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碳足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運輸碳足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華健寫的 永續海運 和許聖富的 圖解土木工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 林居慶所指導 吳文崇的 以個人碳足跡行動方案協助達成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之可行性探討 (2018),提出運輸碳足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足跡、巴黎協議、溫室氣體減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張行道所指導 張祖寧的 綠道路工程區域材料的供應距離分析 (2016),提出因為有 區域材料、道路工程、環域分析、綠道路、碳足跡的重點而找出了 運輸碳足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運輸碳足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永續海運

為了解決運輸碳足跡的問題,作者華健 這樣論述:

  本書從能源價格、相關法規、海運需求、技術與運轉改進及替代燃料與船舶推進系統的引進,討論未來數十年海運的發展,以及其如何同時在環境、經濟及社會層面,進一步追求永續。   本書特色     海運為多變全球經濟的命脈,也在一般消費上扮演重要角色。未來海運業與各產業經營的獲利與存續,取決於對永續性的相應策略。本書適合想了解海運界如何因應諸多變動,力圖追求永續的各界專業人士及消費大眾閱讀。

運輸碳足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從沙龍到聯合國 : 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的綠色模式」介紹

訪問:蔡怡穎 歐萊德總經理

內容簡介:
從台灣出發,征服全世界
從坐冷板凳到獲獎無數、登上APEC、聯合國舞台
歐萊德這樣建立它的綠色模式

  一顆源於孝順父母的心,報效給國家和社會;
  一個來自台灣的髮妝品牌,即使微小也能改變世界。

  榮獲法國全球永續美妝獎、英國全球綠色環保獎、德國iENA
  紐倫堡發明獎金牌、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年度設計金獎、
  國家品質獎、國家永續發展獎、國家環境教育獎等。

  他是葛望平,創辦歐萊德,邁向全球最綠品牌。
  從沙龍出發,站上聯合國舞台,
  串聯綠色供應鏈,全面實現「碳中和」理想,
  2020年更與台積電、蘋果齊名 RE100「全球綠色領袖獎」。

  熱情、毅力、創新,
  歐萊德故事,證明小企業也能做大事!

  「全球品牌都會變綠,遲早而已。」——葛望平 歐萊德創辦人

  O’right歐萊德原本是家以代理國外髮妝用品起家的小企業,
  因創辦人葛望平的理念,2006年全面展開品牌再造,
  從生產第一瓶綠色洗髮精開始,歷經15年的改革與堅持,
  所有產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回收,
  到企業文化、客戶服務和環境教育,
  每一個環節都堅守「綠色、永續、創新」的理念,
  終於創造出迥異於傳統美妝產業的品牌價值。
  從台灣到美國,從美國到歐洲,
  歐萊德跨過一個又一個難關,交出一張張綠色成績單,
  征服全世界無數使用者的心。

  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的「綠色、永續、創新」之道:
  • 顛覆髮妝產業遊戲規則:二○○七年成功研發出第一瓶8free(不含八種危害健康的高風險化學物質)洗髮精,如今8free已是全球天然美妝品的綠色標準。

  • 農產品、農業廢棄物也能變黃金:從天然素材中萃取原料,難度極高,但對人體好,還能減少碳排放,更能創造MIT產品獨一無二的價值。

  • 打造綠色供應鏈,帶動循環經濟:說服供應商共同投入開發能堆肥、長出樹的生物循環瓶,以及可溯源、100% PCR使用再生塑料製造的瓶器與壓頭。

  • 盤查碳足跡,逐步邁向零碳目標:不但堅持採用綠色原料包材、必須在綠色低碳工廠生產製造,更要確保消費者使用產品時用水用電不浪費。

  • 打破「環保是企業發展的絆腳石」魔咒:產品行銷四十二國,員工年年加薪百分之三到五,二○二○年全球籠罩新冠肺炎疫情陰影下照常加薪,獲利逆勢成長百分之三十。

  一路走來,始終堅持「不只對人類好,更要對社會好、對地球好」,歐萊德證明了即使人力、財力有限,只要目標明確、用對策略,小企業也能做大事,改變這世界。

作者簡介:邵冰如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曾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現為自由撰稿人。

粉絲頁: O'right Shop 歐萊德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以個人碳足跡行動方案協助達成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之可行性探討

為了解決運輸碳足跡的問題,作者吳文崇 這樣論述:

我國雖已配合巴黎協議訂定國家預期貢獻與國家近、中、遠期之各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惟仍缺少個人層面的具體溫室氣體減量方案,因此本研究著重在探討個人的每日飲食、綠色運輸、能源使用等三大類別的可減碳措施,並據以量化個人碳足跡,彙整後提出個人碳足跡行動方案;此外,本研究也假設當全國人口均採行本研究建議之個人碳足跡行動方案時,檢視其整體的減碳量能否達成我國各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在個人飲食部分,如採取低碳飲食方針,發現每日可減少1.18公斤的碳排放量;在個人綠色運輸部分,依其不同交通工具換乘公共運輸系統,每日最多可減少2公斤碳排放量;而在個人能源使用部分,若採取節電省水措施,將使每人每日在能源使用部分

減少約1.14公斤的碳排放;整體而言,如採行本研究建議之個人碳足跡行動方案,則每人每日碳足跡最多可減少4.32公斤。當假設以現在全國人口採行本研究建議之個人碳足跡行動方案時,則可達成我國2020年、2025年的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但僅達到2030年的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的70%,以及2050年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的28%。由於本研究僅計算個人飲食、綠色運輸、能源使用相關碳足跡,並未列入個人日常生活中有關消費行為、旅遊行為等其他部分的碳足跡,如可再納入前述行為進行低碳行為,定能減少更多個人碳排放量,惟如何在個人生活品質、永續環境取得一個適當平衡點,仍是需要再進行探討的課題。

圖解土木工程

為了解決運輸碳足跡的問題,作者許聖富 這樣論述:

  「圖解土木工程」一如土木工程概論,乃大專院校土木營建職類科系初學者重要的啟蒙科目。藉由本書所介紹土木人未來多元的應用領域,土木新鮮人一開始即可構思及規劃畢業後往那一個方向發展(土木、結構、大地、水利、水土保持、建築、環境、都市計畫、交通運輸、綠能發電等),在學期間即能朝未來方向努力加強相關的專業科目。     本書是以精簡扼要、穿插實務上的圖片和照片方式,介紹土木工程的基本課程、知識和內涵,屬實用型的大學用書,共分十六章:第一章土木工程簡介,第二章簡介土木工程的基本學科,第三章介紹主要的工程材料,第四章結構及軍事工程,第五章水利工程,第六章大地工程,第七章水土保持工程,第八章公路工程,

第九章交通運輸工程,第十章建築及景觀工程,第十一章環境工程,第十二章綠能發電工程,第十三章乃是一般 課本不容易看到的共同管道工程,第十四章都市計畫,第十五章營建工程與維運管理,第十六章係為因應未來發展所需,特整理之工程電腦化及資訊化。     希望讀者在研讀本書後能獲得土木工程之基本知識,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能有更清楚的認識,儘早預做準備、加強該領域專業科目。作者也建議讀者至少具備一張技師證照,將有助於提升職場的競爭力和個人所得;而有志參加公職及專門職業技師考試者,可至考選部官網查詢相關資訊,並再精研有助於考試的書籍,多多練習例題及演算歷屆考題,則金榜題名之日將不遠矣。

綠道路工程區域材料的供應距離分析

為了解決運輸碳足跡的問題,作者張祖寧 這樣論述:

區域材料的使用可減少運輸成本,並降低碳排放。道路工程的主要材料在一定區域內可取得,美國綠道路基金會(Greenroads Foundation)對道路工程以工址為中心、50英哩為半徑,劃定區域材料的供應範圍;台灣營造廠一般選取運輸距離最短的材料以節省成本,而道路工程材料的區域距離未有相關研究,值得探究。本研究分析綠道路工程區域材料的供應距離,蒐集材料生產地區、價格、供應量以及地域關係等相關數據,分析材料供應商分佈之情形。由於各地皆有可能成為工地位置,反向思考將大宗材料供應商位置點設為中心,嘗試找出最合適之供應半徑。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做環域分析、交集分析,計算不同半徑佔台灣本島面積比例。研究結果

得到四項大宗材料:砂石、瀝青混凝土、預拌混凝土、鋼筋的供應半徑分別為40、45、40、85公里,在此距離內可以買到需要的材料。綜合考量交通部貨運報告中的材料運距分佈,訂定砂石、瀝青混凝土、預拌混凝土的區域材料距離為40、45、40公里,鋼筋為80公里。分析兩新建道路工程案例資料顯示,四項大宗材料在整個工程的金額比例不同,將四種材料的距離乘以金額當做權重,計算出整體道路工程區域材料的距離為60公里,橋梁、路工工程的個別運距為60、40公里。因全台橋梁比例僅佔道路5%,應以路工工程運距40公里,代表區域材料運距。國道橋梁佔道路41%,以此運距評級可能較嚴格。最後提出台灣道路工程區域材料的評分等級,

在區域距離內採購的材料金額佔全部材料的比例達30%可獲得1分,達70%可獲得2分,達90%可獲得3分。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營造廠一個低碳運輸距離基線,做為工程材料運輸的比較基礎,並鼓勵降低材料的運輸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