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空間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開放空間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岑永康,張珮珊寫的 這不是教養書:孩子要長大,爸媽要長進!岑永康 X張珮珊的獨家報導 和AliceProcter的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開放空間的管理 - 規約真的很重要也說明:「開放空間」,顧名思義,就是開放不特定人使用的空間,其設置目的,是為了增加綠地、改善都市景觀,政府鼓勵一定規模以上之建築基地,在申請建築執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原點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杜功仁所指導 吳睿文的 八二三紀念公園使用行為與其對應空間特質之研究 (2019),提出開放空間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開放空間、使用行為、空間特質。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 沈揚庭、林宗賢所指導 李靈婕的 韌性景觀應用於韌性城市水災害防範之研究-以台中市烏日區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韌性景觀、淹水災害、開放資料、土地適宜性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開放空間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開放空間| PyCon APAC 2022則補充:開放空間 (Open Spaces)是自助式、聚會形式的活動,與大會議程同時進行。開放空間的主題是由大會與會者「當場」計畫的。開放空間讓你能用任何你喜歡的方式定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開放空間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這不是教養書:孩子要長大,爸媽要長進!岑永康 X張珮珊的獨家報導

為了解決開放空間定義的問題,作者岑永康,張珮珊 這樣論述:

  你常對孩子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慨嗎?   你對於青春期孩子的執拗不知如何是好,   也不知該如何跟他和平共處嗎?   孩子還小時怕他跌倒受傷,長大又擔心他的學業與工作嗎?   你知道跟孩子相處需要學習,跟孩子分離更要練習嗎?   永康珮珊藉由自己的經驗分享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酸甜苦辣!   這不是一本教養書,因為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往往我們才是那個被教育的人。 本書特色   15個主題,30篇故事,永康、珮珊不是要告訴你教養的金科玉律,或是如何培養傑出好青年,而是要跟你分享他們一家四口如何「爸媽陪伴小孩,小孩影響爸媽」,成就全家的幸福美好!   獨家報導1  台灣生育

率全球最低,生養小孩的負擔太大?   獨家報導劃2   教育孩子責任大,養小孩不如養寵物?   獨家報導3   父母的心頭肉,更要鬆手自由飛?   獨家報導4   言教不如身教,你要讓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獨家報導5   課業停看聽,到底如何選擇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   獨家報導6   不說不痛快,滿懷的愛意和關心到底該不該說?   獨家報導7   新聞人的敏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獨家報導8   存錢與花錢,如何培養孩子受用的金錢觀?   獨家報導9   孩子放飛,如何維持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獨家報導10   給愛與分離,如何做到孩子學獨立,爸媽學放手?

  獨家報導11   責備與關愛,如何拿捏其中的輕重與分寸?   獨家報導12   跟孩子成為朋友,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獨家報導13   你不爽我生氣,如何解決親子間的爭執?   獨家報導14   從家庭到校園,如何協助孩子融入群體不做豬隊友?   獨家報導15   出國拚未來,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  

開放空間定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八二三紀念公園使用行為與其對應空間特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開放空間定義的問題,作者吳睿文 這樣論述:

1955 年公告的永和都市計畫中劃定了七塊大型公園預定用地,後為因應城市的快速發展,八二三紀念公園成為計劃中碩果僅存的公園,其佔地面積、初始設計理念、選址、及特殊的遺留性,在台灣近代史上極具價值與意義。八二三紀念公園位於高人口密度的永和地區,已成為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的據點,有效平衡了現代物質文明發展對自然環境的過度侵佔。公園作為都市中較為普遍的開放空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以八二三紀念公園中和區政府管轄之區域為調查範圍,內部使用者為調查對象,從環境行為學角度,通過調查八二三紀念公園各區實質環境情況、活動狀況及使用者屬性與行為,結合都市開放空間之相關文獻,對調查範圍內不同類

型區域進行對比、歸納,梳理公園主要活動對應的實質環境情況,並分析相同使用行為所對應的不同實質環境中所存在的空間條件差異,提取隱於其中的空間特質,以期對都市公園的前期設計與後期管理提供方向參考。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為了解決開放空間定義的問題,作者AliceProcter 這樣論述:

我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再進化! 深具啟發性的殖民正義書寫,引領博物館走向未來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是記憶之所,還是記錯之所?     澳洲女孩的「不舒服藝術導覽」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揭發這段遮掩美化的黑歷史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更帶你認識為人類尊嚴、公平正義創作的當代重量級藝術家   Andrea Fraser|Kara Walker|Michael Parekowhai|Daniel Boyd|Micheal Rakowitz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

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創造過去與未來的批判性對話,   讓未來博物館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才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我們用故事定義自身,並為我們的努力播下未來如何被記憶的種子。」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所有自稱為探險家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艾爾金伯爵「

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回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了約今日的3600萬台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出,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千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是否為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的產物,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

,讓家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發現澳洲的庫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致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了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表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了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

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挺身而出,誰的博物館?     一位澳洲女孩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為何攻讀藝術史的她充滿挫折?為什麼近十年來博物館比以前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她為何樂見在每年的原住民日,由原住民接管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導覽?博物館為何開始收藏抗議標語,為恐怖攻擊的致意悼詞建檔典藏?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

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出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了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只要你尋找。」     於是,她開始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之所以寫這本書,源於作者2017年6月開始進行的「不舒服藝術導覽」,討論藏於某個博物館的文物──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被用來講故事。她的導覽源自於一股挫敗感,當時她剛花了三年時間攻讀藝術史學位,這個學位完全漠視殖民史與帝國史,但博物館與藝廊卻正是由這兩種歷史打造的。課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國藝術有關的單元竟是選修。她見識到英國歷史課程的各種缺陷。學童讀了都鐸王朝和

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奴隸貿易的起迄時代,但沒碰觸兩者中間的暴力侵略與戰爭,以及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創建。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只一種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家,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出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台上方或玻璃後面,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紀念型:收容那些貢獻之人   ˙樂園型:重視體驗和裝置,帶領我們沉思反饋     我們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客觀的:它受到我們的身分、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本書以可在這四種類型博物館中的找到的文物為基礎,探討更大的歷史與認同問題,探討這些觀看與提問方式,以及隱藏在它們後面的概念與意識形態。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期待你我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了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家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出來──所以你要自問:     

˙其中少了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   ˙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   ˙又是「偉大白種男性」的老套路嗎?   ˙博物館的董事成員,是否為既得利益者,想藉此洗白公共形象,我們如何不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們學習的觀看方式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本能自覺?   ˙我們繼承了什麼?有什麼負擔或特權?   其中故事,等你揭曉。   口碑推薦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曾少千|國立中

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博物館美學散步主持製作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Youtuber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為一本讀起來沒有壓力的書,本書實際上從案例中帶出了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領域值得嚴肅思考的話題。例如書中的精彩句子:『典藏是政治行為,並創造文化成果。』」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當代博物館正在興起對於殖民時期典藏的深刻反省,《誰的博物館?》帶我們重新審視今日博物館的藏品背後的黑暗以及對於收藏正義的思考。」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

博物館吧」版主   「博物館並非中立,也不純然沒有暴力與掠奪,這些可能深深地存在於藏品的來歷。這本書幫助觀眾反思博物館中受人尊敬、崇拜的物件,揭示其隱藏的歷史,引導我們發掘、辯論與正視,來促進一個更加尊重、全面及公平的博物館。」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博物館不是一個客觀而中立的場所──覺察並面對這件事,是讓博物館當代意義往 前走的關鍵。」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讀藝術的故事看文明的發展史,博物館是世界劇場,理想與現實共治。」     cheap|Youtuber   前幾年來台灣展覽的圖坦卡門,當時我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排隊,並

難掩興奮之情,當時我與這些人一樣,覺得能在台灣看到這種國際級的展覽,實在是十分幸運,但看了展覽後有些失望,內容實在太過表面,甚至有點譁眾取寵,相較於看到木乃伊感到興奮,我覺得應該更深層的去了解或是教育孩子,木乃伊背後殖民掠奪的故事,或是古埃及人他們對於生活、文化和死後世界的態度,而不是表面華麗的木乃伊而已,另一方面,博物館一直被認為是基於服務社會,向大眾開放,是教育、研究、寓教於樂的好場所,但實際上一些博物館也是文化滅絕的幫兇,對於全人類的文明遺產,有著不可抹滅的傷害,這些背後的故事,本書都將為我們娓娓道來。

韌性景觀應用於韌性城市水災害防範之研究-以台中市烏日區為例

為了解決開放空間定義的問題,作者李靈婕 這樣論述:

隨著都市的高度發展與氣候變遷的加劇,都市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威脅已影響一座城市的永續生存。因此城市是否具備有足夠的韌性對策來面對自然災害風險,尤其是水災害,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以韌性空間查找及其韌性景觀對策做為發展目標。首先從城市公共開放性空間及淹水潛勢分佈,探討城市韌性分佈狀況。運用政府提供的開放資料(open data),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做分析,以法規建蔽率及淹水深度,作為增設評值之依據,做出視覺化分佈地圖,再運用遙測技術查找實際綠地透水分布區域。將此三者區域,再次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將開放空間建蔽率最高、綠地空間最不足與淹水最嚴重區域,增設評值後,從原本城市韌性空間分布,轉為城市

「低度韌性空間地圖」,以提供韌性景觀介入的參考基礎。本研究提出以韌性景觀介入城市低度韌性空間的方法與策略,並著重在面對城市的淹水災害應用。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歸類出三種韌性景觀,包括防災韌性、生態韌性與生活韌性。三種類型的韌性景觀除歸納出其對應類型與功能外,更進一步發展出其高中低的韌性程度,最終本研究將三種韌性景觀運用在城市低度韌性空間進行驗證。本研究以低度韌性空間地圖中較為嚴重的台中烏日區做為示範案例,舉出五種高識別性節點,包括非都市計畫區、都市與非都市計畫邊界區及都市計畫區內的密集住宅區、商業區與高鐵特定區。在分析節點之現況區域類型後,推演並建議此區域可置入的韌性景觀方法與策略。總結來說,本

研究的韌性空間查找方法與韌性景觀對策,協助景觀轉為主動介入城市,並幫助城市有韌性作為,以減緩、調適與應對去面對城市水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