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釉藥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陶藝釉藥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范振金寫的 陶藝釉藥學(二版) 和范振金的 陶藝釉藥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釉藥- TAAZE讀冊生活也說明:釉藥的書籍與價格搜尋結果, 共有10筆. 還有陶藝釉藥學,釉藥學可參考. 讀冊生活給您閱讀生活的終生服務. 滿足您買書,學習,收藏,分享,賣書,全方位需求.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和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陳淳迪所指導 李潔如的 陶味覺醒—食器物語陶瓷創作論述 (2020),提出陶藝釉藥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由土而生、器物美學、食器物語。

而第二篇論文東方設計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黃佳慧、陳俊智所指導 駱俊銘的 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之創作 (2020),提出因為有 現代柴窯、陶瓷茶壺、魅力工學、重要性-表現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陶藝釉藥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灰釉(教育叢書)-39999-0000196 - 設計館鶯歌陶瓷博物館 - Pinkoi則補充:灰釉為傳承兩千年之古老釉藥系統,從原始青瓷、各色灰釉,經過人類發現天然植物灰釉藥調配方法,到現代合成灰釉一脈相承,再到近2、30年來柴燒的流行,都是陶藝工作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陶藝釉藥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陶藝釉藥學(二版)

為了解決陶藝釉藥學的問題,作者范振金 這樣論述:

  介紹陶藝釉藥知識與技法。

陶味覺醒—食器物語陶瓷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陶藝釉藥學的問題,作者李潔如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日本吹起一陣簡約風,從生活上簡樸,依循「斷捨離」原則,放下心中對物品的執念,「斷行,捨行,離行」改善物品與自己的關係,呈現物體最原始簡單狀態,生活越簡單越幸福,清減內心,轉而追求減法的生活。「陶味覺醒」是我進入研究所,進行陶瓷創作之系列作品,以器物美學為創作動機,將兩年的創作歷程中分成三方面進行探討:創作觀點、創作媒材、以及造形表現。以食器物語作為創作核心,從東方的原點位置出發創作,利用土的材質特性,發揮陶瓷材質美感,擷取陶瓷器形元素,揉合現代美學表現方式,跳脫傳統工藝的侷限,轉為傳達情感思想的藝術作品,重新整合展現新風格,並賦予器物藝術新價值。論文共分五個章節進行說明創作歷程與理念

。第一章「緒論」闡明創作緣起,人與土的關係、個人思維與創作之關係和創作背景、創作動機、創作目的。第二章「創作理念」以文獻資料探討加以引申主題,探討器物美學、工藝之道、道器之間、Wabi-sabi「侘寂」創作觀點。第三章「創作媒材之選用」針對媒材陶土、瓷土以及熟料等配土實驗、釉藥燒成、進行實驗與分析。第四章「創作運用與作品解析」根據理論基礎闡明創作材質與作品說明,分別為「器由心生」、「寓道於器」、「器識之物」、「器蘊之美」四個創作系列形成整理分析、歸納整合。第五章「結論」闡明結論,藉由本次創作系列,回顧創作歷程及方向的轉變、人與土的關係、事與物、情感的記憶重新獲得詮釋。

陶藝釉藥學

為了解決陶藝釉藥學的問題,作者范振金 這樣論述:

  資深陶藝家范振金先生寫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初學陶藝的朋友,以自學的方式增加其作陶的知識與技術。本書的內容包括陶藝釉藥理論、工作室設備、作陶技法、釉用原料,並且提供陶藝家經常用的優良配方與燒成試片。將范先生作陶三十餘年所累積的經驗記錄下來,供作陶的讀者參考。

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之創作

為了解決陶藝釉藥學的問題,作者駱俊銘 這樣論述:

本創作以台灣現代柴窯燒製為基礎來延伸,利用現代柴窯燒製時產生的落灰與火痕效果,附著在陶瓷茶壺上裸陶燒製創作,運用不同壺型、容量大小以及表面肌理的處理搭配,以現代柴窯進行長時間燒製,將其落灰與火痕的特色表現在陶瓷材質的茶壺作品上。現代柴窯燒製因為排窯方式、位置、燒窯技巧、薪材種類以及還原氣氛的不同,呈現出的落灰的厚薄、火痕色澤的變化差異以及泥土燒製後的豐富成色。 本創作以陶瓷茶壺為主題,藉由魅力工學的評價構造法探討以台灣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創作設計,經由深度訪談歸納分析找出4個原始理由,柴燒特色、茶壺功能、茶壺形態、飲茶習慣,以及10個具體事項,造型、使用體驗、色澤、外觀、容量尺寸

、落灰、火痕、茶席搭配、燒結度、密合度,與15個抽象理由,多變化的、迷人的、良好的、精美的、好用的、特殊的、圓形的、實用的、方便的、合適的、品嘗感覺、古樸的、觀賞性、有質感的、亮麗的,作為創作題材的依據。分別以圓融的器型與表面肌理的搭配,製作成5個現代燒窯燒製茶壺作品,依序為樸、拙、萃、煉、雅等5種不同質感,柴窯不同特色的茶壺。 最後以重要性─表現分析法探討現代柴窯燒製陶瓷茶壺作品,了解高涉入者其喜愛程度和滿意度。期望本創作可作為陶瓷茶壺製作者、現代柴窯燒製工作者以及研究者的參考依據,亦期能夠提升台灣現代柴窯燒製應用的創意化與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