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體重計 準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慈濟大學 醫學資訊研究所 鄭仁亮所指導 劉諭聰的 生理參數回饋對身體活動促進之研究 (2008),提出電子體重計 準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規律、運動參與度、生理參數、身體活動促進、E-Health、RFID。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子體重計 準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理參數回饋對身體活動促進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子體重計 準嗎的問題,作者劉諭聰 這樣論述:

經布朗大學醫學院 (Brown Medical School)研究證實,若能每日自我規律(Self-Regulation)的量測體重,對於體重控制將有顯著的成效。再者,學者們亦指出目前最有效的體重控制策略為飲食、行為改變與運動。然而,從“量測體重、得知體重”的角度出發,探討對於“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影響之相關研究尚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進一步了解,當個體能夠規律得知自身的體重變化時,是否會影響甚至促進其在運動參與度上之表現。 研究對象為本校學生,分別為控制組(464人)與實驗組(115人)。實驗組人員透過體重機量測體重,並且每週接受E-Health系統

所傳送之個人生理參數報表,標示其體重變化與運動量狀態;控制組則是在實驗期間未曾透過體重計來量測體重者。本研究共進行12周,以第1、2周的運動參與度為基準線(Base-Line),接著針對實驗組人員持續傳送8周的生理參數報表,最後2周的運動參與度則做為對照回饋機制介入前後變化之用。量測體重行為與運動參與度資料的蒐集都是透過E-Health系統來記錄。經由本研究發現,規律的得知自身體重變化對於運動參與度之促進並無顯著的成效。然而,藉由所設計的生理參數回饋機制,能有效的導正現代女性對於自覺肥胖錯誤認知的問題。研究過程中亦發現,若能有體適能課程政策的推動,無論是否有規律的量測體重,在運動參與程度方面皆

是最高的。依此提出建議,若能於體適能課程中進行政策上的要求,對於個體在維持與促進身體活動將有一定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