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之歌台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須文蔚所指導 馬嶔的 飲食書寫中採集與耕作經驗之研究 (2021),提出離島之歌台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飲食書寫、採集、耕作、紀實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黃明理所指導 黃婉琪的 澎湖褒歌研究 以廈門歌謠為對照的觀察 (2016),提出因為有 澎湖、褒歌、廈門歌謠、民間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離島之歌台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離島之歌台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飲食書寫中採集與耕作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離島之歌台語的問題,作者馬嶔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於臺灣現代飲食書寫中,參與採集與耕作經驗的六位作者,經歷食材的觀察、探究與採製烹調後,對於書寫主題、內容與表現手法所產生的影響。經研究得知,採集與耕作能豐富紀實文學,除了尊重在地與依循季節的飲食方式外,採集與耕作亦能換回童年記憶以及與親友的情誼。擴展飲食書寫在感官與抒情美學外,兼具自然、土地及生態永續等議題的知性軸線。本文共分五章,綜述飲食書寫的整體脈絡,再分別探究具採集、耕作經驗者的作品特色。第一章從現有研究資料中,梳理飲食書寫研究之發端與範疇,以及關於作家採集、耕作經驗的先行書寫研究。第二章先綜觀臺灣整體的飲食書寫流變與特徵,再進入採集與耕作對飲食文學的影響。第三章聚焦於具採集

經驗的飲食書寫研究,以關注於野菜蔬果認識與採集的凌拂、劉克襄與方梓為主要研究對象。第四章聚焦於具耕作經驗的飲食書寫研究,以實際投入耕種的蔡珠兒、丘彥明與張詠捷為主。第五章為統整性總結,分別就採集與耕作的飲食書寫,探討其共同點與差異點。

澎湖褒歌研究 以廈門歌謠為對照的觀察

為了解決離島之歌台語的問題,作者黃婉琪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澎湖褒歌」為主題,藉廈門歌謠進行對照觀察,主要文本依據為澎湖縣文化局出版的《澎湖的褒歌》、《澎湖水調――澎湖的褒歌續集》、《娓娓道來褒歌情》、《澎湖漁歌――澎湖的褒歌第三集》,與廈門鷺江出版社出版的《廈門歌謠》和福建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廈門方言熟語歌謠》。研究首先說明澎湖褒歌與廈門歌謠對比的意義,再以澎湖褒歌的創作形式與內容做為探索中心。兩地同為海島,開發初期的主要移民都是福建閩南漳州與泉州居民,風俗與生活習慣有許多相似性,使用的語言都是閩南語中的泉州腔、漳州腔及分別融合兩腔與地方特性的澎湖腔和廈門腔,產生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語言和文化現象,直接影響民間歌謠的表現方式。並從相關歷史

文獻觀察兩地之間由移民產生的社會文化淵源、影響和變遷。探討澎湖褒歌與廈門歌謠的形成背景之餘,再由人文科學中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生活哲學與藝術層面,探討歌謠產生的功能。兼顧文學內在與外在表現,以文本為基礎,從內容與形式表現兩項主題,分析比較澎湖褒歌和廈門歌謠之間的異同。形式方面從兩地歌謠呈現的句式與押韻的類型和特色,及記錄方言的用字情形等面向切入分析。內容方面則由兩地歌謠的分類情形,以及澎湖褒歌與廈門歌謠中表現的離島與海洋特性,和兩地歌謠呈現的地方意象、經流傳變異後產生的套語現象探討,研究中特別利用表格分析方式,直接呈現比較異同之處。最後歸納上述研究,以廈門歌謠為對照觀察的結果,探索澎湖褒歌內部

的文學價值,與外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根本的娛樂價值以及教育與研究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