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芙新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郭雪芙新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和王照璵,李銘偉的 京劇‧未來式:王安祈與國光劇藝新美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郭雪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也說明:郭雪芙 (英語:Puff Kuo,1988年6月30日-)是臺灣流行音樂女歌手、女演員,曾為女子團體Dream Girls成員。新北市貢寮區人。2011年在電視劇《真愛找麻煩》中飾演黑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蔡英俊、王安祈所指導 吳怡穎的 由創作型態與民國新媒體觀察京劇旦行之崛起至鼎盛 (2018),提出郭雪芙新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京劇旦行、創作型態、民國新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芳所指導 林黛琿的 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 (2015),提出因為有 主體性、王安祈、國光「新」劇、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郭雪芙新劇的解答。

最後網站劉以豪、郭雪芙兩人共同主演新劇將於月底播出 - 每日頭條則補充:由劉以豪、郭雪芙主演的電視劇《我們不能是朋友》由阿亞梅同名小說改編,是兩人繼《喜歡·一個人》後再次合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郭雪芙新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為了解決郭雪芙新劇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戲劇叢談》五冊復刻出版,稀有史料再次問世!====   「我相信這是臺灣任何圖書館,甚至是全世界的圖書館都沒有收藏的,因為它後面的四期是不定期的而且每期只有薄薄地二十頁,保存甚為困難,可能有人看完就把它扔了,但在史料上的意義它卻是十分重大。 」——蔡登山   中山出版社在一九五七年九月曾出版《戲劇叢談》第一集,陳璵璠是該出版社的老闆,他在序言說「今之愛好平劇藝術者,多以不能一睹前輩獻身此道之真容劇照為悵憾,爰將歷代所留寶貴難得名票名伶真蹟肖影,以及秘藏劇本、琴聖曲譜、梨園掌故、名家臉譜等,編印貢之於世。」   劉豁公在〈寫在戲劇叢談的前面〉一文言:「陳璵

璠先生有鑑於此,蓄意刊行大量的《戲劇叢書》,而以《戲劇叢談》發其端,要我來共任編纂,這無疑是我所樂於從命的!」   劉豁公獨挑大樑,除了用豁公寫了〈楊小樓成功史〉、〈從譚鑫培說起〉、〈歌場怪物誤楊郎〉外,還用了許多筆名,如用「或功」寫了〈大老闆的戲德〉,用「大公」寫了〈閒話連環套〉,用「魚飯」寫了〈談連環套一劇之點子〉,用「一士」寫了〈梨園傳奇人物張黑與開口跳〉,用「河鞏」寫了〈叱吒歌臺金少山〉,用「老劉」寫了〈伶界畸人言菊朋〉,用「夢梨」寫了〈雨打梨花劇可憐〉等。   劉豁公文筆粲然,不管劇本,或是他這些談京劇、文史的文章,寫來真是食哀家梨,爽然有味!若非他浸淫京劇數十年不為功! 本書

特色   1.《戲劇叢談》雜誌原書五期,今完整復刻,穿線精裝,絕版後重新問世。   2.刊載大量有價值的戲劇解析和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郭雪芙新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由創作型態與民國新媒體觀察京劇旦行之崛起至鼎盛

為了解決郭雪芙新劇的問題,作者吳怡穎 這樣論述:

從現今觀點來看,旦行的流行與「四大名旦」作為京劇旦行最重要代表人物,均是已成定論的觀點,也是京劇藝術的文化成就,但回溯京劇的發展過程最先由「老生掛頭牌」:「前三鼎甲」與「後三鼎甲」俱是老生演員,「前三鼎甲」余三勝、程長庚、張二奎是「以地立派」,各自出身於漢劇、徽戲、京腔戲曲劇種,三人唱腔各具地方色彩。到了「後三鼎甲」最為突出、至今仍是老生最重要代表的譚鑫培,其成就在前人之基礎上精煉表演、改良聲腔板式、改變唱腔風格,對於舊有的劇本進行整理精修,或刪節或潤飾,唱詞亦作修編以利演唱發揮,由賣馬、碰碑、探母等舊有劇目,以細膩唱腔 蒼涼氣韻建立京劇老生藝術的核心價值,這才開始形成個人演唱的特色,而開啟

「以人立派」的階段。一部京劇發展歷史,就是表演體系逐步確立的過程。完整的舞臺表演藝術體系 可說是由老生所開啟建構。因此,相對於老生行當在譚鑫培「譚派」身上發揚光大,旦行的崛起而鼎盛關鍵點在於「編演新戲之創作型態」,旦行演員相繼接二連三編演新戲有別於原本京劇戲班頭牌之老生,老生搬演的是現成既有的傳統劇目,並沒有創作新戲的概念。因此本論文藉由一路與京劇共存共榮的民國新興傳播媒體,包含印刷報刊、錄音唱片、攝影電影等影音媒介,報紙以上海的《申報》、北京的《順天時報》、天津《大公報》《益世報》《北洋畫報》為主要研究對象,這些綜合性報紙形塑建構發達的娛樂文化;期刊則包含:《戲劇月刊》、《戲劇與文藝》、《國

劇畫報》、《劇學月刊》、《戲劇週報》、《半月劇刊》、《十日戲劇》、《半月戲劇》、《立言畫刊》,架構出京劇鼎盛時期的文化圖景。也就是說:民國新媒體在京劇旦行由崛起至鼎盛的階段,發揮極大作用且舉足輕重,對於舞台具焦於旦行甚為關鍵。而四大名旦的美稱正是源自於報紙、期刊與唱片新媒體的宣傳,才能在諸多旦行中崛起逐步穩固。從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五大名伶新劇票選」開始,而後歷經1930年上海《戲劇月刊》舉辦「現代四大名旦之比較」徵文活動,演員專號相繼而出,以及1932年由長城公司灌製《四五花洞》唱片,可見民國新媒體對於四大名旦稱譽出現之關鍵性與決定性作用。由此,本論文以「創作型態」與「民國新媒體」角

度切入,同步兼以歷時與共時面向,觀察並勾勒京劇旦行的崛起至鼎盛發展脈絡:先是在老生頭牌之下的旦行發展,梆黃合演與性別對峙中梅蘭芳的崛起,報紙票選「五大名伶新劇」,以及由期刊與唱片確立的「四大名旦」,建構京劇旦行崛起、轉折、變化、競爭的完整脈絡,且有其重要意義:一方面是四大名旦的「創作型態」截然不同於老生行當,他們強勢主導自己的新戲,劇本和表演均全力介入、深刻投入,例如程硯秋回憶直言,「只要是爭得著 主角的人,便有他個人的劇本」,尚小雲亦這樣說,「任何藝術要發展,就得創新;要競爭,就得獨具一格,有自己的絕活兒」,足見清楚意識到必須要有新創作,非新戲不足以賣座、非新腔不足以抗衡,以「本店自造」的

專屬劇本並且打造獨一無二的「絕活兒」。而在演員警覺必須編演新戲、深刻意識到創作的必要性之外,更進一步的是 他們除了身為戲班老闆、名角領班者,更是戲曲舞臺上唯一主導者,這包含幾個面向: 在了解自我表演強項下 親自選擇文人為其編劇,對於題材故事具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自己找故事、決定劇本走向,乃至於 指導編劇、與編劇商量劇本的唱段安排、唱腔布局、敘事結構、劇情層次,均有自己的思考判斷。甚至在接受劇本後的排練過程中,仍會主動修改劇本,足以證明這些新戲是演員鮮明創作理念之體現。在某種程度來說,演員的創作概念甚至強過編劇。另一方面,旦行流派在唱片、電影與報刊的民國新媒體運作中崛起並定型,藉由新媒體自我宣傳,

亦仰賴新媒體的推波助瀾,尤其從「五大名伶」至「四大名旦」稱號的改變,「五大」至「四大」的受惠者與受影響者為荀慧生與徐碧雲,荀慧生身旁有「白社」為之出專刊、寫劇評大力宣揚,相較之下即使徐碧雲其盛譽一度不在四大名旦之下,但卻也因為幕中欠缺「徐黨」的協助奧援而逐漸相形失色,來不及站穩菊壇形成徐派便淡出舞臺,也因此開啟各自不同的發展面向。除此之外,旦行的表演受到民國新媒體的影響而有所創新與轉變,特別是新興電影媒介的運用,四大名旦之中特別以梅蘭芳作為例子,正因為唯有梅蘭芳接觸電影,最會掌握拍攝電影的機會,不同於譚鑫培之「活動照相」、亦有別於荀慧生之錄影方式,梅蘭芳是真正進入攝影棚內拍攝電影,正式與「電影

導演」費穆合作,最重要的是在拍攝過程中 能夠接受導演修改他一演再演的《生死恨》劇本,代表他深刻體會舞臺和電影媒介的不同,所以早期默片時代就率先參與拍攝,默片既然沒有聲音、就轉換重點於眉宇之間的情態神韻、古裝服飾扮相的打造,強調視覺美感,可見梅蘭芳早於1920年代就能積極把握契機,精準掌握電影傳播永恆力量。這是梅蘭芳當時預想得到的,且逐步瞭解電影媒介傳遞的特性,找尋一種切合電影拍攝的搬演戲曲方法,針對自己經典劇目斟酌刪修而拍攝。所以梅蘭芳視電影為新興宣傳媒體之外,面對的更是另外一種有別於京劇的藝術類型。

京劇‧未來式:王安祈與國光劇藝新美學

為了解決郭雪芙新劇的問題,作者王照璵,李銘偉 這樣論述:

  ▍改造傳統戲曲的一手生花妙筆,讓戲文唱詞在當代重生!     ▍中研院士王德威稱:「欲知戲的魅力能有多大?請自王安祈始。」     王安祈何許人也?雖非舞臺上頂著明星光環的演員,戲曲圈內卻應無人不識其名,她是打造國光劇團全新劇藝品牌的幕後重要推手,國光劇團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國內知名教授、劇作家、劇評家、資深戲曲學者;然而在這種種頭銜之中,如若要王安祈自我陳述,她會說:「戲迷,是我唯一的身分。」     ▍一切都從「愛戲」的一片癡心開始。     打從娘胎即開始聽戲的王安祈,自幼著迷於戲曲,在她聽遍名角絕唱、看遍經典老戲之餘,這些一再搬演的劇碼漸漸無法滿足她對戲的深層渴望,且隨著時代改

變,老觀眾凋零,而年輕人不再以戲曲為日常娛樂,傳統戲曲無疑面臨了難以傳承維繫的危機。如何讓戲曲與當代接軌?傳統之中是否有創新的可能?     正因王安祈是如此的熱愛傳統京劇,她更不忍視其悄然湮沒在時代長河裡,王安祈以戲曲為終身志業,二○○二年起接掌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致力推動戲曲現代化及文學化。國光劇團創團於一九九五年,於今已走過二十五載,抱持著對培養新生代與傳承技藝的使命,在劇藝的耕耘與開闢上,無不卯足全力。     本書詳細記錄王安祈如何從一個戲迷成為編劇,再成為國光藝術總監,她以怎樣的理念打造出國光新編劇的嶄新面貌,由外而內的挖掘角色人物的人性與情感,也由內而外的將其文學理念透過戲曲傳遞給

觀眾。在不同的創作階段中,傳統與創新兩股力量互有拉扯,更有融合與交會的精彩火花。

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

為了解決郭雪芙新劇的問題,作者林黛琿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為題,採取文本閱讀、分析、田野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與論述。主要參考西方女性主義之「後現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同時參酌其他相關的女性主義論述,自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蒙 ∙ 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的「第二性」概念、埃蓮娜 ∙ 西蘇(Hélène Cixous)「陰性書寫」、露西 ∙ 伊瑞葛來 (Luce Irigaray) 的「女性言說」及茱莉亞.克莉斯提娃(Julia Kristeva) 的「女性邊緣化」與「個體性」理論,切入王安祈自2004至2016年為國光劇團編寫的十部「新」劇,進行文本內涵、演

員表演與劇作家書寫策略的相關研究。目的在耙梳王安祈國光新劇中包含劇作家、劇中人物,以及女性演員的「主體意識」,冀由台灣當代京劇新美學的多元面貌中,逐步建立當代女性劇作家寫作系譜。本論文除緒論與結論外,計分四章。第一章自「陰性書寫」的角度耙梳王安祈的創作歷程與編劇特色,建構王安祈的女性書寫風貌與其主體性展現。第二章自性別政治角度,論述王安祈劇作中有關父權政治與家國意識的表現。第三章由《第二性》理論、西方女性主義對陽具理體中心思想的批判、解構思維,以及克莉斯提娃對女性邊緣地位、女性系譜的重視等角度切入,觀察王安祈劇作中的女性人物如何追尋主體與建構自我;同時論述國光主演魏海敏對劇中人物的體會與詮釋,

從而體現演員的主體意識。第四章以王安祈劇作中的多元寫作策略為觀察重點,分析其劇作中以內旋、後設、諧擬、互文等方式建構的文學表現形式與手法,以及其中的抒情自我特色。最後,由劇作家、文本、演員三角度總結王安祈國光新劇彰顯的女性主體性意義,並由此出發,論述當代台灣京劇新美學的特色,同時提出本論文的侷限與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