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入園人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阿里山鐵路復駛!屏東墾丁、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館也說明:嘉義|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1.入園人數達2,500 人時,透過CMS 資訊可變標誌、LBS 簡訊、警廣等系統通知遊客。 · 2.入園人數達3,000 人時,透過公路局CMS ...

南華大學 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丁誌魰所指導 李蕙娟的 以網路旅遊平台評論探討旅遊意象及體驗價值-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例 (2021),提出阿里山入園人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意象、體驗價值、共詞分析、多元尺度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江欣潔所指導 丁雙慶的 登山越嶺古道生態旅遊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玉山、八通關、古道、登山、越嶺道、生態環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里山入園人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與神木的距離!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人數上限為4355人 - 好好玩 ...則補充:林務局表示,當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入園人數達4000人時,除透過公路局CMS資訊可變標誌、LBS簡訊、警廣等系統通知並請警方協助於台18線66K湖底處勸導遊客轉往其他景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里山入園人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網路旅遊平台評論探討旅遊意象及體驗價值-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例

為了解決阿里山入園人數的問題,作者李蕙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由旅遊平台評論,瞭解遊客對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意象、體驗與感受,讓管理單位思索:如何經營,才能讓遊客在非花季期間,一樣渴望進入園區,體驗和花季不同的享受。先以語義網絡分析作質化探究,再運用中文斷詞系統(CKIP)找出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共詞分析及多元尺度分析做量化統計,探討旅遊目的地意象的元素與體驗價值。  研究結果發現:(1)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有櫻花與蒸氣火車相互輝映的美景、最具特色的曙光、如夢似幻的高山雲海、幽靜森林、紓解生活壓力的芬多精,這些親近大自然的體驗讓人讚嘆,值得再次造訪。(2)因園區大、景點多,建議可以過夜,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慢活享受自然的洗禮。(3

)停車場、車位數量不足,假日或花季期間,停車位是一位難求,抱怨在所難免,所幸,花季期間有貼心的接駁服務,但因美景實在太吸引人了,知道花季期間或假日一定人潮湧現,遊客仍願意上山,與櫻花來一場美麗的約會。(4)遊樂區內,步道及各項措施規劃完善且持續更新中,連外國人都稱讚,是休閒的好選擇。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1)應該改善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2)提升非花季期間旅遊人次(3)棧道與步道應利於輪椅、嬰兒推車前進

登山越嶺古道生態旅遊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為例

為了解決阿里山入園人數的問題,作者丁雙慶 這樣論述:

臺灣島嶼因板塊運動而形成了狹長、高聳的地形,塑造了268座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其因跨越亞熱帶但歷經溫帶、涼帶及寒帶氣候,形成特殊的生態景觀,擁有豐富不同溫帶層的動、植物生態,是全球少見,且歷經數十次反覆的冰河期,使一些遷移的動、植物留存在臺灣,為了生存及延續後代,漸往高山拓展。然而,在冰河期暖化後,為了適應環境及延續後代,使一些生存在緯度高的動、植物必須往高海拔地區遷移生長,也因為地質的變動,隔絕與大陸陸地之間的通道,造就了一些臺灣獨有的原生物種,與生態景觀特色。日治時期,因為要掠奪臺灣豐富的林業、礦業及生物種類等自然資源,開拓鐵路、林道以便運輸、利用、管理及控制原住民,開闢不少古道,

尤其是八通關古道,沿途設置警備駐在所,防止原住民的反抗以及資源的調查、開發,而遺留下許多歷史、人文與設施。清治時期開闢之古道與日治時期之越嶺道,因動機及目的地不同,雖有相交,卻路線有異。目前大家所稱之古道,實為日治時期開闢的越嶺道,而清制時期開闢之古道,應更具歷史意義及豐富生態,卻鮮為人知及拜訪。本研究採用訪談法與文獻蒐集分析法,探討八通關古道的生態特色,並規劃八通關古道的生態旅遊遊程,期能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山脈之美與八通關古道生態旅遊之特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八通關清古道擁有豐富完整的生態環境及地質景觀,東段林相優美多山澗、吊橋,上下落差起伏大,大分地區是哺乳類動物的聚集地,呈現良好地保育成

果。西段沿陳有蘭溪上溯八通關草原,有地質崩塌變化的特色。日越嶺道富含日治時期,勦蕃、抗日的歷史遺跡與平緩舒適的古道訪幽。第二,建議相關單位儘速完成清古道的開放及整建,落實玉山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整治完成郡大林道,觀高坪的基礎規劃建設;以推動民眾前往清古道生態旅遊。第三,建議相關單位增闢以觀高坪為遊客中心之八通關古道體驗的健行路線,與南安遊客中心、南橫梅山遊客中心及塔塔加遊客中心,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公園遊憩體系,永續發展山林古道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