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習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阿羅漢習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福稱寫的 現觀總義(藏中對照) 和真誠的 佛學掃盲真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千 和華夏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玄奘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班 陳一標所指導 溫淑花(釋文修)的 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研究 (2010),提出阿羅漢習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佛、阿羅漢、習氣、染污無知、不染污無知、煩惱障、所知障、無明住地、人我執、法我執、大小乘之爭、大小乘之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羅漢習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觀總義(藏中對照)

為了解決阿羅漢習氣的問題,作者福稱 這樣論述:

證悟必讀的重要大論 這是「正式學習」五部大論的第一本教科書 一部解釋《般若經》隱義的驚艷之作 一部精述成佛道次第的重要修心著作            般若經內容分兩類:空性次第與現觀次第。前者的解釋本主要是龍樹菩薩的理聚六論,後者的解釋本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此《現觀莊嚴論》是詮釋般若經最主要的一本著作,其中有印度先賢的諸多釋論、藏地祖師著作則約有一百五十本。   在印度先賢釋論中,與般若經結合的主要有十二本,未結合的有九本。藏地解釋《現觀莊嚴論》,主要依循獅子賢論師所造的《明義釋》;《心要莊嚴疏》,   則是宗大師對賈曹傑大師講述《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時所筆錄下來。   本書《

現觀總義》則是《心要莊嚴疏》的精華版,非常精簡,有條不紊,次第明瞭,易於學習;不僅納攝無邊佛理、主要闡述般若經義,還引用印度與西藏大師的經、論作為依據,破斥邪說,安立自宗。此作如於般若海中時,不知何去何從,霎時看到前方的一座燈塔。   《現觀總義》是學習般若經的主要教科書,現今,受到許多寺院、學院重視和學習,如:哲蚌洛色林學院、甘丹東頂學院、惹對寺、上密院、基地(Kirti)學院、辯經學院、涅沖寺、女眾的度母洲學院等大大小小單位。   宗大師父子三尊著作中,有許多無法詳盡解釋的難題,詳述於此書。作者由清淨正理,於八事、七十義之基礎上,盡述成佛深、細道次第,且針對八現觀的內容,詳盡探討相關的

主題如:「離一、異因」、「涅槃」、「發心」等。   三大寺有此一說:五大論中《現觀莊嚴論》是核心;《釋量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理路(邏輯辯證);《入中論》是《現觀莊嚴論》的見解;《毘奈耶根本經》是《現觀莊嚴論》的行持;《俱舍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細節。由此可知此書的重要性。   《現觀總義》書名中的「現觀」,是成佛之道的意思。作者福稱論師文風言簡意賅,善於用清晰的理路分析、證明,帶領我們體證佛法的精髓,沉浸在慈悲與智慧的光明境界中。   ◆《現觀總義》本書分為三冊如下:   ①《現觀總義》(上)   ②《現觀總義》(下)   ③《現觀總義》(附錄)   有緣研習《現觀總義》是累劫修來的

善根福德因緣。 本書特色   ◆本書特色【1】入五部大論核心   五部大論中《現觀莊嚴論》非常重要,三大寺有此一說:   五部大論的《現觀莊嚴論》是核心;《釋量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理路;《入中論》是《現觀莊嚴論》的見解;《毘奈耶根本經》是《現觀莊嚴論》的行持;《俱舍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細節。此外《心要莊嚴疏》,是宗大師對賈曹傑大師講述《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本書《現觀總義》,則是《心要莊嚴疏》的精華版。   ◆本書特色【2】條理分明好學習       全書內容簡潔有力,有條不紊,次第明瞭,易於學習。

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研究

為了解決阿羅漢習氣的問題,作者溫淑花(釋文修) 這樣論述:

本論文係從印度佛教歷史的脈絡: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依據各時期所興起之經論,探究「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流變。所謂「斷障」指欲完成某種聖果所必須斷除的障礙。佛法順應著眾生的根器與時代環境背景,發展出不同的教義,也形成佛教內部教義的分歧,從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其教義最大的內部衝突在於大小乘之爭。儘管聲聞行者於情感上不願接受大乘教義,但從最初的聖典即已流露出佛與阿羅漢的差異。原始聖典中阿含與律典中記載:已證阿羅漢之行者,尚表現出如同具有貪等煩惱者的行為,這樣的行為被後來的經論稱為「習氣」,而在原始聖典之中卻沒有記載正覺世尊有這等習氣的表現,不僅如此,還記述佛有十力功德是阿羅漢沒有的;部派佛

教的論典則將原始佛教的貪等習氣進一步發展為「不染污無知」,內容也更加多元;大乘佛教繼而發展為「所知障」,但三系雖同為大乘教義,對於煩惱障與所知障內涵的主張卻不盡相同。中觀學派內部發展出歸謬論證派與自立論證派,對於大小乘斷障的差異的主張,前者認為是「顯現」,後者則與唯識系相同為「所知障」;瑜伽行派所說的「所知障」即法我執,但中觀的歸謬論證派卻將法我執包含於煩惱障之中;如來藏系則是「無明住地」此系所說之無明住地與所知障相似。本文盡可能地比對各時期中佛與阿羅漢斷障差異的關鍵:「習氣、不染污無知、所知障」的異同。大乘三系對於所知障有不同的詮釋,又,關於「煩惱障、所知障」與「人我執、法我執」二組的關聯性

,看法也不全然相同,針對於此,本文擇以瑜伽行派之重要論典《成唯識論》作為研究中心,再進行比對中觀學派與如來藏系的看法。對於《成唯識論》之中的三乘伏斷位次,也有較深入的解析。希冀於探索佛與阿羅漢斷障差異,能抉擇契合世尊教授之本懷,及對佛法有更完整的掌握。

佛學掃盲真言

為了解決阿羅漢習氣的問題,作者真誠 這樣論述:

  真正的佛學不是封建迷信,反對封建迷信,   佛學其實是非常客觀、非常辯證、非常靈動,超越人類目前認知水準的一種智慧,   是幫助眾生解脫痛苦、突破思維瓶頸,走向東西方融合的助力。   這本書就是試圖透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明白,真正的佛學到底在講什麼。從基礎的人文概念,到哲學思辨,到科學猜想,再到最後的佛學與其他外道理論不同的、獨特的精髓的呈現,包括佛學中最重要的空性和不二法門等內容的闡述,幫助讀者理解「萬法唯識」、「佛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等思想的含義。在書中還穿插了一些人們對於佛學的困惑、誤解的講解和解釋,希望能夠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普通大眾都能明白佛學的基本原

理、精神和原則,讓他們可以識別什麼是真正的佛學和真正的佛學正道修行人。同時,還針對東西方思維方式、文化等等做了相應論述,甚至對於佛教內部的一些錯誤理解和做法提出了看法,希望能夠掃清社會上、甚至佛學研究領域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也幫助佛學研究者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