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化景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重要文化景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鍾秉宏寫的 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 和千一的 九州親子遊202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 和萬里機構所出版 。

南華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趙家民、賴文儀所指導 黃建哲的 文化資產保存與在地居民關係之研究一以阿里山林業鐵路為例 (2020),提出重要文化景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保存、阿里山林業鐵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謝文真所指導 李雪慈的 產業文化資產政策研究-以臺灣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經濟發展、國家政策、文化政策、創意經濟的重點而找出了 重要文化景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重要文化景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記憶.阿里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

為了解決重要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鍾秉宏 這樣論述:

  每一座高山都是一首壯闊而美麗的詩歌,由自然、人文、記憶與情感交錯詠唱而成。   為阿里山這首詩歌揭開序幕的,是20世紀初的現代林業與登山鐵道。百年來,人們寄託種種夢想於山林,2019年,「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獲登錄為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對先人集智慧、技術、辛勤、才華造就的成果,表達了敬意。   層疊繚繞的群山,濃霧裡的紅檜與扁柏攀天聳立,鐵道於山脈之間蜿蜒起伏,帶來四面八方的人們,蔥鬱的山林成為詩歌的舞台。林業發展帶動嘉義的興盛,也奠定嘉義與阿里山共生共榮的關係。   本展覽所在地「動力室」,過去是嘉義製材所的心臟,曾經供應全區所需能源。這棟建築與保留下來的部分遺構

,是述說阿里山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環。   阿里山的百年詩歌,持續繚繞在山林雲海中,沒有消失。《記憶・阿里山》特展,娓娓道來自然、林業、鐵道、聚落與人文交錯的動人故事,以此作為再次認識阿里山、延續山林與城市關係的新起點。讓阿里山這首詩歌,繼續吟唱,迎向下一個百年。

重要文化景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文化資產保存與在地居民關係之研究一以阿里山林業鐵路為例

為了解決重要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黃建哲 這樣論述:

  阿里山一個相當響亮且聞名全台的地方,更因阿里山林業鐵路而知名於中外。整個阿里山林業的鐵路的歷史,就是一部阿里山地區的發展史,更可說是一部台灣近百年來生活水平的紀錄史。民國71年阿里山公路正式開通,造成許多原本林鐵車站聚落凋零,人口大量遷移至公路旁,林業鐵路運量從此一落千丈。早期對於文化資產的保護不甚重視,產業運輸轉型後,鐵路運輸迅速沒落,阿里山林業鐵路一樣面臨到支線廢線、拆除,老舊火車報廢、橋樑被鋼筋水泥建築予以取代,在十九世紀對於鐵路,尤其是富有歷史意義的林業產業鐵路,文化保存並不受到重視。本研究先透過相關文獻回顧及輔以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發展出問卷設計基礎,設計訪談大綱。訪

談對象則為阿里山地區的在地指標性居民、民意代表、觀光旅遊業者等。而後經訪談蒐集相關看法與意見,經由訪談逐字稿進行資料編碼分析。根據研究顯示,政府應成立專職單位,編列獨立預算來保護阿里山林業鐵路相關文化資產,另外改善車廂、確保鐵路行車安全與回復老舊蒸汽火車動態行駛、多角化經營外,亦應與沿線社區合作,加強資源共享與策略聯盟,期能達到林業鐵路永續經營。

九州親子遊2020

為了解決重要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千一 這樣論述:

  ‧獨特景點   有別於坊間旅遊書的公式化的介紹,本書既囊括讀者熟識的購物、美食、觀光點,亦有別具一格的推介,如俘虜貓奴的貓Spot——相島、大人小朋友都喜歡的麵包超人博物館等。   ‧清晰交通網絡   為了達到「全家去旅行 一書全攻略」的目標,書中除了介紹吸引的景點之外,更詳盡列明交通網絡,包括全九州版鐵路、JR路線、租車等實用資訊,加上各商場、店舖、展覽館的開放時間,以便旅人一書在手,方便找到心中想去的景點。   ‧文筆風趣生動   作者精通日本文化,喜用生動的文筆,間中更看到文中有簡單的日文和英文,讀着滿有親切感。  

產業文化資產政策研究-以臺灣為例

為了解決重要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李雪慈 這樣論述:

產業文化資產作為經濟發展所留下的證據與文化意義,涉及當今公私利害關係與未來發展條件,本論文爰以產業文化資產為題,檢討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探索國家發展政策並為臺灣提供建議。產業文化資產緣於對工業革命遺留與經濟發展轉型的省思,爾後透過國際學術論壇倡議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推動的世界遺產體制,從而帶動各國風潮,政府態度亦自被動因應逐漸轉為主動論述與資源整合。歷經研討與試驗,國際上對於產業文化資產逐漸獲得共識-強調調適性再利用與文化創意應用,不僅維護文化內在價值,更關懷文化資產所涉及的經濟、社會、環境變化,使得文化資產政策與相關計畫可謂一種對於發展的投資。產業文化資產觀念與國外案例透過學界導入臺灣後,

在文化機構、文化創意產業、各地方政府的合作下,於部分個案已產生成效。然而,中央政府著眼於建構國家經濟成長結構;企業必須回應股東與市場,透過產業運作經營獲利;地方政府致力環境營造與生活品質,回應居民要求並提升地方形象。各方立場與目標不一,且均有學者專家襄助,在缺乏共識的情形下,於利害問題上形成爭執,權責層面相互博弈。本研究復檢討現行與產業文化資產相關政策資源,發現其散佈於文化部、內政部、金管會、經濟部、地方政府等不同機關,政策工具有限且尚未獲得整合協調。鑑於產業文化資產在臺灣可謂國家發展政策的遺緒,見證國家如何調配經濟要素以形塑經濟成長、城鄉風貌、以及未來的發展條件。因此,本研究認為,依據文化經

濟學與發展政策的國際趨勢,臺灣應可藉由產業文化資產議題來引導產業內部的可持續性以及外部社會的可持續性,研議具包容性與平衡性的國家政策,透過文化治理與創意經濟來整備臺灣的發展體質,亦即對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現場進行可持續性的「再造」。核心方法則是以投資循環的概念來看待產業文化資產:自產業文化資產的保存、研究、詮釋產生文化內容,文化內容經由文化創意活化,回饋企業在研發與形象等無形資產的提升,進而影響產業鏈或產業群聚的發展生態,產生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新穎的文化思維與文化資產。在具體的政策作為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研訂產業文化資產專法,擔任國家層級的領導與協調角色;第二、臺灣創意經濟網絡的描繪

與基礎盤整;第三、文化部門主動與各產業界積極接軌;第四、從人類生存的普世性議題著手,讓產業文化資產作為臺灣的國際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