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房市泡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韓國房市泡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椿旭寫的 金錢決定歷史,我決定好好讀史:國家能否強盛,隔壁鄰居是關鍵;我若要有錢,就別跟央行作對;致富的答案,都藏在歷史裡。 和米歇爾.渥克的 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房地產崩盤歷史回顧:20世紀以來全球4次重大的房地產危機也說明: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印尼、馬來西亞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東南亞各國貨幣的匯率大幅貶值,股市跟房市的泡沫迅速崩潰。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廖舜右所指導 江潁濤的 文化脈絡與金融資產的跨國比較 (2019),提出韓國房市泡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房地產、自住、保值、投資。

最後網站2023 打房最新消息|打房政策有哪些?炒房最高罰 ...則補充:2021 下半年疫情較為趨緩,壓抑幾個月的房市又再次爆發,也使得央行再度跳出來打房。 ... 順便也了解一下鄰居韓國在抑制高房價上的政策又有哪些?是否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韓國房市泡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錢決定歷史,我決定好好讀史:國家能否強盛,隔壁鄰居是關鍵;我若要有錢,就別跟央行作對;致富的答案,都藏在歷史裡。

為了解決韓國房市泡沫的問題,作者洪椿旭 這樣論述:

  ★YES24韓國網路書店年度最佳書籍!   ★上市3個月,狂銷10萬冊!     ◎19世紀的英國海軍為何這麼強?因為英國王從不拖欠該發給人民的利息。   ◎清朝政府禁鴉片、美國引爆南北戰爭,主因不是維護人權,都是因為經濟。   ◎光是改變一條稅收政策法令,就讓清朝的人口成長40倍!突破四億。   ◎德國濫印鈔票不只導致通貨膨脹,最大的「負」作用是養大了希特勒。      原來,決定國力的,不是政府法力(執法能力)、不是軍力,是「錢」──財力。      本書作者洪椿旭,是韓國YouTube頻道「洪椿旭的經濟課筆記」主持人,   粉絲人數十萬以上,   致力將艱澀的經濟及金融市場知識,

用簡單的故事傳達給大眾。      他說,國家能否強盛,隔壁鄰居是關鍵(例如隔壁的有錢國家帶動旅遊經濟),   人民要有錢,就是千萬別跟中央銀行作對(利率高低會影響股市房市和投資設廠)。   因為,決定世界歷史(和你的發跡史)走向的,   是經濟,貨幣,和決定這所有一切的中央銀行。      ◎想贏得戰爭,船堅炮利不如雄厚財力!      19世紀稱霸歐洲的拿破崙,最後為何慘敗?原來輸在財政。   明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為什麼是荷蘭人掌控世界貿易?   一切要歸功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      ◎自給自足,弱了漢;稅收政策,強了清     漢武帝征服朝鮮,還派張騫出使西域,

但為何到了東漢就一整個弱掉?   原來,問題出在「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人民不想再遷徙與移動,   大大弱化了當時的市場力和生產力。   而造就出太平盛世的康熙皇帝,則利用「攤丁入地」的稅收政策,   讓人民願意生孩子又養得活,迅速將中國人口推向四億,創造出太平盛世。      ◎人口充裕是紅利,還是技術發展的阻礙?     工業革命不會在中國和日本發生?   因為康熙讓中國人口過剩,根本沒必要製造昂貴的機器替代人力,   日本則出現了「勤勉革命」,以勞動力實現經濟增長。   英國呢?因小麥產量不足影響人口成長,只好發展技術,反而引爆工業革命。      ◎大蕭條曾出現的危險信號,現代也通用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前,曾出現兩個重要訊號,其中一個臺灣目前也看得到。   泡沫經濟使日本停滯20年,這個政府犯了那些錯?臺灣可以避免嗎?   1997年外匯危機後,韓國經濟得到了增長,但失業率和自殺率還是居高不下?     金錢和歷史分開讀,很乾;擺在一起讀,你就能過得很滋潤,   美國股票現在到底能不能買?哪些指標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   又是誰,將主導你錢包的厚薄?讀史唄。   各界推薦     「歷史說書人」團隊/柯睿信   「Freddy Business & Research」版主/Freddy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韓國房市泡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世界微光看更多 http://act.setn.com/worldlight/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文化脈絡與金融資產的跨國比較

為了解決韓國房市泡沫的問題,作者江潁濤 這樣論述:

華人世界的傳統觀念下,房地產一直是一生中必須購買的物品,似乎名下有房才等於人生圓滿,起家厝不可賣及存房產的概念,與西方世界有所差異,但華人地區的房地產價格近十幾年來,房價高漲,尤其台灣地區,薪資倒退十年幾的準水,房價卻年年創下新高,同時呈現高自住率及高空屋率的奇特現象,本文試圖以房地產作為金融資產的代表,研究台灣及美國兩個地區是否會受到華人和非華人的文化的影響,房地產的變動。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台灣地區房地產較集中持有在特定的人口上,且多屋族群佔有一定比例,用於保值或投資的情況較明顯,但在年輕族群上持有率則偏低,顯示可能有房屋市場貧富不均的情況,而美國地區房地產大都還是以自用為居多,而在於擁有

第二間房地產的用途上,除保值及投資外還會附有其他價值如:娛樂為目的。

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為了解決韓國房市泡沫的問題,作者米歇爾.渥克 這樣論述:

Amazon.com商業理財百大暢銷書 路透社、世界經濟論壇董事長、800-CEO-Read一致推薦閱讀   你可能已經很熟悉什麼是「黑天鵝」,但你知道什麼是「灰犀牛」嗎?   灰犀牛是既存的威脅,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舉凡金融危機、氣候變遷、重大政策、破壞性創新科技、個人生活上的小問題等,都可能是最後帶來重大後果或影響的灰犀牛。   當兩噸重的灰犀牛朝你衝過來時,如果你選擇原地站立不動,能夠全身而退嗎?   本書作者米歇爾‧渥克曾被遴選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長期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等知名媒體撰稿,提出重要的趨勢觀察。   在本書,渥克為我

們解釋什麼是灰犀牛。相較於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會發生,而且發生後會帶來重大衝擊的黑天鵝事件,灰犀牛是既存的威脅,但我們卻因為種種因素而選擇毫無作為。   在生活中,各處皆可見到灰犀牛的蹤影,例如:   ◆忽略牙醫的提醒——每天搭配使用牙線、每半年洗牙一次,結果換來必須接受口腔外科手術治療的結果。   ◆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已有許多警訊出現,但投資人仍然樂觀投資房市,結果損失慘重,血本無歸。   無論是企業、政府、產業或個人,都會面臨許多灰犀牛事件,如果毫無防備、毫無作為,下場可能會很慘。渥克在本書提出面對灰犀牛的五階段常見反應,教我們打破迷思、正視問題。章末也有灰犀牛心法,幫助我

們建立正確觀念,日後遇到明顯問題時,才能積極採取行動。   無論是哪種灰犀牛事件,其實都有跡可尋。渥克長年鑽研拉丁美洲經濟,曾在2001年阿根廷債務危機爆發九個月之前,就公開發表警示。本書適合企業及政界各階層的領導人閱讀,有大量實際案例,說明辨識常見且破壞性強的危機的重要性,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並減少損失,甚至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創造機會。 好評推薦   比黑天鵝更重要的是灰犀牛,也就是極有可能發生、我們卻往往沒能加以應對的高衝擊性事件。針對如何起而行動、創造競爭優勢,這本書提供了一些簡單的訣竅。──保羅.波曼(Paul Polman),聯合利華執行長   渥克的見解十分正確,我們往往能

夠預料到危機來臨:氣候變遷、恐怖主義、金融危機,卻沒能採取行動,而這本重要的書說明了個中原因。在各種挑戰無可避免愈來愈嚴苛的時代,本書對所有公私部門組織的領導人來說,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渥克對當今社會面臨的各種有待解決、卻經常遭到忽略的挑戰,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評估工具。公務體系若能積極辨識出已在外頭出沒的各種灰犀牛,而不是坐待下一場可預期的危機發生,將能更有效率地為人民服務。──麥斯.貝澤曼(Max Bazerman),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覺察力》作者   要是黑天鵝令人感到無助,灰犀牛則讓

我們知道,我們是有能力應變的。在這本獨創性十足的書中,渥克提醒我們,意識到逼近的情勢、應且好好決定如何即時應變,有多麼重要。──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作者 作者簡介 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2007年古根漢獎得主。曾任紐約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主席、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研究副主席、《國際金融評論》(International Financing Review)拉丁美洲事務

處主任,並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等著名媒體撰稿。現居波士頓。      作者網站:wucker.com   原文書網站:www.thegrayrhino.com 譯者簡介 廖月娟   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謝謝你遲到了》、《釣愚》、《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文明的代價》、《凝視死亡》、《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序  明顯的危機,也是機會 第

1章 灰犀牛來了 第2章 預測的問題 第3章 否認: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灰犀牛? 第4章 不作為:為什麼看到犀牛還不快跑? 第5章 診斷:正確與錯誤的解決之道 第6章 恐慌:犀牛發動攻勢了! 第7章 行動:當頭棒喝之效 第8章 被犀牛踩踏之後: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第9章 地平線上的灰犀牛:前瞻思維 第10章 結論:如何才不會被犀牛踩死 致謝 注解 參考書目 序 明顯的危機,也是機會   2001年3月,我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隨即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很多商家門口掛著「停止營業」的牌子;計程車司機一再用聳動的語言描述國內經濟困頓;阿根廷國內一本重要雜誌封面是戴著食人魔漢尼拔面具的財政部長,讓人

聯想到電影「沉默的羔羊」。封面上寫著:「難道他非得把國家吃下去,才能救亡圖存?」   如果你看過阿根廷的經濟數據,就知道這個國家完了:外債高築、美元出走、外匯存底不斷探底,金融重組也無濟於事。由於阿根廷實行本國貨幣批索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難以靠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投資人紛紛拋售阿根廷國債,儘管價格下跌,還能拿回八成。但是你不必看數字,也能得到這樣的結論。   我是鑽研拉丁美洲經濟的財經記者。幾週後,我寫了一篇專文,提議讓阿根廷減債30%,以免阿根廷無力還債,債權人將蒙受更大損失。很多令人尊崇的學者和華爾街金融從業員都讀了這篇文章。隨後,有幾位華爾街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贊同我的提議,只是他

們不敢公開說出來,怕被炒魷魚。此時,交易員提到阿根廷的債務違約已不是用「假如」,而是「何時」。但是沒有一個交易員敢勸告客戶壯士斷腕。九個月後,噩夢成真。阿根廷批索狂貶,不願放棄30%債權的銀行,最後賠了70%。   2011年韓國的全球人力論壇以人力資源的挑戰為焦點,請我參加他們11月在首爾舉辦的會議,討論世界是否將面臨新的經濟危機。我告訴他們,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世界還沒恢復,爛攤子仍待收拾。不只是希臘,歐洲還有許多國家面臨財政和貿易失衡的問題,歐元區可能解體,拖累全球經濟。從美國人的觀點來看,歐洲領導人似乎在危機中踟躕,沒能狠下決定,一舉脫困。因此,我在論壇中提到,就全球經濟的重大

問題,我們不免左右為難,難以抉擇:如成長或撙節、長期或短期、財政或貨幣操控、消費或投資、廉價勞工和人力資本、生產貨物或知識。但無論如何,我們仍需做出決定。   希臘政府與私人債權人完成換債之後,阿根廷和希臘的對比讓我開始思索以下問題:這兩者差異何在?希臘和私人債權人的協議是不是所謂的「及時一針」,免得希臘垮了,危及全歐洲?是這些問題埋下了本書的種子。儘管希臘和銀行及避險基金達成協議,得以喘一口氣,依然積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巨款。這些「官方債權人」就是各國政府,用的還是納稅人的錢(尤其是德國),可不像私人債權人那樣好商量。希臘如不力行改革,國際債權人將拒絕紓困。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

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剛好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前夕出版《黑天鵝效應》一書,金融市場和政策圈裡有很多人因此注意到黑天鵝或肥尾效應(即稀有事件造成的極端行情)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稀有。然而,分析師和計劃者並沒有專注在明顯、危險而發生率高的事件。在我看來,黑天鵝的後面似乎還有許多很可能會發生的危機,只是常被人忽略。   於是,我開始尋找灰犀牛的案例,發現過去有很多重大危機在事發之初已有明顯的威脅,只是被人忽視,而當今最大的挑戰同樣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這些危險卻被忽略的證據,比比皆是,如氣候變遷、金融危機、全球政策、重塑整個產業的破壞性創新科技(包括數位科技對媒體

的影響、很多工作、公司因此消失,但同時也孕育出新一代的億萬富翁)以及對個人生活產生重大衝擊的問題等。我們不知有多少次錯過因應威脅的時機:卡崔娜颶風、2008年金融危機、2007年明尼蘇達大橋崩塌、網路駭客、森林大火、水資源短缺等災難。   我為了本書蒐集資料之時,發現很多明顯的危機也是機會。如果意識到威脅時,擬定策略來因應,往往能獲利。例如很多投資人就利用市場翻轉或大家恐慌的時候迅速致富。在破壞性的創新科技出現時,傳統產業往往受到重大威脅,也有人趁勢而起。有時,重新想像如何因應則會開啟我們的想像力。2014年,全球氣候經濟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Econom

y and Climate)估計,在未來的十五年,由於都市熟齡居民愈來愈多,總計必須花費90兆美元進行城市老舊基礎建設的維護、更新與擴充。該委員會提議,各個城市還必須利用這筆錢,以新科技來增進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公司收益、刺激經濟成長。如此一來,光是在美國,一年就可節省將近4,000億美元。   死亡陷阱   2014年1月,一個下雨的週六,我寫稿累了,正在看推特。突然間,推文此起彼落,說警察出現在我住的公寓附近。街區封鎖,警車、救護車急駛至現場。原來是死亡車禍。9歲大的庫柏.史塔克(Cooper Stock)和父親在家門前的斑馬線等待通行,綠燈亮了,才一起過馬路。沒想到一部計程車衝過

來,撞上這對父子。受了傷的父親,眼睜睜看著兒子在輪下斷氣。   不到一個小時前,兩條街外的一部遊覽車,撞上了74歲的艾力克斯.希爾(Alex Shear)。希爾是知名的美國文物收藏家,被譽為「美國夢的吹笛手」。據說當時希爾闖紅燈,遊覽車司機因視線死角並沒有發現,他被拖行了一段距離,乘客尖叫,司機才停下來。   幾天後,26歲的醫學生莎曼莎.李(Samantha Lee)在百老匯大街和96街交會口穿越馬路時,被救護車撞飛橫躺在馬路上,接著又被疾駛而來的車子輾斃。新聞起先報導,她利用穿越分隔島過馬路,後來監視錄影帶顯示,她走的是行人穿越道。   以衝擊性而言,也許死亡車禍和本書提到的許多重大

危機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就死者家屬受到的影響來說,等於是世界末日。從個人遭遇的不幸來看灰犀牛,可幫助我們了解人性和政府的缺點會造成何種悲慘的結果。   上述三個行人的喪生凸顯這樣的問題早就存在卻遭忽視:交通設計不良,甚至交流道出口就在中學附近,而且撞死行人的司機只是受到輕微的告誡(以撞死庫柏的計程車司機來說,只是以「未禮讓行人」的罪名被傳喚)。直到發生這一連串怵目驚心的車禍,市政府官員才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連串悲劇發生之後,當局的做法令人震驚,包括嚴加取締不守交通規則的行人。一名84歲的華人老翁,疑似因為闖紅燈又言語不通,與攔截開罰的警察發生拉扯,被警方打到頭破血流。自1月至2月中旬

,被開罰單的行人增加了八倍,而被開單的駕駛人反而減少。   2014年2月,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根據瑞典的零願景模式(零交通死亡事故)提出了一份42頁的計畫書,希望不再有行人或駕駛喪生。他誓言將嚴格執法,取締違規駕駛。   只是,在他發表這份計畫書的兩天後,記者捕捉到他開車超速的畫面。過了幾天,《紐約郵報》的攝影記者又逮到他過馬路時不守交通規則。這顯示積習難改,就算才剛經歷危機,也很容易忘記。   如果我們拙於辨識威脅,反應不及,該怎麼辦?萬一我們不能改變呢?雖然改變自我不是件易事,我們仍可從了解人性下手。洞悉人性的弱點,我們才知道如何決定,進而拿出行動。近年來

,行為經濟學家研究了許多企業、組織、社群和政府,告訴我們該如何辨識顯而易見的威脅並及時回應。   《灰犀牛》就像一張地圖,讓你了解我們何以無法避開危險,陷入險境。你也可藉由這張地圖的指引,知道如何避免危機,減少損失,進而創造機會。   躲避灰犀牛有幾層意義。除了指面對威脅,把危機化為轉機,也代表避免傷害,把傷害減到最小。及時行動往往可化險為夷,至少可避免危機惡化。即使傷害已經造成,暫時無法回到正常狀態,如果能阻止更多的災禍,也是一大進步。保持現狀,不思求變,往往是死路一條。 第1章 灰犀牛來了 灰犀牛是很可能出現、衝擊力極大的威脅:就像一頭兩噸重、朝向我們衝過來的犀牛,我們不可能看不見

。你會想,這龐然大物應該會讓我們繃緊神經、緊盯著牠。其實,恰恰相反。我們常常一再疏忽了顯而易見而且必然會發生的重大災難。所有掌權者,如企業或組織的執行長,竟然也和我們所有的人一樣,面對突然衝來的灰犀牛和危機,也是呆若木雞。面臨這樣的威脅,他們竟然不堪一擊,無法及時掌握問題,做出回應。 犀牛若是已朝著你的方向衝去,什麼都不做絕對是下下策。但這確實是常見的悲劇。危險很少來自完全的意外。先前,我們已有很多機會可以預防、可以注意警示,想辦法因應,只是我們都錯過了。在威脅當下,人往往難以動彈。有時,我們就是否認問題就在眼前,覺得什麼都不必做。更糟的是,在市場泡沫即將破滅的前夕,我們的所作所為反而是危險的

。想想那些颶風來前不肯撤離的人家、戒不了菸的老菸槍、就算手被剁掉還是要賭的賭鬼等。 今日世界面臨的很多重大問題都是灰犀牛。以氣候變遷為例,科學家已明白表示,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50ppm對地球不利,但現在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400ppm。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減碳上的努力似乎緩不濟急。海平面的上升不斷帶來極端的天氣和天災:紐約接連在2011年和2012年遭到艾琳和珊迪颶風的侵襲,這兩個颶風都是所謂「百年一遇的風暴」。2013年襲擊菲律賓的海燕颱風更創下史上登陸最強風暴的紀錄。光是在2013年,氣候異常的重大天災共有四十一起,每一次災難發生帶來的損失都超過10億美元。 在英文中,一群犀牛的群是用

「crash」這個字眼。此字原指「衝撞」,因此這個單位詞很妙。上面描述的每一種威脅都有強大的破壞力,不可小覷。所有的威脅相加,就是破天荒的災難了。要區分輕重緩急很不容易。然而在日常的壓力下,就算是小小的問題,我們也可能應付不來,更別提更複雜、艱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