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陀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慈容法師寫的 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 和陳慧劍的 修多羅頌歌(精)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汉字"陀"的拼音读法和意思解释 - 汉语大词典也說明:本页面解释汉字陀是什么意思、陀怎么读,以及陀的拼音读法、注音、来源、字义和编码等等,如觉得本站有用请推荐给身边的好友一起分享,谢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海文化 和三民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陳歷渝所指導 曾明駿的 流動城市的文化詮釋 -「未曾停止的流動」的策展實踐 (2021),提出陀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城市意象、流動、空間詮釋、策展、文化混血。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洪昌穀所指導 魏朱淑薇的 究竟涅槃 — 魏朱淑薇書法《心經》創作論述 (2021),提出因為有 究竟涅槃、心經、書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陀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Chandrika 阿育吠陀手工香皂 - 大潤發則補充:何謂阿育吠陀(Ayurveda). A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亦指生命的科學。 阿育吠陀主要是以宇宙五大元素: 地球、水、火、空氣、與空間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陀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

為了解決陀意思的問題,作者慈容法師 這樣論述:

  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是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歷代高僧大德「行人所不能行,言人所不敢言」,足以讓我們見賢思齊,激勵我們生起信心、勇氣。本書中介紹的道安、慧遠、道生、智顗、信行、玄奘、惠能、神會、馬祖、百丈、永明等大師們為了佛教的發展,勇於改革創新的智慧火花,不僅促進了佛教的弘揚,改變了佛教歷史,更照亮了佛教法脈的傳承之路。 本書依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佛教史上13位大師,共11篇歷史小故事: 一、偉大而慈悲的革命者─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五六六 ~ 四八六),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三十九歲證得

揭示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教,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去做,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佛陀以人間的肉身,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名句(語錄)  「我如果不圓成無上正等正覺,寧碎此身,終不起座。」 二、力斥「格義佛教」─道安大師--道安大師   釋道安(三一二 ~ 三八五),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

縣)人,十二歲出家。道安天稟特異,有過目不忘之智。大師除精通三藏經論之外,還博覽我國經史子籍,知識淵博。   姚秦苻堅早慕道安之名,屢請不果。乃遣名將率精兵十萬,拿下襄陽,將道安與習鑿齒擄去。苻堅親迎道安,恭請到長安五重寺駐錫,大弘佛法。   道安為秦王苻堅敬重,但個人操守甚嚴,常年布衣粗食,仍倡農禪並重,晚年亦處處以身作則。一生注釋經論甚多,惟恐有誤,常暗暗褥告:「倘有差錯,望菩薩示知,得能改正。」,曾釋《道行般若》、《密跡》、《安般》諸經,約二十二卷。 ◎名句(語錄)  「寧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 三、首開「聚眾講學」之風─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東晉(三三四 ~ 四一六)雁門樓煩(今山西

寧武附近)人。俗姓賈,幼時即勤奮好學。年方十三,便隨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典以及老莊之學。   大師自從道安法師受業以來,即以大法為己任,有感於江東地區經典未備,律藏殘缺。居廬山後即派遣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蔥嶺,西行求經。而且只要聽說有梵僧來華,便殷勤請入山中咨教。   著有《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三報論》、《辨心識論》、《大乘大義章》等。 ◎名句(語錄)  「法性就是無性、空性,宇宙事物都是由它產生出來的。」 四、力持「闡提成佛」之說──道生大師   竺道生(三五五 ~ 四三四),俗姓魏,河北?鹿人,從小聰明超群,神悟非凡。八歲出家後,專心道業,研究經句和妙義,能

自得勝解。年方十五,便登講座,宣揚佛法。   有一天他恍然大悟:妙法非言語所能表達,不禁對徒眾感嘆道:「形像是來完全地傳達心意的,領會了心意就應忘掉它;言語是來詮釋道理的,參入了道理也就可以不要了。經典東傳以來,由於譯者的重重阻障,譯怍多拘滯文辭,少見圓通的意旨。唯有取魚而棄掉魚簍的人,方可與之談論道法。」   著有〈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法華經疏》等。 ◎名句(語錄)  「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獅子座。」 五、創立「五時八教」──智者大師   智顗,隋代僧(五三八 ~ 五九七)。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家居荊

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   智顗提倡的佛教教義是建立在“真如緣起論”基礎上的一套唯心主義理論,主要思想為“ 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   智顗著作宏富,大部分系由其弟子灌頂據講演記錄整理而成,智顗自撰《淨名經疏》、《小止觀》、《覺意三昧》、《法界次第章》、《法華三昧行》等。 ◎名句(語錄)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悔名慚愧改過求哀。」 六、創設「三階教」──信行大師   信行(五四○ ~ 五九四),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十七歲時,在相州(今安陽)法藏寺出家,後受大戒。他博覽佛教經典,對佛

法具有獨特看法,又注重修持。信行修頭陀行,一天吃一頓,食物由自己乞討,在路上行走,不論遇到誰,不分男女,都加以禮拜。   著有《對根起行雜錄集》、《三階位別錄集》、《三階佛法》等35部著作,共44卷,早已散佚。在窺基的《淨土要訣》和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中保存了信行的部分思想。日人矢吹慶輝發現了敦煌寫本中的三階教典籍,將它與日本所存三階教文獻,合成《三階教殘卷》,其中包含了信行的一些作品片斷。 ◎名句(語錄)  「願施眾生無盡,日日不斷,乃至成。」 七、創新「佛教譯經」──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六○二 ~ 六六四),洛陽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法名玄奘。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因精於

經、律、論三藏,人稱三藏大師,且因住慈恩寺,又稱慈恩大師。寫下《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此書被譽為最早的地理名著,直至今日,仍為治印度史地學者之寶典,為國際學術界肯定的一部鉅著。   經典譯作,十九年中主要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計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 ◎名句(語錄)  「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 八、傳法不傳衣──惠能大師   唐代僧(六三八 ~ 七一三),又作「慧能」。我國禪宗六祖大師、大鑑禪師。祖籍范陽(河北),俗姓盧,生於南海新興(廣東)。   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至南海廣州法性寺;值印宗

法師講《涅槃經》,因有二僧辯風幡,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印宗法師深器之,故依印宗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於韶陽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於北方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將其教說匯編成書,名「六祖法寶壇經」,盛行於世,為後來禪宗之宗經。 ◎名句(語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九、為南宗定位──神會大師   唐代禪僧(六六八 ~ 七六○),荷澤宗之祖,襄陽(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幼學五經、老莊、諸史,後投國昌寺顥元出家。年十三,參謁六祖慧能

。景龍年中(七○七 ~ 七○九)神會回到曹溪,慧能知道他的禪學已經純熟,將示寂時即授與印記。開元八年(七二○)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大揚禪法,人稱南陽和尚。   神會的作品,有獨孤沛記錄的《菩提達磨南宗定是非論》,是滑台大會的記載,還有敦煌本的《壇語》(《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以及《顯宗記》(《頓悟無生般若頌》)和《神會語錄》等。 ◎名句(語錄)  「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來源:宗台世界-佛典故事) 十、創叢林、立清規──馬祖大師與百丈禪師   馬祖道一(七○九 ~ 七八八,或六八八 ~ 七六三),唐朝四川人,俗姓馬,故世稱馬大師或馬祖。幼年出家,後來到南嶽衡山

學習禪坐,巧遇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接引之,終於契悟上乘佛法。   大師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揚禪法,用棒喝、隱語、動作、手勢等方式接引學人,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馬祖最大的貢獻是,能知大事因緣,不局於舊制──「別立禪居、開創叢林」。   百丈懷海(七二○ ~ 八一四),俗姓王,福州常樂人,唐代禪宗高僧,嗣法馬祖。以師之後半生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   懷海每日除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堅持自食其力。躬身實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有關懷海上堂說法開示及與禪人的對話,由門人神行梵雲記錄編集而成《百丈語錄》。 ◎名句(語錄)  馬祖:「道不屬修

。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百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十一、倡導「禪淨共修」──永明禪師   永明延壽禪師(九○四 ~ 九七五),唐末五代臨安府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   一次,永明在懺堂繞佛時,見普賢菩薩現像在前,蓮花在手,永明想起宿願,內心進退未決,遂作二紙鬮,一紙為「一心禪定」,另一則  為「萬善生淨土」。拈起七次,打開都是「萬善生淨土」。從此專注於勸人念佛回向淨土。   著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六十餘部。 ◎名句(

語錄)  「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 十二、繼往開來──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九年春來台,曾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一九八五年卸下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國際佛光會,現任世界總會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禪話

》、《星雲百語》、《星雲大師演講集》、《佛光菜根譚》等。 本書特色 星雲大師、錢文忠教授專文推薦! 道生大師淚眼婆娑問群石:「我所說的是否契合佛法的道理呢?」群石聽後,皆為點頭。頑石為甚麼點頭?道生大師為甚麼淚眼婆娑?對佛法不生信心的人,佛都有辦法度他?改革創新的寂寞,道生大師因沒人聽他講經,所以「聚石為徒」,慧遠大師「影不出山,跡不入俗」,直到星雲大師力倡「人間佛教」,佛教的真實面貌是甚麼? 作者簡介 慈容法師   法名心愚,號依智,字慈容,臺灣省宜蘭縣人,俗姓吳,1936年生。因參加雷音寺佛教青年會、歌詠隊、讀書會,由此對佛教生起信仰,1954年皈依星雲大師,並追隨大師環島佈教弘法。196

9年依止星雲大師落髮出家,同年於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   慈容法師以宗教力量淨化人心、促進世界和平,帶領國際佛光會於世界各地積極推動七誡運動、慈悲愛心人三好運動、祈求世界和平法會、佛教音樂藝術會、及國際青年會議、國際傑出婦女會議、國際金剛會議,於印度為南傳佛教回復比丘尼制度,並在菩提迦耶舉辦賑災。台灣九二一地震後,更積極於災區設立十三個佛光園,做常態的心靈重建、發行五十七萬冊的《應變的教育》及十一萬冊《我會再站起來》等災後心理重建專書。慈容法師著有《我看美國人》一書,並錄有《禪與人生》等心靈改革錄音帶。

陀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地球編年史 #印度神話 #希臘神話

我們來繼續說地球編年史 第一本書:十二個天體

那麼印度是相隔希臘大概有2000多公里,而在他們的古印度文獻裡面有一本叫【韋達經】,Vedas,或者叫【吠陀經】,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而裡面有四本書分別為

1.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2.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
3. 《夜柔吠陀》(祭祀明论)
4.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

在這本書裡面用的語言是印歐系的語言,是歐洲希臘語,拉丁文和印度語言的前身,是雅利安人對於神的歌頌。當他們看了這本吠陀經的神話,怎樣和希臘神話那麼的相似?

來!我們來說古印度的神話!
在很久以前出現了一些聖人瑞西Rishi,Rishi這個字是代表流動移動著,在韋達經裡面,瑞西被稱為完美的人們,也有印度的科學家說他們是帶有靈性修為,遠古的科學家,也有人說是外星人,因為他們可以預知未來的。
而這七個聖人當中,有兩個是叫羅喉(Rahu)和計都(Keyu),原本他們兩人是一個天體,是風暴之神吧他們劈開兩個,一個變成龍頭,一個變成龍尾。羅喉就是龍頭,他一直在宇宙中漂浮著,尋找可以復仇的機會,而計都就是龍尾,也是太陽王朝的先祖,生下了迦葉波Kash-Yapa (意思是王位)但是在梵文裡面,波蘭語,吐魯番語,這個迦葉波Kashyapa都是烏龜的意思。。。。而之前講的【吠陀經】也有提到是雅利安人傳給他們的,是否這些神話是源自於西方呢?所以語言上也有相同之處,和古印歐語很像?

我們繼續講太陽王朝,迦葉波Kash-Yapa成為了烏龜。。成了半神之王後,加上他妻子和兒子女兒們,就成了12個阿迪提亞神,每個神都分到一個天體和黃道上面,又是12哦?
1. 毗濕奴Vishnu =創造和保護人類的神,太陽之神
2. 阿里亞曼Aryama (銀河的保護女神)
3. 米特拉Mitra (友愛之神)
4. 伐樓拿Varuna (和Aryama和mitra是三位一體的)天空之神,不就是烏拉諾斯嗎)
5. 因陀羅Indra (雷電之神,是不是很像宙斯呢?)
6. 陀釋多Tvastr,工匠之神 (不就是火神赫菲斯托斯?他也幫因陀羅打造雷電武器金剛杵)
7. Sakra
8. 博伽Bhaga,(財富和婚姻之神)
9. 沙威特利Savitha (朝暮神)
10. 毗濕婆 Vishvamithra
11. 阿姆斯曼Amshuman
12. 普善Pushaa (道路,旅行之神)

Jalandhar by Kevin MacLeod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Source: 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400018
Artist: http://incompetech.com/

在宇宙還沒開始之前,世界是虛無的,宇宙中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力量,經過了很久就產生了有形的毗濕奴 ,而從毗濕奴的肚臍,產生了另外一個神,叫梵天,這兩個神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創世,就等啊等的,直到一根柱子,林迦出現了,林迦的印度語就是Linga,意思是男性的生殖器,而在這根火林迦柱子裡面(就不知道為何著火了),誕生了濕婆,兩神就尊濕婆為眾神之神。而濕婆的出現,讓世界的時間開始流動了。

還沒看上一集按這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QeORdJV3c

流動城市的文化詮釋 -「未曾停止的流動」的策展實踐

為了解決陀意思的問題,作者曾明駿 這樣論述:

城市裡在地的文化特色常是明顯易覺的,因為這些特色來自長期的累積,然而因社會組成的快速轉變,許多異國(外來)文化直接進入我們生活中,讓城市因文化混血而使在地特色失焦,其城市的印象模糊化。研究透過流動的觀點,以觀察人、地、物的具體變遷為焦點,用時間及事件描述為依據,將這些「改變」記錄下來,研究採田野調查法,深入觀察城市中的靜與動日常,將城市中「不停」的「流動」、放大流動「軌跡」與流動間的「交集」,提出「流動、停止、軌跡、交集」四種流動現象,從中梳理出屬於城市的流動文化表徵。其後,實證研究將城市中的流動文化意象,進行空間詮釋,實作設計「未曾停止的流動」策展論述,以敘事設計的方式敘說城市故事,透過平

面、立體、空間裝置、影像及多媒體等藝術創作形式,其內容涵蓋人、事、時、地、物的詮釋,強調「流動」對於一座城市所帶來的變遷,造就了中壢的「流動」魅力。

修多羅頌歌(精)

為了解決陀意思的問題,作者陳慧劍 這樣論述:

「修多羅」即梵語中的 sutra,意思為「契合真理的經卷」,同時也是後世對佛經音譯的泛稱。「頌歌」即梵語中的 gatha,音譯作「伽陀」,意思是「偈和頌」。說佛經組成體裁而言,可分兩大類,一是「長行」,它是以散文寫 成的長篇敘述體:透過夾敘夾議,來完成高深的思想之表達。二是「偈頌」,它有如中國上古的詩歌,是韻文形式,可以唱頌。這類文字,有的附著於經文中間或某一章節卷尾;有的獨立成卷。它的功能,在使經文美化與詩化,尤 易於背誦。「修多羅頌歌」,就是佛的歌讚,它代表著佛陀的心聲,這裡也附錄中國先賢對生命的觀照與嗟歎。本書並以最淺白的語言,來釋出佛家高深的哲理;希望它能為你的生命

帶來深刻的省思與高度的默契!

究竟涅槃 — 魏朱淑薇書法《心經》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陀意思的問題,作者魏朱淑薇 這樣論述: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在傳統的美術品類裡,實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書法源自文字,隨著文明進展由實用功能轉進藝術情趣。在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之中,書者以一管之筆,表現出宇宙觀、人生觀、生命哲學,這在世界的藝術殿堂裡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它具體呈顯了漢文化的美學特質,也表現了無盡的心象世界。所以漢字書法被形容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書法是藝術的哲學,更具有豐富的美學思想。歷代書法名家正是以其敏銳的心,觀其形、思其理、練其技,以獨特的生命情感去駕馭筆墨,締造高妙深閎的書法藝術,創造各種不同的美感風貌,同時也開展出廣闊生動的藝術天地,許多傳世名跡至今

仍熠熠生輝,令人吟詠讚嘆。 本論文以書法《心經》為題,由形而上的理論研析至形而下實務創作,探賾索隱,然《心經》傳世名品甚多,為避免論述過於寬泛,本論文以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蘇軾、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何紹基、溥儒的書法論述、心經書蹟、書法藝術及影響等,進行系統性的探討。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敘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名詞定義﹕究竟涅槃、《心經》和《心經》法書。第二章為《心經》般若於美學思想之影響,內容含括《心經》內容與出處,《心經》釋經題「般若」, 和《心經》般若的美學思想及文藝哲思。第三章《心經》名家法書名作舉隅。以名家之生平事蹟與書法理論、書寫淵源、書風發展、書體

特色、創作樣貌、藝術成就帶給後世之影響,依次作出論述。第四章為筆者《心經》書法創作作品之分析與解說。第五章結論,包含研究心得回顧和後續發展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