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宮主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青山宮主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康鍩錫寫的 台灣門神圖錄(專業典藏版) 和故宮博物院的 梵華樓藏寶‧唐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藝術家所出版 。

中華科技大學 土木防災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 楊宏宇所指導 江維桐的 古蹟歷史建築物火災搶救之研究 -以萬華艋舺龍山寺為例 (2020),提出青山宮主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蹟歷史建築物、火災搶救、兵棋推演、實兵演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康豹所指導 劉濟寬的 近代臺灣官方政策之推動與都市社會的因應── 以大龍峒保安宮之祭典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大龍峒保安宮、官方政策、文化權力網絡、中元祭典、保生大帝聖誕遶境、三堡的重點而找出了 青山宮主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青山宮主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門神圖錄(專業典藏版)

為了解決青山宮主神的問題,作者康鍩錫 這樣論述:

163間台灣知名宮廟 ,63位國寶繪師作品, 資深台灣廟宇記錄工作者康鍩錫,引領您進入門神彩繪的大千世界。 ◎國內第一本門神專書,收錄205組台灣經典門神 ◎現已消失的40組珍貴歷史影像完整再現 ◎展現台灣複雜多樣的廟宇文化,深入賞析門神姿態與武器、畫師風格等內涵 ◎收錄500張以上精美照片,以高白度銅版紙精印,完整呈現圖像細節     講述門神的起源與神話  您知道嗎?門神原本是沒有形象的神明,從殷商時代的人在門上繪畫老虎避邪開始﹐直到元代,大將軍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組合才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同的門神皆有神話典故,譬如秦叔寶和尉遲恭守護宮廷大門令厲鬼不敢靠近,令唐太宗得以安心入眠;神荼和鬱壘則

是在度朔山上管理眾鬼的神,將為非作歹的鬼魂綁去餵食白虎。而門神的組合其實也有許多變化,像是四大天王、十八羅漢、三十六官將等數目,或宮娥、童子、太監、捕快等形象,祂們象徵了宮廟與祭祀主神相關的禁忌與期許,意義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層、多樣。   收錄台灣著名宮廟,國寶畫師傳世名作 在傳統社會,門神是代表宮廟顏面的大工程。廟方挹注重資禮聘博學通才的畫師,有時耗費數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成品通常工筆細繪,色彩繁複,並在門神所持器柄上落款以示負責,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書中記載了台灣著名宮廟聘請國寶級畫師的經典門神作品,例如北港朝天宮請「祿仔仙」陳玉峰、艋舺龍山寺請陳壽彝、艋舺青山宮請劉家正、桃園景福

宮請李登勝、台南法華寺請「麗水師」潘麗水等,皆為赫赫有名的大師之作。並詳細解說門神彩繪的真正門道,像是構圖比例、眼神、手勢、兵器與花飾意義,分析畫師的作畫時代背景與技巧特色,帶您看懂傳統門神彩繪藝術的文化深度。   田野足跡遍布台灣與外島,記錄消失門神的最後身影  作者康鍩錫曾隸屬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工作團隊,深耕台灣廟宇建築藝術近40年。他詳實的田野調查不只包括台灣本島,更包含了門神在金門、馬祖等外島的各自演變。更重要的,書中獨家了收錄40組台灣史上曾經存在,但因損毀、重塗、成為私人收藏等原因,如今已不能得見的珍貴歷史影像,令讀者得以全覽這些曇花一現的門神傑作。   本書透過質樸趣味的文字、精

美的圖片,詳細記錄所有門神種類、所在宮廟及位置、畫師、年代、尺寸等重要研究資訊,是研究台灣藝術文化獨一無二的重要工具書。帶您跨越時空,完整收藏大畫師精湛的筆下功夫。

青山宮主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艋舺青山宮是萬華極富神奇色彩的廟宇, 供奉的主神「青山靈安尊王」,是為人民消除瘟疫、災厄的神明,每年農曆10 月20 日都會於萬華地區舉行「青山王聖誕繞境」,即為俗稱的「艋舺大拜拜」,是台北地區三大民俗盛會之一。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繞境期間的陣頭暗訪,傳說為青山王派遣部將在夜裡出行,巡查地方、獎善罰惡,捉拿禍害人間的孤魂野鬼,為人民去邪除祟。過去暗訪繞境的氣氛嚴肅靜穆,大家在夜裡安靜前行,降低熱鬧鑼響。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現今的暗訪逐漸熱鬧了起來。

今年為艋舺青山宮建宮165 週年,廟方特別擴大祭典繞境活動,將邀請北、中、南全台多間宮廟共襄盛舉,如北港朝天宮的北港媽祖、淡水清水巖祖師廟的落鼻祖師、大甲聖母宮的大甲媽祖等眾神相聚祈福,屆時百年宮廟神尊將紛紛駐駕萬華,盛況空前的參贊隊伍,堪稱今年度一大亮點。

古蹟歷史建築物火災搶救之研究 -以萬華艋舺龍山寺為例

為了解決青山宮主神的問題,作者江維桐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內古蹟歷史建築物火災頻繁,造成歷史古蹟建築物之損壞,日益攀高。尤其是木造建築,因建築物本體極為易燃、加上歷史古蹟建築大都變成新興之觀光景點,出入人潮眾多,控管不易,發生火災時,人員的疏散及火災的搶救更為困難。2012年12月19日,北市萬華區近北市萬華區近160年歷史的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晚間10時許疑因電線走火慘遭祝融,廟內超過7成受損,主神靈安尊王分身與神轎也遭波及,此次火警突顯問題,消防人員大多數皆無搶救歷史古蹟建築之經驗,滅火當下保存古蹟之觀念薄弱,一場火下來可能因火燒毀之部分還比不上消防人員射水滅火搶救下損壞之部分還多。基於此,本論文欲探討古蹟歷史建築物之火災搶救對策及

火災預防作為,藉此降低歷史古蹟建築物因火災之損失。本文研究方法擬採專家訪談、文獻分析及兵棋推演同時進行相互印證。藉由歷史古蹟建築物相關文獻及專家訪談內容設定兵棋推演目標,以萬華區艋舺龍山寺為例,探討目前歷史古蹟建築物火災之預防與搶救。同時經由兵棋推演,研擬消防救災人員面對歷史古蹟建築物之火災,以提升搶救效率,降低古蹟建築之損失。實兵演練成果顯示,進行歷史古蹟建築物之兵棋推演及定期自衛消防編組演練的確可以有效提升消防人員對於歷史古蹟建築物之救災能力。其次,消防戰術中水霧滅火方式,因於空氣中形成水布幕方式滅火,不會像消防水柱射水造成直接毀損珍貴歷史文物。對於文物保存可以有效保留減少毀損。水柱滅火方

式無法有效防止歷史珍貴文物因消防射水而造成的損壞。另,歷史古蹟建築物防火管理人員,若能落實配合消防人員進行搶救演練,可以有效提升歷史古蹟建築物防災能量並達成自助公助共助之效果。

梵華樓藏寶‧唐卡

為了解決青山宮主神的問題,作者故宮博物院 這樣論述:

  梵華樓為北京紫禁城內一處重要藏傳佛教神殿,至今保持著乾隆時期原貌,建築完好、文物陳設齊整,是清宮佛堂中一種重要模式。現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樓的形式把顯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壇場完整地表現出來,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標本。梵華樓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清宮廷佛堂,現存文物一千零五十八件,包括了佛像、唐卡、法器、佛塔諸多文物,以六品佛樓的形式把顯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壇場完整的表現出來。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目前看是國內僅存的,是清代內地藏傳佛教的重要文化遺存。從建築到文物構成一個凝固的歷史空間,使得二百多年前的歷史形態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宮廷

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標本。對於清代漢藏佛教文化藝術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與宗教關係研究亦有重要意義。     而我們今天習稱的「唐卡」是藏語的譯音,指各種質地的卷軸畫,主要畫在布面上,用綢緞裝裱,色澤亮麗,流光溢彩,具有鮮明的藏族藝術特色,是西藏佛教繪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梵華樓中珍藏眾多藏傳佛教文物中,唐卡是其重要內容。在清代宮廷檔案裡沒有見到「唐卡」的叫法,而是稱之為「畫像佛」。根據唐卡的使用方式又分為「畫像」與「掛像」兩類,「畫像」平時不掛,收供在佛堂的箱櫃中;「掛像」長期掛在佛堂壁上。掛像唐卡按牆壁尺寸訂製,只縫錦緞窄邊,不留天地,不裝畫軸,畫幅覆蓋整個壁面,近似於壁畫。北京、承德等地的

清代皇家寺廟殿堂內繪飾的壁畫很少,在需要畫壁畫處懸掛這種壁畫式唐卡,是宮廷唐卡的獨特形式。梵華樓內懸掛的唐卡就是「掛像」。      本套書共分四冊:兩冊佛像、一冊唐卡、一冊供器,完整呈現梵華樓之珍藏,提供研究「藏傳佛教」人士最珍貴的資料圖冊。

近代臺灣官方政策之推動與都市社會的因應── 以大龍峒保安宮之祭典為例

為了解決青山宮主神的問題,作者劉濟寬 這樣論述:

寺廟祭典乃國家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樞紐。每逢祭典,總有大批人群湧入,致使統治者會利用各種管道加以規範,而民間為了維護傳統,勢必有所因應。 關於歷代政權對臺灣民間信仰的治理方針── 清代以國家化、標準化、儒教化為目標,透過納入祀典、封號、賜額、捐獻助建、助撰碑碣、列載地方志等為媒介,將權力延伸至地方社會。日治初、中期,總督府推動宗教法制化,採尊重舊慣、加強監督信仰活動之雙軌模式。只不過,1930年代後,伴隨日本軍國主義崛起,官方推崇國家神道、實施國民精神作興,寺廟與祭典在社會教化運動、民風作興運動下面臨改革。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則是沿用〈監督寺廟條例〉、〈寺廟登記規則〉,試圖以公權力介

入寺廟事務,並陸續頒布〈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改善民俗綱要〉等政令,約制迎神賽會,嘗試統一中元普渡和各地神誕遶境,這種政策導向直至1970年代後期才逐漸改變。 本文聚焦1895年至1981年的大龍峒保安宮中元祭典和保生大帝聖誕遶境,探究其發展以及觀察都市社會因應國家政策的方式。大龍峒地處臺北盆地,日治時期因鄰近人口密集的臺北市街區,受惠於各項現代建設,大正十(1921)年甚至被劃入臺灣政治、經濟核心的臺北市管轄,成為國策接收與試驗要地,也是觀察國家與都市社會互動的指標。且保安宮自清代以來作為同安人信仰中心,每逢保生大帝誕辰和農曆七月,傳統祭祀網絡的三堡地域居民皆齊聚大龍峒,參

與祭祀、宴請親友。藉由這兩個年例性祭典活動,瞭解官方政策如何在都市推行?成效為何?祭典可能面臨之限制?三堡何以應對?尤其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係戰事最激烈的階段,亦是國家權力最為擴張的時期,其發展態勢所呈現之特色,更是本文關注重點。 另外,介於官、民之間尚有一群地方菁英扮演協調與溝通的角色,他們一方面協助官方宣導、推行政策,一方面代表地方居民發聲、傳達民意。不僅如此,諸多菁英還加入寺廟管理或祭祀組織,積極參加祭典活動,例如大正年間三堡菁英擔任管理人、總董事和董事,共同掌理廟務,其中也有不少人出任爐主、頭家,負責辦理中元放水燈、普施。至於保生大帝聖誕遶境,許多人投入力士會或子弟團等祭祀

組織,規劃、籌備迎神事宜。這種現象甚至延續到戰後初期。因此,藉由組織的陣容還有菁英的參與過程,以理解他們如何取得象徵資本、建構文化權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