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入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陶藝入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黎翠玉寫的 台灣現代陶藝家60 和林琪香的 器物無聊:與十三位日本陶藝家的一期一會(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陶藝- 教科書(教育、考試用書) - 人氣推薦- 2023年4月| 露天市集也說明:陶藝網路推薦好評商品就在露天,超多商品可享折扣優惠和運費補助。佰俐j 1994.75年三版《陶藝入門》陶青山武陵佰俐d3 85年11月初版《臺灣現代陶藝之父林葆家先生紀念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吳偉谷所指導 施明育的 蘊力與脈動 ‒ 施明育創作自述 (2021),提出陶藝入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陶塑、記憶歷程、幾何、變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碩士在職專班 張繼文所指導 黃景濬的 森靈─妖怪異獸陶塑創作論述 (2020),提出因為有 陶藝、當代陶藝、妖怪、人面獸、妖狐的重點而找出了 陶藝入門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台8間陶藝教室課程推薦!「台北、台中、高雄、宜蘭」手拉 ...則補充:除了手工地毯,也創作一個美美的陶器給自己吧~今天ELLE蒐集了全台八間陶藝教室,不論是碗盤、花瓶或藝術品,通通都有陶藝老師帶你手把手創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陶藝入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現代陶藝家60

為了解決陶藝入門的問題,作者黎翠玉 這樣論述:

  總的來說,台灣陶藝家在創作的地理位置,雖然位在中國支脈的邊緣,但並未承襲中國對於釉色燒造與型制規範所著重的傳統,而是相較崇尚自由、崇尚自我內在發掘的創新態度,更多在材質實驗、創作技巧與風格的深究,甚至將陶藝提升至純藝術作表現,關注社會脈動、為時代發聲,做為表彰自身獨特性與藝術位置的重量。──黎翠玉   台灣現代陶藝的興起,大抵以198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當年仍屬年少的黎翠玉,就是隨著這股風潮,一起成長;從看陶、作陶、到話陶,黎翠玉見證了台灣現代陶藝的成長、茁壯,也成為這段歷史最貼身、忠實的觀察者與記錄者。──蕭瓊瑞/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系教授、美術史學者   除了具有生態結構、專業的分析與掌握能力之外,對於藝術家本身、藝術家工作環境、藝術收藏家等,黎翠玉也有極為近身的觀察能力和理解態度。也許這正是她的書,讓人覺得具備多元專業、親切生活與充滿人性的原因。──黃海鳴/前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1990年代投入陶藝創作的黎翠玉,其藝術版圖以陶藝為核心,涉略藝術史、策展、評論、行銷等多元範疇,始終貼近臺灣的陶藝生態;2006年開始,黎翠玉於《藝術家》雜誌開闢「誌上話陶」專欄,持續紀錄臺灣陶藝的生態發展至今。   《台灣現代陶藝家60》為黎翠玉「誌上話陶」專欄之精華集結。收錄其自2016年起,親身訪談

的六十位在教育、造形、釉藥和文創等方面深具特色的臺灣當代陶藝家。黎翠玉以創作者、觀察者,以至紀錄者的細膩視角,評介陶藝家們的藝術風格,以及創作的心路、理念與成就;更透過實際專訪的照片影像,帶領讀者走進陶藝家的工作室,直擊每位陶藝家在成形、燒窯等方面特有的獨創技法,領略陶藝作品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全書文字親合,並收錄豐富的作品及藝術家工作室圖像,是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陶藝入門書。 本書特色   《台灣現代陶藝家60》為《藝術家》雜誌「誌上話陶」專欄之精華彙編,收錄六十位臺灣當代陶藝家的精彩專訪紀錄。

陶藝入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二十三集:景德鎮:古窯新風(江西省景德鎮市)
攝製組繼續行走在景德鎮。看景德鎮不但有千年的陶瓷文化積澱,更有創意和活力的年輕人所構成的現代元素;在三寶村展現當代藝術家對景德鎮、對瓷文化的理解,開放的、與世界融合的陶瓷文化理念;千年瓷都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什麼不一樣的生活?

景德鎮城東南不遠處有片老式農宅和陶瓷作坊,叫三寶國際陶藝村。整個村子看起來就是很普通很舊的農家小院,進入門內後可看見陶泥標誌物,裡面嵌了很多瓷片、陶藝作品,院子裡有從外面引入的小溪,水清見底,躺著的瓷碗、瓷片,有些部分埋在了土裡。古老的木製農具和日常用品靜靜地放在一邊,原木的門上貼著的大紅春聯。原木的長涼亭,原木的農家米桶是椅子,隨意擺放,簡約大方。由旅加著名陶藝家李見深教授於1995年創建,是一個集陶瓷藝術研討、交流和休閑旅遊的場所,也是景德鎮國陶瓷文化國際交流的視窗之一,內設景德鎮三寶陶藝研修院。這裡有原生態的生活情景、情節:房屋是從村民手中買的,院牆是20年前村民們使用“幹打壘”工藝築成的,屋內陳設也是村民們20多年前使用的生產、生活器具,近10名工匠在這裏用最原始的方法生產陶瓷和制陶工具。看著老窯工手裡的瓷土變成碗,瞭解了上釉修坯等工藝的直觀演示,以及邊上堆放的瓷土材料的各種展示,有對瓷器醍醐灌頂的頓悟,製作區域還有買一些手工製作的瓷器產品。

蘊力與脈動 ‒ 施明育創作自述

為了解決陶藝入門的問題,作者施明育 這樣論述:

使用陶塑創作探究生命的歷程,實屬慶幸。在時間緩慢移動中,留存記憶下的人、事、物給我追求未來的養分。人生中年之後,有一種老之將至的惆悵。年輕時總是在為經濟現實努力維繼,時至今日想想過去用體力、心力到底想換得什麼?也不就只是求取,生存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卑微價值。但其價值卻往往是功名利祿的幻影,只局限工作忙碌而已,卻從未認真地尋找自己內心需求,時時光陰虛度。因此,如有思考斜槓人生的來臨,就有轉換生活態度的可能。就創作者而言,唯有投入藝術創作,才能真實地建構人生的下半場。論文的方向,以探討生命內在力量與生存活力為內容,主題名稱為「蘊力」與「脈動」,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在探討,創作者如何從教學職場退休,

到立下要做藝術創作的因素。是背景裡的鄉土情懷,也是動機裡的記憶回顧,是期待能從創作研究中,找到新的生活動力。第二章研讀美感與造型風格等相關論述,以理解觀念。陶藝前輩努力耕耘至今,有其成就的條件。應用文化符碼三層說,詳細分析三位台灣陶藝家作品,必有所做為創作題材的窺察參酌。第三章在創作理念與形式上,以藝術精神及心理情感作為思索層面,豐富脈絡上的基礎。創作理念則將媒材、色彩、型態三方面,就其特質找出應用的可能。而熟練創作形式、技法是完備作品的必要。第四章詮釋作品意涵,達到創作圓滿的省思,完整整個創作過程的對話。有努力才有收穫,但努力之後不見收穫,將該如何自處?在論文寫作與創作作品幾經波折後,學到了

常言道的「平常心」。當作品即將完成,卻一個不小心毀壞時,感受尤其明顯。不管過程如何,它就是創作者的記憶,所要追求的內心感受與生命意涵。今日能有機會將創作成果與茲分享,希望有助於後續研究者參考。關鍵字:陶塑、記憶歷程、幾何、變形

器物無聊:與十三位日本陶藝家的一期一會(二版)

為了解決陶藝入門的問題,作者林琪香 這樣論述:

最重要的是,要仔細地看。   是什麼造就日本陶器難以取代的美   窺看職人與環境、與時代共處共生的迷人智慧   「語言是看不到的文化,陶藝則是看得見的。我曾經學習過眼睛看不見的,這次希望做能被徹底看到的東西。現時仍有很多古舊的陶器被保留下來,我想這是陶藝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性。」知花實   器物太無聊⋯⋯不,器物不無聊,只是器物蘊含的情感與故事,更為動人。   民藝器物,不撫過不用過,便無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這「好」也是「剛剛好」,是工匠們考慮著使用時的種種,添加減去,慢慢捏成的。   柳宗理為何會把最重要人生物,交給出西窯呢?   為何這麼討厭陶藝,市野太郎卻能造出這麼出色的作品

呢?   身體和陶器之間密不可切的關係,對於出色的陶藝家小野哲平究竟是什麼呢?   作者走訪日本各地,踏進職人最貼近的工房,一開始只是想著要詢問陶器的製作方式,被他們猛一回嗆:「這有什麼好談的呢?」才了解原來陶器製造,我們所關心的技術層面只是一個環節,更多的是環境、人、心的緊緊聯繫,再多的是,更要考量時代、作用……種種。每個步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種美的形成都包含著許多我們所看不見的。   「用平底土鍋做意大利麵時,腦內便浮現大谷哲也先生那灑滿了陽光的家——於忙碌工作的縫隙裡,填滿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鐵繪小碗盛味噌湯時,鼻子便嗅到於城進先生家時吃到的湯麵的香氣——總是氣定神閒,對新鮮事

物張開懷抱歡喜迎接的城進先生。把馬鈴薯沙拉放於青花小盤時,耳畔便響起在市野吉記先生車內聽到的爵士樂曲——滿身溢發著對陶瓷的熱情的市野先生。將餅乾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下菜時,嘴裡就漾起了矢島操小姐分我的半個奶油麵包的甜美——羞澀腼腆輕聲細語的矢島小姐⋯⋯」 各界推薦:   松浦彌太郎│生活風格名作家   江明玉│小器生活創意總監   米力│生活雜貨作家   沢田眉香子│《京都器皿散步》作者   歐陽應霽│作家   「日本的陶瓷器多是從中國習得的,到了今天,因流露著自然、美與祥和平靜的感覺,而被視為了生活的藝術。此書把日本現代陶藝的風景與陶藝家的熱情,透徹地展現出來,深刻得教人驚訝。」──沢田

眉香子│編輯、《京都器皿散步》作者  

森靈─妖怪異獸陶塑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陶藝入門的問題,作者黃景濬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森林以及妖怪形象為主題進行創作研究,從古典文學、東方文物以及歷代妖怪創作中探討森林和妖怪藝術所代表的文化意涵。森林是孕育生命的場所,但幽暗陰森的氣氛也讓人對它充滿了幻想。兩者的結合豐富了創作者的想像力,並在創作中獲得了巨大的能量。創作者以妖怪為題材,陶土為創作媒材,以立體雕塑、半浮雕的陶壁,形塑出貼近研究者自身體悟的作品。  本創作研究以妖怪沒能融入時代的洪流,被迫退居森林並成為「森靈」的概念,來影射現代社會對傳統跟自然環境的漠視。本創作研究以妖怪為主題,創作研究分為四個系列,分別是:(ㄧ)「人面獸」系列:借用《山海經》中,具有神性的人面獸形象,來描寫自身創作歷程的系列作品。(二

)「妖狐」系列:是以古典文學中妖狐形象為基礎,形塑出妖狐的形象以及文化地位隨著時代不同而產生的改變。(三)「幻獸森靈」系列:以歷代妖怪創作中的妖怪神獸為靈感來源,藉由作品還原出兒少時期想像中的妖怪神獸。(四)「幻獸首」系列:是前面三個系列的總結,用獸首的概念呈現出前三個主題,提醒現代人對傳統以及環境應該更加重視。  本研究運用各種土料與技法做實驗,將不同土料的差異及效果,和化妝土、釉下彩技法運用在立體創作以及半浮雕的陶壁,拓展新的視覺表現與裝飾技巧的嘗試。各項實驗在研究最後都得到了理想的結果,化妝土和釉下彩的交互使用,讓立體創作跟半浮雕陶壁突破了色彩上的限制,做出有別於傳統釉彩做不到的疊色、厚

塗、跟筆觸,讓本研究的作品展現出特殊的陶藝風貌跟質感。也豐富了陶藝類雕塑作品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