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屋氣密窗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鐵皮屋氣密窗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斯.斯拉維德寫的 微建築:全球53個精采絕倫的小建築.大設計 和林黛羚的 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商周所出版 。

中國科技大學 建築系 吳東昇所指導 陳清銘的 組合屋外牆及屋頂板材節能效益之研究-以營建工務所為例 (2016),提出鐵皮屋氣密窗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組合屋、節能效益、外牆板材、屋頂板材。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鐵皮屋氣密窗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建築:全球53個精采絕倫的小建築.大設計

為了解決鐵皮屋氣密窗價格的問題,作者盧斯.斯拉維德 這樣論述:

  「此書中討論的案例提供讀者無限想像,那介乎建築與非建築、藝術與非藝術的曖昧,正是跨領域整合的最佳表現。」--銘傳建築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將老舊豬舍直接置入全新木匣,就能變身為融合古今的展覽室?  公園草地上的排水管,竟成了吸引大批顧客搶著登記的旅館房間?  在嚴峻的沙漠中,一隻隻奇形怪狀的「海豹」原來是特殊設計的帳篷?   看完本書,你會相信:建築真的有無限可能!   本書共收錄53則「微建築」(Microarchitecture)的設計案例,並將微建築分為公共領域、社區空間、移動式建築、精簡生活、增建空間五大類型。這些設計案都十分簡單,並非全出於建築師之手,部分設計甚至尚在概念的階段

。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事先建構到某種程度,再搬運到現場組合起來,講求輕巧、短暫與實用等特性。   到底什麼是「微建築」呢?Ruth Slavid不願以特定的地板面積來定義,他認為微建築就是十分迷你的建物,可能提供單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狹隘的空間中執行複雜的功能。特點是「單純」,因為唯有避開繁複的設計,建築師才能全面掌控,進而提高完美無憾的可能性。   然而,微建築是位於狹隘空間中,更像藝術品的建築。往往不含隔間,易於從整體角度切入設計,從草圖到實物,不會出現嚴重的意外。它們以小搏大,形成影響力,創造出遠超過其規模所能表現的意趣與風格,重要性也與規模成反比。   狹小的都市空間、不起眼的公廁與候車亭

、森林裡的小屋,甚至是荒漠裡的驛站,處處都能看到令人拍案叫好的絕妙創意。不論你是從事建築設計行業,或是就讀於建築相關科系,亦或單純對於創意建築感興趣,本書都將打破空間的藩籬,為你帶來全新的視野。 本書特色   在這寸土寸金的時代,「微建築」將成為最新流行的微型趨勢!   即使是不起眼的小地方,也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大設計。   本書囊括全球53個精采絕倫的創意建築案例,這些建築師或藝術家們突破了空間與成本的種種限制,將天馬行空的創意,付諸於實際的建築形體上。 作者簡介 盧斯.斯拉維德   任職於《建築師期刊》(Architects' Journal)長達15年,擔任副總編輯以及網路編輯。著有《W

ood Architecture》(2005)、《Wood Houses》(2006)等書。 譯者簡介 呂玉嬋   生於台北,藝術碩士。喜愛藝術、電影及旅行。 序言 第一章 公共領域 公共廁所 / 克羅埃西亞杜布洛夫尼 / 法比強尼 廁所間 / 澳洲塔斯馬尼亞州里奇蒙 / 1+2建築師事務所 公車候車亭 / 英國布拉福 / 包曼萊恩斯建築師事務所 遊民設計案 / 澳洲 / 古塞爾建築師事務所 赫爾辛基設計週資訊站 / 芬蘭赫爾辛基 / 赫爾辛基科技大學 觀景台 / 芬蘭赫爾辛基科基亞薩利動物園 / 哈拉 / 小屋木材工坊 海洋公園貝殼架 /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 / 泰伊建築師事務所 單車看守

屋 / 荷蘭席凡寧根 / 時尚建築品味建築事務所 露天音樂台 / 英國濱海貝克斯希爾 / 麥克勞夫倫建築事務所 旋轉屏風 / 英國黑潭 / 麥傑斯尼 第二章 社區空間 廣告大樓 / 日本東京 / 克萊.戴森建築師事務所 豬 / 珠舍 / 德國法爾茲 / FNP建築事務所 公園旅館 / 奧地利林茲 / 史特勞斯 帕傑爾遊客中心 / 西澳 / 南澳大學建築系學生 滾球休息室 / 澳洲墨爾本 / 迪馬斯建築師事務所 立爾雅教堂 / 芬蘭奧盧 / 歐伊法建築師事務所 冥思堂 / 荷蘭哈勒默梅爾2002年世界園藝花卉博覽會 / 何蘭德 膠囊鴿舍 / 法國科德里 / 奎絲特 蘇文扭節艇 / 艾貝索特 第三

章 移動式建築 森林藏身罩 / 西班牙 / ex.工作室 保溫翼 / 美國加州莫哈維沙漠 / 亞伯登,哈利根,葛洛夫 混凝土帳棚屋 / 混凝土帳棚科技 沙漠海豹 / 建築展望事務所 紙板屋 / 澳洲雪梨 / 斯塔奇伯里與帕普建築師事務所 安.希篷車驛站 / 美國加州 / 希泰爾 避暑居 / 芬蘭 / MH合作公司 按鈕貨櫃屋 / 美國 / 卡爾金 XS號房 / 美國 / 雪佛 密爾太空站 / 荷蘭烏特列支 / 2012建築事務所 pPod活動戲院 / 英國曼徹斯特 / 瑪格瑪建築事務所 第四章 精簡生活 卡崔娜小屋 / 美國紐奧良 / 庫薩托 微巧住家 / 德國慕尼黑 / 荷頓.茄利.李建築事

務所與赫克+何夫納建設 露營小屋 / 西班牙拉托雷雷拉 / 多倫特 布瑞肯嶺理想小屋 / 美國 / 迪姆 釣魚營 / 美國 / 羅梅洛 微型住宅 / 丹麥 / N55 轉轉屋 / 奧地利 / 萬事如意建築事務所 轉盤屋 / 德國 / 科藍尼與漢斯建設 鐵皮屋頂建築S / 日本神戶 / 遠藤秀平建築研究所 空間盒 / 荷蘭 / 狄雍 / 五建築事務所 林地木屋 / 比利時法蘭德斯南方 / 羅布列希與黛姆建築師事務所 第五章 增建空間 愛默生的三溫暖房 / 美國明尼蘇達州杜魯司 / 薩梅拉建築事務所 三溫暖盒 / 加拿大 / 美洲河狸公司 納涼閣 / 倫敦 / 烏瑪爾+席維斯特建築師事務所 和風庭

閣 / 英國倫敦 / 狄克森 蝴蝶廊 / 美國馬里蘭州貝什斯達 / 本質工作室 庭院小屋 / 西班牙聖米蓋庫魯爾思 / 八十七工作室 彼得潘之家 / 英國蘇佛克 / 桑奈.霍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 睡眠之屋 / 西班牙奧翠里亞斯 / 馬丁尼建築師事務所 夾廊屋 / 加拿大安大略 / 威廉生威廉生建築師事務所 自由精神球屋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 / 喬得萊 觀景台 / 義大利馬瑞提摩莊 / ex.工作室 懸吊辦公室 / 法國巴黎 / 艾貝索特   為了迎接千禧年的到來,西元2000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票選出「心目中最出色的二十世紀十大建築」,其中名列第四的是瓊斯(E. Fay Jones)所

設計的「刺棘冠教堂」,於1980年竣工。這棟教堂位在阿肯色州幽綠卡溫泉林區,為單一空間,結構單純,以木材為架構,大量的玻璃作外牆,並採可用手搬運的小型建材,所以施工時不需砍掉四周的樹木。1981年,《新聞周刊》以「玄妙」一詞形容它,自此便受到世人的喜愛與欣賞,至今仍被妥善利用。刺棘冠教堂長18.25米,寬7.5米,高達15米,絕佳的比例,讓它與本書列舉的設計案比起來顯得相當寬闊;但若是與多數的教會建築相比,則可冠上「迷你」兩個字。此外,它也具備小品設計所呈現的種種迷人特性。   第一個特點是「單純」。刺棘冠教堂的結構相當精密,目的卻是創造單一的優美空間。唯有避開繁複的設計,建築師才能全面掌控。

無論建築的整體成就何等出色,能被視為完美的卻屈指可數;而且建築師完成大型建築之後,很少會滿意每一項細節。所以如果將規模縮到比刺棘冠教堂還要小,那麼完美無憾的可能性會更大。   對我而言,「微建築」(microarchitecture)是位於狹隘空間中,更像藝術品的建築。往往不含隔間,易於從整體角度切入設計,從草圖到實物,不會出現嚴重的意外。本書中的建築並非全是精雕細琢而成,有些設計甚至故意呈現出將就的粗糙感。不過這些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單單一個礙眼的小地方,就有可能破壞全盤的構想。有的作品力求留名傳世,有的則盡力達到理想的成效。   儘管刺棘冠教堂比微建築更加寬敞,兩者之間還有其他共同點,

包括運用素材的樂趣。瓊斯特別維護建築的四周環境,而這份對環境的關懷(在1980年是令人欽佩的表現)也屢屢出現在其他設計中。這類建築還有一個共通處,它們以小搏大,形成影響力,創造出遠超過其規模所能表現的意趣與風格,重要性也與規模成反比。   到底什麼是微建築?我一直刻意避免以特定的地板面積來定義。它是十分迷你的建物,可能提供單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狹隘的空間中執行複雜的功能。一間窄小的房子,小到臥室、浴室和廚房不用時要輪流收起來?這是微建築。僅提供單項功能的小屋子,像是三溫暖房?這也是微建築。裝有推輪的小型音樂台、隨風向轉移的海濱屏風、巨大的托斯坎尼宅邸上暫放的瞭望台?這些全都是微建築。   這些

設計有一項優點,它們往往是在年輕建築師能力所及的領域內。許多建築師從房屋內部汲取經驗,像是裝潢酒吧、商店等場所,卻不會受託處理抵擋雨水、妥善配置管線系統一類的棘手問題。此類工作無法讓建築師得到滿足,因為裝潢大多是一時的,取決於當下的潮流,以及建築結構的限制。   然而,規模小卻完整的設計案帶來了獨立創作的喜悅,不需組織與管理多人團隊的能力,不需諮詢專家顧問,不需滿足複雜計畫的要求。微建築反而如學徒在受訓末期展示成果的簡單工作,以精心傑作證明自己在建築一行起步時的活力。建築師甚至可能靠自己來籌措資金。   擔任教職的建築師荷頓(Richard Horden)熱衷推廣這種建築成就。他當然不是新手(

荷頓出生於1944年),但是持續與學生合作創作,鼓勵他們拓展想像力。自1966年起,他在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擔任教授,成立「慕尼黑微建築小組」,依據他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與德國赫克+何夫納建設合作,發展「微巧住家」的設計。這是荷頓一系列趣味設計的第一項,很有可能即將開始量產。   除了規模大小之外,荷頓認為「輕巧」也是微建築的特色之一。2004年12月,他在德國建築雜誌《細節》中提到:「關於這個詞彙,我們的定義是實際上離開地面的建物,僅以最小面積『輕輕接觸地球』。這需要新的分類......我們希望達到此項目的,嘗試以少做多,目標是將建材與能源的使用量降至最低,合併運輸與居所功能,並且讓建物

與產品設計的關係更為緊密適切。」   這種手法造就了具標竿作用的形象設計,比如說可用車子運載的三角小屋、以直升機運載且形如直升機的滑雪屋、出奇窄長而造型優雅的海灘瞭望台,全部都是利用經濟實惠的建材,並依靠科技提供原本由大片截面才能提供的強韌度。在前述文章中,荷頓也寫道:「縮小尺寸可減少用材、建造與運輸的耗能、施工所需的實際物質,以及室內冷暖氣所需的能源。」   唯有法國建築師艾貝索特(Gilles Ebersolt)能讓荷頓的作品相形之下顯得略為重一些。除了幾件較平凡無奇的作品外,他主要致力於自稱為「騰空建築」的設計,這種飄浮建築能讓科學家在地平面以上探索自然世界。荷頓形容自己的設計是「輕輕碰

觸地球」,而艾貝索特的設計則往往「根本不碰到地」(請見第86頁)。有趣的是,他後來轉而設計更腳踏實地的建物,像是為某攝影師的工作室創造額外的空間(請見第208頁)。   為了抵達預定使用的遙遠地區,荷頓與艾貝索特的作品都必須事先建構(起碼部分),並且是可以運送的,這也是微建築的兩項特質。本書中的設計幾乎都是事先建構到某種程度,當中還有好幾件作品是可以搬運的,也就是說能夠在許多不同的地點搭建。   輕便可搬運的建物自然有其規模限制,但事先建構卻不是迷你建築專有的特權,因為現成的小組件可以組合成大建物。工業化國家亟欲防止工地現場出現混亂與無法掌控的狀況,因此這種趨勢越來越盛行,例如英國政府多年來提

倡「現代營造法」的觀念(基本上就是異地預製、現場安裝),也倡導六萬英鎊房屋的概念。2006年更有一場競賽辦得如火如荼,主題就是價格低廉(因此從簡)的住宅設計。   輕便、可移動的住宅,讓人想起漂泊生活,這種情況有兩類,一是為了避難或求職的非自願選擇,一是自願選擇不受約束。   位於加州威尼斯的「活動設計工作室」(OMD),如此形容他們的手法:「OMD重新思考、重新建立建築方法,與陸地上越來越多、越來越擁擠的零亂建築形成對比,我們設計的建築沒有固定地點,四處移動,可以輕巧地放在土地上。」受到義大利建築大師聖塔利亞(Antonio Sant’Elia)未來主義宣言的啟發,OMD信奉同樣的哲學觀:「

我們不再相信磅礡傳世、穩重固定,而以輕巧、短暫與實用等特質取代,豐富我們的感受。」   上述的設計者都是建築師,不過本書的設計案並非全出於建築師之手,由此可見這些設計案十分簡單,而且某些設計尚在概念的階段。微建築與產品設計以及藝術之間有一片灰色地帶,這種情況在某些設計中非常明顯,比方說2005年斯達林(Simon Starling)贏得英國藝術大獎泰納獎的作品--「棚船棚」。斯達林買了一間棚屋,改建成船後,順著萊因河划到巴塞爾,然後再度改造為棚屋。2004年,烏爾文(Erwin Wurm)的「胖胖屋」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中首度亮相,在傳統的人字形屋頂下,屋子的外牆好像一團胡推亂擠的豬油。   顛

覆棚屋概念的人不只有藝術家。1999年英國格拉斯哥舉辦了「理想小屋展」,邀請不同背景的人來改造基本的庭院小屋,表現出個人的風格,建築師瑞奇(Ian Ritchie)與時尚專家史密斯(Paul Smith)等人皆參與其中。由於這場展覽辦得很成功,2002年魁北克的梅蒂斯民族園藝節又再度利用這個概念,請來十位加拿大籍設計師進行類似的活動。到了2005年,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也跟著仿而效之。   當藝術家與建築師同時存在,必然能達到某種趣味,那是雙方無法獨自創造的。小型設計不見得重量都很輕,但概念卻同樣靈巧。迷你建物可實現多種效果,不過很少表現誇浮或高傲的氣質。本書介紹了林林總總的建築設計,

有的或許立意嚴肅,不過每一件都有趣味可尋,微建築若有用處的話,其中一項優點就是能使人會心一笑。 案例介紹:1.出現在郵票上的單車看守屋。在這個設計案例中,外形與功能完全無關:這是一棟單車看守屋,恰如其分位於最具單車意識的國家-荷蘭,2006年初這個設計甚至出現在郵票上──沒有什麼比出現在郵票上更能代表主流地位。外形像是白色的方底金字塔,從後面看去,神祕難解,正面看則像圖畫書中的城堡,採用包覆鋼鐵結構的石材,還有一排灰色的城垛。這座裝飾性建築有常見的室內元素:辦公室、廁所、廚房、甚至是存放單車安全帽的閣樓,建築頂上則高放著傳統荷蘭房舍的迷你複製品,它還會不定時發出氣聲、閃光與煙霧,彷彿著火似

的。2.睡在排水管裡的公園旅館。「公園旅館」顧名思義是一個位在公園內的旅館,身處奧地利林茲這個平靜高雅的城市裡。這個構想是只提供睡覺的地方,畢竟公園就有廁所、淋浴間,四周咖啡館與餐廳林立,附近更有游泳池。「房間」是由製造商柏格曼捐贈的混凝土排水管,各重9.5公噸,改造工程極盡所能地簡化。上方有小圓孔,提供光線與空氣;以平板作為床墊與睡袋的基底,一側的窄板放了燈,平板底下的空間則當作儲藏用。最重要的是,它用絞鍊安裝了安全木門。房間內部皆以透明漆修飾表層,每一根水管的底牆還有藝術家歐喬亞(Thomas Latzel Ochoa)所畫製的獨特壁飾。房客利用網路訂房後,會收到房門電子鎖的獨有密碼,離開

時只需留下自認恰當的房錢。旅館只預備在夏天開放,因為它的比熱高、吸熱慢,即便在酷熱的氣候也可保持涼爽。要是結果失敗呢?只要把固定門、底板、內部平板的20根螺絲拆下,旅館又能變回一排水管,隨時可以放在地上,發揮原始的功能。3.抵抗沙漠惡劣環境的海豹型帳棚。沙漠環境艱困難耐,白天酷熱,夜間酷寒。最極端的氣溫出現在瀕臨地面的高度,只消往上1米左右,溫度就會變得緩和。「沙漠海豹」正是利用這種熱階梯原理。它是帳棚,形狀卻與標準帳棚相差甚遠,外形類似回力棒,一面可沿地面平放,一面則彎曲往上到2.1米的高度。裝在帳棚頂的風扇在白天吹送涼風,在夜裡送出暖風。這種設計還有個好處:人可以以站姿進入帳棚。白天時,太

陽能裝置會轉動風扇,同時為風扇夜間使用的電池充電。帳棚結構包括兩條鮮黃色的「空氣樑」,這是採用聚氨酯塗料的聚乙烯,充氣之後可構成樑柱。外皮是輕巧的高科技銀布料,白天反射外界的熱氣,夜裡有助於維持棚內熱度。4.「想用什麼,就轉什麼」的轉盤屋。多數房子顯然有大量未有效利用的空間:除了睡眠時間之外,臥室多半閒置不用,而浴室與廚房一天頂多使用幾個小時。在「轉盤屋」中,科藍尼雖然沒有完全消除多餘空間,但是起碼降低了空間浪費。根據構想,屋子的主要區域是起居空間,位於角落的電動控制「旋轉盤」則提供三重功能。晚上睡覺可轉出睡眠區;洗澡時間到了,有浴缸與洗臉盆的浴室區便發揮作用;用餐時間,只需將廚房區轉到適當位

置。這些組件可使用最小的尺寸,因為它們是跟主要起居間「借用」空間,比方說,臥室只有一張在儲藏空間上方騰空的床。除了對科技的仰賴之外,這組建築還有必須克服的明顯缺點。假如停電會發生什麼事情?假如東西卡住了呢?假如它居然不受控制,像法國劇作家費杜的鬧劇呼呼轉個不停呢?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女主人將情人塞進臥室,還一面準備餐點,佯裝出家庭和樂的畫面。5.可觀看自然美景的球型樹屋。住在球體的點子令人躍躍欲試。喬得萊細心思量全盤細節,提出對樹木無傷的設計,即使樹幹啪一聲斷了,住戶也能安全無虞。沿著繞旋樹幹的階梯往上爬,通過短吊橋後進入球屋,便能透過玻璃圓窗,往外觀看蔽天的森林或天上的星斗,還有比這更加美妙的嗎

?球屋會隨著微風輕輕搖晃,由於質量輕盈、重心偏低,如果有人在屋內活動,球屋的反應可能會更為劇烈。「愛雲」的直徑是3.2米,以西川雲杉搭蓋,球體是雙重積層材,外層磨光後,鋪上雙層環氧纖維玻璃。球屋加裝絕緣材料,內層表面沿著「經度線」釘裝乙烯基裝潢布料,以木條板遮掩接縫。此外,球屋以鋼索連接到三棵不同的樹木,穩定性強,而大量的鋼索可保證就算有根粗枝斷了,這間可愛的樹屋也不會墜地。「愛雲」屋內的樓板面積相當窄,喬得萊卻裝潢了舒適的擺設,裏面有一張雙人床與頗為寬敞的儲藏空間。木門也是球屋牆面的一部分,可往外打開,猶如通往潛水艇的艙梯。

組合屋外牆及屋頂板材節能效益之研究-以營建工務所為例

為了解決鐵皮屋氣密窗價格的問題,作者陳清銘 這樣論述:

台灣於工程上的臨時建築多半採用組合式鐵皮屋,但是,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區,夏天高溫多濕,組合式鐵皮屋外殼屋吸熱、隔熱不佳時皆須藉由冷氣空調讓使用者舒適,冬天也因組合式鐵皮屋氣密條件不佳而形成濕冷之不適,致使因冷、暖房空調而徒增甚多的電費。故如能了解組合屋之耗能機制並加以改善,相信對使用者是種福音,對國家之能源損耗之降低也可貢獻棉薄之力。本研究選擇廣泛運用於一般建築工地及大型公共工程所使用的組合房屋,分別於台北及高雄兩地設置實測裝置以取得試驗數據,並使用Energy Plus模擬軟體,進行建築耗能模擬,計算出全年熱負荷量,分析屋頂及牆面材料之能耗節能效益與成本效益。由於現行法規對臨時性的組合房屋

在構造規定上並無相關法條之規定,更少有探討組合屋之節能或成本效益分析。本研究擬採用目前國內組合房屋普遍使用之外殼與形式,透過不同隔熱材料的組合方式來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將結果提供給使用組合屋者在選用屋頂與外牆隔熱材料時之參考依據;並建議在不影響機能及舒適之條件下,提升此類建築物外殼節能效益以樽節成本之策略。

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

為了解決鐵皮屋氣密窗價格的問題,作者林黛羚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夢想,23個綠色造屋故事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住的研究者 林黛羚,在首作《蓋自己的房子》後,持續尋訪舒適、節能、生態、綠建築及貼近生活一切住的相關事物;深入探訪台灣在地人自地自建、結合生活與在地經驗的蓋房子故事。從台北到台東、從屏東到新竹……更具生態關懷及人文情懷的新造屋及改造屋案例,分享更多勇敢實踐夢想的新住民綠色造屋故事! ◎做自己「綠色房子」的建築師:蓋自己的房子之外,更要蓋出「好房子」!符合21世紀簡單生活、綠色的概念,實踐平價、在地

、省能、減廢、健康的造屋新主張,打造出「會呼吸」的好房子,是更多想要擁有自己的家的人更一步理想! ◎建材現場直擊:全書除了23個以綠建築為旨的綠色造屋精采案例外,更實地走訪木材廠、鐵材廠、鋁門窗工廠、預拌混凝土廠,實境帶讀者認識材料的生產過程,真正瞭解材料的特性及適用性,以及哪一種材料最適合自己打造的房子! ◎自行發包叫料必學技:自己叫料、自己發包、自己監工,更省錢! ◎靈活運用買地、蓋屋、改屋相關法規:避免糾紛及活用法規之常見狀況。 【內容簡介】 呈現在地住屋的旺盛生命力,圓滿我們的綠色家園夢!   每個人在內心總會摹畫著關於理想家屋的面貌,低限極簡、還是裝飾主義;溫潤手感、還是冷冽現代;日

式和風、還是歐洲鄉村。而除了這些帶來各自視覺感受的設計風格並因此豐富甚至昇華了每位在此居住者的心靈外,對於包覆(保護)著在此生活的我們的房子,更要考慮到建材、通風、採光、隔熱等,與身體直接產生互動的住居條件,而選擇鋼筋混凝土RC、加強磚造、磚造、輕鋼構還是木屋?除了經費上的差異外,又有哪些實際住居時的優缺點?監工及驗收時該如何進行?如何把綠建築概念落實在住屋內外?在每個故事中,除了共同和屋主經歷了一份情感悸動外,還有更多經驗的分享及學習。   夢想實踐ing!「我躺在醫院,昏睡中,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農場,好像是我的家。我從小就一直有這樣的夢想--屬於自己的農場、自己的家。只是一直當成夢想,沒有

認真地看待它。這次車禍,我想了想,好像不去做不行了!」花蓮壽豐.米拉夢堤   通風,自然會涼「架高的地板可隔離地板溼氣;斜屋頂與雙層牆可以調節室內微氣候;建材可再回收;工法易於複製;毒性揮發物是零;最重要的是,它用很低廉的價格就可以達成。」台東都蘭.112萬元的綠住宅   台灣版全能住宅改造王大變身!「一根柱子讓承重不再是問題,二樓陽台拉寬成露天平台、一樓客廳也變寬了!老屋造型扭轉乾坤,省下大筆重建金額!」新竹市.玻璃溫室的家   先種樹、再蓋屋「即使是在都市,透過這片庭院,我對土地更加尊重了,感謝它透過這一小塊地,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調劑。人人都應該住在有陽光、有植物與可以赤足踏在草地的地方,才

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喜悅!」高雄市.綠意的家   房子本來就該是綠建築「有住人的房子,就像樹一樣,需要通風、採光、與氣候相協調。」台東關山.筆墨不見痕跡的家   歸田園居不用等退休「從買地、辭掉十幾年的工作後,開始了兩年多的長假。慢慢讓自己的生活回歸簡單,進入到自己想過的『半農半X』生活。」花蓮大豐村.麵包樹舍   房子是有機體「房子是有機體,會隨著時間老去,尤其是海邊的房子,總是需要無止盡地修修補補。但是我願意為了它繼續敲敲釘釘塗塗刷刷縫縫補補……」台北金山.15萬讓破房子優雅老去 【作者簡介】 林黛羚    住的研究者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   著有《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商

周出版,2009.08)、《蓋自己的房子》(麥浩斯,2007.12),致力於蒐集舒適、節能、生態、綠建築及貼近生活一切住的相關故事與事物。畢業於東海大學景觀建築系,曾任居家雜誌資深採訪編輯、旅遊雜誌採訪編輯。 ★親切好宅募集中,請來信致 [email protected]★講座、課程邀請及新作詳情 alingling.blogspot.com Part I 關鍵詞=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夢想,23個綠色造屋故事 01花蓮壽豐.米拉夢堤自己的家「自己畫」,翻遍國外鄉村風網站,擷取喜歡的畫面,再利用鉛筆手繪,與營造商成功地合作蓋出非常Miramonti的房子。 02花蓮大豐村.麵包

樹舍大地色系的土黃色房子,身旁伴隨著農田、菜園、生態溪、生態池,以不使用農藥及化肥的耕種方式,自己自足的種出有機蔬果。 03花蓮壽豐.靠海邊運用廢棄材料美化牆面、用預算低的明管更換電路線,精打細算加上美學天分,輕度而關鍵的以11萬幫40歲古厝變身。 04花蓮市.等待27年的陽光利用房子基地兩面都可採光的特性,將房子側牆開落地窗。並將房子正面重整、頂樓裝上白色水泥板,使整棟建築外觀更具整體性。 05台東關山.筆墨不見痕跡的家優雅,其實可以很簡單,我有幸在台東關山遇到如此文人。他運用機能營造空間美學、用模組去規劃空間格局,他在綠意包裹的房子裡,簡單紮實的生活著。 06台東都蘭.吹涼風--112萬元

的綠住宅材料都是隨手可得,工法容易、省錢環保;不用按裝冷氣、空氣清靜機、除溼機。這是理想的低耗能舒適住宅,也是綠建築的真諦。 07台東龍過脈.享樂的四古厝將八十多歲客家古厝的「殼」和「骨架」保留下來,換上新的色彩與內部陳設,過程80%自己來,預算每間控制在50萬以下就搞定了! 08台東長濱.鐵皮屋也同樣亮眼!保留主結構及外牆,僅拆除室內局部隔牆、將室外梯移到室內,並將後棟屋頂改成單向斜屋頂,與前棟屋頂拉齊,將壓迫感的老屋改成挑高的溫馨小屋。 09台東.山風、海風、池畔,自然空調家透過家門口的生態池,調節室內外的微氣候,達到降溫效果;再搭配山風與海風,不需要冷氣與電扇,就能享有舒適的涼爽程度了!

10屏東佳冬.懷念阿嬤的厝它實踐了對阿嬤的承諾與懷念;它落實了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老樹得以保留,空調得以省略不裝,廢柴得以再利用,家族得以再團聚。 11高雄旗山.日式養生住宅透過改造,解決了房子採光不足、挑高過於壓迫、樓梯過於沈重的問題。同時新增加了屋主理想中的私人泡湯及按摩池,以及女主人最喜愛的和風住宅。 12高雄市.綠意的家買了地,先種樹、先綠化,再決定房子位置、再來蓋房子。即使位於市區,徐家人還是享受著被綠意盎然所包圍的幸福! 13嘉義市.三面貼屋狹小住宅,正解是?!利用基地的缺點轉化為優勢,空間視野藉由內中庭及立體開窗向內游動,自成一景。 14南投埔里.種瓜路上蘿蔔坑的小屋打了1

52公尺深才得到水源、運用怪手整地開挖地基除草,利用生態配置諸多植物樹種,蘿蔔坑終於從裸地到現在的綠意盎然。 15南投埔里.有教養的房子震後重建的房屋,更要求穩固條件。有穩固的筏式基礎、寬度達8米的鋼筋做為樑柱結構體、不影響結構的明管,以及正確的鋼筋搭接工法。 16南投竹山.三代同堂木構大宅大木構,結合中式傳統構造工法及現代建築形式,開窗、跨距、挑高的限制少,木材絕佳的隔熱效果,成功為屋主打造不須開空調的家。 17台中霧峰.不需空調的家透過屋主自行研發出來的45度角透氣孔,以低成本、低耗能的概念,在200萬內打造「平價綠建築」。 18台中霧峰.25年後,終於甦醒的房子只留老房子的骨架,重新填肉

換皮,自行混調出內外牆壁的質感塗料,以漂流木、鋼筋、鍛鐵,搭配創意工法,讓老房子如舊似新、低調而充滿生命力。 19苗栗造橋.深山中的童話屋與其人定勝天、不如人服順天。沿著陡峭山坡而蓋的小木屋,以最小程度的整地,保有了山林與水土保持,成為相思樹林所環抱著的山中童話屋。 20苗栗卓蘭.半醫半農有機的家林醫師決定從踏進這塊地開始,就把農藥當成拒絕往來戶,讓土地代謝、休息,讓雨水、溪水、植物,慢慢的將土壤中的毒素分解掉。 21新竹市.三角玻璃溫室的家真正厲害的老屋改造,不僅只是拉皮、外牆翻新,而是透過新增或刪減局部建物結構,成功改變老屋體質。 22台北金山.15萬讓破房子優雅老去改裝老屋,15萬含材料

費及兩天工資,其餘都靠自己,光是木作、家具DIY就省下很多錢。 23北台灣.從地上長出來的房子拿土地原有的土壤礫石,以客土袋(earthbag)工法所蓋成,搭配多處的透氣孔與原木調節室內溼氣,百萬元以下就蓋的環保土屋。 Part II 關鍵詞=做自己的建築師,蓋屋不敗秘笈01 建材廠現場直擊--預拌混凝土廠∕鐵材廠∕鋁門窗工廠∕木材廠02 自行發包叫料四大重點:自己叫料、自己發包、自己監工,更省錢!03 買地、蓋屋、改屋活用法規四大要項--避免糾紛及活用法規之常見狀況 【推薦序】 文∕東海大學、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吳樹陸 I like to travel lightly I like t

o travel lightly, step lightly on this earth. I like, as Henry David Thoreau said, to live in a tent, as it were, in this world, hitting only the high points.——Dan Kiley(美國景觀建築師) 這本書是繼《蓋自己的房子》之後,黛羚寫的第二本書。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談住宅,我得回溯大二做小住宅設計時拿來當範本的美式平房,繞到芬

蘭看看他們的國寶建築師阿瓦.奧圖(Alvar Aalto)設計的住宅,想想閩式與徽派,還得努力回想《住屋.形式與文化》那本老書的要點……。 這些都太迂迴、太漫長了。   當下,黛羚呈現的23個綠色家屋,真真實實的在地人物、活生生的綠色的家。好像,她為我這種迂漫的「住的研究者」做出精闢的摘要--重要的是人、是生活,是夢想和實踐;有那樣的人、過那樣的生活,才會有那樣生動的房子。   為自己蓋綠色的房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黛羚的查訪與研究,以平價為出發點,為有餘力或有這樣夢想的人提供最佳的指引。更重要的,她及時記錄了人與住屋的密切關係,呈現出在地住屋的旺盛生命力。此記錄也是研究當代台灣住屋與庭園

的重要文獻、重大工作。   衝浪的于導才能把海邊破屋手作得像一間藝術家的房子;放下景觀設計工作,歸隱山林的劉大哥,才打造得出那麼貼近自然的有機家園;關山的騷人墨客林志堅,才會有那樣的清幽樸拙。我瞪大著眼睛看他家門前的卵石地坪、竹林、落葉和置石照片,下回,黛羚該把她的「住的研究」拓展到房子外面的庭園,以圓滿我們的家園夢。 【自序】 是房子?還是建築物?   房子,就像背景,溫暖、厚實、舒適,靜靜地座落在環境中,由主人慢慢地透過生活,累積出它的氣質。   建築物,如其名,像主角,以某種姿態,醒目而帶點喧囂,持續僵直著,不管主人的生活如何,它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姿態。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我介紹的都是

房子而非建築物。平價、舒適、生活,它們通常沒有搶眼的外表,卻因為主人的生活累積,而使房子越看越可愛,久了,主人也可愛起來了。 所謂的綠色的房子,對我而言,主要是綠化、綠建築、場所精神。   綠化--是將房子裡外上下,添加綠意,小者盆栽、大者植樹。尤其佩服,將一片裸地、閒田廢園、或者光禿禿的建地,慢慢地種滿樹與花花草草的主人們,你們療癒了大地的傷口。   綠建築--從「設計的手法」去綠建築。兩百萬以下,不需裝空調,建築材料隨手可得,短期可蓋好、住得舒服又節能的綠建築,這是絕對值得提倡的。綠建築也可以是很平民化的。   場所精神--在樹林之間蓋房子,不是將樹砍光,而是繞樹而行、小幅度修枝;在街道旁

的連棟透天之間蓋房子,不是格格不入的新造型,而是低調地銜接新與舊的元素。 每一位綠房子的主人,各有各的生活模式,他們的日子,平凡得精彩。   原本是迷重機的年輕小夥子小王,現在是擁有兩匹馬、雞鴨鵝的農場主人;為了紀念阿嬤、同時給侄子實習蓋房子的機會,叔侄倆邊做邊學蓋出「懷念阿嬤的厝」;才剛在市區貸款買透天成屋的阿志兄,看到老家附近的閒置老屋,忍不住租下來進行改造大計,自己開心房東也開心;每週末都去唱KTV逛百貨公司的阿Ju夫婦,決定離開十多年的上班族工作,改當農夫與村姑;為了讓岳母有個相似的鄉下環境可就近照顧,傅先生在造橋買地蓋屋,表達孝心;蔡董將買來的土地上原有相近的四間古厝稍作修改,讓各古

厝分別扮演著客廳、餐廳、交誼廳、臥室的角色;新竹羅先生在設計師Black的幫忙下,透過「一根柱子」將老屋造型扭轉乾坤,省下大筆重建金額;林志堅為郭大哥所設計的再吹涼風,是大部分人都蓋得起的100%綠建築,既人文、省錢又環保。……還有好多故事,講不完了!我迫不及待想與您分享,還請慢慢閱讀下去,盡情享用囉!   當然啦,如果您覺得自己或友人的家也不賴,也歡迎與我分享,我的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新竹市‧三角玻璃溫室的家真正厲害的老屋改造,不僅只是拉皮、外牆翻新,而是透過新增或刪減局部建物結構,成功改變老屋體質。雖然家裡沒有電視可看,但每次都要托朋友幫我錄下日本電視節目《

全能住宅改造王》,因為前後大變身的差異,常常讓我感動不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日本的住宅多為木結構,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機能設計巧思,但因結構不同,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資訊。位於新竹市區、鬧中取靜的羅宅,其改造之精彩可說是「台灣版」的住宅改造王!由於改造程序相當龐大繁雜,在分別與屋主羅先生以及不願具名的設計師(以下簡稱Black)討論瞭解過後,才稍微理出頭緒來。那麼,故事就從頭說起吧!原老屋改建兩次,同樓層高低差竟達1公尺一次偶然機會,正在尋覓新住處的羅先生,得知一間位於市區、即將但尚未法拍的房子的消息,由於開價的確稍低於行情,羅先生便把握機會,來到基地現場看房子。雖然基地所在位置交通便利,又擁有市區

中難得的綠意,但房子及雜草叢生的庭院,顯示出已經廢棄多時。走進去看,經過改建再改建的房子,每層樓都有近1公尺的高低差,隔間及動線混亂、狹小的開窗使室內空氣混濁、採光也不足。是一間問題重重的老屋。拆除重蓋費用驚人 只好選擇改建「原本並不以為意,打算房子乾脆全都拆除重蓋算了。」羅先生說,「甚至,已經把重建的設計圖及模型都做好了!但是,經過估價,才知道拆除整棟再重建的成本,會比保留大部分結構而改建,貴上1.5倍左右!」在經過衡量之後,羅先生決定與設計師重新討論,以改建做為新的調整方向。「一根柱子」,不只改變膚質、還改變體質!通常,改建一棟房子,不能奢求期望什麼,頂多拉拉皮、換換陽台、改一下屋頂就很了

不起了。羅宅一開始受限於原結構的箝制,第二代模型也無法擺脫原屋造型,僅局部陽台及屋頂外觀改變而已。這樣一來,即使擁有難得的市區鬧中取靜的大庭院,也只能說可惜了!居者若不能在室內透過建築物與庭院的綠意產生互動,如此「與基地無關的建築物」,不但不能稱為成功的設計,而且還白白糟蹋了這塊基地的綠意。苦思數日之後,Black想出扭轉房子造型的大關鍵:「在建築物轉角再加一根柱子,這就是答案了!」就這麼一根柱子,承重不再是問題,二樓的陽台得以拉寬成為露天平台、客廳也變寬了!「這根柱子是關鍵,我用地樑將新柱子與舊柱子串起,確保新柱子的堅固。它將大幅度改變屋子的造型,並且與基地產生更大的互動性。」玻璃溫室因基地

而有意義多了柱子之後,客廳得以往外拉出、與最裡面的房間的牆面對齊,此時,朝庭院方向的陽台反而成為唯一的內縮牆,於是,Black設計了三角體的玻璃溫室,它是二、三樓起居室與戶外相連的媒介、它是一樓餐廳與魚池互動的平台、它因這個基地而有存在的意義。大隱隱於市 巷弄中的自然生態系房子改造接近完工階段,庭園造景規劃也開始進行,魚池從基地高點順流而下,經過玻璃溫室在流到門口處做結。有了水與植物,吸引鳥類、蛙類與昆蟲漸漸地被吸引而來,池塘裡也放養魚蝦,可以大幅降低蚊子孵化的數量。而隨著季節千變萬化的庭院,也成為一家人最愛欣賞的作品,羅先生尤其喜歡坐在遮陽傘下的木椅上,邊悠閒地吞雲吐霧、邊欣賞著庭院中姿態萬

千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