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砭時事注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針砭時事注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魯迅寫的 魯迅 雜文全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 和魯迅的 魯迅小說全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針砭時事注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魯迅 雜文全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

為了解決針砭時事注音的問題,作者魯迅 這樣論述:

  當遭遇壓迫,有誰發一句質問、提一句抗議?      當有人反抗,卻有些人還笑罵他們。   在「他們」的輓聯上,說是「遺臭萬年」。     本書收錄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偽自由書》、一九三四年《准風月談》、以及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花邊文學》。     ▌《偽自由書》▌     《偽自由書》出版於一九三三年。本書收錄魯迅與當時瞿秋白撰寫,但以魯迅之名發表的四十三篇雜文。這時的魯迅,除了用本名發表文章外,也使用若干化名。原因無他,《偽自由書》的〈前記〉已經寫明,此時的他已經招來官方與出版社的打壓。打壓的面向,除了時事上的針砭外,文壇、左派同志之間的排擠與競爭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我想,中國

革命的鬧成這模樣,並不是因為他們「殺錯了人」,倒是因為我們看錯了人。    -胡適博士曾經玩過一套「五鬼鬧中華」的把戲,那是說:這世界上並無所謂帝國主義之類在侵略中國,倒是中國自己該著「貧窮」,「愚昧」……-……征服中國並不是沒有法子的,請接受我們出賣的靈魂罷,何況這並不難……   -高等人向來就善于躲在厚厚的東西後面來殺人的。      魯迅逝世於一九三六年,本書收錄的是他逝世前三年的作品。彼時,即便面臨外國侵略勢力,中國人仍不遺餘力地自相殘殺,內鬥的範圍甚至縮小到文壇及左派自身。本書內容行文諷刺意味濃厚,但如今讀來,也可見魯迅在無能為力、無力回天之下的無可奈何。     ▌《准風月談》▌

    《准風月談》出版於一九三四年。本書同樣收錄魯迅與當時瞿秋白撰寫,但以魯迅之名發表的雜文作品。此時,魯迅仍處在官方、文壇與左派同志的攻訐下,他依然使用筆名,筆鋒卻未失其銳氣。本書中不但談到魯迅所痛恨的「奴才」,魯迅更進一步談到,出賣靈魂的知識份子如何成為壓迫者的幫手,逼使青年成為奴才。     -好人的子孫會吃苦,賣國者的子孫卻未必變成墮民……   -他們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聾而啞,枯涸渺小,成為「末人」……   -所「牧」者,牛羊也,比野獸怯弱,因此也就無須乎專靠「信任」,不妨兼用著拳頭,這就是冠冕堂皇的「威信」。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會漸漸的侵蝕善良的人心,

至少,也會發生跪著的革命。     這個時期的魯迅,在其雜文中越來越可見到他對知識分子的期許、但更多的是失望。仍見得到他對現代中國的期待,但更多的也仍是失望。知識分子應該是什麼?應該做什麼?在他尖銳的筆鋒下,仍可見他勉力讓自己對中國的未來懷抱希望。     ▌《花邊文學》▌      《花邊文學》出版於一九三六年,魯迅亦於本年逝世。本書收錄魯迅的六十一篇雜文。     此時,中國已經進入抗日戰爭的第二年。不僅在政壇上,對如何抗日、如何救國多有爭論,文壇也愈見分裂。「國防文學」與魯迅支持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形成文壇上的兩個口號之爭,有趣的是,提出「國防文學」口號的,卻是日後對魯迅推崇備至

的中國共產黨。     -現在的文章,是不會有骨氣的了,譬如向一種日報上的副刊去投稿罷,副刊編輯先抽去幾根骨頭,總編輯又抽去幾根骨頭,檢查官又抽去幾根骨頭,剩下來還有什麼呢?   -文藝必須有批評;批評如果不對了,就得用批評來抗爭,這才能夠使文藝和批評一同前進,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壇已經乾淨,那所得的結果倒是要相反的。   -人固然應該生存,但為的是進化;也不妨受苦,但爲的是解除將來的一切苦;更應該戰鬥,但爲的是改革。     魯迅死後,人們把他收錄在《且介亭雜文末編》當中的〈死〉一文當作是他的遺囑。作為近代、現代中國的代表性作家,魯迅提出七點,第五項是:「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

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第七點則是:「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而由魯迅留下的「遺囑」,則可見其在與國民政府對抗、與文壇交鋒積累下,對於文人、或知識分子的省思與批判。

魯迅小說全集

為了解決針砭時事注音的問題,作者魯迅 這樣論述:

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的作家 中國最推崇的文豪 他的文學,身為中國人必讀 他對中國人的洞悉,被中國奉為經典 但他的作品,也是現代中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要了解中國、中國人 怎麼能夠不讀魯迅!?   ▌他是時代的異端,即便到今天都是 ▌   魯迅活躍的時間,約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在那個傳統與現代、甚至是未來交錯碰撞的時代,他不但兼容並蓄、也從中看出矛盾與衝突,良善與醜惡。   他曾經受過古典教育,是章太炎的學生,也曾赴日求學,接觸當時最先進的各式思想。他不但兼容並蓄,也看出兩者之間的醜惡面與衝突面。中國古老的哲學、文學,在他筆下重生,重新獲得新時代的生命力。而在他毫不留情的筆鋒下,中

國文明史上最醜惡的一面,也被他描寫入骨。一直到現在,他仍是近現代華文文學描寫人性的代表。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代讀魯迅?   因為在這個大外宣橫飛、中國夢滿溢的時代,魯迅的作品中,諸如:   「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   「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這類的嘲諷與針砭,卻像是重重地打在中國政府的臉頰上。魯迅文學中的反叛精神,當然不可能跟「跟黨走」「(媒體)得姓黨」和諧共處。於是在舊中國時期屬於異端的魯迅,即便在新中國的現代,也依然是最尖銳的異端。是

否繼續推崇魯迅?也成為當代中國政府的難題。   ▌要懂中國,就非得讀魯迅不可! ▌   即便到現代,久受魯迅文學與思想薰陶的中國人,仍不忘拿這位國家推崇的重要作者,其重要作品中的元素來嘲諷政府。   好比說,著名的「阿Q精神」「人血饅頭」即出自魯迅文學。而在現代中國,出自《阿Q正傳》,看似平凡無奇的「趙家人」三個字,不但被中國官方下令媒體禁用,也在民間衍伸出「趙家日報」「趙府家奴」「你那(哪)裡配姓趙!」等數十種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象徵式嘲諷。   換句話說,雖然魯迅活躍的時間是在十九、二十世紀,新舊中國的交界,但在廿一世紀的中國,中國人也依然透過這位國家也無法撼動的思想家,隱密卻也尖刻表

達對政府的不滿,進行微小但整個中國都可以心領神會的細緻反抗。 本書特色   魯迅金句   ‧無人能及的「吃人禮教」──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點出中國的沉痾、人性的陰暗──   「啊,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   ‧乍看之下,以為是現代中國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

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時代異端,心底也有的柔軟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