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阿拉伯國家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eterJackson寫的 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 和AnthonyReid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英文系傑出系友孫杰夫致力臺非經貿交流--校園焦點 - 淡江大小事也說明:分享在非洲有十大乾淨的城市,和國家領導人有很大的關係,幾年前衛生方面還很不足,但換人領導後,就變得大不相同。他是英文系校友,受到大學唸書時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廣場出版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運籌管理系 蔡坤穆所指導 李永成的 水產企業以PEST模型分析越南投資 冷凍倉庫之探討 (2021),提出阿拉伯國家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冷鏈、冷凍倉庫、水產品、越南投資、政治分析、經濟分析、社會分析、技術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王智弘、翁福元所指導 林青松的 學業自我概念之大魚小池效應與學業成就關係探究:以TIMSS 2019為例的跨國多層次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學業自我概念、大魚小池效應、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19、學業成就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拉伯國家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阿拉伯世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阿拉伯 世界( 阿拉伯 语:الوطن العربي‎)是指分布于西亚和北非,以 阿拉伯 语為主要語言,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 国家 和地区。 阿拉伯 世界人口總和3.58亿人,主要为 阿拉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拉伯國家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

為了解決阿拉伯國家英文的問題,作者PeterJackson 這樣論述:

看見文明交會的真實圖像,解答世界史開端的重大轉折────── 蒙古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國,有三個最終同化成穆斯林。 所向披靡的游牧民族,為什麼成了真主的信徒? 第一本跳脫漢文與西方中心,以「伊斯蘭視野」重新書寫的蒙古帝國史。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專文導讀】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蔡偉傑   【專業審訂】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鳴飛   【豐富詳實】7種語言.8種文化傳統史料 + 15張地圖與繪畫.6張統治者世系表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蒙古帝國著作……引用多達八種宗教

文化傳統、七種語言史料。」──梅天穆(Timothy May),《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作者     蒙古帝國不只征服中國,也控制了歐亞大陸的伊斯蘭世界。   要理解這段歷史如何塑造現代世界,就得看見元朝之外、伊斯蘭眼中的蒙古。     蒙古西征: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   公元1221年,蒙古軍隊擊潰稱霸伊朗的花剌子模帝國,震動了內亞世界。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進軍巴格達,終結了阿拔斯王朝已經名存實亡的哈里發政權。蒙古軍隊的屠殺、戰爭對城市與農田的毀壞,成為中東穆斯林揮之不去的恐怖記憶。蒙古征服甚至被認為是伊斯蘭文明衰退的元兇。然而,近年學界對蒙古軍隊已有不同的

看法。本書指出,蒙古軍隊不僅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攻城器械,也擅長利用間諜、謠言與情報作戰,屠城與殘忍的殺戮手段,也往往具有威嚇周邊城市的戰略目的。不過,作者指出,即便我們對蒙古征服者採取同情的理解,也不該忽視征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與人命的犧牲。     蒙古治世:歷史的實像與虛像   為了統治廣大的疆域,蒙古大汗建立了廣泛的驛站與交通系統,令跨大陸的貿易與技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許多學者也認定這段時期為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甚至視為「世界史的開端」。然而,本書作者指出,帝國「分裂」可能比「治世」更接近歷史的實像。1260年後,由於汗位繼承問題,蒙古分裂成四大汗國。汗國之

間的內戰,不僅拖累了經濟復元的進程,也令陸路交通不時中斷,並讓貿易與文化交流侷限在同屬托雷家族統治的伊朗與中國。儘管如此,在伊朗地區,穆斯林學者在天文、醫學與科學領域,仍然產出了可觀的成果。     伊斯蘭眼中的蒙古:阿拉伯─波斯文獻的視野   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大量起用前朝的官僚階級,包括西亞地區的穆斯林。這些穆斯林,如同在元帝國底下的漢人官僚,留下大量的史書紀錄,成為日後研究蒙古帝國史重要的資料來源。本書作者透過解讀大量穆斯林留下的阿拉伯─波斯語文獻,重建蒙古西征與帝國建立的過程,並進一步討論蒙古汗國如何透過穆斯林藩屬進行統治、蒙古君主與穆斯林文官的君臣關係,以及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

的歷史意義。蒙古人最終被伊斯蘭「同化」了嗎?還是伊斯蘭世界最終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政治遺產?從穆斯林的文獻視角,將帶我們看見蒙古帝國史相當不同的風景。     【本書關鍵議題】   ‧蒙古帝國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征服廣袤的穆斯林世界?   ‧蒙古人究竟是恐怖屠夫還是文明統治者?   ‧蒙古汗王與將士們為何接受伊斯蘭信仰?   ‧帝國分裂如何改寫歐亞大陸與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格局?   ‧穆斯林君主、臣僕與庶民等不同階層如何受蒙古統治?他們如何看待游牧征服者?   ‧蒙古的伊斯蘭化如何改變近代中亞與中東、甚至中國與東亞的歷史發展?    本書特色     ▲ 7種語

言.8種文化傳統史料.最詳實呈現   ▲ 收錄15張地圖與繪畫 + 6張統治者世系表.充分掌握蒙古帝國的歷史動態   ▲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 全球唯一中譯本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專業審訂】   李鳴飛|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共同推薦】   孔令偉│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朱振宏│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苑默文│自由譯者、伊斯蘭藝術研究者   張育軒│「說說伊朗」創辦人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鍾子寅│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梅天穆(Timothy May)|《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作者: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蒙古帝國著作……過去從未有研究在如此大的時空範圍內討論這個題目──直到彼得.傑克森的大作《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橫空出世……光是參考書目便十分驚人,引用了來自八種宗教文化傳統、七種語言的資料……他的專業能力短時間內無人可以超越。」     ★彼得.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作者、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   「彼得.傑克森是全球傑出蒙古權威,他在本書重新評估成吉思汗及歷任統治者

的征服如何影響伊斯蘭世界。這是本充滿嶄新觀點的重要著作,讓我們理解蒙古人如何建造和維持包含數百萬穆斯林居民的龐大帝國。」     ★傑克.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作者:   「我們終於有本全面審視蒙古征服到衰亡的學術分析。要了解蒙古對中亞與穆斯林世界的影響,彼得.傑克森的《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肯定是重要的參考著作。任何想瞭解穆斯林或蒙古史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此書。」     ★大衛.摩根(David Morgan)|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榮譽教授:   「研究深入淺出,書寫鞭策入裡,洞見更是精闢,是多年來最重要的蒙古帝國

史巨作。」     ★彭曉燕(Michal Bira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亞洲研究、中東與伊斯蘭學系教授:   「本書充分顯現了彼得.傑克森的淵博學識,這來自於他長年對歐洲與穆斯林文獻中的蒙古史料的鑽研。此書對任何對蒙古帝國有興趣的學者或學生而言,都是不容錯過之書。」     ★蔡偉傑│《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作者:   「作者運用大量的波斯文、阿拉伯文與拉丁文史料,並借助了察合台文、蒙文、中文、敘利亞文與俄文史料的西文譯本,才得以完成這部鉅作……對於蒙古帝國史與伊斯蘭教史有興趣的讀者不應錯過。」     ★張育軒│「說說伊朗」創辦人:   「過去我們對蒙古征服

的理解是片面和二元的:要不是殘忍的破壞,不然就是功利主義式地促進貿易。但在作者考據大量阿拉伯語與波斯語文獻下,我們對於蒙古帝國有了更多視角、更有深度的理解,同時認識到歷史上穆斯林是如何看待這場入侵、並最終讓各大汗國統治者都歸信伊斯蘭。」  

阿拉伯國家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8Y5MFFSlMiUi4hSAUjVCl
來賓:蔣偉文、Mei、芳瑜、李騰
外國型男:夢多、愷杰、韋佳德、陸碩彥、派夏、佩修
電視首播: 20160203

外籍老師遇到台灣學生,溝通狀況多到屬不清?!MEI的日文老師中文不輪轉,「親戚」變「前妻」?!夢多的日文課大受學生歡迎,為何反遭同事排擠?!愷杰認真教英文,小學生竟問他下半身的問題?!韋佳德爆料學生為了逃避考試,竟讓阿嬤過世好幾次?!異國師生戀超浪漫,可惜成功率近乎零?陸碩彥打扮太帥去上課,卻遭恐怖學生跟蹤?!佩修教阿拉伯文,姊妹花爭風吃醋竟害他丟了工作?!各國型男來台教學,究竟發生過多少爆笑糗事?被問過什麼令人傻眼的問題?!

#外籍老師 #溝通障礙 #學生 #教書 #發音 #口音 #排擠 #糗事 #爆笑 #怪問題 #師生戀 #騷擾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RJRIIH_ku2rd8Ne6nR4cQ?sub_confirmation=1
★YouTube限定獨家【2分之一強網路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lCPyt4y5uGioPwPZvU7m7
★打工換宿遊台灣【請問 今晚住誰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bc11qZgT1-EsK2A-Zxbzk9jlPsvQujN
★女性必看寶典【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VG3f5dwcU&list=PLf4Dzm4zX_nVns1du43OHmjP4XBxU15FL
★健康醫療知識【醫師好辣】►►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4ugceG1iyeMfbLvWecAs3re_dOBHR9f
★和曾國城一起動動腦【全民星攻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txyvtfjgOO3q9B8C2dkcad5m0Z89pQD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
★官方 IG 追起來(@ebchalf_n_half)►► https://pse.is/GE7WW

水產企業以PEST模型分析越南投資 冷凍倉庫之探討

為了解決阿拉伯國家英文的問題,作者李永成 這樣論述:

越南在全球水產業資本市場中是屬活躍的國家之一,市場也會越趨競爭,冷鏈將成為越南未來重要的產業。冷鏈物流是從冷藏與冷凍類食品從生產、儲藏運輸、銷售,乃至各消費前各環節中,始終維持規定的低溫環境,以確保食品品質,降低食品損壞的一項系統工程。考量企業在擬定策略時常使用各種理論或經驗來分析外部環境,也造就政治、經濟、社會與技術層面的誕生,而這樣的分析,可深入探討臺商G公司經由評估政治、經濟、社會與技術這四項最常對企業策略造成影響的因素,可能有助於水產企業觀察越南冷凍倉庫的投資,以便形成更周全的考量。本研究以PEST理論為基礎,利用深入訪談方式,訪談7位專家,年資均超過15年以上,研究發現,越南民眾因

為小家庭人口逐漸增加,需要更多小包裝,而小包裝的市場越來越大,對於一些勞動法規、關稅限制、稅收政策都會影響臺商到越南投資冷凍倉庫的設立。除此,經濟層面會考慮民眾消費模式、越南規模經濟、越南不同地區和消費群體之間的收入差別;社會層面則以勞動力為主,對於勞動力較高的男性會比較偏向於冷凍倉庫廠房內;對於一些行政工作以及文書工作,需要細心的女性工作者;最後,則是技術層面,急需要建置妥善的冷凍倉庫的維修體系。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想要在越南投資冷凍倉庫的其他企業參考。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阿拉伯國家英文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學業自我概念之大魚小池效應與學業成就關係探究:以TIMSS 2019為例的跨國多層次分析

為了解決阿拉伯國家英文的問題,作者林青松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2019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TIMSS 2019)的數據,以檢驗納入統計的44個國家或地區中,八年級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之大魚小池效應與學業成就關係。大魚小池效應(Big Fish-Little-Pond-Effect),係指當所處群體的平均能力較高,學生會因為與同儕的社會比較而產生較低的學業自我概念;反之然當所處群體的平均能力較低,學生則產生較高的學業自我概念。主要研究目的歸納如下:(一)探討學生數學自我概念對於數學學業成就的影響。(二)探討個體與班級層面之數學學業成就對於學生的數學學業自我概念的影響。(三)探討個體層面之數學學業成就、知覺相對位階(perceived rela

tive standing對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中之BFLPE的影響。據此,本研究提出三個研究假設模型,第一個統計模型是數學自我概念的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模型。第二個統計模型是Lüdtke et al.(2008)提出的多層次潛在共變項模型(multilevel latent covariate model)的擴展。在第三個統計模型中,與先前的研究一致(Wang& Bergin,2017,Huguet et al.,2009,Wang, 2015),加入知覺相對位階以作為組內層次數學自我概念的附加預測因子。研究結果顯示:(一)班級間

平均數學學業自我概念有顯著不同。(二)學生個人與班級之數學學業成就對學生的數學學業自我概念有顯著預測力。(三)學生個人之數學學業成就、知覺相對位階對學生的數學學業自我概念有顯著的預測力。本研究僅基於研究的相關發現與研究過程所遇挑戰提出後續研究的建議,依內容分為對教育實務方面與對後續欲進行類似取向的研究提出相關議題之建議,期能將研究結果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