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廉航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仇小屏所指導 陳宣方的 論轉化格的新途徑:神/魔性化——以三種報紙(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為考察對象 (2019),提出韓國廉航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化、神性化、魔性化、造神、妖魔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范建得所指導 許汎宣的 網際網路上妨害名譽罪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網際網路、匿名性、言論自由、網路犯罪、妨害名譽、社群網站、臉書、讚、轉載、網路服務提供者、通訊端正法、善良撒馬利亞人條款、策略性訴訟的重點而找出了 韓國廉航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韓國廉航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轉化格的新途徑:神/魔性化——以三種報紙(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韓國廉航ptt的問題,作者陳宣方 這樣論述:

修辭學中的轉化辭格,歷來以分為「人性化」及「物性化」二類為大宗,雖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然以人、物為轉化辭格的主要途徑仍是主流觀點。本論文於眾學者的理論基礎上,進行轉化辭格新途徑:「神性化」與「魔性化」之研究,因「神」與「魔」無法涵蓋於「人」或「物」的範疇,故理當具有成為轉化辭格新類別的潛能。本論文以報紙標題為研究對象,選定《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共三家報社,自2018年11月份始,迄2019年10月份,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對標題中運用「神性化」與「魔性化」手法者做歸納整理並逐一說明。除了以修辭學的角度分析語料表現外,亦納入心理學理論,探討「神/魔性化」之語言表現與人類行為的關

聯。最後分析當代「造神運動」與「妖魔化」等趨勢之思維,以及如何對「神/魔性化」產生影響及促進作用。

網際網路上妨害名譽罪之研究

為了解決韓國廉航ptt的問題,作者許汎宣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去中心化、匿名與跨國界之特性,使得網路成為時下熱門的通訊傳播媒體外,亦成為孕育各種網路犯罪的溫床。其中,網路妨害名譽之案件數量在近幾年有大幅成長的趨勢,突顯網路空間中個人名譽與言論自由基本權衝突之情形更甚以往。鑑於使用網路此一現代科技與他人溝通或發表個人意見常不自覺觸法的情形下,了解網路此一新興科技對於我國刑法妨害名譽罪章之認定究竟帶來何種影響,便有其研究實益。關於網路妨害名譽之爭議,本文將焦點置於匿名性、去中心化、使用成本低廉與跨國界等網路特性對於網路言論之影響,以呈現網路妨害名譽案件之特殊性,希冀理出審理網路妨害名譽案件的衡量標準。此外,本文亦從美國法之觀點探討各種新興的網路妨害

名譽議題,舉凡於Facebook按讚或轉載他人文章是否構成妨害名譽,並介紹美國通訊端正法第230條「善良撒馬利亞人」之網路業者免責條款,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必須為非出於己的不法言論負擔法律責任,同時亦從我國實務觀點分析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負有監控義務,與刪除不當言論之作為義務。由於網路心得文、抱怨文亦為現行常見的網路內容,故企業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動輒對網友發表之網路心得文提起妨害名譽訴訟之情形,是否有構成美國所謂「策略性訴訟」之疑慮,本文亦將作一綜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