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症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食物中毒症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石晶明寫的 《本草綱目》 食藥養生速查圖典:111種養身食材x877個內外實用方 和生田哲的 圖解病毒‧感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胃腸型食物中毒 - A+醫學百科也說明:症状 體征. 臨床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嘔吐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邦聯文化 和易博士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食品科學系 蔡宗佑所指導 吳坤翰的 逆境處理對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與 O157:H7 型大腸桿菌之影響 (2010),提出食物中毒症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O157:H7 型大腸桿菌、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 BCRC 14016、纇志賀毒素、死亡率、蛋白表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 黃登福所指導 陳南宏的 笛鯛科魚類之毒性分析及其魚種蛋白質電泳技術鑑定方法之探討 (2006),提出因為有 熱帶性海魚毒、蛋白質電泳、珊瑚礁魚類、笛鯛科魚類的重點而找出了 食物中毒症狀的解答。

最後網站這5種常見的細菌就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兇手 - Heho健康則補充:中毒 的症狀從便秘開始、昏睡、倦怠、食慾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失去頭部控制、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此菌有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食物中毒症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本草綱目》 食藥養生速查圖典:111種養身食材x877個內外實用方

為了解決食物中毒症狀的問題,作者石晶明 這樣論述:

揭密古醫學的食物密碼,用千年智慧養現代健康 本書擷取生活中時常接觸的百種食材, 歸納出877則【健康食療方】+【生活妙用方】, 與64種保健祛病食物搭配,讓你看準食物,吃出健康。   《本草綱目》的現代輕養生   食物是維持人類生命的重要物質,吃,更是一日裡少不了的活動。《本草綱目》即有「軒轅氏出,教以烹飪,制為方劑,而後民始得遂養生之道」的記載,由此可看出食物治癒疾病的效用。聰明如你,善加利用食材排憂解難,才是現代人最需要俱備的輕養生之道。   食物的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及古醫書中皆有記載,隨著醫學進步、維生素的發現,食物的營養價值也被充分證實。現在,藉由科學化的分類,可進一步將

食物細分為五穀雜糧類、豆類、蔬菜類、肉類、蛋類、水產類、乳類、水果類。這幾大類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   古代人淋雨、吹風著涼,懂得用生薑紅糖製湯服用,取其祛風驅寒之效,而生薑的殺菌能力,還能製成洗髮水清潔頭皮、去污解油。蔥白煮水能治鼻塞、流鼻涕;橘子皮泡腳可以改善手腳冰冷、蘋果皮煮水除水垢;香菜煮成粥可以治療感冒……,還有更多的食材不止1種以上的功用,發揮使用得當,不僅做為日常裡食用的保健養生之效,還能收其促進日常生活之便利。   本書以科學化的食材分類法分為6個單元,並增加中藥材及調味料兩大類,一舉囊括平時最常接觸、可入口的食材,詳盡闡述其在飲食、營養之外的養生保健用途,以及居家生

活的妙用。讓你可利用食物的四性五味的功效、結合體質、歸經理論,善用食物的藥用價值,自我調整身體健康狀態中的偏盛偏衰,達到養生防病、祛病療疾,將古老的養生智慧融入日常的飲食生活中。

食物中毒症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人們懂得為愛寵即時施救嗎?你知道如何觀察寵物的生命表徵嗎?毛孩打鬥不慎受傷流血,卻不知如何處理或為牠們止血包紮?毛孩不幸誤服有毒食物,你懂得辨識及應付嗎?要全方位守護毛孩,作為稱職又愛鍚寵物的你,就要裝備增值自己。

《動物蘋台》即將舉辦的【毛孩急救術網上講座】動物蘋台FAN享會,請來安信獸醫診所註冊獸醫丁勵民醫生,透過1.5小時的理論講解,讓你掌握緊急症狀、處理急症等專業知識,學習包紮及心肺復蘇法技巧。講座完結後,更設有註冊獸醫問答環節,解答你的急救疑難。不論你是新手或是資深的主人,都能讓你全方位學習寵物急救,學懂急救傍身技。於2月20日前報名,更可以早鳥優惠399元(原價450元)參加活動。機會難逢,家長們請把握機會,立即報名參加。請留意,只限壹會員報名參加。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18/DIBGZLT6ZREY5KQ3JIOHYQNRLY/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寵物急救 #獸醫 #心肺復蘇法 #傷口包紮 #狗中毒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逆境處理對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與 O157:H7 型大腸桿菌之影響

為了解決食物中毒症狀的問題,作者吳坤翰 這樣論述:

摘要 O157:H7 型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隨食物攝食後會造成食物中毒症狀;食品在加工及保存過程中以化學試劑、溫度與 pH 控制可降低微生物汙染,但微生物在逆境環境中,其適應與產生的逆境反應往往相當快速,使得食品安全因而變的不可預測。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病原菌與益生菌經不同逆境休克 (shock) 處理後之生理特性之變化。O157:H7 型大腸桿菌 TWC01與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菌 BCRC14016 經 15% 乙醇、 pH 3.0 鹽酸、 0.005% nisin、 80 W 與 140 W 超音波等方式 1 分鐘處理後,

分別評估其致死率及其在 Caco-2 細胞模式系統下之吸附率及類志賀毒素 (shiga-like toxin) 蛋白質表現量,並以二維電泳分析 O157:H7 型大腸桿菌 TWC01 經逆境處理後外膜蛋白與細胞間質蛋白與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菌 BCRC 14016 胞質蛋白表現情形。結果顯示 O157:H7 型大腸桿菌 TWC01 經 15% 乙醇及 pH 3.0 鹽酸處理後菌數分別下降 1.1% 及 15.5%;經 80 W、140 W 超音波處理及 0.005% 細菌素處理後存活菌數分別下降 8.2%、 11.1% 及 22%。以西方墨點法分析經逆境處理後 O157:H7 型大腸桿菌 TWC

01 之第二型類志賀毒素蛋白表現量,結果顯示經 140 W 超音波處理 1 分鐘使毒素蛋白相對表現量下降 67%。細胞間質蛋白部分外膜蛋白質 C (outer membrane C) 表現量經 15% 乙醇、pH 3.0 鹽酸、80 W 及 140 W 超音波處理後分別下降 98%、61%、65%、83%、72%;外膜蛋白質 A (outer membrane A) 與外膜蛋白質 X (outer membrane X) 表現量經逆境處理後皆有下降,但經 pH 3.0 鹽酸處理後其表現量則上升。外膜蛋白部分 OmpC 表現量經 15% 乙醇、pH 3.0 鹽酸、0.005% 細菌素、80 W

及 140 W 超音波處理後分別下降 95%、81%、 77%、 61%、 74% ,OmpA、OmpX 、 Elongation Factor Tu 2 表現量經過 pH 3.0 鹽酸處理分別上升 198%、186%、142% ,胞質蛋白部分 Glucosamine-6-phosphate deaminase 表現量經 15% 乙醇、pH 3.0 鹽酸、0.005% 細菌素、80 W 及 140 W 超音波處理後分別下降 95%、 89%、 73%、 81%、 92%,Chaperone protein DnaK 與 General stress protein Gls24 表現量經 15%

乙醇、pH 3.0 鹽酸、0.005% 細菌素、80 W 及 140 W 超音波處理後均有上升趨勢。 O157:H7 型大腸桿菌 TWC01 經 pH 3.0 鹽酸、 140 W 超音波、 0.005% 細菌素處理後吸附率分別下降至 59%、 67%、 62%。乳酸乳球菌乳酸亞種菌 BCRC14016 經 pH 3.0 鹽酸及 140 W 超音波處理後使其產細菌素能力下降。本研究之結果可作未來食品與環境安全研究之參考與佐證。

圖解病毒‧感染

為了解決食物中毒症狀的問題,作者生田哲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1. 科學變得輕鬆有趣。深入淺出地將專業的學術內容,搭配圖解、圖片,理解吸收上最輕鬆。   2. 全面觀點。意在了解問題的全貌,從病毒角度(寄宿環境被人類破壞)、人類角度(破壞生態後遭受反撲)、兩者棘手的交會、病毒威力的特徵、人體防疫系統特徵,交錯呈現此一議題,引發思考。   3. 適合對象廣泛。孩童學生可建立整體知識系統;大人可透析內涵、強化智慧思考。   現今,感染症接連不斷地爆發。除了最近在韓國流行的MERS;2002年至2003年時造成37位國人死亡、346人感染的SARS;幾乎每年都會引起恐慌,專家都不敢掉以輕心的禽流感、豬流感…等。此外還有在非洲蔓延許久、死亡

人數已突破1萬人,因病毒凶猛,以致全球都在警戒的伊波拉病毒;和大家耳熟能詳、已導致全球超過2,500萬人死亡、南非成人有25%感染的愛滋病…等。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病毒感染症大幅度地侵襲人類?作者身為醫學領域的研究學者,從與大眾站在同一陣線上的角度,讓一般人建立對此議題的全面了解。本書的架構簡明扼要,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說明病毒的身世;近年來各種大流行的感染症,如SARS、HIV、C型肝炎、諾羅病毒、流行性感冒、口蹄疫,隨著作者的分析,能一目了然目前人類所處的情境,與醫學防疫上的對策、以及困窘不足之處。此外,作者還以生動活潑的比喻,描述人體的免疫系統機制。最後一章則是討論了環境破壞與病毒

大幅肆虐人類的關係。   透過這本書,就算非專業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關於許多病毒的基礎知識,更進一步帶給讀者反思環境破壞與病毒傳染的關係。 作者簡介 生田哲   藥學博士,1955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東京藥科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前往美國從事學術研究。曾於美國希望城醫學中心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處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在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致力於DNA的構造研究,以及針對目標DNA或目標蛋白質進行藥品設計的研究。回到日本後,以科學最新研究進展為基礎持續撰寫相關科普著作,也透過雜誌撰稿、演講活動,廣播節目等方式,致力於將科學知識普及於一般大眾。著有《免疫與自然治

癒力的機制》、《感染及免疫的機制》(以上由日本實業出版社出版)、《喚醒腦部的三餐》(文春文庫出版)、《用三餐治療心理疾病》(PHP新書)、《控制腦部和心靈的物質》、《熱門營養補充劑的謊言及真相》(以上由講談社出版)等。其中,《圖解生化學》、《圖解聖經》之繁體中文版為易博士出版。 第1章 病毒是什麼? 18 還有很多謎團的病毒 22 地表上最小生物——病毒 26 到處去吃霸王餐的病毒 29 以高效能透鏡發現微生物的雷文霍克 31 生命會自然產生嗎? 34 毒物與微生物有什麼不同呢? 36 科學家到底可以觀察到多小? 38 科學家發現病毒的經歷 41 科學家最早發現的病毒——菸草鑲嵌病毒 46

病毒所居住的世界——細胞的特性 49 病毒是生物嗎? 第2章 侵襲人類的病毒 54 一個接一個出現的病毒 57 突然出現的SARS 64 引發集體食物中毒症狀的諾羅病毒感染症 67 破壞免疫系統的愛滋病毒 72 早期病毒被分成三種 73 讓人類生病的病毒就是長成這樣! 75 病毒感染的方式 77 病毒就是這樣引發疾病 79 病毒在細胞內不斷增殖下去 第3章 蔓延全球的C型肝炎病毒 82 不知不覺就得到肝炎! 83 為什麼肝炎這麼可怕? 85 五種肝炎病毒 87 日本流行的A型、B型、C型肝炎 90 肝炎病毒會引發肝硬化及肝癌 92 還有很多謎團的C型肝炎病毒 94 遍布全球的C型肝炎

病毒 97 比愛滋病毒更可怕的C型肝炎病毒 99 感染C型肝炎病毒會逐漸惡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101 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進程 104 終於找到了C型肝炎病毒! 108 C型肝炎病毒的生活方式 110 如何驗出是否感染到C型肝炎病毒 113 治療C型肝炎病毒的王牌——干擾素 116 發現干擾素的長野教授和小島教授 117 干擾素可以有效治療的病毒,以及無法治療的病毒 119 突飛猛進的C型肝炎病毒治療方式 121 C型肝炎病毒的最新治療病例 122 為了擊退C型肝炎病毒的新藥開發 第4章 現在仍然造成威脅的流感病毒 126 人類的強敵——流行性感冒 130 流感其實是感冒的一種 131

只有A型流感值得害怕 133 A型流感病毒長成這個模樣 134 A型流感病毒的分類方式 137 流感病毒會占據細胞不斷增殖 139不斷突變的流感病毒 140 究竟是變種還是混種? 141 養殖的豬隻幫助了混種病毒的出現 143 當病毒開始張牙舞爪 146 流感疫苗可能無效 155 感染的關鍵在於神經胺酸酶蛋白 157 科學家研發出抗流感藥物 第5章 病毒與人類的戰爭 162 有效治療C肝病毒的干擾素 163 從無數敵人守護人體健康的免疫系統 167 殺手T細胞會殺掉被感染的細胞 168 人體用發燒來通知被病毒感染 170 發燒是在守護人體健康 173 病毒存活的戰略 175 防止病毒感染

的疫苗 177 發現疫苗及開創免疫學的簡納 第6章 感染症逐漸擴散至全世界 182 微生物網絡已經布滿全世界 184 環境破壞造成感染症大爆發 186 新興病毒之所以會擴散到全世界的原因 188 也讓病毒說句話! 190 蔓延全球的性病 192 在年輕族群流傳的性病 193 子宮頸癌疫苗可能有危險? 推薦序 1 絕對寄生的極微小生物卻是危害人類性命的恐怖分子   病毒究竟是何物   病毒是絕對寄生的一種「物質」,它是地球上最小的「生物」!   我在大學教授病毒學,第一堂課一定會跟學生強調上述這句話。其實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病毒僅帶著遺傳物質,需要在活細胞中複製,但

是本身又沒有完整細胞的構造,因此很難歸類為生物。關於病毒是不是生物,本書一開始就很清楚地說明。病毒在生物學上的定義是:   一、構造簡單、非生物性及組織性   二、核酸僅有一種形式 DNA或RNA   三、僅能在活細胞中複製   每次上完課之後,總會有學生反應:「原來病毒的定義是這樣。」或者,學生上課後的心得總是寫到:「過去對於病毒一知半解,今天聽完王教授上課講解後,總算對病毒有些深刻的印象。」   「病毒」這個名詞是每個人都聽過的字眼,也常常在電視新聞報導中聽到各種病毒感染的消息。但是,仔細去問問高中生,甚至大學畢業生什麼是病毒,大部分的學生都回答不出重點,常常就是「病毒很小,會導致人

生病…等等」,還有一些一知半解的觀念。我很高興城邦易博士出版社規劃出版這本書,非常具有學術專業、卻又是利用很淺顯的文字,向社會大眾介紹什麼是病毒。重要的是,這本書適合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閱讀,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學生可以從書本中的介紹,了解什麼是病毒,尤其是書本中圖解的部分,很容易讓中、小學生了解病毒的特性,如何感染人體、病毒的生活史;還有就是保護人體對抗病毒的免疫系統機制。   這本書同樣適合大專生及社會人士閱讀,看完這本書的病毒介紹,不管是不是就讀過生物科技相關領域的人,都會很清楚「病毒」到底是什麼東西。尤其是每年都會從新聞報導中得知的病毒感染症流行的威脅,從過去的 SARS、流行性感冒、

伊波拉病毒,甚至於今年3月份開始在韓國爆發的 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看完這本書,對於這些病毒有了全盤性的認知,不會再一知半解了。   超級細菌的出現   大家都聽過「超級細菌」這個名詞。超級細菌的特性就是這類的細菌幾乎沒有辦法使用抗生素來消滅,一旦感染人體,就會一直侵害人類的細胞,因為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癒,最後導致死亡。科學家相信,超級細菌是人類造成的;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醫界過度使用抗生素,加上病人服用抗生素的觀念不正確,使得一些細菌開始產生抗藥性,更甚者,有些種類的細菌居然會對抗目前醫學界發明的每一種抗生素,因而產生了「超級細菌」。   那將來是否會有「超級病毒」產生呢?病毒會感染人

類、動物及植物,甚至於感染細菌(噬菌體,本書有介紹)。所幸,這些病毒的感染對象都是「特定性」的。簡單來說,植物病毒不會感染人類,即使我們不小心將植物病毒吃入體內,因為細胞表面上沒有植物病毒進入的受器 (receptor),同時體內細胞沒有適合植物病毒複製的環境,因此植物病毒對於人體的健康,根本沒有危害。反之,我們將會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塗抹在菸草植物的葉片上,這些植物也不會因為流感病毒的感染而死亡,這就是病毒感染的物種特異性。所以,目前沒有所謂超級病毒的極危險物質。   不斷突變的病毒   但是,人類總是害怕哪天出現了「超級病毒」。因為有些病毒很容易突變。   本書花了很大的章節介紹流感病

毒。流感病毒就是很容易產生突變的一種病毒。尤其是病毒本身因為突變,改變了病毒的感染物種特異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本書仔細介紹為何過去只有在豬隻,或者雞鴨身上找到的流感病毒,最後會傳染給人類,甚至造成了全世界性的流感病毒大流行。「基因重組」是所有突變的主因,流感病毒也是利用感染宿主細胞複製過程中產生的基因重組,製造出新的混種病毒,這些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解說,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楚地了解病毒突變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又為何流感病毒的威脅一直存在。   事實上流感病毒的突變,也是病毒學家很喜歡研究的題材。我記得 2009 年 H1N1 新型流感病毒的世界大流行,病毒學專家很快就解出了因

為病毒在宿主細胞的複製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突變性病毒,讓這個病毒的感染對象從動物轉而到人類。隔一年,美國病毒學家甚至在國際著名的期刊上發表了,如何在實驗室中製造出這類的「突變性病毒」,論文中詳細地描述如何利用細胞培養的方式,促進病毒產生突變,但是很快的,這個論文就被勒令下架了。主要原因就是不希望這類的研究被恐怖分子利用了。過去電影題材中也有描述過超級病毒的出現,結果是整個地球上的人類都幾乎滅亡了。由此可知,人類對於突變性病毒的恐懼感。事實上,從「超級細菌」的例子看出來,若是將來有一天「超級病毒」會出現,人類大概是唯一的禍首!   人體的抗病毒機制——免疫系統,針對病毒的感染,人體細胞有個很好的

保護機制。其實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大部分都會馬上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機制所辨認,然後進行隔離以及破壞病毒的複製。本書針對人體細胞內免疫機制也有詳細的解說。尤其是將Helper T cells(幫手T細胞)以及 Killer T cells(殺手T細胞)分別比喻成免疫系統中的老大、殺手,更是讓讀者很清楚明瞭這兩種細胞的功能角色。另外,為何接種病毒疫苗會保護人體細胞免受病毒的感染,以及這些疫苗是如何發現、進而製造出來的,本書有詳細而且淺顯易懂的解說。   新興病毒的流行   新興病毒感染造成大流行,是近幾年來全世界病毒學專家最重視的問題,也是危害人類性命最可怕的微生物。雖然幾個世紀以來,醫學研究的發

達,發生在人類的各種疾病都能夠妥善地治療,但是對於無法預測的病毒感染,尤其是從區域性的感染,迅速擴展到全世界,依然是醫學界永遠無法避免的一個難題。舉個今年3月開始在南韓發生的 MERS 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為例,這個病毒其實與過去發生在台灣、中國大陸甚至傳播到美洲地區的 SARS 病毒,是源自同一家族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這種病毒會引起人類和脊椎動物 (過去在香港蝙蝠是 SARS的主要帶病毒原體))的呼吸道疾病,輕者只是普通感冒,嚴重者會引起嚴重呼吸道症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 SARS症狀。根據報導,MERS是在2012年從一位沙烏地阿拉伯患有嚴重肺炎病毒的檢體中分離出來。當時

也受到國際衛生組織的重視,甚至國際媒體也大幅報導,大家都很擔心 2009 年 SARS 大流行是否又捲土重來?   所幸過去兩年來,受到MERS病毒感染的病例僅侷限於中東地區,當時英國也曾有一例病人感染MERS病毒的報導,但並沒有引發大規模的社區性傳染。亞洲地區近3年來也沒有受到感染的病例。直到今年3月份,一位從中東地區回到南韓的病人,出現了類似的呼吸道症後群,也曾經和就診的醫師表示待過中東地區,但因為南韓在當時 SARS大流行時候並沒有波及,當地的衛生單位沒有處理類似新興病毒感染症的經驗,加上南韓政府以及民族性的緣故,使得整個疫情變得很嚴重,確診病例有186人,死亡人數達到35人。   

引起 MERS 的冠狀病毒就像SARS一樣具有傳染性,但還是侷限性的,會造成人傳人的傳染性都是密切性接觸的關係,尤其是照護病人的時候,個人的防護措施不當,就會讓病毒在醫院內大量地傳染給其他病人。這次在南韓醫院爆發的院內大規模感染,都是因為醫院感染控制措施不當,才會造成人傳人的案例。目前並沒有 MERS 病毒疫苗,受到病毒感染的病人也沒有特殊的治療方式,因此致死率相對地高。   病毒是極微小的物質,卻是危害人類性命的極恐怖分子。本書利用淺顯的文字,配合精美的圖片說明,讓讀者可以明瞭病毒的來源、病毒的生活史,以及細胞如何利用自己的免疫機制來對抗病毒。書中對於幾個重要病毒,例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說明得特別詳細。個人認為這本書是提供全盤性瞭解病毒的最佳科普書刊,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國小到大專的在學學生,以及沒有修習過生物醫學的社會人士。 王永樑(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 2 人類基因Vs.病毒基因、憑人類的智力與策略一決高下   進入病毒學的開端   日籍科學家生田哲博士是藥學及醫學領域學有專精而聞名的國際學者,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總能夠在其醫藥專業之外,以過人的精力及興趣,將醫藥新知以淺顯的文字,分門別類地在大量的國際著述或邀約演講中,以科學簡明而清晰的專業邏輯素養,畫龍點睛地呈現給普羅大眾。   這本書更是透由他樸實卻生動的筆觸,根據紮實的科學理論及生物學的

歷史發展,從傳統技術來括約最初的微生物發現史,並延伸現代科技更精微的探索觀察,來定義微生物生命的發生,從而衍述到近代數種重要病毒的感染概念。作者不僅由淺入深地做有趣而邏輯式的簡介,進而帶領讀者走進當今病毒領域的知識翰海裡統整的感染疾病學與防疫概念,更與大眾站在一起,關切病毒防疫上可能的重點問題探討。   誠如本書始章介紹病毒發生的由來,其濾過微小孔徑濾網及存活致病的特性,有別於傳統微生物或細菌的性狀。這之間的論證,作者不厭其煩地以歷史緣由及科學的實驗結果,一步步地說明了病毒發現的經過,這不僅闡明了科學逐步驗證的因果論,更說明了即使目前看不到、摸不到、克服不來的事實,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存在。只

是這因與果,在在需要理性的思維與縝密的實驗設計,才有辦法突破未知的困惑與不解。依照這樣的寫作精神,作者在各章節的論述也都能忠實地根據科學史實與實驗結果展現其邏輯的論述與發揮,對於一般讀者或啟蒙學生在知識的吸收與智力的激活,應該也能留下深刻而具啟發的作用。   簡要說來,本書作者首先確定病毒寄生掠奪宿主的依存關係,舉證許多可怕的病毒不僅只是吃霸王餐,更或許是殺人不眨眼的魔王。雖然宿主得以藉著本能的免疫系統做防衛的爭戰,但似乎總是輸多贏少,甚至讓免疫系統脆弱失效(例如破壞免疫系統的愛滋病病毒),或揹上過度發炎而致命的罪名(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這些飛天鑽地的小魔王卻是怎樣冒出來的

呢?它們又如何握有怎樣善變的武器呢?我想讀完此書,讀者一定會驚訝於各式各樣素未謀面,卻潛藏於自然界幽微隱處的可怕病毒,其簡單而無生命的遺傳基因,卻也能如休眠的種子般遇緣萌發,天經地義地以自私的存活為目的,攫取可用的環境或宿主因子而代代改變其基因複製的能力,這樣的病毒更以RNA病毒為代表,因為其負責基因複製的酵素,竟然是以不精準的錯誤率,大智若愚地讓自己的子代基因產生多樣性的突變歧異性。反觀高等生物雖徒具有精密而龐大的基因在微調著生命現象,然而在病毒簡單的基因面前竟也顯得如此窘迫,或許只剩下人類天賦的智力與策略,才有能力與其一較生命的高下與長短。   環境破壞與病毒軍團的侵襲   再者,以一

個研究病毒的學者觀點來看這本書,儘管數十年浸淫數種病毒的研究,對這病毒與宿主之間的爭戰與演化,我也與作者存在同樣的好奇。到底各式各樣的病毒是怎麼樣投機的生命體,我們可以事先防微杜漸嗎?而病毒又與宿主在長期的爭戰中,能產生甚麼樣的依存關係,才能在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間找到彼此相安的平衡點,而不至於自挖墳墓而滅絕呢?或甚至病毒基因是否最終也能被人類的智慧運用操控,而得以用來治療某些頑強的疾病呢?這些疑問其實都是當前病毒學家要探索而克服的問題。但撇開這些人類擅長的智力遊戲,以生物的本能而言,很顯而易見的,宿主也可能因為適者生存而頑強地演化。但究竟聰明的人類會贏得最後與病毒的戰爭,或是人類會因貪婪與破壞

環境資源,而面臨前所未有的超級病毒,進而迅速滅絕呢?我想這絕非危言聳聽,地球環境的變化,正有無數潛藏於荒山、冰原、深海的不知名病毒,等待適當時機向人類下戰帖呢!   雖然在本書裡,作者著重在論述數種正威脅著日本民眾與公衛醫病環境所遭遇的危險性病毒,但誠如作者提及的「微生物網路」概念,隨著文明與交通的頻繁互動與領地的拓展,這些看不見又難以防範的生命殺手或令人疾病叢生的寄生病原,可能正悶不吭聲卻撲天蓋地地侵入各種生命層次及每個文明的角落,不僅造成生命或自然食物鏈的威脅或危害,更可能廣泛地造成社會與經濟的動盪,甚至崩毀生命族群與文明的發展。   試想一個國家如果有近乎1/3的人口,且泰半是年輕的

工作族群,感染了愛滋病病毒,誰來養家活口,又哪來後繼的健康生命可支撐家國的體系呢?而這樣的例子正實際發生於非洲的某些國家。諸如這樣的反思論點,更是這本書訴求的核心所在,不僅值得深思詳讀,也是各國商業科技公司、公衛防疫人員,及專業科學家,必須放入研究思維與道德良心的反思參考。因為相對於那些足以一夜屠城的流感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例如伊波拉病毒),其感染機制的研究、流行病學的監測與危害的評估、防疫的發明與策略,稍一不慎就可能失守於一場關係著數以百萬計的生命爭戰,甚或是一個文明族群可能的崩毀,絕不能縱容企業或財團不當的金錢掛勾做假操控的黑箱作業,更不能是國家自私政經政策下,任意閉鎖的防疫謊言而一手遮天

的鴕鳥心態。   疫苗在防疫功效上的反思   在此,我想以一個反思回饋給這本書的讀者,雖然當今一些病毒疫苗的發展及施用的進程中,如作者所言,無疑地也造成許多副作用,或甚至引起死亡。但比起疫苗可能防疫更多人免於疾病或死亡的效用,對整個人類而言,卻是一個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了。因為於歷史的驗證中,它挽救的曾是數以百萬或千萬的生命。然而作者卻戰戰兢兢地提醒我們,某些疫苗在日本施用時的不安全性。我想這不是科學觀點的歧異性,而是立足點的角度不同。如果個人無疾病風險的顧慮,正如藥不要亂吃一樣,就算有需要施打某類疫苗,也必須經由醫師的諮詢並斟酌個人健康狀況。   科學是逐步採證與進步的,在既有的疫苗發

明上,無疑尚有進步的空間,但對於目前可行的防疫戰爭上,卻是人類對抗病毒泛區域或泛世界感染時,所能握有的最強底牌。再者,並不見得所有病毒感染的防疫都必須以施打疫苗做為最終手段,有些病毒感染是適合以治療為手段的,必須因時、因地、因感染族群的範圍與公共衛生危害程度而評估制宜。正如愛滋病疫苗的可能發展,相信只要能維持公眾輸血血庫的乾淨無污染,不見得會以廣泛施打做為防疫的訴求,除非這樣的疫苗在安全上是經得起科學與歷史驗證的。   或許生物間紛雜的歧異性,很難在科學上有顛撲不破而統一的因果性,甚至有些醫學研究機構還被歸類於藝術的範疇(例如哈佛大學醫學院歸屬於藝術與科學類[Art and Sciences

])。利用生命藝術這個定義來界定人與人之間可能的差異性與特異性,應該是再巧妙貼切不過了,每個人或生物體確實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藝術體,值得科學再三探索與深入了解。病毒或也如此,畢竟它是隨著宿主的環境而演化變異,除了盡可能寄生似地掠奪宿主的資源,它在族群與地域的差別,或許也自成一個萬花筒的世界,總是不期然地化成一個美麗而難解的謎。   最後,僅以一首小詩〈病毒與科學家〉,為這本書獻上我對作者傳播病毒學的敬意,我深信讀完此書,任何一個非專業的讀者,甚至初步入門生物或生命科學的學生,都應能對作者所舉證的數種病毒做概括性的知識吸收,進而對病毒的定義、感染的宿主及可能的免疫抵抗機制、疾病的發生與最新可能

的治療與防範方式、以及疫苗的可行性與問題,同步地跟進作者的思維,獲得作者對病毒感染最忠肯而不偏頗的理解。我更深感榮幸為之做序。   病毒與科學家   對於生命   你我以極其渺小為名   甚至僅是浮塵裏   簡單而一廂情願的   一場憧憬   即使你我擁有的所有   不過是遵循原始求生的理性   它卻正以超乎生命的倍數   複製自我完美的結晶   除了我僥倖得以錯誤繁衍真理   你卻以縝密織造天網不漏的因果智行   但小心別忘了你那達達馬蹄下   難免一時迷惑的   感性 王憲威(成功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笛鯛科魚類之毒性分析及其魚種蛋白質電泳技術鑑定方法之探討

為了解決食物中毒症狀的問題,作者陳南宏 這樣論述:

笛鯛科魚類廣泛分佈於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屬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亦為台灣重要之經濟性魚類,產地遍佈於台灣各沿海。全世界共計有 4亞科 22屬 129種,而台灣產則有 4亞科 10屬 51種。由於所處海域之關係,某些笛鯛科魚類會因為經由食物鏈之途徑而攝食到有毒的渦鞭毛藻 Gambierdiscus toxicus或捕食已遭到 G. toxicus毒化的草食性魚類,而導致人類食物中毒事件之發生。在台灣首次有紀錄之熱帶性海魚毒中毒事件發生於 1991年 6月,台北縣一家五口因食用紅鱠肝臟後,發生類似熱帶性海魚毒之食物中毒症狀。近年則是在 2006年 2月的時候,發生三位民眾因食用購自高雄前鎮漁

港魚市場的笛鯛科魚類而引起疑似為熱帶性海魚毒之中毒案例,其中以48歲的男性及女性這兩位病患較為嚴重,在食入笛鯛科魚類後產生腹痛、腹瀉、四肢無力、盜汗、皮膚癢以及肌肉劇烈疼痛等症狀,而男性病患肌肉劇烈疼痛之症狀過了一個月依舊尚未改善。經生物毒性測試分析由長庚紀念醫院及台南市衛生局所提供之檢體魚片各一片後,其內臟部位抽出液之毒性分別為 2.45 MU/g(約 17.15 ng CTX / g)和 5.36 MU/g(約 37.52 ng CTX /g),且小鼠會產生與熱帶性海魚毒中毒之相同症狀,而注射肌肉部位抽出液之小鼠雖有熱帶性海魚毒之中毒症狀出現但並未死亡。同時為瞭解上述引起食物中毒之魚類魚種

,因此利用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蛋白質電泳技術比較中毒檢體與其它五種台灣魚市場常見可能含有熱帶性海魚毒魚類之蛋白質電泳圖譜差異。結果顯示兩種中毒檢體均為同一魚種,為笛鯛科的雙斑笛鯛 Lutjanus bohar。此外,其它從魚市場採集之笛鯛科魚類之個體並未檢出毒性。其次,為建立 SDS蛋白質電泳技術於笛鯛科魚類之魚種鑑定方法應用,分別針對五種笛鯛科魚類其水溶性與鹽溶性蛋白質作 SDS蛋白質電泳技術分析。從 SDS蛋白質電泳圖譜分析之結果得知,不同魚種其水溶性和鹽溶性蛋白質電泳圖譜的低分子量區域(≦30 kDa)之電泳帶位置及電泳帶密度之組成都會有不同的差異,亦

即顯示不同魚種有其種特異性亮帶的出現,因此可利用此低分子量區域的特異性亮帶來作為鑑別魚種之依據;上述笛鯛樣品經過凍藏三個月後,同樣利用 SDS蛋白質電泳技術分析其水溶性和鹽溶性蛋白質,亦能夠在低分子量區域觀察到其特異性亮帶的出現,顯示 SDS蛋白質電泳技術應可作為新鮮或冷凍笛鯛科魚類之魚種鑑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