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ianFagan寫的 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 和IanUrbina的 罪行海洋:穿越地表最遼闊的犯罪地域,揭開海上千萬奴工的悲慘生活,普立茲獎記者橫渡五大洋、二十片海域的第一手紀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施正權所指導 曾明斌的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2021),提出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軟實力、海洋治理、海洋政策、海巡外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張鈞傑的 澎湖東吉人的移動與移民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東吉嶼、生活模式、人口移動、出稼、季節移工、移民、澎湖的重點而找出了 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

為了解決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問題,作者BrianFagan 這樣論述:

人類首先成為漁夫,文明才會開始。 全球第一本涵蓋人類各文明的漁業全史! 台灣建立「海洋文明」的第一步。   沒有魚乾就沒有金字塔?中國人為何飼養鯉魚?紐芬蘭鱈魚漁場如何消亡?   兩百萬年來,討海捕魚壯大了人類、改寫了文明。   然而,以海為師、適應自然的智慧,竟讓人不自覺地掏空了海洋!   長期以來,捕魚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人類開始耕作以前,採集、打獵與捕魚是人類從野外獲取食物的主要方法。但三者之中,只有捕魚在農業普及之後,仍然是人類重要的經濟活動,甚至商品化、產業化,歷經工業革命後,迅速成長為供應全球人口的國際產業。然而,我們長期以來關注農業對文明演進的影響,忽略漁

業對人類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農業,更是推動文明誕生、城市興起,以及現代世界的崛起的關鍵之力。   ●古代人類之所以能在多種環境生存,貝類是最大功臣?   ●最早前往美洲的人類,不是大型哺乳動物的獵人,而是漁民?   ●魚才是蘇美及印加文明的經濟支柱?   ●不只是中國人,羅馬人、夏威夷人都曾熱衷養魚?   ●如果沒有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及鯰魚,吳哥窟就建不成?   ●是鹽漬魚與魚乾,讓人類足跡一路從地中海擴及波斯灣與印度洋?   ●鱈魚產業在大西洋三角貿易中所累積的利潤,超過在美洲找到的所有黃金收益總和?   《漁的大歷史》作者布萊恩・費根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家,也是史前文化研究權威。藉由本書,

他提醒我們,漁業作為人類至關重要的為生方式,長期以來被嚴重忽略,更缺乏全面的歷史研究。一萬五千年前,世界經歷全球暖化,海平面的上升促使食物豐足、樣貌多元的自然地景隨之出現,以捕魚為生的人口增長、展開定居生活,更與遠方社群建立長久的經濟與社會關係。但漁民向來生性隱密,很少在歷史紀錄上留下痕跡。他們對環境的知識與捕魚的技藝代代口傳,使用的漁具大多由易腐爛的材料製成,只留下魚骨、貝塚等遺存供考古學家深入研究。   然而,費根在本書指出,漁業是促成人類社會與文化複雜化的關鍵因素,賦予了民族、城市與國家繁榮發展、向外擴張的養分。從埃及的金字塔到柬埔寨的吳哥窟,人類歷史上的大型建設計畫都仰賴居住在城市邊

緣、默默無名的漁民提供大量糧食給建設工人,才造就了文明的奇蹟。鯖魚製成的魚乾重量輕、便於攜帶,成為羅馬軍隊的理想糧食,而將魚血和魚腸泡在鹽水裡發酵製成的魚醬更是帝國經濟的重要貨品。此外,隨著不斷攀升的人口促使人對魚的需求高漲,水產養殖在西元前2500年首次出現於埃及與中國,以供應更多糧食,並且作為應對原有漁場遭過度捕撈的策略。   漁業不僅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智慧的展現,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結果。但在十九世紀過後,當工業革命帶動漁業科技的革新,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海洋危機。各式各樣的漁具如海底拖網,雖然提升了捕魚的效率,卻破壞了海床。蒸汽引擎、柴油動力問世,雖讓漁民可以在遙遠的外海停留更久,卻使漁

場資源迅速耗盡,導致漁場永久關閉。人類不能再假定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日,氣候變遷的威脅壟罩漁場,人類不僅面臨在2050年需要餵養超過九十億人口的挑戰,也得思索在2014年,人類所消耗的魚肉中,養殖魚的數量首次超越野外的漁獲一事所標誌的意義。   《漁的大歷史》闡述了人類、海洋與海產漫長的互動歷史。費根從兩百萬年前,巧人徒手捉住第一隻鯰魚開始,以重大考古發現談論埃及、羅馬、中國、日本、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南半島、安地斯山脈、大洋洲等各個文明社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藉由掌握海洋與各種魚類的特性而生存下來。同時,他深入當代,完整爬梳冰島海域、北海、紐芬蘭島及新英格蘭漁場的興盛、

危機與衰亡。藉由爬梳漁業的歷史與當代危機,費根揭示了另一種了解自身歷史的可能,而陸地與大海從不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世界。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提供了我們豐沛的飲食資源,也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台灣漁業實力雄厚,但從魚類的濫捕、海洋的污染,到遠洋漁業對外籍漁民的剝削,台灣人如何從靠海為生走向與海共生,仍需要我們持續探究。這本《漁的大歷史》所提供的文明視角將對我們有所啟發。 專文推薦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人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邵廣昭|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

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   洪伯邑|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臧振華|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各界讚譽   「這是一部極具啟發性、深刻的漁業與海洋搜食全球史。我們已經等待許久,就是在等待像布萊恩.費根這樣的考古學家來告訴我們:在人類的故事中,漁業和農業一樣重要。」──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反穀》作者   「布萊恩.費根引人入勝的論述揭示了魚類與貝類在人類文明崛起之時的關鍵作用。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威廉.馬夸特(William H. Marquardt),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漁的

大歷史》是一本難能可貴又有趣的書,生動地展現了人類文明如何依賴海洋的豐饒……費根成功地為海洋愛好者提供了一本令人敬佩的入門書,也為歷史學家提供了工具。」──《經濟學人》(Economist)   「費根承認他並非高明的漁夫,但他是一流的考古學家,寫作了四十六本書……費根的著作提醒我們,有時候即便是最講究的考古研究也可能會錯過非常重要的東西。」──《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本對於漁場獨一無二的全面調查。」──《自然史》期刊(Natural History)   「透過優雅的學術考察,《漁的大歷史》令人信服地呈現漁業何以在不同社會的發展上都不可

或缺──這是一本對世界各地、橫跨千年的捕魚社會多層次且細微的探索。」──《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在文明發展過程中,漁業始終沒有像打獵和耕作那樣被賦予歷史地位……強烈推薦本書給那些對考古學、人類學、生態學及環境科學感興趣的讀者。」──《圖書館學刊》( Library Journal)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為了解決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問題,作者曾明斌 這樣論述:

總統蔡英文女士於2019年3月21日至26日率領內閣成員至南太平洋邦交國進行國是訪問,並將此行取名為「海洋民主之旅」,以海洋與民主為主軸,拜訪大洋洲的友邦帛琉、諾魯及馬紹爾等國,以實際行動穩固邦交,並與前揭國家簽訂《海巡合作協定》(Coast Guard Agreement)。海巡署近年展現的海上執法與救難成果似乎正幫國家開啟另一扇大門,吸引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海巡外交(Coast Guard Diplomacy)也成為臺灣新的對外交流模式。海巡署對外所展現的吸引力,似乎與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在80年代提出的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相契合,強調國家除

了能運用軍事與經濟等硬實力外,仍有其他能力足以影響其他國家決策,不論是議程的設定或國際建制的建立,藉由彼此均認同的價值與系統,達到權力運用的效果與影響力。在奈伊的研究中,認為軟實力主要源於文化、政治價值與外交政策,惟本研究認為除了前揭三種來源以外,隨著非傳統安全與全球治理的議題逐漸被國際社會重視,國家在海洋事務各種層面的卓越表現,將成為新的軟實力來源,本研究將其稱之為「海事軟實力」。本研究將以奈伊所建立的「軟實力」理論為基礎,輔以海洋意識與行動等要素,結合權力分析的概念,進行理論推導與修正,建立「海事軟實力」概念架構,並分析「海事軟實力」可能的權力資源與行動,建立相關的評估指標與方法,並以海巡

署為例進行實際操作。

罪行海洋:穿越地表最遼闊的犯罪地域,揭開海上千萬奴工的悲慘生活,普立茲獎記者橫渡五大洋、二十片海域的第一手紀實

為了解決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問題,作者IanUrbina 這樣論述:

★2019/08亞馬遜書店最佳選書  ★入圍2019英國「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圖書獎 全球首部!實地全面採訪海上非法活動的驚人調查報導 「殘暴才是唯一秩序,貪婪與恐懼則是唯一激發人們行動的因素……歡迎來到法外之海!」 非法捕撈、人口販運、奴役與私掠、漂浮妓院、海盜、 違法傾倒、捕鯨船、被遺棄的船員…… 這不是一場時光之旅,而是令人不忍卒睹的現在進行式! 🔛悲慘世界的海上版!   ※《紐約時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伊恩.爾比納在四十個月間, 走過二十五萬一千哩、坐了八十五趟飛機、踏上四十個城市、五大洲,並且橫渡五大洋與二十片海域, 在海上航行超過一萬兩千浬調查與

揭祕那些幾乎是隱形的工作者──海上奴工的悲慘生活, 為這個離岸世界做一系列報導。 ※2019.8月亞馬遜書店最佳選書 #TheOutlawOcean  要在這個連結愈來愈緊密、人口過多的地球上消失是愈來愈困難了,所以如果你感覺被困住,或許你應該買一艘船。地球五分之三的表面是被水包覆,海洋之遼闊,讓任何人似乎都可以不計後果地帶著任何東西逃離。公海上始終存在著違法行為,而「普立茲調查報導獎」得主伊恩.爾比納便乘風破浪去發掘之。爾比納為了一項危險的任務環遊世界,跳上船去搜集幾乎任何想像得到的可鄙人類活動。在《罪行海洋》超過四百頁的篇幅中,充滿了走私客、人口販運者、海盜、盜捕者、偷渡客、僱佣兵與污染

者的故事。這個主題包括了通常是壓倒性的災難崩壞:人、環境、邊界與法治(或至少是人們對於法治的幻覺)。在南冰洋嚴酷的環境,爾比納登上一艘維持警戒的船,跟隨一項長達數個月追捕惡名昭彰之非法漁船的行動。在泰國海邊港口的妓院裡,被販運來從事性交易的賣淫者吸引著船上被奴役的漁工們。私人「保全」的軍隊在海上軍火庫打發時間,等待下一趟非正式的部署。這些罪行或許看起來孤立且遙遠──或者說滄海一粟──但是它們並非憑空出現,也不是毫無代價的;這些罪行支持著每天在政府、在商業活動中,以及我們在家中所做出的選擇。《罪行海洋》具有啟發性、駭人且經常令人沮喪,但它也是獨特的、極為重要且奇妙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部作品。──瓊

.佛羅(Jon Foro),亞馬遜選書主評   ►►陸地上的每個角落都由某個政府宣稱主權,但是汪洋大海呢?   仍是一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前沿地帶。   地球有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水,而大多數水域都不受管治或不可管治。   一切發生在大海上的事,有的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      全球有超過五千六百萬人在漁船上工作,   另有一百六十萬人在貨輪、油輪、貨櫃船與其他類型的商船上工作。   然而,那是一個殘忍的地方,反烏托邦之地。   當海洋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解脫時,   對一群被水困住的苦囚而言,這片離岸世界卻是一座沒有阻礙的巨大監獄。     《罪行海洋》是一本結合了報導文學與驚駭冒險故事

的著作,將不同層面的海上法外領域緊密聯繫一起,融入具有力道的故事之中。伊恩.爾比納遊歷地球上那些最不受管治或不可管治的地帶時,亦帶領讀者穿過一個異乎尋常的悲慘世界──那裡有容許奴役漁工的船公司、警戒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士、趁火打劫的小偷、唯利是圖的航海者、目中無人的捕鯨船、追討人、漂浮妓院、海上墮胎診所、違法傾倒污油者、難以捉摸的非法捕魚者、被遺棄的船員、漂泊的偷渡客、「神奇管線」(讓船隻使用過的廢油與其他骯髒液體消失)──令我們遇見各種魑魅魍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也將那些原本對我們來說只是數據的事物擬人化,距離也更加接近。   在這部步步驚險萬分的紀實報導裡,更著重陳述那些浩如煙海的、未加制止的

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與傷亡。這些犯罪行為從人口販運到毒品貿易,再到環境污染,全部涉及。雖然現在全球經濟比以往更依賴四百多萬艘漁船、小貨船,以及十萬艘運載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全球商品的大型商船,然而,法外之海是真實的,就像它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狀態,而直到我們開始正視這項真實之前,我們可能始終忘了馴服或是保護這片邊境。 【各界讚譽】 ★布萊爾.布拉夫文(Blair Braverman),《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書中的篇章鮮明得猶如個別的故事,但是做為一部集合作品,它們更是卓越的,呈現出一個未被發掘且紛擾之世界的複雜樣貌。爾比納追求的報導深度

是少見的,因為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心力……他的成果不只是一本迷人的讀物,也是一份真正重要的檔案……這是新聞界的大師之作。 ★加維諾.伊格雷席亞斯(Gabino Iglesia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罪行海洋》是調查性報導的傑出範例,闡釋一些最黑暗的角落,存在於一個我們通常不會想到的世界裡……他所發現的現實從可怕的到令人震驚的、從不公平的到不可置信的……這是一本壯麗的讀物,證明了傑出的寫作依舊是我們欲了解這個世界的最佳手段之一。 ★約翰.凱瑞(John Kerry), 美國前國務卿、「我們的海洋大會」創始人: 本書不只是一本極佳讀物,也是針對海上猶如美國舊西部所做的一部扣人心弦的編

年史。老實說,不同於我曾經讀過的任何作品,本書展現出全球的冷漠如何使得無辜的人們被困在無止盡的剝削循環中,遼闊的海洋如何成為一個危險地帶,以及我們所有人最終如何為這種蓄意破壞與虐待付出代價。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著有《言語之外》(Beyond Words) 、《藍海之歌》(Song for the Blue Ocean): 想像一部奇幻電影,內容是一名來自地球的探險家抵達某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表面,去發掘一個沒有法治存在的地方;在那裡,殘暴才是唯一的秩序,而貪婪與恐懼則是唯一激發人們行動的因素。歡迎來到《罪行海洋》。在這本全然開創性、令人不安的作品中,伊恩.爾比納將他的性

命置於險境中,以揭露出支配著地表超過三分之二未加限制之處的不人道行為。這本令人驚訝連連的著作經過一些少見的英雄──包括作者本人──調味而更具風采,他們冒著很大的風險將畢生的追尋化作武器,以照亮正直的明燈,並且將正義帶到支配了地球多數地方的殘酷混亂中。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著有《踉蹌終局:人類在自然世界的慘敗出局》(Falter: Has the Human Game Begun to Play Itself Out?): 我們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表面是海洋,但是在電視或報章媒體中,你很少能了解到人們在海上的探險活動。多虧伊恩.爾比納開始將這個報導空白填補起來,也感謝

他呈現出了在公海上尚待發掘的戲劇性事件。 ★山姆.沃客(Sam Walker), 前《華爾街郵報》副企業編輯暨《隊長的課程》(The Captain Class)作者: 在《罪行海洋》一書中,伊恩.爾比納提供扣人心弦的一系列生動描述,關於在大海上搏鬥的違法者、叛徒、詐騙犯、義務警員和倡議人士,他們的行為對於我們的每日生活與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造成深遠影響。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蠻荒探險故事,也是駭人的警世寓言。 ★娜歐米.克萊恩(Naomi Klein),著有《氣候危機改變一切》(This Changes Everything): 這是一部不可思議的調查作品。 ★《華盛頓郵報》(The Wash

ington Post): 《罪行海洋》帶領讀者接近一項令人喘不過氣的真實……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導壯舉……爾比納巧妙地透過他的故事帶出複雜的想法。 ★《國家書評》(The National Book Review): 爾比納具才華的說故事能力讓《罪行海洋》一書的內容豐富,其中描述了海洋生物的毀滅,以及謀殺、犯罪與海盜事件,使得對於那些依靠海洋謀生的人們來說,海洋是如此地危險。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罪行海洋》最有價值的貢獻或許是對於人類本性的悲觀主義文學,很不幸地在今日頗為廣泛可見……總的來說,他的故事透露出,類似霍布斯式的自然狀態依

舊存在,而且對於任何願意漂流離岸到十幾浬遠的人來說都是可及的。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關於水手與國家在無法治的海上所面臨的危險,這是一部節奏快速且經常令人吃驚的報導之作。 ★《戶外》(Outside): 這部作品是針對開放海域上蓬勃發生的貪污、剝削與人口販運等行為做一次引人注目的檢視……其寫作手法直率但靈巧……詭異且美麗。 ★《Paste》: 我們從爾比納的旅程中認識到的是對於人性本身最深刻的面向。掉進一個沒有大地的系統與缺點的世界,我們最深沉的脈動便浮現出來;然而,我們最高尚的意圖──拯救、保護、建立公平的法治──也會跟著浮現。 ★《Vice》: 在《罪行海

洋》一書中,爾比納專注於了解他報導的人物及其背景,以呈現出他們為何犯下這些罪行,以及不法分子為何很少被起訴。比起大多數撰寫類似題目的人,爾比納走得更遠。他從前線與那裡的人對話,藉此向我們展示問題。   

澎湖東吉人的移動與移民之研究

為了解決遠洋漁業主要漁獲物的問題,作者張鈞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澎湖東吉人的生活模式在歷史過程中如何變化,並對人口的移動產生何種影響。民國84年(1995)時,東吉嶼的戶籍人口僅66人,但坊間卻有早年曾住有3,000人的「小上海」之說。從「小上海」到百人不足,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此外,東吉人在民國50年代(1961-)以前發展出「季節移工」的生活模式,此種人口移動概念是如何產生,又是為何式微?透過清代方志與日治專書對澎湖的紀錄,可以推估東吉嶼早期的生活情景,並勾勒出東吉人的營生模式。人口移動則有賴官方統計資料,以及望安戶政事務所提供的東吉人寄留和遷移動態紀錄,來進行移動路徑變化的討論。本研究發現,東吉人的祖先多來自金門,先遷至望安再

到東吉嶼。島上的自然條件不利於農耕,卻適合漁業捕撈。冬季季風將東吉人向外推至安平、西南沿海漁村等地打工,發展出「季節移工」的生活模式。大正10年(1921)以後,現代化的力量深入東吉人的生活。衛生醫療條件改善使人口增加,日人對澎湖廳進行一系列漁業改革,使東吉漁民受益甚多。但同一時間基隆、高雄、臺南的現代漁港漁業條件優異,東吉人傳統營生模式受到動搖,人群移動也從季節移工分裂出移民的選項。民國50年代(1961-)至民國85年(1996)止,產業變遷使東吉嶼人口大量外流,遷居地逐漸擴散至鳳山五甲及安南區幸福里。部份東吉人轉為從事遠洋漁業,因此搬遷至高雄定居;繼續近海作業者,也多遷移至漁業區位較佳的

臺南居住;加上臺灣二、三級產業工作機會增加亦吸引東吉人轉換跑道。民國85年(1996)之後因為核廢選址事件爆發,吸引東吉人將戶籍遷回。直到國家公園成立之後,觀光產業萌芽改變東吉嶼的產業型態,才出現實際的人口回流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