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類機油介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酯類機油介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丁麗芹寫的 潤滑油及其添加劑 和田高友的 潤滑油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當臺灣機油碰上德國車ER酯類機油5W40道路版測試體驗也說明:所以基本上酯類機油就是一罐全合成機油,因為藉由酯類的特性:抗氧化能力強、溶解性佳、生成酸性物質的量少,用於車輛的機油中能讓引擎的金屬充分受油膜保護,降低齒輪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石化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 黃漢章所指導 翁佳嘉的 化妝品粉底液配方性能之研究開發 (2020),提出酯類機油介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化妝品、粉底液、乳化、油包水、矽氧烷。

最後網站铁矿机械正确选润滑油铁矿机械正确选润滑油铁矿机械正确选 ...則補充:这类润滑脂的基础油大多是合成油,如酯类油、硅油等,它们都具有低温性能。 ... 润滑油的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寿命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机械发动机润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酯類機油介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潤滑油及其添加劑

為了解決酯類機油介紹的問題,作者丁麗芹 這樣論述:

結合高等院校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等專業的教學特點,闡述了潤滑油及其添加劑的應用地位、分類、化學組成結構和生產工藝技術等,重點介紹了各類潤滑油的化學組成結構與使用性能的關係、各類潤滑油基礎油的生產工藝及其性能要求、潤滑油添加劑及潤滑油調合方面的知識,較系統地展示了潤滑油的生產過程及應用知識。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等專業的本科學生以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生的教材,也可供潤滑油科技工作者和銷售人員等參考。 1 概論 1.1 潤滑油及其添加劑在石油化工中的地位 1.1.1 潤滑油產品的發展及其特點 1.1.2 潤滑油添加劑產品的發展及其特點 1.2 潤滑油

及其添加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2.1 潤滑油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2.2 潤滑油添加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2 滑油基本知識 2.1 摩擦、磨損與潤滑的基本原理 2.1.1 摩擦的基本概念和類型 2.1.2 磨損的基本概念和類型 2.1.3 潤滑的基本概念和類型 2.2 潤滑材料與潤滑油的分類 2.2.1 潤滑材料的分類 2.2.2 我國對潤滑油的分類 2.3 潤滑油的應用 2.3.1 內燃機潤滑油 2.3.2 工業潤滑油 2.3.3 特種潤滑油 2.4 潤滑油的性能及其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2.4.1 潤滑油的主要性能 2.4.2 潤滑油的化學組成 2.4.3 潤滑油的性能及其與化學組成的關係

2.5 基礎油與添加劑的特性和分類 2.5.1 潤滑油基礎油及其分類 2.5.2 潤滑油添加劑及其分類 3 潤滑油基礎油生產工藝 3.1 概述 3.2 Ⅰ類基礎油生產工藝 3.2.1 減壓蒸餾 3.2.2 溶劑脫瀝青 3.2.3 溶劑精製 3.2.4 溶劑脫蠟 3.2.5 白土補充精製 3.3 Ⅱ類、Ⅲ類基礎油生產工藝 3.3.1 潤滑油加氫補充精製 3.3.2 潤滑油加氫處理 3.3.3 潤滑油加氫脫蠟 3.3.4 潤滑油加氫技術的工業應用 3.3.5 潤滑油加氫技術的影響因素 3.4 Ⅳ類基礎油生產工藝 3.4.1 聚α-烯烴合成油的化學反應 3.4.2 聚α-烯烴合成油的生產技術 3.

4.3 聚α-烯烴合成油的特性 3.4.4 聚α-烯烴合成油的應用 3.5 Ⅴ類基礎油生產工藝 3.5.1 合成酯類油 3.5.2 聚醚 3.5.3 矽油 3.5.4 全氟烴基聚醚 3.5.5 發展前景 3.6 天然氣合成潤滑油基礎油生產工藝 3.6.1 反應原理 3.6.2 費托合成催化劑 3.6.3 工藝技術 3.6.4 發展前景 4 潤滑油添加劑 4.1 清淨劑 4.1.1 組成結構 4.1.2 作用機理 4.1.3 製備工藝 4.1.4 品種及發展趨勢 4.2 分散劑 4.2.1 組成結構 4.2.2 作用機理 4.2.3 品種及應用 4.2.4 發展趨勢 4.3 抗氧劑 4.3.1

組成結構 4.3.2 作用機理 4.3.3 品種及應用 4.3.4 發展趨勢 4.4 黏度指數改進劑 4.4.1 組成結構 4.4.2 作用機理 4.4.3 品種及應用 4.4.4 發展趨勢 4.5 降凝劑 4.5.1 組成結構 4.5.2 作用機理 4.5.3 品種及應用 4.6 油性劑(摩擦改進劑) 4.6.1 組成結構 4.6.2 作用機理 4.6.3 品種及應用 4.7 極壓抗磨劑 4.7.1 組成結構 4.7.2 作用機理 4.7.3 品種及應用 4.7.4 發展趨勢 4.8 防銹劑 4.8.1 組成結構 4.8.2 作用機理 4.8.3 品種及應用 4.9 抗泡劑 4.9.1 組

成結構 4.9.2 作用機理 4.9.3 品種及應用 4.10 複合添加劑 4.10.1 內燃機油複合添加劑 4.10.2 齒輪油複合添加劑 4.10.3 液壓油複合添加劑 4.10.4 自動傳動液複合添加劑 4.10.5 其他複合添加劑 5 潤滑油調合 5.1 調合機理 5.2 調合工藝 5.2.1 油罐調合 5.2.2 管道調合 5.2.3 兩種調合工藝的比較 5.2.4 調合優化軟體 5.3 影響調合品質的因素 5.4 調合指標計算 5.5 潤滑油包裝與儲存 附錄 附錄Ⅰ 潤滑油及其添加劑相關的常用縮略語 附錄Ⅱ 潤滑油常見理化性質及其檢測標準 參考文獻

化妝品粉底液配方性能之研究開發

為了解決酯類機油介紹的問題,作者翁佳嘉 這樣論述:

粉底在化粧品中屬於修飾膚色、遮瑕及突顯五官等作用,其中乳化劑種類、用量,油脂的極性,油水比例,關係著最後的穩定度、劑型及觸感等。本研究選用單一油包水(W/O)型乳化劑ES-5300、EM180,或複配不同油包水型矽氧烷結構乳化劑,如ES-5300/ES-5612、ES-5300/5200;EM180/EM90等乳化劑,或者再添加非離子型聚甘油脂肪酸酯類(Polyglyceryl esters)乳化劑、陰或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共同乳化各種不同極性和添加比例的油脂,油脂包含非極性矽氧烷基或是長鏈碳氫烴基、以及極性酯基結構的有機油脂,搭配表面處理修飾後的粉底色料,探討不同矽氧烷類乳化劑、(非)離子

性乳化劑、油脂的結構種類和添加濃度等差異,內相外相性質和配比的不同,如何影響乳化粉底液最終配方安定性、黏度及微觀液滴大小均勻等特性。 研究結果顯示:ES-5300和EM180在1%低濃度的添加下,或是複配ES-5300/ES-5612、ES-5300/ 5200;EM180/EM90等1~2%不同低濃度的矽氧烷結構乳化劑,可分別乳化安定20~30%不同結構和極性的油脂,以及9.5%粉體色料,製備出低於3000cP等高低不同黏度和觸感之安定粉底液。透過瞭解關鍵變量的影響,以及如何調整配方組成變量,有效地開發出高低不同黏度,具安定性、及優異覆蓋遮瑕和塗抹等特性的(矽)油包水劑型的粉底液,提供

多元實務不同應用的選擇參考。

潤滑油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

為了解決酯類機油介紹的問題,作者田高友 這樣論述:

中紅外光譜技術是一種有效的物質定性分析技術,常用於物質官能團剖析,實現未知樣品的結構和組成分析。近幾年,隨着化學計量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中紅外光譜技術結合,大大拓展了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應用領域,使其逐步從以定性分析為主,邁向復雜體系定量分析領域,也推動了紅外光譜技術在潤滑油領域的應用,解決了潤滑油在生產、研制以及使用過程中的檢測和監控難題。本書系統介紹了潤滑油基礎知識、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潤滑油紅外光譜特征以及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潤滑油質量檢測、種類和牌號判別、油液質量衰變監控、生產質量監控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可以為光譜分析人員、石油化工技術人員、油液檢測人員和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第1章緒論1.1潤滑油的發展歷程11.2紅外光譜與化學計量學簡史61.3潤滑油液監測歷史91.4紅外光譜在潤滑油質量檢測中的應用11參考文獻13第2章潤滑油基礎知識2.1概述152.2潤滑油的組成182.2.1潤滑油基礎油182.2.2潤滑油添加劑202.3潤滑油的性能及其測試方法222.4油液監測技術262.4.1理化性能監測282.4.2磨損監測302.4.3污染監測31參考文獻33第3章中紅外光譜分析技術3.1紅外光譜基本理論343.1.1概述343.1.2紅外光譜的產生363.1.3分子振動的類型393.1.4吸收峰的位置413.1.5吸收峰的強度與形狀423.2紅外光譜與

分子結構433.2.1碳氫化合物443.2.2含CO鍵化合物473.2.3含羰基化合物483.2.4含氮化合物513.2.5含硫、硅、鹵素化合物533.2.6無機化合物543.3經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563.3.1定性分析563.3.2定量分析603.4樣品制備技術613.4.1固體樣品制備613.4.2液體樣品制備623.4.3氣體樣品制備66參考文獻67第4章潤滑油紅外光譜特征4.1概述684.2基礎油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694.2.1礦物油基礎油694.2.2PAO基礎油734.2.3癸二酸酯基礎油744.2.4硅油基礎油754.3清凈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764.3.1概述764

.3.2磺酸鹽774.3.3烷基酚鹽和硫化烷基酚鹽794.3.4烷基水楊酸鹽804.4分散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814.4.1概述814.4.2丁二酰亞胺824.5抗氧抗腐蝕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844.5.1概述844.5.2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鹽854.5.3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MDTC)874.6極壓抗磨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894.6.1概述894.6.2含氯極壓抗磨劑904.6.3含硫極壓抗磨劑904.6.4含磷極壓抗磨劑914.6.5硼酸鹽極壓抗磨劑954.7油性劑和摩擦改進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964.8抗氧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984.8.1概述984.8.

2屏蔽酚型抗氧劑984.8.3胺型抗氧劑994.9金屬減活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014.9.1概述1014.9.2苯三唑及其衍生物1024.9.3噻二唑衍生物1034.10黏度指數改進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044.11防銹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064.11.1概述1064.11.2磺酸鹽1074.11.3羧酸及其鹽類1084.11.4有機胺1084.11.5酯類1084.11.6有機磷酸及其鹽類1084.11.7雜環化合物1084.12降凝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094.12.1概述1094.12.2烷基萘1104.12.3聚甲基丙烯酸酯1104.12.4聚α?烯烴111

4.13抗泡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114.13.1概述1114.13.2含硅抗泡劑1114.13.3非硅抗泡劑1124.13.4復合抗泡劑1124.14抗乳化劑和乳化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134.15其他添加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144.16潤滑油復合添加劑的化學結構和紅外光譜特征1154.16.1內燃機油復合添加劑1154.16.2齒輪油復合添加劑1174.16.3液壓油復合添加劑1184.17成品潤滑油紅外光譜圖1194.18成品潤滑油紅外光譜相關分析法解析技術1404.18.1基本過程1404.18.2樣品的收集1414.18.3化學組成數據的測定1414.18.4中紅

外光譜測定1434.18.5紅外光譜相關分析解析結果144參考文獻149第5章潤滑油紅外光譜定量分析技術5.1概述1505.2經典工作曲線定量技術及其應用1515.2.1原理和過程1515.2.2潤滑油碳型組成分析1545.2.3 抗氧劑含量分析1585.2.4ZDDP含量分析1655.2.5分散劑含量分析1665.2.6防銹劑含量分析1675.2.7清凈劑的總鹼值檢測1685.2.8成品潤滑油的酸鹼值檢測1695.2.9水含量檢測1715.3成品潤滑油多元校正定量技術1725.3.1理論1725.3.2多元校正過程1735.3.3PLS檢測潤滑油質量實例1935.4在用潤滑油理化指標的多元校

正技術2185.4.1飛機發動機油在用油理化指標檢測2195.4.2車輛發動機油在用油理化指標檢測2225.4.3車輛齒輪油在用油理化指標檢測225參考文獻228第6章潤滑油紅外光譜識別技術6.1概述2306.2基於理化指標的潤滑油識別技術研究2316.2.1利用規則識別技術2316.2.2模式識別技術2396.3紅外光譜偏最小二乘法的識別技術2466.3.1基本過程2466.3.2潤滑油種類紅外光譜PLS識別2466.3.3汽油機油紅外光譜PLS識別2486.3.4柴油機油和通用機油紅外光譜PLS識別2506.4紅外光譜模式識別技術2516.4.1識別過程2516.4.2識別方案2526.4

.3識別模型的建立實例2546.4.4識別模型的應用實例2586.5紅外光譜圖像數據庫識別技術研究2596.5.1基本原理2596.5.2紅外光譜圖像數據庫識別技術2606.5.3紅外光譜圖像數據庫識別軟件的編制2636.5.4紅外光譜圖像數據庫識別技術應用考察2636.6不同潤滑油識別技術比較267參考文獻269第7章油液紅外光譜監控技術7.1概述2707.2油液紅外光譜監控技術2727.2.1潤滑油紅外光譜衰變理化指標的計算2737.2.2趨勢法測定各類潤滑油紅外衰變指標2757.2.3差譜法測定潤滑油紅外衰變指標2827.3ASTM E 2412方法考察2857.3.1重復性考察2867

.3.2不同方法相關性考察2867.4油液紅外光譜監控應用2887.4.1紅外光譜檢測潤滑油在用油水含量2887.4.2潤滑油液紅外光譜監控實例2907.4.3紅外光譜監控指標與理化指標之間的關聯2987?4?4基於紅外光譜監控技術的換油指標確定303參考文獻307第8章潤滑油生產紅外光譜監控技術8.1概述3088.2基本原理3088.3潤滑油生產監控的參數確定3098.4紅外光譜技術監控潤滑油調和生產的應用3128.4.1潤滑油生產中各罐調和均勻度監控3128.4.2各罐成品潤滑油出廠質量監控3148.4.3各罐之間成品潤滑油質量一致性監控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