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山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過山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明口述訪談小組寫的 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和朱天衣的 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過山刀.Garter Snake也說明:過山刀 的身體呈像刀一樣扁平狀,而非一般蛇類的圓筒狀,體鱗為14或16列是台灣唯一偶數列的蛇類(其他皆為奇數列)具有明顯稜脊,頗銳利摸起來如同刀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宜蘭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碩士班 毛俊傑所指導 劉力銜的 蘭陽平原沿都市梯度的蛇類出現與環境特徵之關係 (2014),提出過山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化、城鄉梯度、棲地類型、人蛇衝突、野生動物經營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長榮大學 台灣研究所 張炎憲所指導 陳孟絹的 「台灣神」信仰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228、台灣神、信仰、社會運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過山刀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文化大學生物多樣性學程中心則補充:過山刀. Zaocys dhumnades. 大眼蛇、臺灣鼠蛇、黃風蛇. 體型細長,身長可達220 cm,屬大型蛇,因眼睛大且圓而有大眼蛇之稱。身體. 背面為綠褐色或棕黑色,上面有四條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過山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為了解決過山刀的問題,作者史明口述訪談小組 這樣論述:

  2012年12月21日,在台大一個公開的演講中,中研院台史所教授吳睿人老師如此把史明先生與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比擬在一起:他認為,這兩位同一世代的人,同樣對台灣充滿熱情,後者在體制內、學術上為台灣作了無比貢獻;史明先生則堅持在體制外、用行動,為台灣做出同等重要的貢獻....   他們同是士林人,因共同研究台灣史結緣,但後來則各自走出不同的道路。中研院院士曹永和老師在台灣自學十餘載,提出「台灣島史觀」,給台灣歷史一個全新的定位。史明先生流亡日本後,不因時勢混亂而中斷研究,最終撰寫第一本台灣民族史《台灣人四百年史》,加速「台灣意識」萌芽,對二二八事件後的年輕人有深遠影響。   史明,認識他的人

都尊稱他為「歐李桑」(□□□□)。年屆九十多歲的高齡,為人謙和,但當他說起自己近一世紀的流亡生涯,你才發覺底蘊在他內心的堅韌與強悍。那樣的態度是一個即將消逝的世代,爭取獨立的剛毅精神,以及對於台灣歷史、土地以及人民生活的尊重。   在這部口述史裡,說著近代台灣人民的動盪生活。我們也得以在此,遇見年輕史明的夢想與熱情,看著他如何一步步朝著台灣獨立的理想邁進。這是一個左翼青年渴望獨立的真實實踐,也是台灣一個世代奮鬥掙扎,尋求認同的縮影。   島嶼台灣,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意義。本書共以三冊《穿越紅潮:1918-1949》《橫過山刀:1950-1974》《陸上行舟:1975-2010》收錄史明長達近一世

紀的生命歷程,希望藉由描述這個一生堅定志向的革命家,從啟蒙到獨立的過程,讓讀者體悟大時代下,台灣人的生命價值。   史明是誰?   ──他是「台灣最後一個黑名單」,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史明,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在台灣步入「民主」後,堅持走向台獨路線的史明,於當年的社會氣氛下被稱為「最後一個黑名單」。他於1993年回到台灣,積極推廣在日本一手成立的「獨立台灣會」的政治理念,以宣傳車走遍大街小巷,主張台灣獨立建國以及台灣民族主義。史明曾參與幾起重要的社會運動,2005年,在中國片面通過反分劣法後,史明於台大校門口發起長達14天之靜坐活動;或亦在當年,連戰啟程赴中國時,發動群眾於中山高速

公路及桃園機場阻擋連戰車隊,引起社會關注。2012年底在自由廣場舉辦的「反媒體壟斷跨年晚會」,史明也在現場,支援台灣年輕的一代。   ──他以日文撰述《台灣人四百年史》,是讓「台灣意識」覺醒的重要台灣史鉅著   史明流亡日本期間,在西池袋開設餐廳「新珍味」,一方面將餐廳所得支助海外台獨運動,一方面餐廳二樓的居所,也成為史明撰述《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地方。史明花費10年人生,以日文撰述而成,為了擺脫400年來為外人殖民的史觀,史明以台灣人的角度來看台灣歷史,讓台灣意識自此萌芽,此書於1980年引進台灣,對當代及其之後的年輕人都引起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除了「革命家」、「台獨大老」,史明「這個

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什麼?   希望在革命家與台獨大老的形象之外還原史明的樣貌,是「史明口述小組」紀錄口述史的初衷。史明為什麼會走向堅持台灣獨立的道路,他的思想與理念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與脈絡,都如絲絲細線交織出他長達近一世紀的人生故事。 作者簡介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   由台大濁水溪社、台灣文學研究討論會(TWLS)以及其他台灣研究相關系所的同學組成。除了口述史訪談外,亦參與《台灣人四百年史》校正版的製作與史明學相關論述的介紹與深化。 受訪者簡介 史明   本名施朝暉。1918年生於台北士林。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之後,赴中國抗日。戰後潛返台灣,因預謀行刺蔣介石失敗,偷渡赴日。流亡日本期間以

新珍味麵館支援台獨運動,1967年更成立獨立台灣會組織,進行地下反殖民革命行動。1993年返台,繼續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為台灣民族主義信仰奮鬥至今。其於1962年出版的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為最早後殖民史觀之台灣史著,從政治經濟角度開展,為台灣民族主義奠下極為重要的論述基礎。

過山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綠蛺蝶 #台灣翠蛺蝶 #過山刀 #三線蝶 #台灣 #自然 #生態 #taiwan #nature #wild #butterfly #butterflies #insect #snake

蘭陽平原沿都市梯度的蛇類出現與環境特徵之關係

為了解決過山刀的問題,作者劉力銜 這樣論述:

  為瞭解都市化中的蘭陽平原蛇類出現與土地利用特徵之關係及都市梯度上蛇類的分布,本研究將蛇類出現地點以兩種不同的尺度進行分析,分別為(1)100公尺的範圍分析周邊環境特徵,再利用典型對應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分析案發地點環境因子與出現蛇種之關聯性;(2)由市中心至距離1,500公尺之範圍以間隔250公尺的距離,劃設多環環域,依各層環域中的綠地組成比例,將其分成由低至高的9級都市梯度,計算各級都市梯度中的蛇類數量。  研究期間由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底止,對蘭陽平原地區各消防隊為民服務時所捕獲蛇隻,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期

間共處理蛇類3,384隻次,包含原生蛇類21種(n=3,380),及外來種蛇類4種(n=4),其中76.95%(n=2,604)為地址有效資料,可進行後續分析。典型對應分析的結果顯示,可將蛇類處理案件地點分布的型式,依不同環境梯度,分為都市-鄉村梯度及農地-林地梯度。其中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處理案件多發生在建物較多的地區;紅斑蛇(Lycodon rufozonatum rufozonatum)在都市中或都市邊緣的樹林有較多處理案件;若案件地點周邊組成多數為林地,則主要處理物種為大頭蛇(Boiga kraepelini);案件地點周邊組成以林地與農地

交錯,則主要處理物種為眼鏡蛇(Naja atra);草花蛇(Xenochrophis piscator)、雨傘節(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赤背松柏根(Oligodon formosanus)及細紋南蛇(Ptyas korros)的處理案件,主要發生在接近都市的農田附近;而南蛇(Ptyas mucosa)的處理案件,則常發生在都市化程度較低區域的農田周邊。多層環域的分析上,龜殼花、雨傘節及細紋南蛇主要出現於綠地組成比例較低1-4級(0%-49%),歸類為都市開拓者(Urban exploiters);南蛇、紅斑蛇、草花蛇、大頭蛇、赤背松柏根、赤尾青

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jnegeri)及青蛇(Cyclophiops major)多出現於綠地組成比例中等的5-7級(50%-79%),屬於都市適應者(Urban adapters);眼鏡蛇、黑眉錦蛇(Orthriophis taeniurus friesi)、臭青公(Elaphe carinata)及過山刀(Ptyas dhumnades)則為都市迴避者(Urban avoiders),多分布於遠離都市人口密集處的8-9級區域(綠地組成比例80%-100%),不同類型的蛇種類在都市地區得利與否並反映在部分種類的平均體質狀況(Body condition

index, BCI)上。  依監督式分類的影像分類結果,蘭陽平原土地利用類型組成以農地為主,其次依序為林地、建成與交通用地、水體、沙地,其中建成與交通用地有逐年增,由2012年至2014年都市區域往遠郊地區逐漸擴張,這些擴張的地區也是衝突案件較為頻繁發生的地方,無論蛇類的隻次數與物種數均較高,這類區域以及鑲嵌式的建物景觀可能增加人蛇衝突的機會,也讓整體蛇類沿都市梯度的分布情況呈現一單峰曲線。

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

為了解決過山刀的問題,作者朱天衣 這樣論述:

現代人最嚮往的山居桃花源!一處塵囂之外,最愜意的現代普羅旺斯!一段人與動物用心交流的動人歲月!   從有記憶開始,我的身邊便圍繞著許多動物同伴,牠們陪伴我長大,所給予我的是說不盡的快樂,雖然其間的生離死別,也曾讓我黯然心傷、低迴不已,但我真的無法想像在生命中,如果沒有牠們的陪伴,會是一個甚麼樣的光景。   我會住到山上,也是因為這些同伴們帶著我來的,雖然我一直有山居的夢,但如果沒有牠們的存在,這夢只會遙遙無期,可能永遠不會實現。   如今,我和這些同伴們擁有了一個和天堂差可比擬的家園,在這裡我們擁有足夠的空間、美好的環境,讓我們的生命都得到了安頓,更重要的,我也在此得以繼續學習成長,我學習

著謙卑的面對周遭的自然環境,我也學習著尊重這環境中的所有生命,也許我還沒學會所有,但我願意繼續以謙虛及尊重的心,面對未來的每一天。   我不會忘記那些曾陪伴我成長的每個動物同伴,牠們的生命或長或短,都一樣豐富了我的生命,過去如此,未來也如此,若說我能回報牠們甚麼,那大概就是找到這樣一個如天堂般的家園,而這也是牠們所給予我的。              ──朱天衣   因為對動物的愛,朱天衣來到大自然之中,為了幫助牠們找到一處自在生存的天堂,她花費多年找尋、覓地,終於尋見位於新竹關西錦山的一塊七百坪的野地,這塊長滿雜草、原生樹林、許多石頭盤據的野地,經過她耐心的整地,鑑界,蓋屋後,終於形成一處她

與動物們最快樂自在的天堂樂園。   在這裡,有原本的溼地改建而成的天然水池,它形成一處天然的小生態,讓蛙類、蝦蟹在此能自然繁衍,每當入夏,它更成了螢火蟲的大本營;緊挨著地緣旁邊,是一條清澈的溪流,溪中有許多的魚,在溪中撒上麥片,便引來三、五百隻魚,有時坐在溪邊,腳便有天然的魚來幫你去角質!   在這裡,有狗兒貓女近四十隻,雞十幾隻、鴿子四隻、鵝兩隻,還有各種野外的動物們不時來造訪:八哥,阿啾尖,喜鵲與烏鴉,鬼腳七,胖胖鳥;烏龜,青蛇,過山刀,臭青母,百步蛇,青竹絲,龜殼花,飯匙青,雨傘節;螢火蟲,螳螂,樹蛙,飛蛾,蜉蝣,椿象;各種蜘蛛,蝴蝶,豆孃,金龜子,小瓢蟲,蚱蜢……白天、晚上牠們分別造訪

,並帶來各種不同的驚異與驚喜!   在這裡,有住在一起的貓狗鵝雞蛇鳥們,牠們每天龍蛇雜處,雞飛狗跳,但卻也生出不同一般的動物生態奇觀──   有二隻愛告狀的鵝,總是追著主人喋喋不休;有會把自己倒豎在牆上,看準時機後腿一蹬,身子便像箭一樣射出去搶球的貓;有躲在石縫中人立起來和你對望、若和牠說說話還會左搖右擺回應的白鼻心;有會幫忙照顧小雞、帶主人尋找雞蛋的狗;也有會占據貓砂盆當孵蛋基地、騎在貓頭頂上的母雞……   在這裡,除了數不盡的生物之外,還有許多原生的老樹:茄冬、鳥榕、九芎和山棕,臺灣水柳,參天高的楓香;也有著主人親自種植的各種有機瓜果和植物:綠竹筍,苦瓜,絲瓜,香菇;羅勒、香椿、紫蘇、艾草

、迷迭香、香茅草、蜂香草;桃子,李子,柿子、甜柚、蓮霧、橄欖、檸檬、百香果,咖啡……   當然,在這裡也不乏親切的鄰人,他們互贈瓜果有機美食、交換動物飼養心得、一起保衛這一片難得的天然美麗土地……   這是朱天衣的山居歲月,是她與她心愛的動物們的快樂天堂!   這也是常住都市喧囂中的我們,最渴望親近的山居桃花源!   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每天早起擎著咖啡從屋內一大片玻璃窗向外眺望時,偌大的山林盡在眼前,不時有各式生命在這遼闊的空間中奔馳翱翔,看著那群聒噪的樹鵲家族在楓香上開會,另一群藍鵲則從窗前滑翔而過,五色鳥的咄咄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這些鳥族即便不現身,我也能從聲音辨別牠們的存在,甚至以

此卜卜吉凶,喜鵲似金屬磨擦的叫喚當然代表著諸事順意,烏鴉的ㄚㄚ聲雖好聽但小心為妙,大冠鷲清揚的哨音則代表了做事有勁,而當白鷺鷥劃過頭頂時,從那破鑼嗓子中我尚未覓得一絲靈感它象徵著甚麼,而且很要命的,牠在飛翔之際總愛空投些甚麼,更糟的是,牠好像永遠處在拉肚子狀態,但即便如此,每個早晨能如此開始,我心已足。──朱天衣 作者簡介 朱天衣   動保志工,馬武督山林溪流保育協會志工。兒童寫作教學25年。   著作:《三姐妹》、《甜蜜夢幻》、《下午茶話題》、《喇叭褲的青春》、《朱天衣作文課(一)(二)》、《朱天衣說故事》、《朱天衣創意玩作文》。

「台灣神」信仰之研究

為了解決過山刀的問題,作者陳孟絹 這樣論述:

台灣當前面臨相當嚴峻的困境,除了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倒退,與台灣主體性的流失之外,對台灣有敵意的中國,運用文化和宗教統戰侵蝕台灣的威脅不減反增。有鑑於從政治到宗教矮化台灣人的統戰,民間出現另一種聲音,強調「台灣人拜台灣神,不作無根之民」,提倡台灣人的建國信仰,建構以台灣的主體為出發點,推廣「拜台灣神」的運動。此類似宗教的「台灣神」信仰,特別之處是強調公義和台灣主體的文化內涵,在台灣社會裡,是相當罕見的特例。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歸納有:1.探討「台灣神」信仰,這門擬似宗教、社會運動的文化現象。2.瞭解「拜台灣神」運動發展的過程、內涵,及其強調的重點與目的。3.探討信仰根據地「台灣聖山-生態教育

園」設計元素、建置過程、紀念目的,以及吸引哪些認同者。主張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神」信仰,發展至今9年(2004-2013),以228做為代表性的抵抗符碼,透過49位「台灣神」典範所歷經的時代背景、面臨的問題、事蹟與貢獻,做為認識台灣歷史的活教材,建立台灣人的自信心與自立的勇氣,深耕文化基礎。推動方式是運用台灣民間一般世俗在祭拜祖先的型式,強調信仰的神聖性,第一階段從2004-2010年,運用社會運動方式宣揚「台灣神」的事蹟,以做為記憶的召喚。第二階段由2007年底至今,建設「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的信仰根據地,以扮演記憶場域中界的功能,透過莊嚴的儀式來強化「228台灣神」神聖價值觀的文化抵抗

。信仰者,普遍能說出「台灣神」的生平事蹟,以及思索要追隨的精神與理念,並凡事透過民主機制決議而行。他們在推廣階段,面臨不同的挑戰並克服,其中艱辛的片段被深刻的保留成記憶刻痕,在受訪時轉變成心路歷程的證言。「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吸引到的參訪者,多是趨向國家立場認同相仿者。媒體性質工作者所感興趣的面向,聚焦在信仰的形成與園區建置的出發點。有別以歷史悠久或具龐大規模的團體為主流宗教的研究對象,本研究是以台灣主體信仰特殊性取向為目標,意即研究社會運動類型的信仰團體,因此如有不周全之處,歡迎有興趣者採取其他角度切入解析。倘若日後出現批判「台灣神」的文章,筆者會虛心接受。「台灣神」組織相當重視網路傳播

媒體,到底這會對「台灣神」的信仰產生何種助力,可再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