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寶鴻寫的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和郭岱君的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李育明所指導 呂冠霖的 組織及產品溫室氣體管理與碳成本內部化之研究 (2019),提出重工業輕工業分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溫室氣體、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資料包絡分析、碳定價、碳成本內部化、企業氣候(碳)責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鄭博文所指導 顏嘉慧的 探討城市與鄉村民眾對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以雲林地區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空氣污染、知識、態度、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重工業輕工業分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

為了解決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問題,作者鄭寶鴻 這樣論述:

由香港歷史專家鄭寶鴻帶你回到重溫香港舊時香港工業與服務業   * 題材獨特   罕有大規模介紹香港各行各業   * 首次公開   過百張圖片及檔案資料屬首次公開   * 專業可靠   由專家鄭寶鴻先生講解當年的歷史軌跡   工業是香港自戰後起得以高速發展經濟的引擎。其中輕工業生產包括製衣、電子產品、家庭用品等,暢銷歐美各國。不過早在百多年前,香港已出現不同種類的輕工業及重工業,貢獻香港的經濟。   另一種為大眾市民默默奉獻的行業是個人服務業,由山貨店、醫療服務、美容、交通運輸以至文化教育事業等,照顧大眾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這些行業因需求不減而歷久不衰。   香港歷史專家鄭寶鴻,繼《

貿易與金融篇》及《飲食與娛樂篇》後,在《工業與服務業篇》再度以二百多幅老照片及報章資料,引領讀者返回百多年前的香港,重看香港工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歷程。 本書特色:   1.    本書以圖文介紹香港百多年來32個工業及服務行業,全書近250張圖片。市面上出版老行業的圖書少有如此大規模介紹香港各行各業,題材獨特。   2.    本系列刊載的圖片及檔案資料部分屬首次公開。   圖片介紹的工業及服務業,題材有趣,此系列三本書可概括介紹香港百年的行業。  

組織及產品溫室氣體管理與碳成本內部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問題,作者呂冠霖 這樣論述:

隨著全球邁入工業化後,企業永續經營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且成本最小化為主要目標,但企業活動或生產均會產生許多造成環境衝擊的元素,其中以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最為全球所關切。本研究首先探討企業之溫室氣體管理績效與管理策略,運用2013年至2017年企業公開發行之非財務資訊揭露報告擷取相關資料,區分不同產業類別,以探討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情形;再以排放強度 (Emission Intensity) 的統計結果,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DEA) 方法,以間距分析 (Gap Analysis) 概念,說明企業節能減碳之可行性。同時,本研究也討論 ISO 14064-1 標準新舊版之差異,並提出企業因應溫

室氣體盤查標準改版之建議作法。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分析結果顯示,不同企業之製程型態與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密切地關聯性。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變化以重工業最大,其次分別為傳統工業、輕工業,最小的是服務業。化學材料製品業與金融業整體溫室氣體的管理績效較佳;紡織業、水泥業及電子業等三類耗能產業,則仍須大幅努力「節能、減碳」,其學習對象則為績效較佳之化學材料製品業。金融業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不高,但相較於其他企業,其節能與減碳之相對減幅,則仍有極大之努力空間。另外,本研究運用企業所熟悉的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ISO 14067 (碳足跡盤查) 及 ISO 14051 (物質流成本會計)等

國際標準,建立被企業容易接受的碳定價模型,包括:製造碳定價 (MCP) 、產品碳定價 (PCP) 及組織碳定價 (OCP) 等,以協助企業將碳的「外部成本」轉為「內部成本」,並將該成本納入公司的內部營運管理決策考量項目。結果顯示,企業能運用相關ISO標準的盤查結果,簡單且直接地量化其相關碳定價結果,且能由分析過程掌握製程、產品改善及減碳之關鍵重點。最後,本研究針對企業之氣候(碳)責任,提出四項政策及十項推動策略,建議企業應鑑別氣候(碳)風險與機會,利用國際標準或規範作法,發展氣候(碳)解決方案,並提出企業氣候(碳)責任推動成功重要關鍵的建議執行程序及流程,讓企業有方法得以付起氣候(碳)責任,達

成企業永續發展之願景。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為了解決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問題,作者郭岱君 這樣論述:

台灣在1954年開始民營化, 10年之間,脫胎換骨, 30年之後,已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 經濟轉型也帶動了台灣社會、政治的快速發展。 改革一向艱難,台灣究竟是怎麼走過來的?   作者郭岱君在本書《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表示,許多人以為台灣一開始就是市場經濟,其實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台灣時,台灣是個典型的計劃經濟體系,三分之二以上的產業屬於政府或國民黨。   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竟然在1954年開始經濟大轉彎——民營化,然後,在十年之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且是個效率高、生產力強的現代化市場經濟。   這一連串的改革與轉型,

造成長達三十年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並帶動社會及政治的改革。但是,很少人知道台灣是怎麼走過來的。改革一向艱難,甚至慘烈。台灣的政經領袖不可避免地經過無數次的政策辯論、路線競爭、甚至政治鬥爭。   作者郭岱君使用第一手資料(口述訪問、當事人日記、文件)重現當年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改革歷程。《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就是展示台灣經濟轉型成功的祕訣。在兩次財經大辯論中,國民黨的領導人為什麼竭力扶植私營企業?為什麼同意採取出口替代策略?為什麼願意進一步深化改革,把掌握在手中的社會資源放出去,還樂觀民間政經勢力的滋長?……   本書以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避台灣、嘗試不同的經濟路徑為起點

,到1960年揮別過去的計畫經濟思維,全方位朝市場經濟發展為止。第一章重在歷史回顧,簡要地介紹台灣自1895年割讓日本之後,為期整整半個世紀的經濟狀態,以及1945年中國國民黨收回台灣所建立的新經濟體制,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為止。第二章重點介紹蔣介石與陳誠立志改革的決心與行動。除了國民黨本身的改革之外,還包括台灣的幣制改革、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等。第三章敘述台灣第一次財經大辯論,這是國民黨的歷史上少有的一次意識型態之爭。從1952年底到1954年春,台灣朝野就什麼樣的經濟體制最能有效地創造財富問題展開論戰。第四章勾勒1957年台灣第二次財經大辯論,焦點是:要不要放鬆政府對外匯貿易的控制?第

五章探討的是台灣如何在外匯貿易改革後,把改革的範圍擴大到財經以外的其他層面。第六章以個案分析為主,探討那些改革推手的經歷、思想,以及彼此間的互動。這一章特別敘述兩次財經辯論中,決策者如何通過對經濟問題的認知改變,調整他們的信仰,從而在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上達成共識。第七章綜合分析台灣經濟順利轉型的關鍵因素。

探討城市與鄉村民眾對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以雲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重工業輕工業分別的問題,作者顏嘉慧 這樣論述:

1971年以來由於重工業的推動,讓臺灣與許多新興國家一樣,隨著高度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人民生活條件更加便利,但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環境保護涉及能源與產業政策與國家經濟發展,彼此可說是環環相扣的課題,雲林縣位於臺灣西方的中南部,嘉南平原最北端,近幾年被列為空氣污染主要都市;其中斗六市為最大的城市,人口數較為集中,而麥寮鄉則位於雲林沿海地區,自1999年六輕進駐以來,其石化工業及火力發電廠等工業,在製程中所釋放的空氣污染物,被歸類為最危險的人為環境污染物之一。因此,本研究將以雲林地區之斗六市與麥寮鄉民眾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背景變相對於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

行為之間的現況關係。本研究採用自編式問卷,分別探討斗六市與麥寮鄉民眾對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關聯性,進而研究「個人背景」對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問卷總共發放200份,有效樣本193份,回收率達96.5%,並將問卷以SPSS做統計分析,後續以深度訪談方式瞭解民眾對於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想法及見解。本研究結果如下:1. 空氣污染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間彼此為正向關係。2. 雲林地區城市(斗六市)與鄉村(麥寮鄉)民眾對於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皆有顯著差異。3. 「性別」及「教育程度」對於空氣污染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差異均不明顯。4. 「職業別」對於空氣污染知識有顯著差異,但對於空

氣污染態度及行為則沒有顯著差異性。5. 「不同年齡層」對於空氣污染知識及行為有顯著差異,但對於空氣污染態度則沒有顯著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