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豹125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盧姝如、巴白山所指導 黎俞均的 APP遊戲衍生性商品設計過程之探討 (2012),提出雲豹125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內容產業、APP遊戲、衍生性商品設計、設計過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 王穎所指導 吳幸如的 狩獵與危害防治對臺灣野豬(Susscrofataivanus)族群影響之探討 (2008),提出因為有 臺灣野豬、野生動物保育法、一般類野生動物、狩獵、危害防治、人豬衝突、價值、保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雲豹125價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雲豹125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PP遊戲衍生性商品設計過程之探討

為了解決雲豹125價格的問題,作者黎俞均 這樣論述:

自政府推動「數位內容產業」以來,陸續將台灣的數位內容產業升級與轉型,並推動「一次性的生產、多元化加工」的政策方案,這種一貫持續提升數位衍生性設計商品的政策,造就今日這種產業的榮景。若我國積極開發國內本土相關的行動遊戲,並將其遊戲的角色外觀造型及美術圖形素材授權給各種不同產品的廠商開發使用,能帶來我國的專屬品牌、價值與利潤。以本研究團隊已設計的APP遊戲之「搖搖飲城」為例,實際操作設計衍生性商品的過程,驗證此商品化開發過程的價值性。透過個案分析法去分析市面上已發行的APP遊戲,進而了解衍生性商品在開發的流程與關鍵要素。利用本研究遊戲以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的動物角色造形設計為例,先去進行角色的圖

像素材分析,然後運用問卷調查法整合玩家的意見,製作出本遊戲的衍生性商品,並實施第二次問卷調查探討衍生性商品對於遊戲的影響與滿意度;從結果發現,受測者對於本研究的衍生性商品是持正面評價的;有此可見,衍生性商品除了可以提高玩家對於APP遊戲的興趣,也驗證本研究所彙整的APP遊戲與衍生性商品的流程是可行的。而未來的APP遊戲業者是可以依循本研究所歸納的要素(包含數位內容素材成形、衍生性商品授權、商品價值鏈及商品加值流程)與製作過程,來提升遊戲與商品的價值性。

狩獵與危害防治對臺灣野豬(Susscrofataivanus)族群影響之探討

為了解決雲豹125價格的問題,作者吳幸如 這樣論述:

野生動物保育法自從在1989年公告實施後,近年來許多研究已顯示多數保育類野生動物種數量因此穩定增加中,但中大型哺乳動物中唯一未列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的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卻不明原因明顯減少。由於野豬是廣受歡迎的山產,牠獨特的拱地行為也會破壞農作物,是否因此使得其與人之間的衝突性高於其他物種,而增加了獵捕壓力、導致族群下降,值得深入探討。而野豬一向是台灣山林很重要的自然資源,為能永續利用,了解其族群現況、探討族群減少的原因是否與未受法規保護,以及與人之衝突(包括危害作物及遭受過度獵捕)嚴重有關,乃十分重要。 本研究主要包括四大章節,首先藉由過去相關文獻

之結果整理出野豬特有的生物特性如何影響人類對其捕殺的動機,也由1993~2007年間相關野生動物調查文獻之次級資料整理與獵人訪問資料,比較野豬與其他大型保育類物種--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臺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臺灣長鬃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 與臺灣水鹿(Capricirnis crispus swinhoei))之相對數量,來了解其近年來之族群動態。文獻整理結果,野豬容易受人獵捕的特質可能因其與家豬同種,肉質同受人類青睞,加上其以特有鼻骨掘土之拱地行為與喜歡在平坦農地活動之特性,容易引發與人之衝突。在族

群動態方面,比較兩類資料分析結果,皆顯示野豬與水鹿數量同屬其中最低等級,顯著低於保育類物種山羌、獼猴與長鬃山羊,確實值得注意。 其次,研究者於2003.8~2006.10年間以深度訪談法與半開放問卷訪問為主、自然觀察法為輔,在野豬族群明顯減少之花蓮、南投、台東、高雄與屏東五縣山區,分別以滾雪球取樣法與分層隨機取樣法對當地經常狩獵獵人與受危害農民進行野豬狩獵與危害現況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野豬獵人以年齡在36-55歲間之中年人最多,其中有23 %只獵捕野豬一種獵物。最常使用鐵夾及吊子在海拔600-1600m之山區狩獵,但青年獵人顯著偏好槍獵。而從危害現況調查結果中發現,雖然野豬對玉米、地瓜及芋

頭等作物危害較為嚴重外,但除部份地區之玉米外,皆非受訪農民主要作物,加上近十年捕獲之危害野豬數量也有愈來愈少的趨勢,顯示野豬危害嚴重程度可能因其數量減少而減輕;但不論受害是否嚴重,受訪農民均顯著偏好以獵殺法來防治其危害,其中又以獵狗團圍獵的效果最好。另在高雄梅山地區以胃內含物與排遺顯微分析進行農地與遠農地之野豬食性比較,發現兩者間的種類並未重疊,顯示森林深處活動之野豬應不會到農地覓食而造成危害。 接著為進一步分析影響選擇狩獵野豬之因子,研究者在2002.5~2006.10間以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法在桃源鄉梅山地區記錄當地使用索套或獵槍之狩獵事件中獵獲之物種、成功率與地點中之農地比例等,結果

顯示該地狩獵事件發生之季節間與是否為農地均無顯著差異。但獵獲物種以野豬與山羌數量顯著偏高,其中又以獵槍法顯著獵獲較多野豬。而以穿越線調查法在該區狩獵頻度與動物相對數量時,發現山羌數量顯著高於野豬,顯示野豬在當地被選擇性獵捕。另由訪查發現當地野保法之執法偏重物種保育,對野豬族群之幫助並不大。最後,藉由對獵人之深度訪問調查與次級資料整理,發現野豬肉的販售價格是十年來唯一有增加趨勢的大型野生動物,經濟價值也影響其狩獵偏好。而文化價值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野豬在原住民的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