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酞變色範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自製酚酞指示劑 - 手作り石鹸--DoMySoap也說明:酚酞 (Phenolphthalene) C6H4COOC(C6H4OH)2 酚酞粉1g溶於95%酒精60g中,再加入純水40g攪拌均勻即為酚酞指示劑酚酞的變色範圍是8.2~10.0,顏色從淺紅色-紅.

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李明君所指導 黃毅瑋的 高壓環境混凝土對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初步探討 (2016),提出酚酞變色範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二氧化碳養護、碳足跡、碳酸鈣結晶、抗壓強度、碳化深度。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李明君所指導 林永值的 輕質骨材混凝土對二氧化碳吸附之初步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的重點而找出了 酚酞變色範圍的解答。

最後網站[解題] 高二化學-酸鹼指示劑- 看板tutor則補充:章節:酸與鹼4.題目: 取同體積同濃度的鹽酸與氫氧化鈉進行滴定,下列何者是最佳的酸鹼指示劑? 指示劑酸性顏色變色範圍(pH) 鹼性顏色(A) 酚酞無8-1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酚酞變色範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壓環境混凝土對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初步探討

為了解決酚酞變色範圍的問題,作者黃毅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I型水泥、台灣河砂、三分石料製作成Φ5×10公分圓柱體的混凝土試體,將各項參數製成之混凝土試體於新拌後靜置150分鐘使其達到初凝狀態後拆模,放入二氧化碳氣體環境下進行加速養護試驗,探討混凝土對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試驗為三種壓力、三種水灰比、三種時間及兩種二氧化碳濃度搭配製作混凝土圓柱試體,研究得知二氧化碳濃度100%、加壓時間180分時試體的碳吸附量較高,每組皆進行抗壓測試,取強度或吸取二氧化碳能力較佳之濃度和壓力參數組合進行XRD試驗,分析微觀試體表面生成碳酸鈣結晶,並進行SEM試驗分析試體表面的結晶物結構變化,部分結晶物以0.1~0.2 μm的尺寸組成,當試體表面的結晶物尺寸越小

,試體強度越高,但因試體接觸的CO2濃度及反應時間不足,後期C-S-H矽鈣膠體生成速率大於CaCO3碳化速率,導致試體中性化試驗後的碳化深度皆為0公分。由XRD試驗判斷吸附二氧化碳越多其強度越低。最後以碳足跡計算排放量與養護吸碳量,得知養護吸附效果遠低於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10%吸附量。吸收最多二氧化碳之組別為0.5水灰比、濃度100%、壓力6 bar、養護時間180分鐘,二氧化碳養護加快了終凝速度但降低了些許之強度。

輕質骨材混凝土對二氧化碳吸附之初步探討

為了解決酚酞變色範圍的問題,作者林永值 這樣論述:

綠儲碳水泥混凝土(Green concrete: storing carbon dioxide in cement)是2010年度國際知名MIT專家學者票選最重要的10個新興技術名單之一,近年來,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成為全球高度重視之議題,為了打造永續台灣,以綠建築為未來努力的方向,解決環境生態破壞及熱島效應擴張,應進行綠儲碳水泥混凝土相關技術之研發。研究使用多孔隙透水混凝土和緻密混凝土兩種,配比變數包括以卜作嵐材料(飛灰、水淬爐石粉與矽灰)、MgO粉或橄欖石(oilvine,(MgFe)2SiO4)粉取代10%和30%水泥,依據上述不同比例製成輕質骨材混凝土試體,再進行碳化試驗,以探討各試

驗組對於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優劣。試驗結果發現多孔隙透水混凝土和緻密混凝土兩種對於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CO2總重/水泥重量比)差異不大,比較輕質骨材混凝土試體吸附CO2的效果中,以30%取代率之矽灰、水淬爐石粉與橄欖石粉三組較好,其它取代率之卜作嵐摻料次之,MgO組10%與30%取代率皆為不佳。另以5大氣壓100% CO2濃度試驗下,發現其混凝土抗壓強度、吸碳能力與重量明顯提升;顯示壓力、濃度和時間對於輕質骨材混凝土強度與吸附CO2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