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揚 過來 愛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飄揚 過來 愛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莎蒂絲‧艾娃,湯瑪斯‧史敦吉寫的 寬宥之南:開普敦天空下,一趟責任與原諒的和解之旅 和伊莉莎白.萊瑟的 破碎重生:困境如何幫助我們成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方智所出版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政治研究所 李亞明所指導 許子浩的 中共建政後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之研究―以共軍「典型」運用為例 (2013),提出飄揚 過來 愛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共軍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設、典型、軍隊現代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飄揚 過來 愛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寬宥之南:開普敦天空下,一趟責任與原諒的和解之旅

為了解決飄揚 過來 愛你的問題,作者莎蒂絲‧艾娃,湯瑪斯‧史敦吉 這樣論述:

第一本受害者與加害者合寫的書, 讓那些不該我們負的重擔卸下吧!   ★最震撼人心的TED演講,點閱率三天內即突破300萬人次,已累計3000萬人次 ★ABC、BBC、CBS、紐約時報、英國衛報、赫芬頓郵報等重量級國際媒體關注報導     無論他值不值得我原諒,我都值得還給自己平靜的人生。──莎蒂絲‧艾娃     莎蒂絲在十六歲時與來自澳洲的交換生湯瑪斯陷入熱戀,沒想到就在一起出席聖誕舞會後,湯瑪斯在回程強暴了因酒醉無法動彈的莎蒂絲。     事情發生後沒幾天,兩人便分手,往後九年都未曾連繫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那是場「強暴」。     莎蒂絲曾

經以為,對於「那一晚」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遺忘,於是她選擇隱忍悲痛,靠著憤怒所換來的勇氣與生活對抗,意圖證明自己「沒問題」。     直到所有的情緒在九年後潰堤,她才驚覺,創傷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癒合,逃避反倒讓內在的自我更加支離破碎。     為了徹底尋回自己應得的平靜,以及拯救當年那個痛苦無助的少女,莎蒂絲鼓起勇氣,一字一句打出殘酷的真相,並將這封信,寄給把她困在牢籠中多年的男子……     湯瑪斯有著人人稱羨的生活,一份理想的工作、愛他的家人和朋友,他甚至還擔任社工,輔導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但潛藏在美好表象之下的,是滿滿的悔恨、羞愧和自責。     「那一晚」在他的內心啃噬出

巨大空洞,他選擇依賴酒精、不斷搬遷與旅行來試圖遺忘。然而黑暗的沉重記憶,早已剝奪了他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直到那封信擊垮了湯瑪斯長久以來的自我欺瞞,真相迎面襲來,不容他繼續忽視……     兩人以此為契機,持續通信八年,最終,身處地球兩端的莎蒂絲與湯瑪斯選擇在南非開普敦碰面,希望能在一周內,面對面地為這段過往畫下句點。     一場暴力傷害的,絕對是兩個人的人生!不堪的回憶猶如鎖鏈,讓他們寸步難行。而解脫的那把鑰匙兩人各持一半,於是這一次,他們決心一起直視陰影,重拾向前邁進的勇氣。 名人推薦   吳姿瑩(現代婦女基金會公益行銷部主任)、呂秋遠(律師)、林立青(作家)、林靜如(律師娘)

、柚子甜(作家)、馬欣(作家)、張亦絢(作家)、御姐愛(作家)、許皓宜(諮商心理學博士)、陳潔皓(《不再沉默》作者)、黃惠偵(導演)、盧郁佳(作家)──感動推薦   遺忘從來不是解方。和解、原諒、放下的復元之路,需要你的理解與陪伴。──吳姿瑩/現代婦女基金會(公益行銷部)主任   如果讀者對於約會性暴力、被害者在性暴力的陰影下如何重建,以及加害人如何面對不堪的過去有進一步的認識,應該可以透過閱讀本書,有將心比心的體會。──呂秋遠/律師   尋求和解,並非是為了原諒過錯,而是為了找出到彼此沒被滿足的需求,用一個能讓彼此繼續走下去的方法,重新出發。「寬」、「恕」,應是「如」你「心」所求,看到

更「寬」廣的道路。──林靜如/律師娘   如果沒有莎蒂絲,我們沒有機會看到「受害者」的原諒可以走得多深,更沒有機會一窺「加害者」的內心世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們甚至不認為,一個強暴加害者的內心世界也值得被理解。──柚子甜/作家、心靈工作者   這本書揭露了一個險象環生的過程,許多堅持可說讀來驚心動魄。目前來說,我們還沒建立整套充份維護性侵倖存者的制度與文化,在這個奮鬥的過程裡,身先士卒的《寬宥之南》,容或有未臻完美處,仍是令人不忍錯過的珍罕作品。──張亦絢/作家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以無比的勇氣共同對一起強暴事件做出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回顧與陳述,於是我們才知道,在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復仇之

外,原來有一種更強大、正面的力量,叫做寬恕。──御姐愛/作家   與痛苦和解是漫漫長路,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選擇、適合的方法和期待的目標。《寬宥之南》是一個獨特的故事,讓我們理解在親密關係中性暴力所帶來的痛苦,並開啓大衆對性侵議題更多面向的理解與對話。──陳潔皓/《不再沉默》作者   我們每個人身上有過的傷痕雖不盡相同,但能徹底復原的方式卻很可能只有一種。我們必須直視那傷,直到終於明白傷口真正的根源在何處。讀過兩位作者的這段旅程,讓人不禁會期待,當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說出自己所經歷的,我們也許就真的有機會去破除長久以來關於性別暴力、關於性侵的種種迷思與錯誤心態。──黃惠偵/導演   受害者與加

害者能合作探索,樂觀得不像真的。然而,這不可能的奇蹟,就是家人朋友與社會系統長期支持她的正常結果。台灣受害者受困永無療癒之日,正因為社會把隱形壓迫當成正常,直到這本書揭露我們並不正常。但願我們把握本書作為社會轉型的契機。──盧郁佳/作家  

中共建政後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之研究―以共軍「典型」運用為例

為了解決飄揚 過來 愛你的問題,作者許子浩 這樣論述:

中共為確保由始至終一貫強調的「黨指揮槍」與「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等根本原則與地位,歷來均極其重視政治工作,並藉由在軍隊中發展、建立共產黨的黨(團)組織,進行思想、政治上的宣傳與教育,以利組織並掌控軍隊,進而推動國防與軍隊的各項建設。另一方面,中共提出的「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不僅是共軍政治工作最本質的部分;同時在共軍內部的各級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中,又以幹部作風及能力培養,作為共軍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內容;並且透過「思想」、「政治」、「組織」等建設,併列為現階段共軍政治工作「三個確保」的重要指標,要求共軍必須置於各項工作及建設的首要位置。回顧中共革命建政以來迄今,長期透過「典型」運用,有效發揮了政

治性的作用,達到動員群眾與凝聚民心的目的。建政後更以樹立與宣傳英雄模範等「典型」人物(或單位)的事蹟及經驗,作為中共「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藉由教育、激勵、引導等各種形式與方法,促使共軍官兵主動投身到「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規劃進程當中。本研究主要從語藝傳播的觀點,剖析中共建政後,自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四個主政領導時期,就共軍「典型」運用所根據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重點要求,對中共「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在「思想」、「政治」、「組織」等建設方面的影響與作用;並試圖從歷史脈絡中探尋規律,以憶測習近平時期,共軍「典型」的塑造類型與宣傳趨勢。

破碎重生:困境如何幫助我們成長

為了解決飄揚 過來 愛你的問題,作者伊莉莎白.萊瑟 這樣論述:

當緊縮在花苞裡終究比綻放更痛苦,時機就成熟了……   *亞馬遜書店心靈成長類長銷書   人生的困境可以是猛烈的恩典,  當生命把你不想要的事物帶到你面前,或奪去你最珍視的寶貝時,  你是否有破碎重生的勇氣?   大多數人都抗拒改變、害怕未知,但如果願意跳入痛苦、進入火焰中,而不是縮在花苞裡,抗拒任何改變,痛苦就會讓我們破碎,然後重生——這個從碎片或灰燼中找到燦爛輝煌的真實自我的旅程,作者稱之為「鳳凰過程」。   作者在本書中以優美流暢的文筆敘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她自己和別人浴火重生的鳳凰過程)、深刻的洞見及實用的指引,幫助我們在面臨困境——例如生病、離婚、失去工作、失去摯愛——時做出選擇:是要

被困難打敗,還是要走一趟「鳳凰過程」,從碎片中重生,進而轉變?   書中所有的故事都有個相同的結論:困境能夠打破我們,幫助我們重生為最佳狀態。我們都希望生命是平穩順遂的,然而正是在人生的風浪顛簸中,我們才能重新定義自己,並且選擇是要緊縮在花苞中,以安全模式運作自己的人生,還是願意破繭而出,享受綻放之後的美麗。   如果你對綻放的渴望大過對於改變的恐懼,希望本書可以給你破碎重生的勇氣與祝福;如果你正在麻木的生活中尋找一份感動,希望書中這許多踏上鳳凰過程的動人故事,可以打動你的心。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萊瑟(Elizabeth Lesser)   歐普拉心靈系列節目常駐主持人,以及美國最知名靈性機

構奧米茄學院的共同創始人。每年平均有兩萬人來這個機構參加研討會及工作坊。   萊瑟擔任過助產士,畢業於紐約市的巴納德學院及舊金山州立大學。她有三個已成年的兒子,目前跟丈夫住在紐約州的哈德遜谷。 譯者簡介 巫土   翻譯界的一個小丑。 〈推薦序〉一個英雄的鳳凰之旅  張德芬 〈前言〉綻放的時候到了 〈作者導讀〉這趟冒險必不孤獨 〈Part 1〉靈魂的呼喚  愛因斯坦所知道的  但丁所知道的  對我們發生作用的手  公開的祕密——人人都在隱藏陰暗自我  巴士上的小丑——風趣,不裝模作樣  心的勇士——迎向洶湧的內在海洋  敲開痛苦的硬塊  沉睡巨人與陌生天使——傾聽靈魂的呼喚  活著的喜悅——凝

視陰影,才能遇見光明 〈Part 2〉鳳凰過程  包袱裡的靈魂功課  恐怖開始之處,奇蹟發生  猛烈的恩典——幫你奪走小我  可畏的神恩之旅——痛失愛子之前與之後  破碎的心,才是敞開的心——在重傷中清醒  以你扭曲的心愛你扭曲的鄰人 〈Part 3〉巫士情人  離開父親之屋  婚姻的數學  巫士情人  以全生命渴望的吻出現了  十字路口——決定走上真相之路  願赴死以成長  承認錯誤的喜悅 〈Part 4〉為人父母  把對孩子的愛降低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為何不讓小兔子做他想做的事?  孩子活在當下,父母被困在正常中  狂野的陌生小孩與有控制欲的陌生自我  男孩們的轟轟基因  放開孩子,他可以

找尋自己的路  把家的圈子擴大,愛便流了進來 〈Part 5〉生與死  身後拖曳著榮耀的雲朵  無生,無死——平靜而無懼  好好哀傷,在空缺中儲存能量  練習死亡,擺脫奴役  死亡的靜心練習 〈Part 6〉改變之河  享受時間的推移  工作坊天使  信任現實,讀出背後的訊息  安住於變化之中  破碎時刻,靈魂會唱出智慧之歌  神靈之屋 〈附錄〉裝滿練習方法的工具箱  靜心  靜心指南  十步驟的靜心練習  心理療法  導師、治療師與療癒者  祈禱 推薦序一個英雄的鳳凰之旅張德芬   對那些有相同旅程的人來說,本書是最好的安慰和鼓舞,也是一部指南。   什麼旅程呢?就是英雄尋找聖杯的旅程、

鳳凰浴火重生的過程。   我們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永遠隨順如意的,很多時候,我們也真的需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也許是健康出了問題,也許是婚姻出了狀況,也許是事業一蹶不振,也許是心愛的人驟然辭世或生了重病。   源自人生無常的失去和失落,是最讓人覺得情何以堪的。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原文版《Broken Open》時,我就愛不釋手。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流暢,而且除了靈性意義和啟發之外,它本身也可以說是一部優美的文學創作。她引經據典地摘錄了許多大師和詩人的話語,尤其是我最喜愛的波斯靈性詩人魯米的詩作,讓人讀來常常怦然心動。   然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還是作者本人的誠實告白與勇敢面對。她是美國最著名的靈性機構

奧米茄學院的創始人,結婚多年之後,不由自主地受到致命吸引力的牽引,開始了一段婚外戀。她選擇隱瞞,持續與她的巫士情人(Shaman Lover,書中有說明巫士情人的意義為何)交往,最後在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選擇分手。然後,她勇敢地告知她的丈夫,展開一段「要離,不要離」的掙扎過程。   作者如實地記載了她的心路歷程,願意暴露她的陰暗面,並且勇敢地接納。書中也記載很多人的鳳凰過程,與我們分享在面臨不同的困境時,別人是如何走出來的。最後,所有的故事都導出相同的結論:困境能夠打破我們,幫助我們重生為原有的最佳狀態。所以本書的書名就叫《破碎重生》。   我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當緊縮在花苞裡終究比綻放更痛苦

,時機就成熟了。」我們都希望生命是平穩順遂的,然而,正是在人生的風浪顛簸中,我們才能重新定義自己,並且選擇要緊縮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運作自己的人生,還是願意破繭而出,享受綻放之後的美麗。   所有人生的困境,都是我們靈魂的召喚。就像魯米的詩所說的:「破曉的微風有祕密要告訴你,別回去睡。你必須尋求你真正渴望的,別回去睡。人們在兩個世界交接處的門口舉步不定,圓形的門敞開著,別回去睡。」啊,這樣的詩多麼能打動我們的心啊!你要選擇破碎重生還是回去睡?繼續無意識地過機械式的人生,還是願意冒險縱身跳下懸崖,然後發現原來自己是有翅膀、可以飛的?   書中對二十世紀最有名的靈性大師之一拉姆.達斯的描述,對我也

很有啟發。作者說拉姆.達斯是很好的老師,但是在與他工作的過程中,兩人衝突不斷,讓她備感挫折!所以,她認識兩個不同版本的拉姆.達斯。然而,在拉姆.達斯中風之後,她親眼見到一個新的拉姆.達斯誕生,展現出他的靈魂、他的核心、他的真實自我,讓其他兩個拉姆.達斯都退讓開來。   我的感觸是,連如此著名的靈性大師都要經過這樣的谷底經驗,才能真正展現他的自我,我們是否也該無懼地往前,接受人生所有的挑戰?靈性成長不是光靠拜師、磕頭、誦經、修持等行為就可以有所成的,最重要的還是看你在困境當中的表現。當生命把我們不想要的事物帶到我們面前,或是奪去我們不想失去的珍寶時,我們能否有鳳凰重生的勇氣,去浴火赴死而戰?其實

我們要戰的不是困境,而是對困境的排斥與抗拒。願意讓自己的小我死去,願意讓自己的渴望、執著死去,就像歌德的詩說的:「只要還沒經歷過這件事:赴死以成長,你就只是這個黑暗塵世裡,一個不安的訪客。」   本書除了有無數發人深省的優美文句和智慧結晶之外,也兼具相當的實用性。作者提供了難得一見的育兒靈性指南——用她一貫分享而不是說教的方式——同時也談到她對死亡的一些觀點、態度。而在附錄部分,她更以簡單的靜心和祈禱,給了我們修行的最佳工具。   最後,以魯米的詩與大家共勉:「鼓聲飄揚在空中,我的心也隨之飄揚。節奏中有個聲音在說,我知道你累了,但跟我來。就是這條路。」   這是一條引領你回家的路,不要害怕。路

上有很多前人的足跡,他們都回家了,你也可以。 前言綻放的時候到了   幾年前,我到耶路撒冷旅行,在那裡,數世紀的光陰被層層堆積在石塊中,街道則被切成一層一層的,隨性地盤繞、轉彎,分開又連接鄰近地區、市場、清真寺、神殿與教堂。某天早上,在那個破碎的城市裡,我獨自坐在橄欖山腳下一道破舊的牆邊。日子帶著某種決心往前移動,那種決心來自有地方要去、有事情要做的人。宗教朝聖者互相推擠著進入聖城的大門;男男女女都要去工作、去上菜市場;孩子們跑過他們身旁,趕著上學。我卻無處可去。   我在耶路撒冷跟的那個旅行團很早就起床,照著規畫好的路線走了,我留了下來。我已經無法再偽裝成他們冒險行程的一部分——我不是來這裡

造訪聖地,不是來走苦路、在西牆哭泣,也不是來唱誦阿拉的九十九個名字的。不,我來這裡是為了拖延我要做的一個關於家庭生活的決定;我來耶路撒冷,只是因為帶團的朋友很擔心我,擔心到願意幫我出旅費——我則很擔心自己要飛越半個地球,來到一個跟我同樣混亂的城市。現在我人在這裡,但其實我還在紐約的家中,對我正在破碎的婚姻感到害怕與困惑。   漫遊到被牆圍住的老城深處,我來到一條古老的巷子,兩旁排列著販賣宗教工藝品給西方朝聖者的商店。通常我會避開這種店,我覺得做成刺繡的激勵格言或繪上聖母瑪利亞的大咖啡杯,跟跳蚤市場裡看到的絨布貓王畫像沒什麼差別。但我需要幫助,需要啟發——就算是來自一個咖啡杯、一個刺繡枕頭,或是

貓王本人。   一家狹窄昏暗的小店吸引了我,於是我走了進去。地板上有一條波斯地毯湊成的拼布,牆上掛著小幅的畫作,有些是聖人與先知,有些是高山與花朵。這是一家畫廊嗎?或是地毯店?禮品店?我無法分辨。在這個狹長房間的後面,有兩個阿拉伯男人穿著白色長袍,坐在矮桌旁喝茶。其中一位是駝背的老人,另一位——也許是他兒子——看起來很神祕,雙眼閃亮,黑色長髮則如一匹被梳理整齊的馬身上的鬃毛。過了一會兒,兒子放下茶,過來招呼我。他凝視著我,彷彿試圖讀取我心中的祕密(或我皮包的內容),然後以嫻熟的英語說:「來,你會喜歡這幅畫。」他牽著我的手,帶我繞過一堆地毯,來到店的後方,靠近他父親坐的位置。   老人站了起來,

拖著腳步過來迎接我。他將右手放在心上,以傳統伊斯蘭教的方式低頭致意。「你看。」老人指著牆上一幅小畫說道。他碰觸我的手臂,有如一位慈祥的祖父。「看到玫瑰了嗎?」他讓我面對那幅畫,這樣問道。畫框是深色的木頭,畫面上則是一個精緻的玫瑰花苞,閃閃發光的淺色花瓣托住彼此,緊密地擁抱在一起。花的下方有一行題詞:   當緊縮在花苞裡終究比綻放更痛苦,  時機就成熟了。   我讀著那行字,突如其來的淚水刺痛了我的雙眼。那兩個人圍著我,比較像保鏢,而不是店員。我轉過身避開他們,把臉藏在暗處,因為我怕那個老人若再對我展露一絲憐憫,我會在一家陌生人開的店裡崩潰,離家數千哩之遠。   「有什麼問題嗎?」長髮男子問道。

  「沒什麼問題,」我說,「我很好。」   「不,有什麼地方不對勁。」那個人說,「你很痛苦。」   「怎麼說?」我懷疑但好奇地問道。他是想賣我畫的騙子嗎?還是我的心痛有那麼明顯,我的故事有那麼容易看出來?我覺得自己毫無遮掩,彷彿那個長髮男子是靈魂的密探,完全洞悉我的婚姻、我的兩個小孩,以及我丈夫跟我聯手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怎麼說呢?」我又問了一次。我望著那兩個人,他們也望著我,我們無聲地站著,然後長髮男子重複他說過的話:「你很痛苦。你知道為什麼嗎?」   「不知道。為什麼?」我問他,雖然我當然知道。   「因為你害怕。」   「害怕什麼?」   「害怕你自己。」那人把手放在胸前,

輕拍他的心,說道。「你害怕去感受你真正的感覺,害怕去要你真正想要的。你想要什麼?」   「你是指這幅畫?你認為我想要這幅畫?」我問道,突然感到困惑,極度想遠離地毯的氣味,以及長髮男子的咄咄逼人。「我不想買畫。」我邊說邊朝門口走去。那個人跟著我到小店前面,直接站在我面前,抓起我的手,把它放在我胸口。   「我不是指畫,」他親切地說,「我是指畫中透露的訊息。我的意思是,你的心就像那朵花。讓它綻放,你想要的就在你自己的心中等著你。時機到了,願阿拉保佑你。」然後他悄悄地回到黑暗中。我拉開店門,踏進明亮而忙亂的白日之中,穿過蜿蜒的街道,回到我住的旅館。進房之後,雖然是氣溫攝氏三十二度的中午,我還是泡了個

澡。   躺在浴缸裡,那幅畫下方的文字在我心中迴響。不知為何,那個長髮男子看進我的內在,說出了我痛苦的根源。我就像那個玫瑰花苞,緊緊包住自己,害怕打開來。但時機已經到了,就算我的綻放要賭上一切,那個人說得還是沒錯:我該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我丈夫想要的、不是我認為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我父母期望的,也不是社會認定好或壞的。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我該帶著生命所有的危險與承諾,大膽地踏入它的豐饒之中。繼續緊縮在花苞裡無異於死亡,綻放的時候到了。 〈前言〉綻放的時候到了幾年前,我到耶路撒冷旅行,在那裡,數世紀的光陰被層層堆積在石塊中,街道則被切成一層一層的,隨性地盤繞、轉彎,分開又連接鄰近地區、

市場、清真寺、神殿與教堂。某天早上,在那個破碎的城市裡,我獨自坐在橄欖山腳下一道破舊的牆邊。日子帶著某種決心往前移動,那種決心來自有地方要去、有事情要做的人。宗教朝聖者互相推擠著進入聖城的大門;男男女女都要去工作、去上菜市場;孩子們跑過他們身旁,趕著上學。我卻無處可去。我在耶路撒冷跟的那個旅行團很早就起床,照著規畫好的路線走了,我留了下來。我已經無法再偽裝成他們冒險行程的一部分——我不是來這裡造訪聖地,不是來走苦路、在西牆哭泣,也不是來唱誦阿拉的九十九個名字的。不,我來這裡是為了拖延我要做的一個關於家庭生活的決定;我來耶路撒冷,只是因為帶團的朋友很擔心我,擔心到願意幫我出旅費——我則很擔心自己

要飛越半個地球,來到一個跟我同樣混亂的城市。現在我人在這裡,但其實我還在紐約的家中,對我正在破碎的婚姻感到害怕與困惑。漫遊到被牆圍住的老城深處,我來到一條古老的巷子,兩旁排列著販賣宗教工藝品給西方朝聖者的商店。通常我會避開這種店,我覺得做成刺繡的激勵格言或繪上聖母瑪利亞的大咖啡杯,跟跳蚤市場裡看到的絨布貓王畫像沒什麼差別。但我需要幫助,需要啟發——就算是來自一個咖啡杯、一個刺繡枕頭,或是貓王本人。一家狹窄昏暗的小店吸引了我,於是我走了進去。地板上有一條波斯地毯湊成的拼布,牆上掛著小幅的畫作,有些是聖人與先知,有些是高山與花朵。這是一家畫廊嗎?或是地毯店?禮品店?我無法分辨。在這個狹長房間的後面

,有兩個阿拉伯男人穿著白色長袍,坐在矮桌旁喝茶。其中一位是駝背的老人,另一位——也許是他兒子——看起來很神祕,雙眼閃亮,黑色長髮則如一匹被梳理整齊的馬身上的鬃毛。過了一會兒,兒子放下茶,過來招呼我。他凝視著我,彷彿試圖讀取我心中的祕密(或我皮包的內容),然後以嫻熟的英語說:「來,你會喜歡這幅畫。」他牽著我的手,帶我繞過一堆地毯,來到店的後方,靠近他父親坐的位置。老人站了起來,拖著腳步過來迎接我。他將右手放在心上,以傳統伊斯蘭教的方式低頭致意。「你看。」老人指著牆上一幅小畫說道。他碰觸我的手臂,有如一位慈祥的祖父。「看到玫瑰了嗎?」他讓我面對那幅畫,這樣問道。畫框是深色的木頭,畫面上則是一個精緻

的玫瑰花苞,閃閃發光的淺色花瓣托住彼此,緊密地擁抱在一起。花的下方有一行題詞:當緊縮在花苞裡終究比綻放更痛苦,時機就成熟了。我讀著那行字,突如其來的淚水刺痛了我的雙眼。那兩個人圍著我,比較像保鏢,而不是店員。我轉過身避開他們,把臉藏在暗處,因為我怕那個老人若再對我展露一絲憐憫,我會在一家陌生人開的店裡崩潰,離家數千哩之遠。「有什麼問題嗎?」長髮男子問道。「沒什麼問題,」我說,「我很好。」「不,有什麼地方不對勁。」那個人說,「你很痛苦。」「怎麼說?」我懷疑但好奇地問道。他是想賣我畫的騙子嗎?還是我的心痛有那麼明顯,我的故事有那麼容易看出來?我覺得自己毫無遮掩,彷彿那個長髮男子是靈魂的密探,完全洞

悉我的婚姻、我的兩個小孩,以及我丈夫跟我聯手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怎麼說呢?」我又問了一次。我望著那兩個人,他們也望著我,我們無聲地站著,然後長髮男子重複他說過的話:「你很痛苦。你知道為什麼嗎?」「不知道。為什麼?」我問他,雖然我當然知道。「因為你害怕。」「害怕什麼?」「害怕你自己。」那人把手放在胸前,輕拍他的心,說道。「你害怕去感受你真正的感覺,害怕去要你真正想要的。你想要什麼?」「你是指這幅畫?你認為我想要這幅畫?」我問道,突然感到困惑,極度想遠離地毯的氣味,以及長髮男子的咄咄逼人。「我不想買畫。」我邊說邊朝門口走去。那個人跟著我到小店前面,直接站在我面前,抓起我的手,把它放在我胸口。

「我不是指畫,」他親切地說,「我是指畫中透露的訊息。我的意思是,你的心就像那朵花。讓它綻放,你想要的就在你自己的心中等著你。時機到了,願阿拉保佑你。」然後他悄悄地回到黑暗中。我拉開店門,踏進明亮而忙亂的白日之中,穿過蜿蜒的街道,回到我住的旅館。進房之後,雖然是氣溫攝氏三十二度的中午,我還是泡了個澡。躺在浴缸裡,那幅畫下方的文字在我心中迴響。不知為何,那個長髮男子看進我的內在,說出了我痛苦的根源。我就像那個玫瑰花苞,緊緊包住自己,害怕打開來。但時機已經到了,就算我的綻放要賭上一切,那個人說得還是沒錯:我該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我丈夫想要的、不是我認為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我父母期望的,也不是

社會認定好或壞的。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我該帶著生命所有的危險與承諾,大膽地踏入它的豐饒之中。繼續緊縮在花苞裡無異於死亡,綻放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