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問題】( 已解決,更新裁決處說法) 吊扣駕照期滿駕照未領回也說明:怎麼跟知道的不同,我已經吊扣期限滿了,當時一直以為要上課才能去領回,我想說怎麼一直沒有收到上課通知直接查詢監理站查詢一般講安時間可以帶身分證去就 ...

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蔡田木、李湧清所指導 黃志祥的 酒後駕車行為影響因素及刑罰威嚇效果之研究 (2013),提出駕照吊扣期間駕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酒後駕車、酒醉駕車罪、公共危險、刑罰威嚇效果、酒駕行為前科次數。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吳耀宗所指導 詹惇貿的 論規制酒駕之法規範 (2012),提出因為有 行政不法、刑事不法、不能安全駕駛、酒測值、加重處罰規定、酒駕加重結果犯、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拒絕酒測、一行為不二罰、罰金不足最低罰鍰而補納的重點而找出了 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則補充:吊銷駕駛執照-停考一年. ○ 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肇事致人死亡. ○ 利用不正當手段參加應靠者,除考試及格應予. 取消外停考一年. ○ 汽車駕駛人於吊扣期間駕車者,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駕照吊扣期間駕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酒後駕車行為影響因素及刑罰威嚇效果之研究

為了解決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的問題,作者黃志祥 這樣論述:

酒後駕車肇事悲劇天天都在上演,我國不斷透過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加重酒駕肇事的處罰,其間更將嚴重的酒駕行為刑罰化,近期更嚴採「零容忍」作為,惟執法強度尚須努力與違法駕駛者仍存僥倖心態。為探討酒後駕車成因以及刑罰威嚇對其有無影響,本研究採取量化問卷調查法,調查517份樣本,其中包括有酒駕及無酒駕前科者。 本研究透過差異分析、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分析後,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分析不同酒駕次數各組在刑罰威嚇效果及其異情形,研究發現:警察執法強度效果,全部樣本認為重刑處罰模式最有效果,其次為警察封鎖式攔檢、警察全天候取締及提高行政處罰效果。在個人特性與酒駕次數之關聯情形部份,

行為人之教育程度、疾病狀況、管制藥品使用經驗、婚姻狀況、年齡、宗教信仰、性別、經濟狀況、 酒後情緒、遺傳疾病等與酒駕次數均有顯著關聯,顯見前揭變項均對酒駕次數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在不同酒駕次數與刑罰政策反應之關聯情形部份,刑罰政策反應變項中行政罰鍰認知、扣照期間又酒駕再吊照三年之認知、扣車保管認知、吊扣駕照一年認知、肇事致傷吊照二年認知、肇事致死吊照終身之認知、酒測濃度值0.55以上即施以刑罰之認知、扣照期間又酒駕需再吊照三年政策、肇事致死吊照終身政策、吊扣駕照一年、施以社區服務遏止酒駕、酒測濃度值0.55以上即施以刑罰、肇事致傷吊照二年政策、扣車保管政策等之瞭解程度與酒駕次數關聯上均有顯著關聯

。另外對酒駕次數具有顯著影響因素依序為:法令認知(酒駕刑罰太重)、疾病狀況、教育程度、家人監控、偏好烈酒(蒸餾酒)、退休無業及其他、娛樂習慣-無、娛樂習慣-逛街、曾離婚、未婚、已離婚。顯示法令認知(酒駕刑罰太重)最具影響力,愈認為酒駕刑罰太重者,有愈高的再犯可能;其次為疾病狀況,有疾病者有愈高的再犯可能;第三為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愈高,教育程度再犯機率愈低;家人監控-家人愈常阻止當事人酒駕者,有愈高的再犯可能;愈偏好烈酒者,有愈高的再犯可能;退休無業者、有娛樂習慣者、無逛街習慣者、曾離婚者、未婚者、已離婚者等均有愈高的再犯可能性。顯見,不同個人特性樣本、不同心理、監控、威嚇等因素與對刑罰感受程度

與法令認知等變項,在酒駕行為均有顯著關聯。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未來應朝向監控多元化與阻斷方式與時俱進調整,懲罰、賠償、補救能回應民眾期待,適度及時修正刑罰懲罰手段,我等應嘗試更多努力。茲就研究所見提供如下:1、強化酒駕危險性法治教育與肇事風險觀念及肇事傷亡嚴重性危害、深耕學校公民教育、透過駕訓機構、新聞媒體等深化基礎正確觀念;2、運用名人、明星代言「酒駕零容忍」,增強社會監督機制,並提供「檢舉」機制。3、加大酒駕者違法行為懲罰成本,增加保費,使違法者自我收斂與自我約制。4、嘗試追究「第三人」連帶責任,以發揮同步監控作用。5、提升監獄酒教化實務,落實保安處分,杜絕累犯「僥倖、便宜

、冒險、不在乎」心態。 6、重視非正式社會控制及非正式社會控制活動投入,形塑民眾鄙視酒駕行為普世價值規範。7、建立整合性取締平台機制,落實執法監控力度,使「取締酒駕專案」成為日常化、制度化、規範化常態,進而形成民眾撻伐焦點,達到「人人監督、人人勸阻、人人管理、人人檢舉」。8、藉由杜絕阻斷工具取得,嘗試Alcolock酒精鎖運用-用科技克服酒後駕車問題,應值得嘗試。9、應從源頭「教育、預防、嚴管、嚴治、嚴懲、嚴處」等體系同步著手,才能使交通達到「有序、安全、順暢、和諧。」

論規制酒駕之法規範

為了解決駕照吊扣期間駕車的問題,作者詹惇貿 這樣論述:

有關我國規制酒後駕車之法規範,刑法與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道交條例)皆有規定。然而,兩法領域互殊,其條文定性、構成要件、法律效果、適用程序均存有迥然不同之差異;更有甚者,於行政罰法相關條文適用下,將產生行政罰與刑罰競合之情況。是以,本文不僅個別探討刑法與道交條例對於規制酒駕之內涵,亦研析兩法體系交錯適用下之爭議。首先,刑法第185條之3之危險犯性質為何?從民國88年制定之始,即因「不能安全駕駛」之用語,而引發學界與實務爭論不已,迄今方興未艾;嗣後更因實務上過度仰賴酒測值,使「不能安全駕駛」究屬構成要件要素或客觀可罰性條件,而有所爭執;進而使「酒測值與不能安全駕駛之關聯性」眾說紛紜而莫

衷一是。本文將對此提出見解。其次,民國100年11月8日刑法增訂「酒駕致死致重傷之加重結果犯」,然而,「加重結果犯」於學界與實務自始即存有諸多歧異觀點,反映於酒駕加重結果犯,是否將產生認事用法之開創見解?而道交條例第86條第1項針對酒醉駕車致人受傷或死亡者,亦有加重其刑之規定,其與上述刑法酒駕加重結果犯之法條競合關係如何?又針對道交條例第35條各項加重處罰規定,本文將逐一檢視其是否符合刑法加重結果犯法理,抑或僅為加重處罰事由。再者,關於道交條例第35條第4項「拒絕酒測」之處罰爭議,釋字第699號解釋文、理由書與不同意見書亦有深入闡述。對於「發動酒測之依據」與「拒測罰之規制」是否允當,本文亦有所

探討。此外,從法律適用面以觀,酒駕可能因違犯刑法第185條之3,而處以刑罰;亦可能僅觸犯道交條例第35條各項規定,而論以行政罰。然而,當刑事罰金低於道交條例裁罰基準最低數額,尚須向監理機關補繳納不足罰鍰之差額;依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2第1項第4款、第5款規定,行為人受檢察官諭知附公益性負擔之緩起訴處分確定,以及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4款第5款規定,行為人受法院附公益性負擔之緩刑裁判宣告,因行政罰法第26條、第32條等相關規定,皆須通知原移送行政機關裁處,其中是否有違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又,依據道交條例第35條各項之行政罰,多重行政制裁併處,其規制效力是否亦有違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另外,行為人因酒

駕而遭「移置保管車輛」,該行政措置之定性為何?其與行政罰併處之下,是否悖於一行為不二罰原則?本文將針對上述爭議,逐一檢討論述,於充分檢視後,據為提出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