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危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酸雨危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顧祐瑞寫的 圖解生態學 和的 環境生態學(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華都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淵淙、施育仁所指導 謝佳延的 以硝酸鎳改質吸附劑對再生燃料油進行脫硫之應用 (2019),提出酸雨危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深度脫硫、離子交換、吸附、Y沸石、微波。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學系 林錕松所指導 黃嘉洋的 脫硫觸媒之合成、鑑定及氣化爐含H2S合成氣脫硫效率提升之研發 (2015),提出因為有 金屬氧化物、共沉澱法、硫化氫、乾式中高溫脫硫的重點而找出了 酸雨危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酸雨危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生態學

為了解決酸雨危害的問題,作者顧祐瑞 這樣論述:

  ★輕鬆理解生態學的理論、環境及產業應用。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一頁文一頁圖,左右兩頁互為參照化、互補化與趣味化。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生態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關係人類的生存,具有高度理論歸納、演繹及前瞻性。重視理論研究又注重實際應用。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資源的損耗日益加劇,人類對環境品質的渴望不斷提高,無論國家生態安全,或區域生態文明,生態學都具有迫切的需求   本書內容大致分為理論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及產業應用生態學三大部分。理論生態學闡述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包括緒論、個體、族群、群落及生態系統生態學。   環

境生態學部分,包括環境、微生物、陸域、水域、森林、海岸與濕地生態學。   產業應用生態學包括景觀、城市、人類、建築、農業、復育、生態資源管理、生態批評、生態旅遊、臺灣生態狀態、全球環境變遷、生態學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顧祐瑞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博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研究員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   Forensic Chemistry Center訪問學者   著作:   《中醫護理學》(華騰,大專用書)   《中醫食療與養生》(禾楓,大專用書)   《中藥品質管制學》(文興,大

專用書)   《馬兜鈴酸事件》(文興)   《藥學的第一堂課》(書泉)   《健康食品停看聽》(五南)   《常用中藥藥材及方劑學》(五南,大專用書)   《藥物學》(五南,大專用書)   《何食能安心:擁抱當令鮮蔬果》(書泉)   《圖解生物學》(五南)   《圖解藥理學》(五南)   《圖解公共衛生學》(五南)   《老人用藥安全》(揚智,大專用書)   《圖解食品衛生與安全》(五南出版社)   《圖解藥事行政與法規》(五南出版社)   《圖解衛生行政與法規》(五南出版社)   《創意藥膳養生料理》(五南出版社)   《圖解流行病學》(五南出版社)   1|生態學緒論 PART 生態學

概述 1-1 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1-2 生態學發展趨勢 1-3 生態學的規律 1-4 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 1-5 分子生態學概述 1-6 2|個體生態學 PART 天擇與演化 2-1 個體的適應 2-2 物種形成 2-3 避敵與防禦 2-4 生活史 2-5 3|族群生態學 PART 族群生態學概述 3-1 族群的數量動態 3-2 族群的增長 3-3 族群的調節 3-4 生物競爭 3-5 生態位 3-6 4|群落生態學 PART 群落生態學概述 4-1 群落的種類 4-2 群落的結構 4-3 群落的演替 4-4 物種多樣性 4-5 食物鏈、食物網 4-6 5|生態系統生態學 PART 生

態系統概述 5-1 基因流動 5-2 物種流動 5-3 能量流動 5-4 物質循環 5-5 資訊流動 5-6 6|環境生態學 PART 環境生態學概述 6-1 生態因子 6-2 地球上的環境 6-3 棲地的種類與特性 6-4 太陽輻射的生態作用 6-5 溫度的生態作用 6-6 水分的生態作用 6-7 大氣的生態作用 6-8 土壤的生態作用 6-9 7|微生物生態學 PART 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調整 7-1 微生物的分布 7-2 微生物的生物環境 7-3 植物與微生物 7-4 8|陸域環境 PART 土壤 8-1 優勢植物 8-2 草原 8-3 沙漠化 8-4 9|水域環境 PART

海洋 9-1 湖泊 9-2 河流 9-3 珊瑚礁 9-4 底棲生物 9-5 光線與營養鹽 9-6 海洋酸化 9-6 10|森林生態 PART 森林生態學概述 10-1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 10-2 森林演替 10-3 林業生態工程 10-4 11|海岸與濕地生態學 PART 海岸生態學 11-1 濕地生態學 11-2 紅樹林 11-3 潮間帶 11-4 12|景觀生態學 PART 景觀生態學概述 12-1 景觀結構 12-2 景觀生態學理論 12-3 格局、過程和尺度 12-4 都市廊道 12-5 道路生態工程 12-6 遙感、地理資訊系統 12-7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12-8 景觀生態

干擾 12-9 13|城市生態學 PART 城市生態學概述 13-1 生態城市168 13-2 城市環境生態規劃 13-3 城市化發展對區域氣候影響 13-4 城市景觀 13-5 環境承載力 13-6 生態足跡 13-7 低碳城市 13-8 14|人類生態學 PART 人類生態學概述 14-1 人口理論 14-2 良性的人口轉型 14-3 人口遷移 14-4 人類與環境 14-5 適度人口 14-6 臺灣人口變遷 14-7 15|建築生態學 PART 生態環境建設 15-1 生態工程 15-2 生態建築 15-3 生態節能 15-4 綠建築 15-5 16|產業生態學 PART 產業生

態學概述 16-1 產業生態學的關鍵問題 16-2 貿易與環境 16-3 永續生產與消費 16-4 生態工業園區 16-5 17|農業生態學 PART 農業生態學概述 17-1 農業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17-2 農業生態系統的調控 17-3 城市型生態農業 17-4 農業生態工程 17-5 永續農業 17-6 18|復育生態學 PART 退化生態系統 18-1 生態系統復育 18-2 生物入侵 18-3 生物多樣性保護 18-4 自然保護區 18-5 汙染環境修復與治理 18-6 滅絕 18-7 生態補償 18-8 汙染與生物復育 18-9 19|生態資源管理 PART 生態系統服務概述

19-1 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 19-2 生態系統服務的分類 19-3 生態系統健康 19-4 生態系統管理 19-5 20|生態批評 PART 生態批評概述 20-1 生態審美 20-2 生態文學 20-3 21|生態旅遊 PART 生態旅遊概述 21-1 生態旅遊管理 21-2 生態旅遊主體 21-3 生態旅遊開發 21-4 生態旅遊承載力 21-5 社區生態教育 21-6 綠色旅遊 21-7 22|臺灣生態狀態 PART 臺灣的生態系 22-1 臺灣的海洋生態 22-2 臺灣的溪河生態 22-3 臺灣的森林生態 22-4 臺灣的環境變遷 22-5 臺灣生態保育的現況 22-6

23|全球環境變遷 PART 全球變暖 23-1 極端氣候 23-2 海洋汙染 23-3 酸雨危害 23-4 24|生態學研究方法 PART 生態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24-1 生態模型 24-2 生態抽樣技術 24-3 生態風險評估 24-4   序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人口皆迅速地發展,人類活動的空間不斷擴大,需求日益增加,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且同時,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人類對各種生態系統的影響越來越大。   人類活動對於環境或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生態學的焦點,對於「生態」、「生態學」,人人朗朗上口,生態問題早

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全球變暖、海洋汙染、生物多樣性崩壞等議題,隨著極端氣候的到來,感覺上已經不是那麼遙遠了。   生態學作為生物學中的一支科學,與其說經由生態學來思考環境對策的關鍵,不如說,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是要避免人類踏上滅絕之途。   生態學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學,本書內容大致分為理論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及產業應用生態學三大部分。理論生態學闡述生態學的原則和原理,包括生態學緒論、個體生態學、族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及生態系統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部分,係以我國重要的環境領域做說明,包括環境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陸域環境、水域環境、森林環境、海岸與濕地生態學。   產業應用生態學將理論生態學

研究所得到的基本規律和關係應用到建築、復育等方面,使人類社會實踐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產業應用部分包括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建築生態學、農業生態學、復育生態學、生態資源管理、生態批評、生態旅遊、臺灣生態狀態、全球環境變遷、生態學研究方法。   生態學概述 1-1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互動的科學,生態學(ecology),包含了eco與ology,分別代表家(home)及學問(study)的意思,為研究生物個體與其所處自然環境兩者間的一門科學。生物與自然界環境關係錯綜複雜,藉由對生態學的研究,歸納出一些原則與條理,進而知道生物體如何調適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以及預測環境改變後

對生物的影響。 生態學的歷史 1. 生態學建立的前期:由西元前2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特點是認識到生物和季節、氣候以及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在一些著作中記載了生態學的基本知識。 2. 生態學的成長期:從16世紀到20世紀1940年代。特點是提出生態學名詞並建立了生態學。 3. 現代生態學的發展期:從描述性科學走向實驗科學研究,重點從個體水準轉移到族群和群落,進而發展至以生態系統研究為中心的生態學原理。 依傳統的分類法,可將生態學分為兩大領域: 1. 個體生態學:研究各生物體與環境之關係,包括個體與族群的生態學,如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族群生態學等。 2. 群體生態學:研究生物群體

與環境之關係,亦即以多個生物種的族群為探討對象,如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生態學。 生態系的概念 生態系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彼此經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訊息交換,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 生物包括多種生物的個體、族群和群落,其生存環境包括光、熱、水、空氣及生物等因子。生物與其生存環境各組成部分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靜止不動或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它們息息相關、相互關聯、相互制約,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並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各個生態因子不僅本身作用,且相互間發生作用,既受周圍其他因子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其他因子。其中一個因子發生了變化,其他因子也

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因此,生物因子之間、非生物因子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因子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在自然界中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自然綜合體。

以硝酸鎳改質吸附劑對再生燃料油進行脫硫之應用

為了解決酸雨危害的問題,作者謝佳延 這樣論述:

在工業發展的需要下,空氣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常見的硫 化物 存在於燃料油中, 在引擎燃燒後被排放成為 SO2,並在空氣中逐漸反應變成硫酸,然後通過沉澱形成所謂的酸雨。 現今 高屏空氣污染管制變得越來越嚴格,燃料油中硫成分的脫除,預期能有效防治硫氧化物對空氣污染的影響 。本研究進行再生燃料油脫硫的可行性,並製備了改性沸石作為吸附劑。利用微波快速均勻加熱的特點,將離子化的 Ni金屬引入沸石載體中成為脫硫吸附材料,通過脫硫試驗其脫硫效果,進而 提高環保性和工業效益。結果發現使用2.0莫爾濃度所製備吸附劑,並在溫度條件 85度進行 60分鐘之再生油品 脫硫反應可去除 35.6%之硫含量,可使 介於

0.35~0.38%硫含量 再生燃料油 降至 0.3 %以下符合法規規範。顯示吸附劑隨著改質時間的增加,離子交換鎳的濃度相對提高,在 110瓦條件下進行 5分鐘最具效益。

環境生態學(2版)

為了解決酸雨危害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何謂生態學?   環境與生態間的關係有多緊密?   生態保育、生態倫理為何如此重要?   全書共七篇15章,前三篇介紹「生態學」之基本架構及概念,後四篇闡述「環境保育與永續」之觀念及應用,由大到小、深入淺出,著重臺灣本地的物種及生態,再搭配國外之例,補足了本島未有的環境或生物,網羅全球各地生態實例;融合陸域與水域共通性的生態關係加以貫串,增加可讀性與趣味性。   書中另闢專欄,納入全球及臺灣最新的環境議題,結合時事案例,讓理論及實務間緊緊相扣。   本書作者從事環境生態保育工作多年,不但曾教授多所大學之相關課程,亦走訪世界及臺灣各地,實地拍攝多幅照片並納入本書,如此精彩生動,讓讀者猶

如身歷其境!   除為教學課程上絕佳的教科書外,也是自修研習、參加相關考試、環境教育訓練,以及推廣生態保育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籍。   好書籍不可不研讀,好生態不可不珍惜,就從本書開始吧!   PART 1 基礎概念 CH 1 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生態學的涵義 第二節 生態關係的穩定與平衡 第三節 生態系的概念 第四節 生態學的研究與目標 第五節 生態學對人類的影響 PART 2 環境與棲地 CH 2 環境類型與環境因子 第一節 環境的類型 第二節 非生物環境因子 第三節 生物環境因子 第四節 密度與非密度制約因子 第五節 環境限制因子 CH 3 地球上的環境 第一節 生物地

理區 第二節 陸域生物群系 第三節 水域生物群系 CH 4 棲地的種類與特性 第一節 棲地的特性 第二節 陸域棲地 第三節 水域棲地 PART 3 個體、族群與群落生態學 CH 5 個體生態 第一節 天擇與演化 第二節 個體的適應 第三節 成長的改變 第四節 避敵與防禦 CH 6 族群生態 第一節 族群的概念 第二節 族群的分布 第三節 族群的動態 第四節 族群的成長 第五節 族群的生活史 CH 7 族群關係 第一節 族群內的關係 第二節 族群外的關係 第三節 生態棲位與同功群 CH 8 群落生態 第一節 群落的概念 第二節 群落的結構 第三節 群落的演替 第四節 群落的能量 第五節

群落與生態系的關係 PART 4 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CH 9 生物多樣性 第一節 意義與價值 第二節 威脅與消失 第三節 保育與合作 第四節 文化多樣性 PART 5 全球的生態環境 CH 10 全球環境變遷的危機 第一節 氣候暖化 第二節 森林消失 第三節 人為沙漠 第四節 酸雨危害 第五節 臭氧層破洞 CH 11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第一節 資源過度利用的危機 第二節 汙染與廢棄物的危害 第三節 天災與人禍的環境重創 PART 6 臺灣的生態環境 CH 12 臺灣生態環境的危機與挑戰 第一節 物種與生態系多樣性 第二節 自然生態的危機 第三節 人文生態的危機 CH 13

臺灣生態保育的現況 第一節 保育與經濟的抗衡 第二節 臺灣的自然保護區 第三節 生態保育的教育推展 第四節 生態保育網絡的建構 PART 7 生態的倫理與永續 CH 14 環境生態學的相關應用 第一節 生態調查與環境監測 第二節 生態工程與棲地營造 第三節 有機農業與永續農業 第四節 生態旅遊與環境永續 CH 15 生態倫理與環境基本權 第一節 野生動物的基本權利 第二節 生命中心與生態倫理 第三節 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 附錄一 詞彙 附錄二 索引  

脫硫觸媒之合成、鑑定及氣化爐含H2S合成氣脫硫效率提升之研發

為了解決酸雨危害的問題,作者黃嘉洋 這樣論述:

全球人口不斷增加,造成地球環境遭受污染,因而開始重視環保問題。歐美等先進國家在1970年代,開始針對火力發電廠之各種污染進行研究並加以改善。目前就興建中之火力電廠,均必須備有環保設備,其中排煙脫硫設備(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即為電廠最重要之環保設備,其主要目的在去除煙氣中所含之硫氧化物,避免排放至大氣中造成酸雨,危害周遭環境。乾式中高溫脫硫技術是未來被看好的脫硫技術趨勢,以金屬氧化物當作吸附劑,進行硫化物的吸附與再生程序,相較過去的低溫洗滌方式有更高的熱效率。金屬氧化物過去以氧化鋅研究最多,因其具有極佳的熱力學特性,後來又發展成鋅鈦型吸附劑,氧化鈦具有穩

定氧化鋅晶相的能力,但不會參與吸附反應之優點。觸媒合成實驗主要以共沉澱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合成,製備出之金屬氧化脫硫觸媒Zn2TiO4、ZnFe2O4、CuO/Al2O3、CeO2/Al2O3、CeO2-CuO/Al2O3,經過X光繞射(XRD)分析,並依據JCPDS-ICDD資料庫中圖譜作比對,可測得主要脫硫元素(Zn、Cu、Ce、Fe)已鍵結於載體上,可知晶體結構與文獻相同,重要尖峰(peaks)亦確認無誤;晶形外觀之FE-SEM分析可得知觸媒之均一性呈現相當完整,大小分別約為30~95 nm;而其中部分觸媒經ASAP比表面積及孔洞大小分析發現具有吸脫附遲滯

現象,推測擁有獨特的孔洞型態(毛細現象及狹縫型孔洞),而其比表面積的呈現和文獻相比是近乎吻合,CeO2/Al2O3值最高為148 m2/g,CeO2-CuO/Al2O3值最小為2.3 m2/g;由TGA熱重損失分析顯示,得知其觸媒裂解溫度範圍於600~1,000oC之間,可應用於未來中高溫之環境測試。經過連續五次脫硫吸附反應測試,反應條件500oC & 1 atm反應 (gas hourly space velocity (GHSV)=10,000 h-1,H2S入口濃度10,000 ppm,觸媒1.5 g),尾氣檢測以FT-IR配合UV檢測反應後尾氣成分及殘餘H2S濃度,分析其脫硫效益為Cu

O-CeO2/Al2O3>ZnFe2O4>Zn2TiO4>CeO2/Al2O3 >CuO/Al2O3,以CuO-CeO2/Al2O3連續脫硫五次後期效益仍可維持95.2%為最佳,每公克CuO-CeO2/Al2O3雙金屬觸媒約可最佳吸附催化H2S 463.3 mg,可於未來在實際工廠含硫化氫尾氣中高溫脫硫設備之應用方面為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