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藥原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釉藥原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野田耕一寫的 釉藥手作帖:只要依配方混合 任誰都能簡單製作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南華大學 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 周立倫所指導 花子耀的 在地泥漿釉研究及應用 (2020),提出釉藥原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釉、釉藥實驗、三角座標、泥漿釉、陶藝、茶陶。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 莊憲頲所指導 黃凱正的 牡蠣殼灰釉研究及應用於陶瓷茶器 (2020),提出因為有 牡蠣殼、灰釉、陶瓷釉藥、茶器具的重點而找出了 釉藥原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釉藥原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釉藥手作帖:只要依配方混合 任誰都能簡單製作

為了解決釉藥原料的問題,作者野田耕一 這樣論述:

  我並非窯業化學或是釉藥的專家,因此關於釉藥的知識,都是身為陶藝家在活動的過程中, 被迫必須學習而來。   我在學生時代對於釉藥的研究,僅只限於想要使用在自己作品上的釉藥。自學校畢業後, 我最初的工作地點是在一家日本料理店自有的陶房,必須要去學習本來不怎麼有興趣的日本傳統釉的狀況下。後來,我成為陶藝教室的講師,為了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必須要去學習各式各樣不同釉藥知識。   2003年開始連載關於釉藥調合的專欄。此時我開始思考:「怎麼樣才能寫出以陶藝為興趣的人也能簡單易懂的釉藥調合解說呢?」。連載專欄的內容於2005年集結成單行本《混ぜておぼえる釉藥づくり》( 邊混合邊

記憶的釉藥製作方法)。而本書是將其一部分改寫後,重新編輯而成的改訂版。   在探尋屬於自己的釉藥的過程中,相信都能感受到成就感,特別每當一有新的發現,都能讓我們將過程中的辛苦轉化為樂趣。   想了解釉藥的所有一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只要一步一步從自己感興趣的釉藥開始調合,相信一定能找出個中樂趣,並且感受到釉藥的深奧吧。  

在地泥漿釉研究及應用

為了解決釉藥原料的問題,作者花子耀 這樣論述:

  釉是存在於陶瓷坯體表面上,類似玻璃材質的薄層。釉是由石英、長石、黏土、金屬氧化物等無機物所組成,它除了增加陶瓷器的實用性,也為陶瓷器提供了不同的顏色與質感。從各個朝代陶瓷的色澤與質地的變化可以了解到釉的演變歷史。 不同地區的土壤,有著不同的成分。這些土壤都可以成為陶瓷釉的組成原料。本研究即就地取材,使用南華大學當地的土壤為主要原料,適量加入長石、碳酸鈣及鍛燒鋅等常規釉藥原料,來進行實驗,以尋找出實際可用,又具有特色的泥漿釉配方。 本研究亦運用透過實驗所獲得的南華大學泥漿釉,來進行產品的研發與設計,創作出實用的生活陶瓷器。除了符應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時代趨勢,也為南華大學設計出專

屬的,具地方特色的紀念禮品,希冀在行銷南華大學,提升學校知名度方面,盡棉薄之力。

牡蠣殼灰釉研究及應用於陶瓷茶器

為了解決釉藥原料的問題,作者黃凱正 這樣論述:

  在台灣紀錄在案有14種牡蠣品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2019),牡蠣殼每年產量約為13萬公噸,而大部分牡犡殼多被傳統產業、農業作運用,其他產業極少使用,而其中約有10%(約1萬3000公噸)之牡蠣殼被視為廢棄物,並未經妥善處理。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環保文化也逐漸落實於生活當中,對於挑選生活產品、現代藝術品也有了不同的思維,開始關注其環保性、在地性、文化意涵等,由於研究者陶藝創作歷程中,皆是以草木灰釉為主軸,故藉此研究來了解有別以往的鈣質類的灰釉應用,來增加未來創作之發展性,而之所以選用牡蠣殼原因在於其取得便利性,有別於其它貝類,大多都直接做為垃圾處理,其再利用之價值相對低。 

 本研究即以台灣嘉義縣東石鄉傳統牡蠣養殖業所衍生的廢棄牡蠣殼為主要釉藥原料進行釉藥實驗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首先要將收集來的牡蠣殼搗碎,將其燒成灰燼,透過二成分及三成分實驗方式,將灰結合其他原料燒製,求得穩定的釉藥配方,並應用於陶瓷市場的主軸產品茶器具來觀看大面積的釉藥表現做整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