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同義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頓時同義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IMONWINCHESTER寫的 精確的力量:從工業革命到奈米科技,追求完美的人類改變了世界 和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的 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頓時同義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精確的力量:從工業革命到奈米科技,追求完美的人類改變了世界

為了解決頓時同義詞的問題,作者SIMONWINCHESTER 這樣論述:

  如何測量世界的深度,唯有精密、準確的力量,開啟人類的長和寬!   少了它,這世界就不會有鐘錶、汽車、鏡頭、槍、電腦、大數據!   從美國、西歐橫跨亞洲全球,從工業時代到數位時代,全靠人類最偉大的技術發明成就──精密!   但是,追求極致完美主義,人類是否會忽略了這世界真實的模樣?精密和自然可以共存嗎?   《紐約時報》暢銷書《不平靜的太平洋》作者、電影《牛津解密》原著作者賽門‧溫契斯特匠心力作,揭開人類科學與工業史上最神奇、複雜的發展歷程   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專文導讀   精密,翻轉了現代人類世界的面貌   缺乏精密,你我的生活將截然不同   「精密度」(p

recision)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卻很少靜下心來思考它。精密度的概念源於18世紀末,約在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時期,由五個原本互不相識的英格蘭人所創想。當時湯瑪斯‧傑佛遜認為精密度有其絕對必要性,在他的鼓動之下,這個想法越過大西洋,輸出到剛成立的美國,傳到康乃迪克州和維吉尼亞州的磨坊和兵工廠,使美國逐步成為製造大國,接著再傳遍世界各地的工廠和實驗室。在工業革命初期,人們建立了測量標準,進而打造出工具機,亦即製造機器的機器。爾後,精密工具和方法被用來生產槍枝、玻璃、鏡子、鏡頭和照相機,但最終讓位給更先進的技術,包括基因剪接(gene splicing)、微晶片(microch

ip)和強子對撞機(Hadron Collider)。   「精密度」的思考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捩點,如果不留意精密度,製造業便不會崛起。在其助長之下,現代生活標準近乎奇蹟似地遍及整個世界。它造就量產、電子學、電腦晶片、太空旅行、現代機械、戰爭的革命性發展,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   賽門‧溫契斯特將帶領讀者回到工業時代初期,從北威爾斯的鑄造廠和曼徹斯特的工廠,到迪爾伯恩的生產線,以及美國太空總署的實驗室,穿越近二百五十年的歷史,足跡遍及整個世界。接著,順著時光逐步推移,論及目前全球各地(從美洲到西歐和亞洲)的尖端科技發展,以及成就現代生活的所有機械、工業、工程和電子產品的複雜標準。   

《精確的力量》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精密度為何重要?我們使用哪些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精密度?誰催生並提高了精密度?我們在許多層面追求「超精密度」,是否因此蒙蔽了雙眼而無視其他具備同等價值的美好,好比古老工藝、藝術和高雅文化?我們是否忽略了真實反映世界、而非體現我們理想世界的事物?精密物件能與自然和諧共存嗎?本書精彩呈現近代精密工業發展史,作者不僅對過往表達敬意,也對未來提出警告,值得深思。 專文推薦   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 好評推薦   一場精彩的科普之旅,處處展現科技奇觀……讀者必定會喜歡這趟旅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溫契斯特擔任過記者

,後來轉行寫作,筆耕不輟。他研究時仔細嚴謹,是一位天主教徒思想家。──詹姆斯‧格萊克(James Gleick),《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作者博學多聞,夙負盛名,專門研究非比尋常卻引人入勝的主題與人物。本書是他生花妙筆下的另一本極品。──《書單雜誌》(Booklist)   這是溫契斯特最新的科普書籍,內容風趣幽默且啟發人心。──《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活潑生動,富有價值……故事情節非比尋常,讀之令人振奮。──《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溫契斯特以熱情的筆調娓娓道來

,內容鉅細靡遺,人事時地物精彩纷呈,躍然紙上。──《紐約新聞報書評》(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

為了解決頓時同義詞的問題,作者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 這樣論述:

生命中的一切難題、一切苦難,都來自於你的心。 當我們不再向外追尋索求,而是向內探究, 真相會解放我們,讓我們從一切執著中解脫。   享譽國際的心靈大師拜倫.凱蒂,自一九八六年覺醒於真相以來,幫助上百萬人與他們的人生難題和解。許多人稱凱蒂是一位真正的開悟者,擁有一顆「佛心」,無論發生什麼都能看見生命的喜悅。但是凱蒂教導我們,她所做的,只是對每一個想法做「覺醒功課」(The Work)。   「透過『覺醒功課』,我們便能在平靜中看見心的本質;一旦了解心的本質,痛苦便無法存在。」凱蒂說,「悲傷、憤怒、怨恨,都是相信我們那些惱人念頭產生的後果。質疑這些想法,它們就會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覺醒功課」是凱蒂帶給我們最深刻的禮物,它以單純的四句提問及反轉所組成,只要一張紙、一枝筆和一顆開放的心,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探查到真相;而心的開悟,正是佛陀在《金剛經》中一再訴說的東西。   繼《道德經》之後,凱蒂與知名翻譯家史蒂芬.米切爾拾起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並藉由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深入談論生命最終極的課題──生與死、得與失、自我與他人、身分認同,以及心的真相。   我們可以從對談間發現,凱蒂的世界不受世俗的定義所束縛,她的生活裡沒有定義,每一刻都充滿寧靜與喜樂,自在地活出她那無所住之心,並持續將這份清明傳遞給所有人。      如何擁有一顆佛之心?如何才能不執著、不迷惘

?   「任何從心中生起的念頭,心都應該與它保持獨立。如果心依賴任何事物,它便無可靠的安居之處了。」   「當你靜坐冥思,看見真正存在的事物,排除每一件記憶中或期望的事物時,佛心將昭然若揭,你也將清醒過來,一如尚未出生的時候。」     讓覺醒功課成為每天早餐的主菜,它會為你帶來完美的一天   「覺醒功課能提供你一個深入智慧的入口,一個挖掘答案的方式,讓你能覺醒而認識自己的真實本性,直到你領悟一切痛苦的原因與終結痛苦的方法。。」   「覺醒功課能讓你接觸到本已存在於你內在的智慧,提供你一個機會去親自了悟真相。真相不來也不去,它總是在此,永遠能為開放的心所得。」 好評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賴佩霞/作家、心靈講師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羅卓仁謙   Natalie Wen張嘉蘭/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   拜倫.凱蒂的著作為我們這星球帶來極大的祝福。──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作者   拜倫.凱蒂比我認識的任何一位靈性老師都還要徹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動、鬆綁了我的心。凱蒂在她這本最新著作裡,給予我們一個珍貴的禮物,讓我們能窺探在世間真正安適自在、放鬆自處之

人的心,也就是她自己的心。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任何一位像我一樣的人,換句話說,給任何一位覺得自己的心好似自家附近那塊危險地區的人。本書能幫助你學習如何感覺更安全、更舒服地在夜晚獨自漫步在那個地區,無論心中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都沒有關係。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受用的。──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古老靈性師父的話語,透過現代靈性師父的話語獲得闡明,告訴我們沒有痛苦的世界是可能的,這些話語能帶領每一位讀者的心回家,回歸至非凡、獨一無二且無限珍貴的真實自我。──瑪莎.貝克(Martha Beck),《找到自己的北極星》(Finding You

r Own North Star)作者   這是一部行文優美的精彩作品,直指我們內在的智慧,亦即那常存於我們開放心靈與寂靜心念之中的究竟寶藏,它精確地告訴我們如何獲取這份智慧。本書字裡行間字字珠璣的智慧洞見閃耀著光芒,卻如一座燈塔般常存不變。──保羅.霍肯(Paul Hawken),《看不見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願意跳脫一己模式,這本書就能成為一道深入你本來面目與無限潛能的大門。深入,再深入,然後常駐。安適自在的感覺是有感染力的。──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療癒力》作者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Byron Katie)   心靈工具「覺醒功課」創始人。

四十三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種場合向廣大群眾傳授「覺醒功課」,包括免費的公開活動、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密集課程、「覺醒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轉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轉念,佛心自在》四本暢銷書作者。最新著作《沒人喜歡我,這是真的嗎?》(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將由

一中心出版。官網請見: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譯者簡介 蔡孟璇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並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有《能量醫療》、《心靈能量》、《奧修心的十四堂課》、《空性之舞》、《釋放更自在的自己》、《真正的靜心

》、《告別娑婆3》、《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以及一中心出版的《天使帶我回家》等二十餘部作品。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 各方推薦 序言 關於探究 關於《金剛經》 關於本書的《金剛經》版本 1 宇宙開的玩笑 2 對一粒沙鞠躬 3 光明時刻 4 施即是受 覺醒功課實作:大衛不向我打招呼 5 日常諸佛 6 心是一切,心是善的 7 平凡中自在 8 究竟的慷慨大度 9 愛的自動回歸 10 活在探究中 11 批評的禮物 12 教一隻貓學狗叫 覺醒功課實作:母親攻擊我 13 超越名稱的世界 14 沒有任何東西屬於我們 15 回家     16 每件事都是

為你發生,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 17 不分裂的生命 18 自由就是不相信你的想法 覺醒功課實作:蘇菲亞不聽話 19 不可思議的財富 20 完美的身體 21 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22 撿垃圾 23 感謝沒有原因 24 一切痛苦的根源 覺醒功課實作:丹尼爾沒有信守承諾 25 平等智慧 26 屋子裡的佛 27 想法之間的空隙 28 「去刷牙!」 29 成為透明的 30 完全和善的世界 覺醒功課實作:葛蘭又喝酒了 31 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 32 愛上這個夢 附錄:如何進行覺醒功課   序   這是一本關於慷慨大度(generosity)的書。我們要怎樣才能不只是偶爾慷慨大度,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每一刻都擁有慷慨大度的心境?這聽起來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但若不是呢?本書會告訴你具體做法。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顆開放的心,一顆願意去質疑心中生起任何惱人想法的心。當我們了解一切煩惱思緒背後那個真正的自己,就會發現一種持續且不費力的慷慨大度,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拜倫.凱蒂.米切爾(大家都叫她凱蒂)的話語發自深刻的了悟。她稱為「覺醒功課」(The Work)的自我探究方法,是一種增進版的正念。我們在做覺醒功課時,不只要對自己的惱人想法保持警覺(惱人想法即是造成世上所有憤怒、悲傷與挫折的東西),還要質疑它們,透過質疑的過程讓那些想法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凱蒂說,「偉大的靈性文獻

描述了『是什麼』──自由的含義是什麼,而覺醒功課談的是『怎麼做』。它精確告訴你如何辨識、質疑任何阻礙你獲得那種自由的想法。它給予你進入覺醒之心的一道直接入口。」這本書能讓你透過一位覺醒於真相者的眼睛來看世界,讓你看見光明的時刻,看見沒有分裂、心靈洋溢著愛的恩寵狀態。   ◇◇◆◇◇◆◇◇◆◇◇◆◇◇◆◇◇◆◇◇   對於尚未聽說過拜倫.凱蒂的讀者,以下是她的背景說明。凱蒂原本過著一個平凡的美式生活,擁有兩段婚姻、三個孩子和一份成功的事業,卻像墜落漩渦似的陷入一段長達十年的憂鬱期,一個懼怕陌生環境、自我憎恨,而且有自殺傾向的絕望境地。她酗酒,她先生還買了幾大桶的冰淇淋和可待因藥丸給她當糖果吃

,結果她的體重飆升至九十公斤。睡覺時,她會在床下放一隻點三五七麥格農左輪手槍,每天她都祈禱自己隔天早上不要醒來;她之所以還沒殺死自己,純粹是仍顧慮到孩子。在這場磨難的最後兩年,她幾乎足不出戶,有時會在自己房間裡一待就是好幾天,甚至無法起身淋浴、刷牙。(「有什麼用呢?」她想,「反正到頭來一切都成空。」)終於,一九八六年的二月,就在她四十三歲那年,她安排自己住進一間專門照顧飲食失調女性的康復之家,也是她的保險公司唯一願意給付的機構。那裡的病患對她心生畏懼,所以工作人員必須將她安置在一間位於閣樓的房間,晚上還在樓梯設置陷阱,因為他們認為她可能會跑下來對他們做出什麼可怕的事。   一天早上,大概在康

復之家住了一個星期後,凱蒂有了一次翻轉人生的體驗。當她躺在地板上時(她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睡在床上),一隻蟑螂爬過她的腳踝,一直爬到了她的腳背上。她睜開眼睛,剎那間所有的憂鬱、恐懼,還有折磨她的種種念頭,竟全部消散一空。「我躺在地板上時,」她說,「我了解到,當我睡著的時候,在蟑螂或腳之前,在任何念頭之前,在任何世界之前,過去存在的,現在存在的是─空無。就在那一瞬間,覺醒功課的那四句提問誕生了。」她沉浸在醉人的喜悅中,那份喜悅持續了數小時,接著又持續了幾天,甚至幾個月、幾年。   回到家之後,總是害怕她突然情緒爆發的孩子們幾乎認不得她了。她的眼神徹底改變。「那藍色變得如此清澈、美麗,」她的女兒羅珊

說,「如果你直視她的眼睛,會看見她像嬰兒一樣純真。她整天都快樂無比,每天都如此,而且似乎洋溢著愛。」她多半時間都安靜無語,會在窗邊的椅子或外面的沙漠裡坐上數小時。她的小兒子羅斯說:「改變發生前,我根本無法直視她的眼睛;改變發生後,則是變成無法不直視她的眼睛。」   凱蒂花了許多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談論她的存在狀態。她沒有任何外在的相關情境來對照這份覺知,她從未讀過靈性書籍,也從未聽過靈性修煉的事。她只有切身經驗能做為指引,而她唯一需要的就是活在她內在的探究。   凱蒂重生的徹底程度,比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

ious Experience)一書中記載的那種轉變經驗更為徹底;事實上,徹底到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當一個人類:如何在時間與空間中活動、如何將現實區隔為名詞與動詞,才能與他人順利溝通、如何假裝過去與未來是真實的等等。而其影響與常見的轉變經驗結果完全相反,亦即它並未引導她去接受一個宗教信念。她的清明並沒有,也無法允許任何一個信念的存在。它將宗教概念與所有其他思想念頭全部燒得精光了。覺醒之後,她持續感受到,或說她就是一份不間斷的愛的存在,那也是她覺醒後的身分。「我覺得我的喜悅若被述說出來,」她說,「那力道彷彿可以把康復之家的屋頂掀開,把整個地球的屋頂掀開。我現在還是有這種感覺。」   頭一年的時候,

她雖然沉浸在莫大的喜悅裡,各種信念與概念依然會繼續從她心中冒出來,但她會透過探究一一處理。她位於加州巴斯托市住家附近幾個街區的地方,有一片綿延的沙漠,她經常獨自進入沙漠探究這些想法。   「每當一個信念出現在我腦海(最大的一個就是:我母親不愛我),它會像一顆原子彈在我體內爆炸。我注意到自己在發抖、緊縮,寧靜在表面上遭到毀滅。那個想法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淚水和身體的逐漸僵硬。在旁觀者眼裡,我似乎全身從頭到腳都受到沮喪和悲傷的侵襲,但事實上,當我在康復之家的地板上醒來時,我一直持續體驗到同樣的清楚、寧靜和喜悅從心中生起,沒有留下任何的『我』,也沒有世界,歡笑就這麼從我口中傾瀉而出。頭腦裡生起的信念總

是會在真理的光芒下褪去、消散。撼動身體的,只是信念的殘餘能量,藉由一個不舒服的感受表現出來。透過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我自動知道這個信念不真實。沒有什麼是真實的。這份覺知在我的體驗裡變成極其愉快的幽默,一種絕妙的狂喜。」   探究過程持續了數年之久,一直到所有的信念與概念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方法在她的經驗實驗室裡接受檢驗,她對清醒的標準非常嚴苛,嚴苛程度更甚於任何頭腦所能構想的最嚴謹科學家。所有可能讓她失去平衡的念頭或心理事件、所有導致她做出有損一己寧靜和喜悅的事,都必須接受嚴格的探究,直到那些想法獲得了解為止。「我是一個只要如是狀態的人,」凱蒂說,「以朋友的身分面對每一個生起的概念,最後成為我的

自由。覺醒功課的起點與終點,都在我內在。覺醒功課為我們揭示,你可以熱愛這一切,這一切如其所是的樣貌,而且它會確切告訴你怎麼做。」這段過程結束之際,也就是在她醒悟之後的第二年,留下的只有清明。   凱蒂從康復之家回來後不久,有位「發光的女士」(lit lady)的消息在巴斯托市傳開來,有些人發現自己受到她這個人和她的自由特質強烈吸引。前來拜訪她的人與日俱增,於是她漸漸相信,如果他們需要什麼,一定不是需要她本人的在場,而是需要一種方法,能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她領悟到的真相。覺醒功課正是她內在甦醒的無言質疑之具體呈現,她已經實際活出它並測試過它了。現在,為了讓其他人便於應用,她將它公式化,以慢動作播放

的方式呈現這個過程。過去三十一年來,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了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從焦慮、挫折、憤怒和哀傷中解脫。   ◇◇◆◇◇◆◇◇◆◇◇◆◇◇◆◇◇◆◇◇   本書是圍繞著《金剛經》而作,《金剛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靈性文獻之一。這部經典是對無我的進一步冥思。無我在一般的用法裡就是慷慨大度的同義詞,意思是「出於利他而非利己的動機而行動」。雖然它字面上的意思是「無自我」,既表示「沒有一個自我」,也表示「領悟到沒有自我這種東西的存在」。你可能會認為第二種意思是個靈性概念,因為試圖除去你的自我似乎如同逃離自己的影子般不可能。但是,在你練習探究或靜心冥思一段時間後,你會明白,其實「自我」才是一個概念,而非

「沒一個自我」。無論你多麼努力,都不可能在現實中找到符合那個名詞的東西。對一顆清明的心而言,既無自我也無他者,誠如這部經典所言,一旦你了解這個真相,「自私」心態會迅速消退。你的自我感在覺知之光的照耀下消融得越多,你會越自然而然地變得慷慨大度。這部經典運用種種變化的說法,試圖讓我們覺悟到這個最核心的真理。   ◇◇◆◇◇◆◇◇◆◇◇◆◇◇◆◇◇◆◇◇   我身為本書共同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凱蒂視為正確的事和廣大聽眾可以明暸的程度中間,找出一個平衡點。這個過程的結果是相對失敗的,不過「失敗」對凱蒂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彙。她在距離我的扶手椅只有一公尺遠的沙發上發電子郵件給我說:「《金剛經》所呼籲的

是一種超越任何可言說之事的覺知。這部經典知道,要呈現這個真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否定任何可言說之事。這個做法很正確,也是慷慨寬宏的。我會說出或寫下我的評論,你再賦予文章結構並整理,然後盡可能讓它們接近我的生活體驗。雖然如此,這些話語仍是謊言。你的工作很艱難,我最親愛的。我是你必須搞定的難搞對象。」   我很享受搞定艱難任務的過程。我在文字上力有未逮之處,凱蒂的話語似乎能跳出來獨當一面;而我若成功表達,那些文句聽起來就像凱蒂私下會說的:清楚、慈愛、有趣、慷慨、聽起來很時髦、帶著一些警世意味。   我在本書收錄了一些凱蒂覺醒於真相後的第一年到現在的故事。這麼做有個缺點,就是必須指稱凱蒂所謂的「那

個女人」,亦即拜倫.凱蒂這個人,她通常會覺得沒理由這麼做。我必須對她展現出自己為之著迷的誠意,用甜言蜜語引誘她透露這些故事。將這些故事收錄在書中有個好處,就是能讓《金剛經》的真理更加鮮活生動、更貼近個人。這些故事可能會讓一些讀者覺得不安,甚至感到害怕,他們可能會認為凱蒂的經驗是一種精神崩潰,可以不予理會。書中有些故事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本質上它們說的都是一個女人透過狂喜的反覆試驗,讓心安頓下來,進入深刻且平衡之清醒狀態的過程。   從一個人的內在來描述深刻自我了悟經驗的文字一向十分罕見,我們只能從古代大師的金句描繪出粗略概念:「當他看見桃樹開花,」據說是如此,或是「當門一甩,將他的腿撞斷那一

瞬間,」「他突然醒悟了。」而關於這位震驚的求道者,他的世界如何粉碎並徹底改變,則沒有任何說明,而且這些經驗的後續狀況如何,也幾乎沒有任何資料。此外,沒有任何事先準備就突然醒悟的情況相當罕見,據我所知,二十世紀只有一個案例,其深度能與凱蒂的例子相提並論,那就是印度聖者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經歷。拉瑪那描述了自己覺醒之後的一些細節,但由於他形同僧人,而且生活在一個肯定且敬重這種經驗的文化內,因此他沒有融合的問題。有人會供應他食物和衣服,其他時間則不去打擾他,這讓他能停留在三摩地(samadhi,或稱禪定、三昧)的狀態。他仍住在自己原住的山區,無需回歸家庭生活或開車,或去

超市購物。(凱蒂說:「『我』也不需要。」)   透過密集靜心或禪修而發生的覺醒經驗通常較為零碎──它是閃現的洞見,能為你帶來莫大鼓舞並清理你的生活到一定程度,之後,當洞見沉澱並轉化你時,你必須再下苦功一段時間。「不是我不喜悅,」成為禪師前的洞山,在內在之眼開竅後對他的師父這麼說,「而是我好像在一堆糞便裡撈到一粒珍珠。」覺醒之後,可能還會有另一個或一連串的洞見閃現,以及更大程度的清明,需要你下更多苦功來清除殘餘的業。這些著實都是非凡的體驗,每一個洞見都是價值不菲的珍珠,你會願意為它拋售一切所有,但這些經驗並非那麼不尋常。如果,發生的是完整的徹悟,會是什麼樣子?透過凱蒂的故事,我們看到了。  

 凱蒂評論此經典的所帶來的利益之一,就是解除了「開悟」這個詞彙的迷思。為何《金剛經》說沒有所謂的「開悟」這件事?為何黃檗禪師說「開悟就是領悟開悟不存在」?透過凱蒂清晰的話語,我們得以發現個中原因。她說:   「最簡單來說,開悟的意思是以更輕鬆愉快的方式去體驗表象世界。舉例來說,如果你相信世界不仁慈,那麼透過探究便可以發現它其實是仁慈的,於是你變得對自己更仁慈、更自由,也不會那麼沮喪跟恐懼了。我在使用『開悟』這個名詞時,不是指一種更崇高的心境,而是一種理解惱人想法的務實可行體驗。例如,我過去曾相信『我母親不愛我』這個想法,質疑它之後,我了解到這是不實的。我追溯相信這個想法的後果(該信念對我的情

緒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看見自己如果沒有這個想法會是什麼樣的人,接著反轉到它的相反面,發現了每一種反轉都成為活生生的真實例證。我對那個想法開悟(有所領悟)了,它從此不再困擾我……了解這一點太重要了。人們以為開悟一定是個神祕的、超驗的經驗,但它不是。它和你自己最苦惱的想法一樣貼近你。若你相信一個和現實爭辯的想法,你會感到困惑。若能質疑它並看見那不是真的,你就對那個想法有所領悟,並從該想法中解脫了。那一刻,你和佛陀一樣自由。接著,下一個惱人的想法來臨,你要不就是相信它,要不就是質疑它。你再次獲得了下一個開悟的機會。生命就是那麼簡單。」   這些故事說的是一個未經準備便體驗到了悟真相的人。她不曾渴

望過,也不曾練習達成過它,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她無法對這種經驗定義、歸類,身邊也沒有人能做到。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她的人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偏執、有廣場恐懼症和自殺傾向的女人,頃刻間變得喜悅而安詳,還得到一個持續根植於該狀態的方法,讓她永遠不會再回到幻相世界。「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會受苦,」凱蒂說,「但是若我不相信它們,就不會受苦,這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千真萬確的。自由就是那麼簡單。我發現受苦只是一種選擇。我發現了自己內在那份永不消失的喜悅,連一秒鐘都不會消失。那份喜悅也永遠存在每個人內在。」   她對自己的前半生沒有任何記憶,卻以令人驚嘆的姿態踏入她的家庭故事。她的先生和子女

突然出現在康復之家的走廊,憑空冒出。「這位高大的陌生人是我先生嗎?這三個年輕人,我不曾謀面的人,是我的孩子?好吧。」前塵往事一筆勾銷,一切重新來過。當時,沒有任何老師或靈性傳統能針對她的經驗提供任何幫助或參考資訊。她必須獨自釐清這一切。她不知道社會規範為何,因此她在街上看見一個陌生人,會走上前去凝視他的眼睛、沉浸在愛裡,或走進別人的屋子,只因她知道萬事萬物都屬於她,而她根本不知道人們會把她當瘋子看。在初次的經驗之後,她從未築起任何防禦的圍牆,但是度過了一段漸進調整的過程,她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熱情,她學會如何說「我」和「你」、「桌子」和「椅子」,儘管她知道這些字眼其實是謊言。   這些故事也說

明了《金剛經》是多麼深刻地洞澈真相。當經典作者說「無我亦無他」時,不是在胡扯敷衍。他的意思不是說一切事物都相互連結而已,而是真的沒有一個做為實體的自我─那個「自我」只不過是個心理構想,如同一切存在於我們外在(或以此例子來說,是我們內在)的表象現實。凱蒂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從一己存在的核心了悟這個真相時,她的所見和感受是什麼樣子。無論這份覺知從外在來看的形相有多麼瘋狂,從內在來看,它的一舉一動卻呈現出完美的和諧。這艘船繼續划呀划,緩緩地順著溪流而下,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沒有作夢者,只有夢(甚至連那個也沒有)。 文/史蒂芬‧米切爾 10活在探究中佛說:「告訴我,須菩提,亙古之前我隨

著燃燈佛修學的時候,我是否達成了任何真理?」須菩提說:「世尊,您隨著燃燈佛修學時,並未達成任何東西。」「我再問你,佛是否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世界?」「沒有,世尊,他沒有。原因如下:一個美好世界並不是美好的,它只是被稱為『美好的』。」「確實,須菩提。以下是核心要義:所有的菩薩都應該培養一個純淨、清明的心,不依賴視覺、聲音、觸覺、味道、氣味,或心中生起的任何念頭。菩薩應當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最深奧的一個章節。它道出了最核心的要義,而且是以無懈可擊的清楚語言表達出來。史蒂芬曾告訴我惠能大師的故事,他就是聽見這個章節的最後一句話,頓時整個心豁然開朗,立刻悟出個中

真諦。我並不訝異,如果你在尋找一句最清楚明白、簡單明瞭的建言來描述如何保持寧靜,這句話很貼切:「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陀談到在一個過去世師從一位古佛修學的事。在那遙遠過去的當下,佛陀說,他獲得開悟時,他其實並未獲得任何東西。他在描述自己這一世的時候,也可能會指出同樣的事:「當我坐在菩提樹下,獲得開悟,我並未獲得任何東西。」我不知道這部經典的作者是否真的相信過去世。我認為他甚至不相信過去的「時刻」。他可能是使用過去世的語言在說明無論是三十一年前、十億年前,或是一個片刻前,都同樣地不真實,因為過去只是現在的一個念頭(現在也是)。佛陀在此想要表達的重點是:即使是一個全心

全意修行、致力於開悟的人,一個專心一致、在千百萬個過去世都將自己奉獻於覺知的人,也不曾獲得任何東西。沒有什麼要獲得的東西不是你已經擁有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全宇宙獲得最高開悟的人擁有,而你自己「現在」沒有的。這太震撼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