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t恤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運動t恤pt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保羅‧韋德寫的 囚徒健身 60項徒手健身技法,激發身體潛在能量 和大衛.柯克派崔克的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討論] 適合健身人士的T恤品牌? | 運動T ptt -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也說明:運動T ptt ,大家都在找解答。感謝大家--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5.163.64 ※ 文章... 推zxcv91039: 運動品牌只要不是假貨還是拿個垃圾縫個LOGO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書坊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語文學系 莊佳穎所指導 許書容的 從政治消費觀點看台灣新世代的「台獨」認同建造 (2016),提出運動t恤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獨、政治消費、世代、太陽花運動、個人主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鄭梓所指導 劉柏毅的 台灣黑金屬音樂對本土主體的建構與闡述─以閃靈樂團的「母島認同」為例(1996-2016) (2015),提出因為有 台灣認同、國家認同、閃靈樂團、重金屬音樂、黑金屬音樂、母島認同的重點而找出了 運動t恤ptt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男系風格「棉衣+運動褲」紅了!美國鄉民狂嘴:潮牌穿成災難則補充:台灣大多男生常穿T恤、牛仔褲或運動褲舒適打扮,但過於樸素就容易被冠上「邋遢」的標籤。就有一名網友在美國 ... (宅男,Reddit,台式穿搭,穿衣風格,PTT)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運動t恤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囚徒健身 60項徒手健身技法,激發身體潛在能量

為了解決運動t恤ptt的問題,作者保羅‧韋德 這樣論述:

翻開本書,你將發現自己就是教練、身體就是器材、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健身房!   資深囚徒保羅‧韋德,越獄開課!   重現「人間」失傳的技藝—   想要身強體壯,你根本不需要啞鈴槓片、彈力拉繩等酷炫的器材,   或其他健身產業、置入性行銷廣告試圖透過洗腦讓你相信非用不可的廢物……   你需要的是正確的方法—訓練之道。   —保羅‧韋德 本書特色   ◎PTT Busclebeach版盛讚,號稱健身界「魔教秘笈」。   ◎伏地挺身、深蹲、引體向上、抬腿、下腰、倒立伏地挺身—六招十式,漸進訓練。   ◎一塊空地、一根橫槓+你自己,安全、免費、隨時實踐健身技法!   ◎重現被健身房、康

健雜誌排除,人間失傳的「徒手健身體操」。   ◎致力於提倡安全訓練技巧的重要性。   這是個健身房林立的城市—幾乎走到哪,都看得到生氣勃勃的筋肉魔人,他們擁有40公分以上的粗壯手臂、荊棘般的青筋,無袖背心或T恤套在身上,就像服貼的透明保鮮膜,一出手就能推動沉重的槓鈴,磚塊般的腹肌、馬甲線隨便都能夾死一堆蒼蠅,然而……這就稱得上是「健壯」嗎?   這些讓男人嫉妒,女人尖叫的猛男中,有多少人具備實用的運動肌力?能臥倒做出單手伏地挺身?後仰觸地?只靠膝蓋和臀部的力量,單腿深蹲起立?利用單槓做出完美無瑕的單手引體向上?—除了操弄健身房裡花稍、平穩的器材,他們還有多少力氣能夠運用在現實生活中?  

 撒了大把金錢和時間上健身房,「到底是在練機器,還是在練身體?」   或許機械能練出粗壯的四肢,卻無法強化肌腱和關節。不信?親自到熱門的健身中心走走,你會看到很多人關節著裝護具,背纏高科技護套,手肘環繞固定束帶,更衣室裡更是鎮痛擦劑味撲鼻—你問「那該怎麼辦?」關鍵是—憑藉「自己」喚醒身體潛藏的力量,全面性地強化肌肉與關節。   本書作者曾經是名囚犯,在資源匱乏的情景下,以「漸進式徒手體操」練就一身足以在險惡監獄存活的實用本領,只要「運用自身的體重+漸進式訓練」,無論單手伏地挺身、單腿深蹲、單手引體向上、吊掛抬腿、鐵板橋,甚至是單手倒立伏地挺身都只是雕蟲小技。   翻開本書,你會發現健康雜

誌和健身房裡告訴你的「需要」多麼虛妄,因為只要「你自己+一小塊空間」,頂多再加一根能夠懸掛的橫槓,就能開發極致的生存力量!   拋下啞鈴與槓片,退掉健身房會員證,你將發現真正的強大! 名人推薦   保羅‧韋德在《囚徒健身》一書中介紹幾個關鍵的自體重量訓練方式,打造合理又能有效讓狗熊變英雄的進程,並提出一套完整的訓練原理。這本書買就對了。──帕維爾‧梭特索林(Pavel Tsatsouline),前蘇聯特種部隊體能訓練教官,著有《赤手鬥士》(The Naked Warrior)。   《囚徒健身》一書向自體重量訓練致敬,雖是新瓶裝舊酒,但合我胃口。本書內容漸進、精準、清晰,實為挽救日漸薄

弱的基礎人體知識所必須。──葛雷‧庫克(Gray Cook),物理治療碩士(MSPT),骨科臨床專家(OCS),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CSCS),功能性動作系統(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創辦人,著有《運動員的身體平衡》(Body of Balance)。   《囚徒健身》一書文字有趣,內容豐富,提供大量至理名言與精闢見解,只要依循操練,必可打造出一身精壯實用的肌肉。前受刑人保羅‧韋德的文筆就像一柄銳不可擋的利刃,戳破健身雜誌的浮誇謬論,直指核心真相:你不需要用酷炫器材、膚色噴霧劑或精心撕裂的T恤來彰顯強而有力的肌肉。你所需要的就是你自己的身體,幾項簡單的運動和一

個計劃。你出身體,剩下的部分就由《囚徒健身》透過簡單易讀的說明告訴你該做什麼以及如何操作。運動書籍著作等身的不才在下,特此推薦本書。──羅倫‧克里斯汀生(Loren Christensen),著有《獨立訓練》(Solo Traning)、《勇者之軀》(The Fighter’s Body)。   套句經典的政治標語:「笨蛋,問題是漸進。」韋德教練在《囚徒健身》中羅列一系列的漸進課程,帶你逐步精熟六大徒手運動,跟著循序操練絕對會是明智的選擇。這些都是通過嚴峻條件考驗所得的知識,因此,別小看漸進的力量,好好投資時間鍛鍊,絕對能讓你變強壯。──布瑞特‧瓊斯(Brett Jones),俄式壺鈴挑戰大

師(Mster RKC)、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CSCS)、功能性壺鈴動作認證專家(CK-FMS)。   太讚了!這絕對是近年來最別出心裁的健身書籍,市面上針對「駕馭自身體重」高談闊論者不勝枚舉,而《囚徒健身》則確實提供任何體能狀態者一張具體可行的訓練藍圖。漸進訓練的安排極富巧思,我原本以為自己能夠直接操作幾項終極式,沒想到頂多只能做到其中一招的第六式及其他幾招的第三到第五式。本書的訓練規劃將鍛鍊出強壯的肌腱力量,讓我能夠超越原有的自身體重運動能力,以及近身肉搏訓練所需的實用力量和速度。我已經預購了一整箱要送給朋友和同事,別再猶豫,快買一本來鍛鍊實際有用、能夠驅動身體的力量就對了!──提姆‧拉

爾金(Tim Larkin),近身格鬥大師級教練、目標為本訓練(Target Focus Training)創辦人。   保羅教練所著的《囚徒健身》是一本教你如何將徒手重訓發揮到極致的絕佳好書,是書架上除了《赤手鬥士》外不可或缺的另一本書。──肯尼斯‧杰(Kenneth Jay),俄式壺鈴挑戰大師(Mster RKC),著有《維京戰士健身》(Viking Warrior Conditioning)。   《囚徒健身》是一本有關力量的嶄新書籍。以自身體重訓練為主題的圖書可說是汗牛充棟,但其中強調透過徒手運動鍛鍊真實力量的則屈指可數。本書不同,要教的不是如何做50下伏地挺身,而是如何做「單手倒

立伏地挺身」、「單腿深蹲」或是「單手引體向上」。看起來似乎是漫畫書裡才會出現的玩意兒,但透過清楚明確的漸進計畫,這些的的確確都是可練成的招式。   保羅‧韋德的行文幽默風趣且激勵人心,我保證你絕對會find this a pager burner。本書的訓練課程相當有彈性,對任何人──從令堂到週末健身者或賽季外的頂尖運動員──都極富挑戰性。   我已經將本書好幾項運動納入個人訓練中,其中下腰及核心的漸進運動對所有人的力量鍛鍊特別有益。相信《囚徒健身》對軍事預備訓練、摔角教練及武術指導將格外有幫助,只需稍微調整這些領域平常所熟悉的動作,即可快速發展身體的控制能力與動作技巧。而其對力量鍛鍊的強調,

更可在短期內迅速見效。   《囚徒健身》絕對是你應該密切關注的一本書,我想將其與《赤手鬥士》結合,必可讓人鍛鍊出令蜘蛛人都戰戰兢兢的超凡力量。──亞當‧T‧葛拉斯(Adam T Glass),俄式壺鈴挑戰二級教練(RKC II)、專業表演力士。   保羅教練的書對我個人以及專業上來說都來得正是時候(澄清一下,我並沒有要入獄)。他的徒手重訓漸進運動有助於我幫自己及學員設計更好、更有效的課程。若你有心學習徒手重訓及身體文化,那麼這本書就是非買不可了。而且如果你對黑暗面有些興趣,那麼韋德教練如何學得這些健身知識的故事將讓你翻開本書就欲罷不能。──克雷格‧巴蘭坦(Craig Ballantyne),

湍流訓練(Turbulence Training)發明者。   我不想要喜歡這本書。事實上,我甚至因為書名而連看都不想看。但是,我不僅喜歡這本書,我簡直愛死了!書中對有系統的徒手重訓做了一番歷史回顧,堪稱是我所見過有關徒手體操和漸進訓練運動最棒的著作。   身為前頂尖體操選手及體操教練,利用身體當作阻力來自我鍛鍊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事情,也是任何真正實用的訓練課程之基石。畢竟,如果你連自己的重量都無法駕馭,那麼額外的阻力又有何用?韋德教練深諳此理,因此設計了一套訓練計畫,能幫助任何採用者在短期內成為健身達人。   簡單易讀、條理分明,通篇教人全心折服。訓練運動的漸進安排特別了不起,讓最困難的運動

對持續投注心力的人來說也變得可行。   韋德教練以正確的生物力學、人體運動學以及漸進訓練直搗訓練核心,這是當今的健身界所缺乏的。做得好,教練!這本書值得任何熱愛力量以及有興趣瞭解當代阻力訓練歷史者珍藏。──馬克‧瑞福坎德(Mark Reifkind),俄式壺鈴挑戰大師級教練(Mster RKC Instructor)、吉亞壺鈴訓練(Girya Kettlebell Training)所有人。   《囚徒健身》全書充滿徒手重訓資訊,是我見過最豐富的。如果可以,我希望當我還是一位活躍的摔角選手時便擁有這本書,不過更重要的是,我能夠將書中知識傳遞給我的學員或長大後的子女。本書內容就是這樣令我折服。

──查克‧伊文艾許(Zach Even),著有《終極祕密力量訓練》(The Ultimate Underground Strength System)。

運動t恤pt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 #開啟小鈴鐺 #追蹤IG:heyheyastor
談工作▍[email protected]

想聊天/看貓去IG ▍https://goo.gl/HZhvP3
還有其他社群要不要看都沒差▍
FB■https://goo.gl/JRmIum
blog■http://goo.gl/3571Ul
wibo■http://goo.gl/uY6NoQ
■ 我在逼哩逼哩有官方帳號,不要再搬運我影片了■

片頭 00:00
百搭西外顏色怎麼選? 00:22
百搭西外版型是什麼? 02:50
搭配公式:長褲 06:52
搭配公式:短褲 10:10
搭配公式:長裙 11:22
搭配公式:下半身失蹤 12:27
搭配公式:西外內搭 13:52

/

■影片中使用的產品■
這次示範的西外都是淘寶買的,但都斷貨了,我就不標註囉!
--第1套--
BRA TOP PAZZO
皮帶 Dior
褲子 淘寶RandomPiece
鞋子PRADA

--第2~6套--
T恤 淘寶 SIK POPULAR
皮帶 Dior
褲子 淘寶RandomPiece
鞋子PRADA
絲巾 Toteme

--第7~9套--
高領發熱衣 UNIQLO
襯衫 淘寶 MIII
皮帶 Dior
褲子 淘寶RandomPiece
鞋子PRADA

--第10套--
帽T 淘寶(斷貨)
褲子 淘寶(斷貨)
馬丁靴 Ann Demeulemeester

--第11套--
運動套裝 淘寶(斷貨)
鞋子PRADA

--第12套--
西裝背心 淘寶 SIK POPULAR
五分褲 淘寶 PLSTYLE
靴子 淘寶 傳祺女鞋STELLA WEISZ

--第13套--
白色長袖T 淘寶 MOERSHOP
針織背心 MOUGGAN
五分褲 淘寶 PLSTYLE
鞋子 巴黎世家

--第14套--
緞面洋裝 淘寶(斷貨)
靴 Nicole saldana

--第15套--
網紗洋裝 H&M(斷貨)
帽子 淘寶 素艺雅品渔夫帽
皮帶 DIOR
靴子 淘寶 傳祺女鞋STELLA WEISZ

--第16~17套--
襯衫 MOUGGAN
皮帶DIOR
馬丁靴 Ann Demeulemeester

--第18~19套--
大衣 Sandro
T恤 淘寶 SIK POPULAR
長裙 淘寶 第三座城
皮帶 DIOR
靴子 淘寶 傳祺女鞋STELLA WEISZ

/

■這不是合作影片

從政治消費觀點看台灣新世代的「台獨」認同建造

為了解決運動t恤ptt的問題,作者許書容 這樣論述:

本文在古典國家認同的根基上,以政治消費觀點觀察年輕世代的台灣認同建構。本文主張這是一種透過商品或文化消費手段,實踐一種以個人主義的多元身分與文化認同為基礎,建構出的想像的台灣國族共同體。本文首先處理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藉以梳理年輕世代的「台獨」觀。接著描繪本文的研究對象以及文化消費與自我認同的關係。太陽花運動是本文觀察政治消費現象的起點,運用構框理論及場域分析來解析運動中的權力結構,進一步觀察「台獨」符碼在運動中的呈現,以及運動參與者如何以個人主義化的個體加入抗爭的大敘事。最後觀察陳水扁時期與當代選舉中政治消費的差異,以及其他當代政治消費現象。研究發現,透過消費實踐的各種身分編輯、認同拼貼

,讓「台獨」透過消費個人主義化,這裡面的認同尺度不是集團化的國家想像,而是個人主義化的自我,以個人主義來追尋一種共同的台灣國族想像。這種多重身分及多元文化的認同構築,讓古典國族認同建構中的對立元素得以共存而不衝突。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

為了解決運動t恤ptt的問題,作者大衛.柯克派崔克 這樣論述:

  2011年,臉書在全球有七十五種語言版本,經常使用者逼近七億人(全球上網者約二十億人),是世界「第三大國」,臉書更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擁有超過該國總人口30%以上的用戶,同時全球用戶更以每個月約2500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它已成為世人(尤其18-34歲年輕人)的一種共通的文化經驗。   紐約時報曾把臉書形容為「社會大突破的先鋒」,前哈佛大學校長桑莫斯更將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微軟的蓋茲並列,稱他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具改造世界影響力的兩個哈佛人」。   書中以故事性的手法敘述facebook如何從哈佛的宿舍萌發,創辦人的內訌、權力之爭,為何放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

怎樣爭取到第一個廣告客戶,而第一輪融資又如何獲得一億美元的估值,令人人痴迷的圖片分享如何上線,面對Twitter競爭,與Google的世紀之爭……同時明確揭露Facebook如何改變人們彼此溝通互動的方式,如何改寫「新聞」和「廣告」的定義,同時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政治參與的樣貌、民主程序、產品行銷的方式、企業經營的模式……,讓你認識且想像臉書所引爆與將引發的更多衝擊。   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是──全面而詳盡地說明了臉書如何改變人們彼此溝通互動的方式,如何改寫「新聞」和「廣告」的定義,同時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政治參與的樣貌、民主程序、行銷者賣產品的方式、企業經營的模式……。  

 舉例來說,在個人層次,facebook有一種環境氛圍,使人可以和朋友無拘無束談論自己,固定和他人保持某種程度的親近,這種透明性也可能導致親密關係生變。商業領域中,在facebook網站尚未出現前,除非你有清楚且正確的會員資料,不然廣告客戶必須僱用專業公司花大錢,根據消費者造訪過和點選過的內容,推斷他們的性別、年齡及興趣;facebook出現後,臉書用戶自己提供正確資料,這使得facebook成為有史以來瞄準度最精確的媒體。在政治價值觀上,facebook把美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定程度透明度及言論自由散播至世界各地,它賦予人民自由,可以輕易發表異議、發動抗爭,但這也造成部分國家政局動盪。   

facebook臉書效應不全然是正面的。不斷成長擴大的臉書公司掌握世上許多政府都望塵莫及的個資數量,究竟是人類之福還是禍害的開端?當這些個人資訊轉化為企業精準銷售的參考,我們的生活是更便利,還是更侷促?如果,臉書上的隨意留言未來永遠都不消失,錯誤的過去無法更正,沒有人能「重生」,那麼……。   本書譯自2010年11月的作者修訂版,全書根據近一百三十人的採訪寫成,有事件的全面報導、細膩的人物刻劃,淺白的寫作手法生動活潑,無論你是不是Facebook用戶,都可以輕鬆領會。 本書特色   這是一場你我都參與的社會大突破!  一場徹底改變七億人互動連結的網路效應,  一本首度完整解密Facebook

快速崛起的真相。   有別於電影編劇,本書實際採訪了與Facebook崛起相關的人士,其中包括員工、投資人、意向投資人及合作伙伴,超過130人,大量內容更來自於長期訪談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第一手資料,作者並佐以其對資訊產業多年的觀察,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臉書成功背後的商業智慧。   書中以故事性的手法敘述Facebook如何從哈佛的宿舍萌發,創辦人的內訌、權力之爭,為何放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怎樣爭取到第一個廣告客戶,而第一輪融資又如何獲得一億美元的估值,令人人痴迷的圖片分享如何上線,面對Twitter競爭,與Google的世紀之爭……同時明確揭露Facebook如何改變人們彼

此溝通互動的方式,如何改寫「新聞」和「廣告」的定義,同時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政治參與的樣貌、民主程序、產品行銷的方式、企業經營的模式……,讓你認識且想像Facebook引爆的更多衝擊。   別再從片片斷斷的新聞、資訊、戲劇和道聽塗說來拼湊臉書的面貌,請跟著真實、全面而詳盡的《facebook臉書效應》,來掌握臉書帶給世界的衝擊。這個世界真的變了!   ★2010年金融時報與高盛年度商業書,獲選標準為「針對現代商業議題而作,令人注目、妙趣橫生、極具洞見的作品」。  ★科技趨勢網站ReadWriteWeb 2010年度推薦商業書。 作者簡介 大衛.柯克派崔克 David Kirkpatri

ck   科技趨勢專家,曾任「財星」雜誌網路及科技資深編輯多年,寫過蘋果電腦、美國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微軟及昇陽等公司的封面故事,長年報導網路對企業和社會的衝擊。現為自由作家、美國政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成員,經常以科技專家身分受邀電視、廣播及網路節目。 譯者簡介 李芳齡   專業譯者,譯著包括《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當債務吞噬國家》、《成長的賭局》、《創新3力》、《境外共和國》、《創新的軌跡》、《開放式經營》、《企業觸媒策略》、《新帝國遊戲》、《超極資本主義》、《創新者的成長指南》、《企業永續發展指南》、《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近八十部。 讚!

徐重仁、林之晨、Mr. Jamie、Anderson 、蔡明哲、吳顯二、Fox、 Lawrence、Charles老查、程世嘉、鄭蛋蛋、鄭緯筌、吳芳瑜、老貓、張永錫、陳宏偉 序 每天花二百三十億分鐘上臉書 第一章 從哈佛宿舍名冊開始 大二學生祖克柏寫程式找樂子,其中之一是線上版宿舍學生名冊,據說是為解決電腦咖交際困難問題,沒想到…… 第二章 暑假奇遇,團隊成形 暑假,祖克柏跟朋友前往科技業天堂的加州帕羅奧圖,在當地巧遇年輕創業家帕克。這是一個不再返校的暑假。 第三章 剽竊官司 社交網站的概念可溯自四十多年前,祖克柏為何挨告? 第四章 快,網站千萬別掛掉! 短短三個月,網站用戶從二十萬突破

一百萬,急需大量伺服器,祖克柏穿著他的招牌人字拖鞋,找到第一批貸款。 第五章 出高價的投資人來了 十二家創投、四家大科技公司、華盛頓郵報都來大力敲門,祖克柏選了哪一家?決定前他為何放聲痛哭? 第六章 臉書正式誕生 花了二十萬美金,買來Facebook.com這個網址,開始了臉書元年,祖克柏也坐穩了臉書國王之位。 第七章 啊哈!人脈的傳播力量 可以上臉書分享相片了,第一張是卡通貓,接著是女孩,接著是……四百億張相片!原來,尋常活動到了臉書就有神奇力量。 第八章 學做執行長 買家絡繹不絕,祖克柏似乎都欣然赴會,公司裡有人角力、有人擔心被賣掉,二十一歲的執行長如何滅火? 第九章 顛覆惹來重大危機 臉

書的動態消息,自動幫你昭告全世界,無論好事壞事芝麻綠豆事。數十萬人強烈抗議:太狗仔! 第十章 隱私誰來管? 愈來愈多大學和企業主,先上臉書搜尋一番,再決定錄取和錄用人選。在臉書,誰會出賣你? 第十一章 小網站的大平台雄心 平台,祖克柏第一次接觸電腦鍵盤時就想望的東西,當他一償宿願,他也苦澀地發現……。 第十二章 瘋了,一百五十億美元 微軟出價一百五十億美元,祖克柏還是不賣,當時臉書甚至還未獲利。這是怎麼回事? 第十三章 拿什麼賺錢?廣告! 用戶成長迅速,臉書燒錢更迅速,新營運長召開一連串會議,想弄清楚:臉書做的是什麼生意? 第十四章 前進世界一百八十國 全球關鍵字索引,「臉書」打敗「性

」,然而這並非通行無阻的歷程。祖克柏用什麼辦法,回應中國的封鎖? 第十五章 禮物經濟的深遠效應 「分享」是一份禮物,「回應」是一種回贈,彼此熟識的人相互貢獻,何以就能夠推動政治發展、改變媒體面貌? 第十六章 進化到無所不在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帶著上億的用戶成長,祖克柏嚴肅了起來。臉書還是個社交網站嗎?恐怕已不是。 第十七章 邁向全球互連時代 「地球村」裡讓全球一統的人際溝通橋梁,就是臉書嗎?二十六歲的祖克柏還有挑戰嗎? 後記:願意不斷自我改變 推薦序1臉書浪潮徐重仁   今年年初的重大國際新聞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突尼西亞與埃及獨裁政權的相繼倒台。促成這兩次革命的成功,其背後的推手,

竟是來自新科技時代的「臉書」。由於透過年輕人熟悉的臉書工具串聯下,快速集結民眾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讓革命成功,這樣的結果,可能是過去各國從事民主運動者無法想像的局面。   成立不過六年,「臉書」在全球已超過六億的使用者,且還在持續成長,創辦者祖克柏格,2004年在哈佛大學與同好從畢業紀念冊以臉認人的模式,創立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讓全球各地的人們,能夠在虛擬世界中,分享、傳遞訊息,享受一種人人平等的自由空間。   這本書所介紹的,就是祖克柏格在創立臉書過程的詳細故事,他與同學從年輕人的創意、趣味出發,顛覆傳統思維的操作模式,以獨特的社群經營方式而

廣受年輕人歡迎,終於以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而掀起了全球性的網路運動。   近兩三年,我也在國外的許多報導上感受到這股熱潮,所以直覺認為這對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與工具,所以2009年10月,7-ELEVEn也正式利用臉書與消費者開始互動,約莫兩個月就擁有13萬粉絲數,迄今也達到111萬的粉絲數,成為台灣擁有最多粉絲的團體。   而7-ELEVEn的臉書經營,基於希望提昇與網友的互動與好感度,所以在互動的過程中,就加入許多的創新趣味活動,甚至加入門市商品的推廣,在過程中都受到網友熱烈的響應,也應證臉書力量的強大及它與網友生活習慣的緊密相連。   我個人也在半年前加入了臉書使用

的行列,雖然不方便大肆經營,但也從與他人的串聯中,觀察到年輕一代的行為模式與思想,在網路世界中的自在無壓力,快速即時的關心與連結,拉進彼此距離的效果,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確有其深入經營的價值。   雖然我無法預測「臉書」的未來發展會如何,但「臉書」的熱潮仍在持續的進行,在各面向的運用上,想必只會更加靈活與多樣化,而它所帶給世人的影響,若能保留其單純的成立初衷—以人為出發點的連結,或許它會是一股正面的傳聲力量,持續伴隨網民在網路世界中自我組織,享受追求開放與公平自由的氣息! (本文作者為7-11總經理) 推薦序2Facebook 與網路的真實化林之晨 (Mr. Jamie)   我和Faceboo

k 的第一類接觸,是在2004年的秋天,也就是剛搬到紐約,開始在 NYU Stern 攻取 MBA 學位的那年。開學沒多久,收件夾出現了一封請加入 NYU Facebook 的邀請函,心中懷著「啊!這就是美國人的 PTT 吧!」一般的想法,便去註冊了帳號。   可惜進去之後才發現當時只有半歲大“The Facebook”在 NYU 還不是頂受歡迎,我的 MBA 同學幾乎沒有人在上面,搜尋 Stern 則盡是一堆大學部的小鬼頭。沒有人能加好友,一個社群服務就沒什麼好玩的,但又怕亂加小學妹被冠上研究所之狼之類的奇怪頭銜,於是這個帳號也就只能暫時這樣擱著。   有趣的是我 96 年進台大,剛好目睹

PTT 97 年開始的起飛過程,04 年進 Stern,也剛好趕上 Facebook 隔年秋天開學後,在全美大學橫掃千軍的景象。到了 06 年初我和幾個 MBA 同學組團隊準備要創業,MySpace 已經成為社交網路的代名詞,而 Facebook 則已經是全美學生必用的人際服務。   很多人以為 Facebook 不就只是另一個社群網站,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可就錯得離譜。Facebook 和之前的社群最大的不同,是「真實性」。人們在 Facebook 上,使用的是真正的姓名,交往的是真實的朋友。這可是網路普及 20 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情。在過去,網路上的使用者被稱為「網友」,因為每個人都冠著一

個用英文和數字組成的代號,大多時候你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知道能不能信任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Facebook 出現以後,這件事情完全被扭轉了過來。人們開始用真實身分在網路上發言,你可以查到這個人的身家背景、社交圈子、甚至是共同的朋友。於是,網路上的資訊不再是來自匿名人士的小道消息,你完全可以從發言人的身分,輕易的評估這些資訊的可信度。也就是說,Facebook 讓網路和真實社會,首次變得非常一致。   另一方面,Facebook 的興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電腦發展了 70 年之後,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了解了人類的社交關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從今天起,所有的網站、所有的應用、

所有的軟體,都可以透過這些社交資料,來提供給我們更好的服務。還在考慮要不要登入一個網站嗎?如果它跟你說你的好友已經有 15 個人加入了呢?不知道附近哪一家餐廳好吃嗎?打開智慧手機看看最多朋友推薦的美食如何?   所以,當你在看這本 Facebook Effect 的時候,我希望你記住上面這兩件事情 -- 一個是電腦史上,一個是網路史上,兩個最大的躍進。而帶來這樣大規模改變的人,就是 Mark Zuckerberg 和他的 Facebook 團隊。你將會看到他們是如何的從摸索中,找出這樣的方向。你也會從他們的軌跡中,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會如何的被他們顛覆。   各位,歡迎來到一個嶄新的未來,一個網路

與真實不再有差距的未來,一個Facebook 效應充滿著我們四周的未來。你必須要深入了解 Facebook,因為你的生活已經在被它改變。 (本文作者為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作者序 每天兩百三十億分鐘   一開始,我對臉書網站所知不多,直到二○○六年夏末,一名公關人員打電話問我是否願意跟祖克柏見面,我覺得這應該很有趣,便答應了。身為《財星》(Fortune)雜誌科技業資深編輯暨主筆,我經常跟各類科技公司的領導人會面,但在曼哈頓中城的義大利餐廳見到年僅二十二歲的祖克柏,我一時間難以接受眼前這位年輕人就是一家重要性快速增長的科技公司的執行長。祖克柏穿著牛仔褲和一

件T恤,T恤上繪著一隻佇足樹枝的小鳥,他看起來委實年輕得令人難以置信!接著,他開口說話,口氣和語詞都很嚴肅:「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增加人們停留在這個網站的時間,而是要幫助他們在此有好的體驗,並且從中獲得最大效益。」   我愈聽愈覺得他跟我經常相談的那些年紀較大的企業執行長和創業家很像,於是,我告訴他,我覺得他看起來像是天生的企業執行長。在我看來,這是個恭維,我通常不隨便恭維,但他卻覺得這是個侮辱,臉皺成一團,露出嫌惡的表情,幾分鐘後說道:「我從來沒想過要經營公司,對我而言,一個事業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好工具。」不過,接下來的整個訪談過程中,他不斷說出只有那些有遠見的企業領導人才說得出的話。從那

一刻起,我就相信,臉書的重要性將會擴增。那次會面後,我在專欄裡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臉書何以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接下來幾年,我在《財星》雜誌上對這家公司有更深入的報導,祖克柏邀請我獨家撰寫一篇文章,敘述他的公司如何轉型成其他應用軟體的平台,這消息開始改變外界對臉書網站的看法。到了二○○七年底,我已經開始相信,臉書將成為世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果真如此,應該有人為它寫本書。   現在,位於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的Facebook公司有員工兩千人,二○一○年的總營收超過十億美元,二十六歲的祖克柏仍擔任執行長,拜意志堅定、策略穎悟力高及相當的運氣所賜,他對公司的財務與經營管理保持絕對的

掌控。實際上,不斷有買家出高價,但祖克柏看重的是「完成工作、達到目的」及促使更多人使用臉書,而不是賺錢。在保持公司的獨立性下,他對公司灌注了自己的創意、個性與價值觀。 無關緊要,但促進親近熟悉?   打從在學校宿舍設站伊始,臉書就一直維持著簡單、乾淨、整齊的外觀。祖克柏向來對優雅簡潔的介面設計感興趣,他在自己的臉書專頁上的個人資料中列出如下興趣:「開放、破規、革命、資訊交流、極簡風格、創作、擺脫對一切無關緊要事物的欲望」。不過,儘管創辦人偏好極簡風格,臉書網站非但不「小」,反而有「過量」傾向,它的會員每個月在此網站上張貼高達三百億則的資訊內容,包括網路連結、新故事、相片等。截至目前為止,臉書是

網路上最大的相片分享網站,每個月新張貼的相片超過三十億張,更別提難以計數的小通告、重大宣布、政治主張、生日祝賀、調情、邀請、羞辱、俏皮話、差勁的玩笑,當然還有「戳」。在臉書網站上,還有大量恐怕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儘管臉書已經變成一項流行的通訊交流工具,但實際上,它從未意圖取代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祖克柏及其同仁對這個網站的構思與設計,向來是明確希望它成為促進網站會員與真實世界朋友關係的一項工具,只不過,許多人並不是這樣使用臉書。這是臉書和其他社交網站的一大差異,而這也為該公司每次異動構成了一些特殊的挑戰。   最常感受到臉書效應的是小群組內部的日常生活領域,它可以使通訊交流變得更有效率,培

養熟悉感,促進親近。舉例而言,你的朋友會從你的最新動態得知你稍後將去購物商場,你並未發送此訊息給他們,是臉書的軟體發送的,這些朋友說將在購物商場跟你碰面,而他們真的現身。   臉書的原始設計是希望建立一條更佳途徑,讓真實世界裡原本相識的人彼此交流。當人們以這種方式使用臉書時,可以產生強大的情感作用。這是以真實世界個人關係為基礎的新類型溝通工具,能夠促成全新類型的人際互動,這可能導致快樂或痛苦,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影響了使用者的生活,科技趨勢觀察家暨投資者艾絲特.戴森(Esther Dyson)說:「臉書是第一個為一群人而設的平台。」   還有其他幾項因素使得臉書不同於之前的網路事業。首先,不論在

理念或實務上,臉書網站都是以真實身分為基礎。不論是二○○四年二月於哈佛大學推出服務時的「名冊」網站(Thefacebook.com,臉書公司的前身),或是現在的臉書,始終存在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以真實的自我現身。在臉書上,他人藉由檢視你的朋友清單來確知你是否就是你所敘述的這個人;換言之,實際上是朋友驗證了你的身分,為了啟動這個傳送通告的驗證流程,你必須使用真實姓名。   以真實身分現身的另一項重要作用是保護隱私,並讓用戶有控管權。雖然,這種作用未必能夠完全發揮。長期擔任臉書網站隱私總監、但為競選加州檢察長(後來於初選中落敗)而在二○○九年辭職的凱利(Chris Kelly)指出:「以真實身分呈現,

並有朋友作為驗證流程,是安全性的關鍵。在網路上,可信度的建立仰賴為人所知的固定身分。」若你對於網路上的通訊對象有疑問,那就代表你的隱私有風險。   打從一開始,隱私就一直是臉書用戶的一大疑慮,他們常覺得並未受到充分的隱私保護。大體而言,臉書化解了這些爭議,不過,不僅臉書用戶很關切,祖克柏也很關切,他知道,臉書的長期成敗恐怕將取決於它能否妥善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該公司在二○一○年決定簡化及改善控管機制,以便讓使用者決定誰能看到他們的個人資訊。   臉書效應將引發的社會變化,未必都將是正面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愈來愈公開,這代表什麼意涵?我們將變成一個愛自我表現、愛裸露的世界嗎?許多人認為,臉書只不過在

頌揚個人生活中的芝麻綠豆細節,不是溝通工具。也有人疑問,當一個人的行動、甚至其思想不斷受到朋友的詳細檢視時,這會如何影響他的成長與改變能力?會不會導致他更從俗?天天流連臉書的年輕人,會不會失去辨識及體驗真實世界變化與刺激的能力?我們會不會在獲取資訊方面變得過於仰賴朋友?臉書是否導致我們的資訊負荷過多?我們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加蒙昧無知?   臉書上所謂的「朋友」,實際上是什麼?平均而言,每個臉書用戶約有一百三十個朋友,你真的像許多用戶那樣,擁有五百個朋友嗎?臉書的朋友上限是五千個,你真能擁有那麼多朋友嗎?臉書可能使某些人對友誼產生錯誤的認知,一段時日之後,導致孤獨感上升。截至目前為止,沒有資料可研

判此問題的普遍程度,不過,伴隨我們的持續使用電子媒體,未來這個問題必將是普遍的疑慮。 世人共通的文化體驗   有一次,我和祖克柏坐在離臉書公司總部兩、三公里的一家法式小飯館,我問他,當他創立「名冊」網站」時,他認為自己在做什麼,還有,這些年來他的想法如何改變。他的回答全跟「透明化」有關,這跟他本人的十足坦率很相稱。   「想像一下你是個大學生,你的所有時間都在研讀理論,對吧?因此,你以理論角度來思考,很理想主義,很自由主義,你的周遭有很多這類價值觀,認為這世界應該由人治理。類似的價值觀影響了我,臉書主要就是朝向實踐這類價值觀。   「我的哈佛室友莫斯柯夫茲、休斯(Chris Hughes)和我

經常跟一起上電腦課的其他人閒聊,談到若是能為這世界增加透明化和取得與分享資訊的管道,必定能大大改變世界。但我們根本沒想到自己會參與其中……,我們只是一群大學生嘛。」接著,他敘述「名冊」創立後的情形:「漸漸地,『噢,有更多學校想要這個』,『好,更多類型的人想要這個』,……,它就這樣不斷地擴展,令我們驚訝不已。   「然後,有一天,我們想到,我們可以領頭做這件事,把它往前推……。原本,我和我這群沒有實際經驗的朋友只不過是在大學裡高談闊論,談到透明化將如何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和機構的治理方式,但我們突然想到:『嘿,搞不好其他人並未實際推動此事,也許得由我們來推動,也許我們不該放棄。』」說到這裡,他笑了

起來。   祖克柏絕非順民,臉書源起於他不滿哈佛大學不願意建立線上版的學校成員名冊,他所創建的網站把個人變成了當權者,這個網站的服務以人的概況和行動為核心內容,擺脫習俗舊制,把權力賦予他人。   臉書把世界連結起來,它已變成世人,尤其是年輕人,共通的一種文化體驗。儘管它源於一個十九歲大學生的小計畫,但如今,它已變成一座強大的科技動力站,對現代公眾及私人領域的生活產生空前影響。臉書的會員跨越世代、地區、語言和階級,事實上,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成長最快速的公司,在智利、挪威等國家,它的規模甚至比在美國還要大。臉書改變了人的溝通交流與互動方式,改變了行銷者銷售產品的方式,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甚至

改變了公司的營運方式。它改變了政治上積極行動的特性,在某些國家,它開始影響民主的過程。臉書已不再只是大學生玩的東西。   若你使用網路,你愈來愈可能加入臉書使用者的行列,它是造訪人次僅次於Google的第二大網站,截至二○一○年十一月,它的會員數已超過六億,在全球使用網際網路的二十億人當中,有超過30%的人現在經常使用臉書。臉書在二○○五年秋季推出高中版,在二○○六年秋季開放給所有網路使用者申請入會,現在,全球各地的用戶每天約花兩百三十億分鐘在臉書上,大多數用戶每天花數小時。臉書現在繼續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成長,會員數成長率大約是每個月5%,若以目前的速度穩定成長,到了二○一三年底,全球所有網

民都將成為臉書使用者。   當然,這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不過,臉書現在已有七十五種語言版本,大約75%的活躍用戶居住美國以外地區。根據「臉書全球監測」(Facebook Global Monitor)估計,約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國人是臉書的活躍使用者,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46.8%,但加拿大總人口中的臉書使用者比例更高,達到50.5%。臉書用戶最多的仍然是美國,接下來的前十個國家依序是印尼、英國、土耳其、法國、菲律賓、義大利、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和德國。「臉書全球監測」統計,從二○一○年十一月往前推的那一年間,用戶數成長最快速的十個國家是羅馬尼亞、南韓、匈牙利、泰國、烏克蘭、多明尼加共和國、拉脫

維亞、伊拉克、巴西和厄瓜多爾。   跟其他網站或科技業不同的是,臉書以人為核心,它是一個讓人生活更豐富的平台。在全球資訊網問世的早年,人們有時會說,每個人最終將有自己的網頁,如今,這個預言實現了,不過,這些網頁隸屬於臉書,而且臉書使這些網頁相互連結,讓我們能夠做全新的事。   但是,這種規模、成長速度和社會滲透程度,引發了複雜的社會、政治、管制與政策問題。臉書將如何改變使用者的真實世界互動?高壓統治的政府會回應這種新形式的人民賦權嗎?這個全新的通訊交流方式有數億人使用,但卻完全由一家公司掌控,我們有什麼感覺?我們把這麼多個人資訊信託給一個商業組織,我們的自由是否承受風險呢? ※本文摘自:天下

雜誌出版《facebook臉書效應》作者序文 第十三章 拿什麼賺錢?廣告!「我們做的是什麼生意?」臉書該如何把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站變成可持久的賺錢事業?桑柏格上任之初發現,臉書的高階主管對此有諸多不一見解,祖克柏提不出一個好答案,但他對此不以為意。桑柏格不同,她是個講究方法的經理人,立意要把臉書的領導群調整成目標一致。她來這家公司的任務就是要擴大廣告業務與收入,她需要所有人員及M團隊的同儕團結一致。她深信,臉書網站面臨的是個很好的廣告環境。這是很迫切的課題,因為臉書需要錢。從微軟、李嘉誠和山佛兄弟那兒募集到的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其燒用速度之快,超乎任何人的預期,臉書管理團隊的一些成員認為,當初

應該接受較低的估價,以便募集到更多資金,因為會有更多投資人願意購買股權。公司也快速增聘員工,截至此時已有約五百名員工,其資料中心也不斷添購數以百計的伺服器,而且,臉書很快就會需要在美國以外地區建立新的資料中心,以應付國際會員的成長。該公司在離總部一個街口的另一棟建物設立了一個員工餐廳,僱用從Google挖角來的廚師,免費供應上乘佳餚。臉書的員工此時散布於帕羅奧圖市中心的十二棟建物,公司計劃要搬遷。我們做的是什麼生意?上任約五週後,桑柏格決定舉行一連串會議,讓臉書的管理階層探討廣告機會。祖克柏不會出席,他即將啟程展開長達一個月的環球之旅,他想休假已經想了一陣子,現在找到新營運長後,是個好機會。他

獨自旅行,只帶一個背包,前往柏林、伊斯坦堡、印度、日本等地方。在印度,他搭乘骯髒的當地巴士,前往喜馬拉雅山上靜修地朝聖,蘋果公司賈伯斯(Steve Jobs)和靈魂心理學家達斯(Baba Ram Dass)等人都曾在那裡尋求啟蒙。臉書同仁認為,祖克柏是刻意選擇此時出遊,好讓桑柏格在沒有他的干預下,於公司內部樹立她的權威。不過,趁著對廣告懷有矛盾情結的祖克柏不在時舉行這些會議,探討臉書如何把龐大的用戶基礎轉化為一個賺錢的強大事業,倒是很恰當的事。公司的主管從未集思廣益,討論如何把臉書的用戶轉化─成錢─網路人士稱此為「貨幣化」(monetization)。這些會議從傍晚六點開到晚上九點,晚餐自外送

進來,每星期舉行一或兩次。第一次會議的與會者包括公司廣告業務相關主管:廣告銷售主管默菲(Mike Murphy)、負責用戶數成長與國際事務的帕里哈皮提亞(Chamath Palihapitiya)、掌管線上自助式廣告業務的肯朵(Tim Kendall)、負責微軟廣告合作業務的羅斯、廣告產品主管休恩(Kent Schoen)、廣告軟體的工程師金康星祖克柏,以及祖克柏的軍師柯勒。桑柏格在白板上寫了幾個大字:「我們做的是什麼生意?」這些會議一開始是自由討論,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觀點。會議開了幾次後,與會者不斷增加,員工開始口耳相傳,說不應錯過這些會談,很快地,整個M團隊和更多廣告部門人員都來參加,每次

會議通常有十五至二十人參加。在當時,臉書的貨幣化策略時有改變。微軟那邊當然有賣出條幅廣告版面,不過,到了二○○七年底,雖有新的國際廣告代理合約,微軟帶來的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不到25%,臉書方面希望這比例降低,這樣,公司便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線上自助式廣告現正快速成長,臉書還有所謂的「贊助內容」(sponsored stories)形式的廣告,把廣告內容融入發送至用戶的「動態消息」欄訊息裡,使它看起來好像是朋友的通告訊息,其實那是來自可口可樂或其他公司。虛擬禮物是快速成長的一個業務區塊,但仍然只占收入的極小比例。最後是臉書的「市場」(Marketplace)功能,這是一個分類廣告服務,二○○七

年五月推出的,用戶反應並不熱烈。

台灣黑金屬音樂對本土主體的建構與闡述─以閃靈樂團的「母島認同」為例(1996-2016)

為了解決運動t恤ptt的問題,作者劉柏毅 這樣論述:

金屬樂是呈現社會面向的一種音樂風格,展現了社會某部分群體的共識,此一共識多為重金屬樂手們對社會的批判,於是這些批判透過音樂向大眾傳遞樂手們的想法。在台灣,金屬樂這種音樂形式並沒有受到主流音樂的注意與歡迎,因此台灣一直被視為金屬樂的沙漠,而閃靈樂團的「特異獨行」在這樣的音樂環境之下反而容易受到大眾所注視。此種不太接受其它曲風的社會風氣在剛解嚴的1990年代便已是如此,因此金屬樂這種「非大眾」的音樂形式傳入台灣之後,初期並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直到閃靈樂團的出現與成長,打破了此種社會的刻板印象而逐漸被人所知。本文將溯源閃靈樂團的發展歷程以及音樂風格,同時分析閃靈作品背後的社會意涵,證明閃靈樂團所代

表的聲音仍是屬於社會的一部分,而非獨立於社會之外。為了達到該目的,本文以金屬樂的發展歷史為開頭。做為搖滾樂底下的一種曲風,金屬樂在搖滾樂發展之下,發現搖滾樂逐漸失去「批判社會」的特色,導致樂手們開始反省搖滾樂的意義,金屬樂便由此誕生,並承繼了搖滾樂批判社會的精神。然而金屬樂的發展也產生質疑自身的聲浪。金屬樂逐漸走上搖滾樂的後塵,在失去批判社會的精神之前,金屬樂產生一股反省的力量,這股力量便是多元的金屬樂曲風,如:歌德金屬、力量金屬、民謠金屬、死亡金屬、黑金屬等等不同的種類,「金屬樂」儼然成為一個大的母集,底下包含著許多不同風格的子集。金屬樂批判社會是以激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其中一種灰暗、晦澀甚至

邪惡的曲風便是閃靈樂團所採用的黑金屬音樂風格。閃靈樂團使用了「黑金屬」的音樂風格作為創作方向,這在90年代的台灣可以說是非常「前衛」,他們所面臨的是對「新的音樂」不太接受的台灣社會,更何況「黑金屬」是一種極端的音樂形式,接受者更為稀少。隨著樂團發展漸上軌道,閃靈樂團的作品於2003年獲得金曲獎肯定,在這個大眾所矚目的頒獎舞台上,其「台獨樂團」的身分就此被大眾所知。之後,閃靈樂團持續的成長,團員於2005年之後也不再有大幅變化,然而該樂團的形象卻逐漸受到大眾質疑。2007年,閃靈樂團於歐美巡迴的同時,宣傳了台灣被聯合國打壓一事而備受外國矚目,卻受到「扁政府」威信低落的影響,使得台灣大眾對該樂團的

形象是負面的。2008年選舉,結果由親中的國民黨取得執政權,台灣社會的選擇儼然與閃靈所堅定的認同相反,因此閃靈展現了他們對政治的憤怒,於是他們將「憤怒」表現在作品上,藉由作品的故事內容大肆發洩,進而達到對閃靈樂團認同的再現。2012年的選舉結果,雖然仍由國民黨繼續執政,但閃靈樂團對於選舉結果所呈現的社會氛圍感到樂觀,並表現在2013年的作品上。2013年的作品藉由描寫許多抵抗威權者的故事,傳遞給大眾閃靈認同的方向以及他們所傳遞的歷史故事。最後於2015年,樂團主唱直接參與選舉,終將自身的認同帶進政治圈。透過上述的爬梳,將閃靈樂團的發展與社會政治連結,說明該樂團與社會互動的結果,進而產生自身認同

在呈現上的變化。本論文同時聚焦於閃靈樂團「母島認同」的形塑與轉折,藉由其歷年專輯的歌詞,地毯式地拆解歌詞中所代表的「母島認同」意涵,並由此方式建構樂團與社會互動之下所呈現的「母島認同」,進一步勾勒出「母島認同」的形塑與轉折,以及其所代表的社會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