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責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道德責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韓乾寫的 研究方法原理:論文寫作的邏輯思維(四版) 和林嘉文的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一場失敗的變革: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從皇帝支持到罷官貶謫,政治改革的決心與悲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倫理傳統簡介也說明:我應該做什麼? 康氏倫理學(Kantian Ethics). 道德責任來自理性。 代表人物:康德(1724-1804)<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國際行銷碩士在職專班 曾義明所指導 陳麗鳳的 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責任-以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年度服務計畫為例 (2021),提出道德責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責任、企業倫理、非營利組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林俊佑所指導 李文婷的 企業社會責任懷疑與求職者應徵意圖及負面口碑之關聯:以組織吸引力為中介 (2021),提出因為有 企業社會責任懷疑、組織吸引力、求職者應徵意圖、負面口碑的重點而找出了 道德責任的解答。

最後網站道德責任- PanSci 泛科學則補充:我們雖過著平凡的生活,但那平凡卻可能是見死不救的,因為世界上仍有太多人在水深火熱當中,既然我們接受了小悅悅事件的觀點,那代表我們都有道德責任去捐助幫助窮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道德責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研究方法原理:論文寫作的邏輯思維(四版)

為了解決道德責任的問題,作者韓乾 這樣論述:

  論文撰寫必備書!   1.融會貫通論文寫作的What→How→Why,闡述學術研究的邏輯思維。   2.完整說明論文寫作的邏輯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驗證研究結果與討論等寫作思維程序。   3.是適合學生寫論文、研究人員寫研究報告、政府施政政策與企業決策分析、計畫的擬定與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等各種研究的工具書。     研究方法,是每一位研究生與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無論研究主題為何,擁有良好的問題意識與分析、透過嚴謹的方法論得出研究成果,才能獲得學術界的肯定。     【從邏輯思維出發,剖析學術研究本質】   「科學」是什麼?「可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從問題

意識、文獻回顧、定量與定性研究的整合、實驗與調查、學術倫理,到論文寫作的風格及發表。本書結合研究方法的理論與論文寫作的步驟做詳盡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思維邏輯的闡述。帶領研究工作者一步一步地建立思考程序,寫出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     【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的結合,使用日漸廣泛而且益趨成熟】   研究方法中,除了質性(定性)與量化(定量)兩個主要的研究方法外,還有汲取兩者優點並加以結合,開拓出研究方法第三條道路的「定性與定量混合的研究設計」。本書針對質量混合的研究設計加以闡釋,以期獲得更全面、更完整的研究方法,成就理想的研究成果。

道德責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盲彎超車最終就是死路一條,不是你死就是他死。因果關係如何沒人可以確定,但是沒法律肇責不代表沒有道德責任。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合,願大家多謹惕自己。

Bike: Kawasaki Ninja 400 川崎忍400

MotoVlog 244 摩托日記第二百四十四篇

Outro Music: Trixtor - Just This Once

00:00 開頭/新聞
00:41 盲彎超車
02:20 預留後路
04:50 山路超車線設計 Turnout
06:26 Turnout 範例 (慢車用)
08:04 特殊 Turnout (慢車,迴轉用)

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責任-以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年度服務計畫為例

為了解決道德責任的問題,作者陳麗鳳 這樣論述:

一個已開發民主國家的組織通常由三個部門組成,分別是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及非營利部門。而企業社會責任觀念早已成為企業經營課題裡不可分割的一環。基於臺灣企業於此次疫情中,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本研究期待研究結果將能提供給慈善團體在從事公益活動時,以實作成效的呈現、未來需要改進方式及如何使活動更成功,在研究目的上分為三點:1、國際獅子會如何與企業合作共同發揮公益效益。2、評估個案中福祿壽囍個案實際運作與預期效果。3、依個案研究結果,提供給研究慈善團體在從事公益活動時,需要改進之處與參考。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The Case Study Method),並且採用Carroll(1991)所提出的企業社

會責任模型為架構,以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MD300)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福、祿、壽、囍」之企劃執行成效為研究,針對「執行結果」、「五大志業」宗旨與「八大目的」做分析參照。針對「宗旨符合程度」與「企劃執行結果」得出以下結論:國際獅子會1、對比經濟責任部分:社團執行公益活動所需要的相關物品採購,皆由獅子會會員企業負責,會員企業從事公益活動時的商業行為,讓相關產業的企業受益,會員們得到了利益才會留在社團持續進行公益活動。2、對比法律責任部分:嚴禁在社團宣揚政治理念及贊助宗教行為。3、對比道德責任部分:社團不再只是侷限在捐款贊助行為,更加注重內部教育訓練。4、對比慈善責任部分:會員們秉持從事公益活動的

信念,對會持續做有益的事情。在實務建議上有以下幾點:1、建議未來結合公益社團的力量。2、建議延續公益企劃案的運作願景。3、建議未來公益企劃項目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指標為準。在全球日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成果之下,翻轉過去公益團體僅能捐贈物資給予弱勢團體的狹隘做法,建議未來可以進一步將慈善公益結合環境與社會議題,有利於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發展。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一場失敗的變革: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從皇帝支持到罷官貶謫,政治改革的決心與悲歌

為了解決道德責任的問題,作者林嘉文 這樣論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生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眼見國家江河日下, 連年對外用兵,卻戰戰皆敗; 走後門之風盛行,內部體系搖搖欲墜, 遂與一眾志同道合之士展開變革——「慶曆新政」。 然而政治之路注定荊棘滿布,范仲淹受盡挫折困頓, 連皇帝也支持的變法改革,最終卻走向了失敗的局面……   ▎范仲淹的早年經歷與北宋前期的政治局勢   以往學人論及宋初內政之弊,常論及所謂「三冗」或「四冗」,然實質上,冗官、冗兵、冗僧尼皆涉及財政,即涉及冗費問題。宋人論內政,常有故作驚人之論,實屬一種先聲奪人的講演策略。士大夫常誇大內政之弊的程度,藉以抬高自己進言的價值。北宋的內政之弊自然是存在的,

但以往的學說,多依宋人或明清士人的舊說,所謂「三冗」、「積貧積弱」,都在客觀上有實際問題與之相對應,卻並不意味北宋當時的問題就確切地分作這三點。   .范仲淹的成長背景與官宦之路   .宋遼關係與澶淵之盟   .北宋積弊已久的隱憂:財政失調、軍事不振和吏治問題叢生   ▎仁宗朝初年的士人結盟與朋黨政治   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封建儒家士大夫那裡,臣子維護正統的封建禮教乃是一種道德準則,這便是他們不遺餘力、前仆後繼地進言劉后促其還政的思想動力了。宋代的士大夫是很講究儒家道德的,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身為「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范仲淹他們更看重一個人

德行的完善與否,所以哪怕有礙仕途,盡進忠言都是被作為一件儒家士大夫的道德責任而不能被改變的。   .朋黨:范仲淹遭貶的前因後果   .政治上的聲援:梅堯臣、余靖、尹洙、歐陽脩   .西夏國成立:來自外族異域的壓力,改革迫在眉睫   .劉后「內降」:走後門之風逐漸氾濫,平庸之輩掌握大權   ▎革新思潮下志同道合的人與慶曆新政   封建專制時代統治階級政治改革,不論前臺的政治家表現得如何出彩,幕後的專制君主總少不了要發揮作用。朝廷要改革,往往少不了摻雜皇帝個人意志。宋仁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專制君主中飽受後世讚譽的皇帝,關鍵在於他得士大夫之心。這種受士大夫擁護的狀態,與當時他個人的政治理念諳合於士林

的革新訴求有關。宋仁宗有一種強烈的角色意識,帝王的身分令他加強了自我的道德約束,同時也讓他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心。   .〈慶曆聖德頌〉與蘇軾   .宋初三先生:孫緮、石介、胡瑗   .歐陽脩對北宋革新運動的影響   ▎新政的夭亡與北宋的士大夫精神   北宋在慶曆之後,士大夫的參政積極性異化,和而不同的政治環境走向極端,開始了激烈的黨爭,一直蔓延到南宋,黨爭對宋代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使得士大夫形成了一種絕對的二元思考。作為宋代較早的黨議、黨爭運動,慶曆新政時期種種事件的歷史表述,都被人用這種二元黨爭的思想重寫並進行了建構。   .革新派的打擊——奏邸之獄:蘇舜欽是否蒙受了冤獄?   .慶

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之間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   .慶曆新政與皇權士權之爭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歷史影響   ★特別附錄:   晚唐至宋初社會歷史大背景與慶曆新政   關係、典範、歷史想像──對歷史研究的若干隨想 本書特色   北宋的慶曆之際是宋代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學、思想等領域都發生著變動。仁宗朝初期,范仲淹及其領導的革新士人群引領起了一股高昂的士風,掀起了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一個高潮。本書將針對此話題及相關層面做出清楚的整理和分析,並在過程中融入作者對宋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理解與看法。  

企業社會責任懷疑與求職者應徵意圖及負面口碑之關聯:以組織吸引力為中介

為了解決道德責任的問題,作者李文婷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對企業行為期望的變化,CSR的概念包含了更廣泛的責任,社會大眾不僅提高對企業在社會和道德責任上的期望,而且對公司如何執行企業社會責任也更加關注(Dawkins & Lewis, 2003;Schmeltz, 2012)。當CSR的支持聲浪與正面價值一面倒的同時,由於資訊流通越來越快速,現今人們對企業行為變得更加了解,再加上近來媒體上披露企業的不當行為與假新聞,種種因素造成社會大眾對企業的信心下降(Edelman, 2015;Skarmeas & Leonidou, 2013),進而使人們傾向於質疑企業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機」與「目的」,社會大眾產生對CSR的動機歸因與懷疑態度,將使

得關於CSR懷疑論的議題之重要性和影響日益增加。此外,對於公司而言,由於知識型工作者的需求增加,員工的角色與重要性也日益增加(Hejjas, Miller & Scarles, 2019)。因此,吸引優秀的人才對組織帶來優勢的重要性不言可喻(Ployhart, 2006;Harari, 1998),而CSR懷疑對求職者行為造成之影響亦是企業於徵才過程中需考量的重大因素。本研究以臺灣地區之潛在求職者為樣本,探討求職者感知CSR動機與CSR懷疑之關係,並以組織吸引力為中介變項,分別探討CSR懷疑和求職者應徵意圖及CSR懷疑和負面口碑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於臺灣地區透過人際網絡進行立意與滾雪球抽樣並發

放紙本問卷,有效問卷為208份,並使用SPSS與AMO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從研究結果可以得知(一)CSR懷疑與利己、策略、利益相關者驅動動機呈正相關,而與價值驅動動機呈負相關;(二)CSR懷疑與組織吸引力呈負向關係;(三)組織吸引力與求職者應徵意圖呈正相關,與負面口碑呈負相關;(四)組織吸引力為CSR懷疑與求職者應徵意圖之間的中介變項,且為部分中介。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企業可透過宣傳或舉辦活動等方式改善其CSR活動在求職者心目中之動機,同時亦能提升求職者對CSR活動的印象,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進而提高組織吸引力。此外,藉由較高的組織吸引力,可以帶動求職者應徵意圖的提升,使企業於徵才時

更具優勢,同時亦能減少企業之負面口碑,以提升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