羅‧希爾所出版 。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科技金融研究所 孫大千所指導 黃雪君的 純網銀的發展對實體金融機構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融科技、純網路銀行、實體銀行、將來銀行、連線銀行、樂天銀行。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開遠所指導 林哲玄的 從電子支付與純網路銀行探討我國金融科技法規 (2020),提出因為有 電子票證、電子支付、純網路銀行的重點而找出了 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解答。

最後網站惠譽信評: 台灣純網銀的信用體質與母公司相連 - Fitch Ratings則補充:惠譽預期三家持有執照的純網銀,包含台灣樂天銀、台灣連線商業銀行與將來銀行,將在近期開始營運,而台灣樂天銀將會是第一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銀行法暨金融控股公司法(四版)

為了解決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問題,作者周伯翰 這樣論述:

  為配合金融法規之修訂,本次改版對本書所引用的多種金融法規之內容進行大幅修改,例如:為因應涉及電子支付機構之多種法規大幅修訂與「純網路銀行」之設立,而修改第一篇第一章第十二節第九項;為因應「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與「銀行業及其他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之金融機構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實施辦法」大幅修訂,而修改第一篇第二章第三節;為使讀者瞭解「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而修改第二篇第三章第三節;為配合金融法規之更名或整併,而改寫「附錄:金融法之法源及金融相關機構之介紹」,以便讀者可以掌握金融法規之最新現況。

純網銀的發展對實體金融機構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問題,作者黃雪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首先以PESTEL分析台灣的總體環境,再蒐集實體銀行以及純網路銀行最新資訊以及文獻,使用的研究方法為定量研究,針對特定的問題發展出封閉選項的問卷進行調查,將結果以數據化呈現,最後合併蒐集的資料以及問卷的分析結果,進而完成純網路銀行的發展對實體金融機構的影響之結論與建議。首間純網路銀行起源於美國從1995年10月發展至今大約已經27年,台灣受法規限制下,純網路銀行的發展尚未成熟,人們的生活型態因為網路已經漸漸改變,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12歲以上上網率為83%,台灣在亞洲國家裡的上網率排名第五名,由數據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對於網路有高度的依賴性,在金融方面也具有相當的商機,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近年來逐漸設立純網路銀行新法規並於2018年頒布開放純網路銀行的設立門檻,目前通過審核的純網路銀行共計三家,分別為將來銀行、連線銀行及樂天國際商業銀行。實體銀行與純網路銀行間差異最大的是成本的支出,實體銀行需要負擔各個實體分行的租金成本以及人事成本,而純網路銀行則只需要建構網站與系統軟體及少量的員工即可營運,相較之下純網路銀行能將可用資金運用在其他的部分,例如連線銀行將預算花在行銷廣告以及每個月提供個人戶88次網路銀行匯款免除手續費,以此吸引顧客開立帳戶。另外,實體銀行與純網路銀行間營業時間也有所不同,純網路銀行並無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都能使用帳務的功能,但資安以及隱私問題也是客戶非常重視的問

題,純網路銀行是否能取得客戶的信任這將是一大考驗,因此藉由此研究分析純網路銀行的趨起將會對於實體金融機構會有哪些影響。

騙術與魔術:識破13種連財務專家都不易看穿的假報表

為了解決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問題,作者霍爾.薛利、傑洛米.裴勒 這樣論述:

  有些公司喜歡在媒體上放消息,宣稱公司營收又創新高、今年預計發多少股利,甚至誇口說自己是零庫存管理。   這些利多消息已經夠讓股民心癢癢的了,如果再加上「美好的財務報表」,就成為世界無敵的吸金大法。   直到有一天,氣球吹破了,才知道這些全是高明的騙術。   回頭一看終於恍然大悟,寅吃卯糧的假營收、誤導性的假銷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收購案,……其實早就隱藏在黑心報表中。   別擔心,鴨蛋再密也有縫,當黑心公司說了第一個謊,勢必會有第二個謊、第三個謊、第四個謊。   有會計界福爾摩斯之稱的霍爾.薛利,要教你逐步拆穿這些漫天大謊,在《騙術與魔術》書中,黑心公司的名字完全沒有馬賽克,保證大呼過癮。

作者簡介 霍爾.薛利 (Howard M. Schilit)博士   特許會計師(CPA)   財務騙術偵測集團公司(簡稱FS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在於警告客戶當心財務騙術。在此之前,他還創辦了財務研究與分析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Research and Analysis)。《智富》(Smart Money)雜誌二度將他選為投資界「前30大重量級人士」(Power 30)之一。薛利博士現居佛羅里達必斯肯島及馬里蘭州洛克維爾。 傑洛米.裴勒(Jeremy Perler)   特許財務分析師(CFA)、特許會計師   風險指標集團(RiskMetrics

Group)會計犯罪研究計畫(財務研究與分析中心的前身)共同主持人;風險指標集團是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及財務研究服務方面的全球領導者。裴勒經常在產業大型會議及訓練研討會中發表專題演說,也在諸多媒體上發聲,如《巴倫週刊》(Barron’s)、《商業週刊》、《華爾街日報》以及CNBC電視台。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50堂領導力必修課讓團隊成員甘願為你賣命》、《第35個故事》、《征服》、《看穿對手的商業戰術》、《征服領導》、《行銷不必再喊選我選我》、《變身成Google》等十多本書。

第一部:基礎的建立 恨在心裡口難開 修飾一下X光片 第二部:操弄盈餘騙術 騙術1:提前認列營收 簡單講就是寅吃卯糧,把後期營收拉到前期,黑心公司解決了眼前營收短缺,卻替未來製造出了大問題。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檢查以下是否異常,一、關帳日延後。二、認列的營收是否超過合約已經履行的金額。) 騙術2:認列造假的營收 先付1,500萬美元給經銷商,假裝收到經銷商1,000萬美元的訂單,產品則運到自家的秘密倉庫。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假營收會帶來有問題的應收帳款,黑心公司要用更多的謊圓第一個謊。) 騙術3:利用一次性或不長久的活動來提高收入 把電池製造部門賣給其他公司,同時再向被出售的單位購買電池

。交叉使用一次性交易與重複性交易,魚目混珠製造騙術。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一定要同時檢視交易雙方在出售業務時的揭露說明,才能了解葫蘆裡賣的是真藥還是假藥。) 騙術4:把目前發生的費用挪到後期 黑心公司費盡心力藏起資產負債表上的費用,假裝這些成本其實是資產。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現金流大幅減少,而且營業現金流同樣大幅下降。) 騙術5:運用其他技巧以藏匿費用及損失 銷售產品時就要認列未來保固成本的費用,這是會計規則要求的。但黑心公司會故意認列較低的額度,讓利潤飆高。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產品的銷售量增加,但保固費用或保固準備卻反而減少。) 騙術6:把現在的利潤挪到後期 黑心公司刻意把現在的意外之財

藏起來,不安好心地準備填補未來人為的大坑洞。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請注意資產負債表上的當期遞延營收或預收營收,意外之財就是躲在這裡。) 騙術7:把未來的費用挪到前期 為了誇大明天的利潤,新任執行長通常會拚命地提前認列費用。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一定要非常非常謹慎地看清楚報表中的「非常態」費用。) 第三部:現金流騙術 騙術1:將來自融資活動的現金流入挪到營業活動項下 偷偷摸摸地把應收帳款賣掉,讓你無法察覺黑心公司現金餘額不足、業績嚴重衰退的假象。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應收帳款揭露事項中,出現類似字眼:本公司在第四季做出決策,要將某些現有的分期應收帳款讓渡給第三方。) 騙術2:將一般營業現金流出挪

到投資項下 兩家黑心公司共謀詐騙,你買我的貨,我買你的貨。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揭露事項中出現類似字眼:這些客戶在本季度都簽署購買本公司5億美元的網路產能,而本公司在本季也承諾這些客戶要投入大量資本投資。) 騙術3:利用收購或處分膨脹營業現金流 黑心科技公司專門收購一些規模很小的公司,技巧性地視為「不重要」,因此選擇完全不揭露在報表中。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在收購後提報的營業現金流為正值,但在收購之後認列的自由現金流均為負值。) 騙術4:利用不持久的活動提高營業現金流 黑心公司施壓給供應商,延長付款的時間。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應付帳款相對於銷貨成本的比率出現成長。) 第四部:重要指標騙術 騙

術1:展現過度吹捧績效的誤導性指標 同店銷售額是分析零售業或餐飲業最重要的指標,不過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並沒有詳細的規範,讓黑心公司有機可乘。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同店銷售額加速成長,但店面平均營收卻急速下滑。) 騙術2:歪曲資產負債表上的指標,以避免展現公司情況惡化的跡象 企圖掩飾收款能力惡化的情況,黑心科技公司要求某些密切往來的客戶簽署文件,同意將應收帳款轉為本票或貸款。 (識破假財報的方法:當投資人看到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大幅縮短時,應該就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第五部:彙整 複習各種騙術及相關建議 作者序   已有之事將再出現,已做之事將再發生;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傳道書》1:9(E

cclesiastes 1:9)   無疑地,上市櫃公司的資深管理階層都渴望能提報正面的消息和出色的財務績效,以討好投資人而後進一步推升股價。雖然多數企業在提報財務績效時都按照道德倫理行事,遵循會計規範,但有些卻會利用規則當中的灰色地帶(或者,會完全忽略這些規則),以誤導的方式來描述自家的財務績效。   企業財務醜聞存在的歷史,和企業及投資人的歷史一樣長久。不老實的管理階層一直都在剝削不會起疑的投資人,而且,他們不太可能金盆洗手。就像所羅門王(King Solomon)在《傳道書》中說過的:「已有之事將再出現,已做之事將再發生;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因為這種想要討好投資人的需求永無停歇,對

管理接階層來說,透過財務騙術來誇大正面績效的誘惑也就永遠存在。對那些費盡千辛萬苦才能達成投資人期待,或追上競爭對手表現的公司而言,玩弄會計花招的誘惑尤其強烈。而且,隨著這些年來投資大眾愈來愈精於察覺這些招數,不老實的企業也不斷尋找新方法(或回頭使用舊方法)來愚弄投資人。   原文書第一版於1993 年出版,透過7 大操弄盈餘騙術的形式,為讀者介紹了一個企業巧取豪奪的詐騙世界。2002 年的第2 版(中文版為《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以初版的架構為基礎繼續發展,揪出1990 年代的新招數以及最惡劣的犯行者。   因應過去10 年來這一波會計詐欺、重編財報以及其他財務報告方面的不當作為,這次推出

的第3 版,再找出許多企業用來誤導投資人的新技巧。本書擴充操弄盈餘騙術的討論,介紹了新類型的騙術(現金流騙術及重要指標騙術),並探究了遭受財務騙局衝擊的新產業(銀行業及保險公司)以及新地區(歐洲及亞洲)。   新版比前面兩版更進一步深入探究企業的巧計錦囊,以便讓讀者全面地看到現今到處流竄的各式各樣騙局花招。我們將這些財務報告騙術聚集後分成3 大類:   操弄盈餘騙術:揭露企業如何操弄損益表以提報更高的營收、膨脹的利潤,或是以不當手法調整後的平順營收模式。   現金流騙術:討論企業用來提報充滿誤導意味的亮麗現金流指標,包括營業現金流及自由現金流。   重要指標騙術:揭發企業如何操弄被認為是衡量企

業績效或體質健全度的重要指標,展現誤導的統計數字以愚弄投資人。   從失敗的財務報告中學得教訓   我們相信,針對編製、審計或評估財務報告的相關專業人士,最佳的訓練就是讓他們專心沉浸在案例研究當中,以從真實世界的失敗財務報告中學得教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執行處前任會計長羅伯.薩克就非常強調這一點,他建議應該像訓練醫學院學生從大體來了解健康史一樣,用同樣的方法來訓練會計師。他說:醫學解剖的目標,是要知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並判斷下次可以有哪些不同的作為。醫學專業人士試著從失敗中學習,以拓展答案的選項。不幸的是,財務報告流程有時候也會失敗……我們必須替會計師找到方法來善用這些失敗的財務報告,以拓展

我們的知識基礎。   本書採用的就是這種作法,從讓人震撼不已的騙局,及提報虛偽或誤導財務績效的企業身上獲得啟發。我們使用的案例範例,選自證交會執行的查核行動、證券集體訴訟以及財務研究與分析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Research and Analysis,現隸屬於風險指標集團(RiskMetrics Group)〕所做的會計犯罪學研究,呈現最相關、最有指標意義的企業祕辛,看他們如何借用財務騙術以隱藏業務惡化跡象。   這些小故事提供了寶貴的教訓,教會投資人偵測方法,在企業提報的結果無法代表經濟實質面時,得以窺見端倪。   哪些人可因閱讀本書受惠?   雖然我們在本書中

和讀者對話時經常都提到投資人,但我們認為有很多人也可以從這門嚴謹的課程中獲益。比方說,任何有相關經濟利益(例如商業銀行從業人員、債券持有人、保險承保人以及其他信貸供應商)的機構;他們需要能傳達基本經濟實質面的精準財報,才能針對特定企業做出周延的決策。   此外,獨立的審計人也必須了解管理階層使用的會計花招,才能針對財務報告的公平性表達合理的意見。董事會的成員若未謹慎搜尋財務騙術的徵兆,也就無法為投資人擔起有效的信託責任。而政府監理人員必須了解會計騙術花樣,也才能適切地施行規則。影響層面深遠的信用評等機構,在評估發行機構的財務報表時若不精準嚴密,則無法保障債券持有人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至於企業高

階主管本身,他們必須監督自家公司以及競爭對手的表現,也會因本書的諸多教訓受益匪淺。   雖然多數企業都誠實對投資人提報營運績效,但也有為數甚多的公司使用會計或財務報告花招來隱瞞真相。投資人多半不清楚管理階層的誠信標準為何,因此,就財務報表來說,聰明的投資人要自求多福,抱持健康的懷疑態度,並進行嚴謹認真的實質審查(due diligence)。此外,每一個產業都會出現財務騙術,更沒有地理疆界的限制。因此,就算投資人追蹤的是總部位在中國的公司,也會從有興趣分析位在美國、巴西或任何其他國家企業的人身上獲益。   我們要傳遞且放諸四海皆準的訊息是──這種企業誇大正面消息、隱藏負面消息的不當需求永遠不會

消失;而只要有誘惑存在,騙術通常就會隨之而來。 奧斯卡最佳財務騙局得獎名單得獎者:泰科(Tyco)得獎理由:最厚顏無恥、巧取豪奪的資深高階主管從1999年到2002年,泰科買下超過700家公司,總金額將近290億美元。雖然部分被收購的公司是大企業,但是很多規模都很小,泰科根本懶得在財務報表上揭露這些交易。泰科或許真的看中被收購公司的業務,但除此之外,這家公司還樂於昭告投資人,讓大家都知道他們快步成長。然而說到收購,泰科最喜歡的,是這當中代表的會計帳務漏洞。經常收購讓泰科能夠展示手中龐大的現金流;雖然,這些都不過是會計漏洞造成的假象而已。確實,泰科愛死了收購專用的會計原則帶來的好處,因此,就算

是在完全未從事收購時,他們也把這一套拿來用。創意十足的會計花招來看看當泰科的子公司安達泰(ADT)買下新保全防盜業務時,在會計上如何計算支付出去的款項。泰科沒有雇用更多人員,而是決定聘用由不同業者組成的獨立網路,藉此招攬新客人。泰科鍾愛收購專用的會計原則,因此決定利用這套作法,把會計帳作成向這些代理人購買契約。這樣一來,因為沒有認列正確的費用,泰科因此得以膨脹利潤。而且,因為泰科在現金流量表上把這些付出去的款項認列在投資項下,泰科同時也膨脹了營業現金流。然而,泰科的葫蘆裡還賣更多藥。公司提高每一份契約中必須付給業者的費用,然後要求業者把多出來的款項返還公司,名目為從事本項業務的「連線費」。這樣

的安排顯然對於交易的基本面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泰科卻做出不當的決定,把這項連線費認列為收入,透過人為手段拉高盈餘和營業現金流。如果你想像泰科是利用幾十萬份契約來耍弄這個手法,就明白這樣的拉抬確實能產生很大的效果。泰科騙局整體金額高達幾十億美元,當中有一部分就包括,證交會指控泰科以不當的會計原則認列子公司安達泰的購買契約,以詐欺手法創造出5.67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以及7.19 億美元的營業現金流。還有,證交會指稱泰科涉入不當使用收購會計操作原則,營業利潤至少因此膨脹5 億美元。這些作法包括低估收購來的資產,高估收購來的負債,並濫用提列及使用準備的相關會計原則。這些罪狀彷彿還不夠似的,還有人提起

訴訟,指控泰科以不當的手法提列及運用各項不同名目的準備,以強化、美化公開提報的績效,滿足華爾街的期待。利用收購或處分膨脹營業現金流的技術─在進行一般業務收購時接收營業現金流光是收購企業這項行動,就能讓營業現金流受惠。怎麼會有這種事?這一招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懂。假設你有一家公司,現正準備收購另一家公司。當你為了收購而付錢時,你這麼做並不會影響營業現金流。如果你用現金買下標的公司,你付出去的款項會認列為投資現金流出。反之,如果你的付款方式是提供股票,那當然沒有現金流出的問題。一旦你獲得標的公司的掌控權,被收購企業的所有現金流入和流出,就變成合併公司營運中的一部分。比方說,當被購入的公司完成一項銷

售交易時,你自然而然會在損益表上認列一筆營收。同樣的,當被購入的公司從客戶那裡收到款項時,你也會在你的現金流量表上記一筆營業現金流入。

從電子支付與純網路銀行探討我國金融科技法規

為了解決連線銀行將來銀行合併的問題,作者林哲玄 這樣論述:

  近年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越來越變化快速,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於2016年時,宣示將要推動電子支付5年倍增計畫,目標將國內非現金支付比率要從 2015 年的26%,到2020年結束時要提升至52%,為了達到目標,2017年通過了金融監理沙盒制度;2019年核准了3家純網路銀行(下稱純網銀)執照申請;2020年推動「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兩個法規修正合併;到2021年純網銀陸續開始上線營業及「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新法」也將於同年7月1日正式實施上路,這些政策皆有促進提升電子支付的目的。  本論文首先會先就金融科技常見的名詞: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的定義

、運作模式、特色及我國常見支付實務現況先作一一解釋及分析整理。  次來,對立法院於2020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新法」,本論文將會一一整理檢視修法重點,並與相關學說見解相互比較,並對目前尚在研議訂定或需一併修正之相關子法,觀察整理金管會對於新法上路前所提出的配套措施。  而針對與「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公布日同天被金管會核准設立的3家純網銀:樂天國際商業銀行、連線商業銀行及將來商業銀行,本論文將對各業者開業初期或籌備中的狀況作觀察整理。  前面整理了我國實務運作與將上路的最新法規後,本論文將再以一個章節補充外國法中美國的統一資金服務法、日本的資金結算法、中國

的非金融機構支付管理辦法與非銀行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和歐盟的支付服務指令及第二號支付服務指令等所有外國法規內容,參考國外機構運作實務如美國的PayPal及中國的螞蟻金服所處現在和未來展望,來對比我國本次修法適用或之後再修法與他國相較有無可借鏡之處。  最後針對上開金融科技的國內、外法規與實務運作等整理資訊,本論文將會依個人觀察作出結論並提出一些實務上的心得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