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低壓差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高壓低壓差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憲光寫的 工業製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第2版) 和王路的 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電價該如何漲? - 遠景基金會也說明:... 住宅每個月用量1000度(一期電費2000度)以下、商店及低壓用電、高壓以上6 ... 造成的民生層面將產生無差別傷害,我們社會的損失將何止1千億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林伯仁所指導 陳家陞的 高效率零電壓零電流諧振轉換器之分析與研製 (2015),提出高壓低壓差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輸入電壓平衡、諧振式轉換器、零電壓切換、零電流截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葉為忠所指導 邱為則的 卜作嵐材料改性水泥基質混凝土裂縫注入劑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卜作嵐材料、注入時間、劈裂強度、鋼筋腐蝕、反彈錘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壓低壓差別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壓電纜及中低壓電纜XLPE - 太平洋電線電纜則補充:高壓 電纜及中低壓電纜XLPE. 600V XLPE電纜至25kV XLPE電纜適用於輸配電系統用,絕緣耐熱性佳,電氣特性特優。故障率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壓低壓差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工業製冷集成新技術與應用(第2版)

為了解決高壓低壓差別的問題,作者李憲光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了歐美國家在工業製冷領域的理論,以及近十年來在冷鏈物流冷庫與速凍加工中製冷工藝的設計理念;介紹了作者在吸收了這些先進理念與技術的同時,結合國內現狀,在製冷工程項目中的具體應用。這些應用在製冷系統節能與操作無人值守方面達到了預期效果。 歐美國家的製冷系統是如何優化設計的?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負荷是如何形成與計算的? 螺杆壓縮機油冷卻的虹吸桶的設計依據是什麼? 配套的製冷劑冷卻液進、回氣管是如何計算的? 冷風機設計有什麼特點? 熱氣融霜的技術與設計有什麼要求? 蒸發式冷凝器目前在國外又有什麼進展? 自動放空氣器與國內的產品有哪些差別? 真正放空氣原理是如何實現的? 製冷使用的分離器的設計原

理是什麼? 氨與氟利昂又有什麼差別? 立式分離容器與臥式容器的計算是如何進行的? 其製冷量又是如何計算的? 以上問題本書均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完善的結果,第2版的大亮點是把分離容器(包括低壓迴圈桶、氣液分離器、中間冷卻器和閃髮式經濟器)以理論推導的方式進行計算與選型,並介紹了系統的一些技術參數對這些容器資料的相關要求,適合目前使用在工業製冷的全部製冷劑。這是作者長期跟蹤和研究歐美國家在這方面的計算選型方式,經歷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2版還新增了冷風機在使用相同材料與蒸發面積時不同製冷劑的製冷量,以及目前流行的氨系統低灌注量的不同工藝方式與節能指標。

本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具書,許多技術資料來源於工程實際和國外廠家提供的實驗資料。本書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在製冷工程設計時的參考依據,也可供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製冷方向研究生參考。 序 賀信 前言 第1 章 工業製冷 1 1. 1 什麼是工業製冷 1 1. 2 工業製冷的定義與範圍 1 1. 3 工業製冷的理論基礎 2 1. 4 轉型中的冷鏈物流冷庫與發展情況 3 本章小結 7 參考文獻 7 第2 章 製冷迴圈的演變 8 2. 1 閃發氣體的產生 8 2. 1. 1 作圖計算 9 2. 1. 2 理論計算 10 2. 2 軟體計算工具 11 2. 2. 1 採用工程管道閥門的

選型軟體計算 11 2. 2. 2 品質流量 12 2. 3 閃發氣體的去除 13 2. 3. 1 含有閃發氣體的製冷迴圈 13 2. 3. 2 去除部分閃發氣體的製冷迴圈 14 2. 3. 3 現代去除閃發氣體的方式 17 2. 4 雙級壓縮系統 23 2. 4. 1 實現製冷迴圈雙級壓縮運行的幾種模式 23 2. 4. 2 雙級製冷系統壓縮的改進 25 2. 5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排氣壓力損失 25 2. 5. 1 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損失與吸氣溫度過熱度 25 2. 5. 2 排氣壓力損失 26 2. 5. 3 不同工質的過熱度與能效比 27 2. 5. 4 壓縮機吸氣和排氣壓力損失對壓

縮功率的影響 28 2. 5. 5 雙級製冷壓縮的選型計算 29 2. 6 複雜的混合製冷系統 32 2. 6. 1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冷藏間的製冷系統設計 32 2. 6. 2 同時具有冷藏物冷藏間和凍結物冷藏間?速凍系統的製冷系統設計 34 2. 6. 3 高層凍結物冷藏間的製冷系統設計優化 34 本章小結 35 參考文獻 36 第3 章 壓縮機與製冷工藝相關的技術 38 3. 1 螺杆壓縮機及油冷卻 38 3. 1. 1 螺杆壓縮機的產生與發展 38 3. 1. 2 螺杆壓縮機的油冷卻 39 3. 2 油冷卻負荷的計算及虹吸冷卻系統 42 3. 2. 1 螺杆壓縮機的油冷卻負

荷計算 42 3. 2. 2 螺杆壓縮機的熱虹吸冷卻及計算 42 3. 2. 3 螺杆壓縮機的熱虹吸桶佈置 47 3. 2. 4 熱虹吸與系統貯液器的合併 48 3. 3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原理與中間壓力 48 3. 3. 1 螺杆壓縮機的補氣 48 3. 3. 2 螺杆壓縮機補氣旁路的吸氣壓力與中間壓力 50 3. 3. 3 旁路負荷的應用概念 53 3. 3. 4 螺杆壓縮機補氣系統單向閥的設置 54 3. 4 並聯壓縮機組 54 本章小結 56 參考文獻 56 第4 章 蒸發器的現代技術 57 4. 1 蒸發器 57 4. 2 冷風機的基本設計參數 58 4. 2. 1 冷風機 58 4

. 2. 2 冷風機的基本計算 60 4. 2. 3 對數溫差的概念 62 4. 2. 4 製冷劑流動與進風對比的逆流與順流 62 4. 2. 5 傳熱係數U 值 63 4. 2. 6 換熱管的直徑以及佈置 63 4. 2. 7 管的排列形式(順排與叉排) 64 4. 2. 8 管間距與位置 64 4. 2. 9 翅片材料和厚度對冷風機製冷量的影響 64 4. 2. 10 翅片形狀的影響 64 4. 2. 11 翅片與換熱管的接觸 65 4. 2. 12 片距 65 4. 2. 13 冷風機迎風面的流速 65 4. 2. 14 外部傳熱效率(製冷量的百分比)與迎風面速度 65 4. 2. 15

內部傳熱效率 66 4. 2. 16 顯熱率(SHR) 66 4. 2. 17 外部污垢係數 67 4. 2. 18 相對濕度對冷風機的影響 68 4. 2. 19 供液過冷對直接膨脹的冷風機換熱量的影響 70 4. 2. 20 霜層厚度對冷風機換熱量的影響 72 4. 2. 21 射程的定義 72 4. 2. 22 計算冷風機的換熱面積 72 4. 3 不同類型的冷風機設計 73 4. 3. 1 冷風機的最佳蒸發回路 73 4. 3. 2 泵供液盤管 75 4. 3. 3 垂直供液盤管 76 4. 3. 4 重力供液盤管 76 4. 3. 5 乙二醇盤管設計 76 4. 3. 6 冷風機的

變片距設計 77 4. 3. 7 分液器的設計 78 4. 4 冷風機的類型與特點 78 4. 4. 1 冷風機兩種典型送風形式 78 4. 4. 2 兩種吹風形式的製冷量比較 79 4. 4. 3 兩種吹風形式的相對濕度比較 80 4. 4. 4 風機的選擇 80 4. 4. 5 吊頂式冷風機 82 4. 4. 6 落地式冷風機 82 4. 4. 7 屋頂式冷風機 82 4. 4. 8 貨倉式冷風機 83 4. 4. 9 絕熱型冷風機 83 4. 5 冷風機的迴圈風量和氣流組織 84 4. 5. 1 貯存冷庫風量的選擇 84 4. 5. 2 速凍產品的風量以及風速的選擇 84 4. 5. 3

冷風機風機參數之間的關係 85 4. 5. 4 冷風機在冷庫中的氣流組織 86 4. 5. 5 冷風機選擇的基本原則 88 4. 5. 6 製冷劑對蒸發器傳熱的影響 89 4. 6 冷風機的融霜 90 4. 6. 1 霜層的估算 91 4. 6. 2 計算融霜所需的熱量 91 4. 6. 3 空氣融霜 93 4. 6. 4 電熱融霜 93 4. 6. 5 熱氣融霜 94 4. 6. 6 水融霜 100 4. 6. 8 有利於融霜的附件 102 4. 6. 9 融霜溫度探頭在蒸發盤管的位置 103 4. 7 管殼式?板式及板殼式換熱器 104 4. 7. 1 管殼式換熱器 104 4. 7.

2 板式換熱器 104 4. 7. 3 板殼式換熱器 107 本章小結 108 參考文獻 109 第5 章 冷凝器的發展 110 5. 1 冷凝器概述 110 5. 2 蒸發式冷凝器 112 5. 2. 1 冷凝過程 112 5. 2. 2 排熱比 113 5. 2. 3 管內冷凝 113 5. 2. 4 濕球溫度對蒸發式冷凝器排熱能力的影響 114 5. 2. 5 蒸發式冷凝器的選型方法 115 5. 2. 6 蒸發式冷凝器的迴圈水參數 117 5. 2. 7 排熱量的控制 117 5. 2. 8 蒸發式冷凝器的發展 119 5. 2. 9 蒸發式冷凝器的安裝位置 122 5. 2. 10

冷凝器的放空氣 122 5. 2. 11 蒸發式冷凝器管道的連接要求 126 5. 2. 12 蒸發式冷凝器並聯運行時管道的連接要求 126 5. 2. 13 蒸發式冷凝器的水處理 129 5. 3 風冷式冷凝器 131 本章小結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6 章 供液方式與液體循環 135 6. 1 供液方式 135 6. 1. 1 直接膨脹供液 135 6. 1. 2 滿液式供液 136 6. 2 迴圈倍率 139 6. 3 製冷劑泵 142 6. 3. 1 製冷劑泵的種類 142 6. 3. 2 淨正吸入壓頭 142 6. 3. 3 製冷劑泵的主要參數 142 6. 3. 4 最大

流量孔板和最小流量孔板的設置 144 6. 3. 5 製冷劑泵的佈置 144 6. 3. 6 迴圈桶的控制液面至製冷劑泵的進液管中心線的高度要求 146 本章小結 147 參考文獻 147 第7 章 管道與閥門的選擇 149 7. 1 管道的選型 149 7. 1. 1 管道的種類 149 7. 1. 2 迴圈管道內流體的壓力降 150 7. 1. 3 壓力降的測定 153 7. 1. 4 管道配件的壓力降 153 7. 1. 5 最佳管道尺寸 155 7. 1. 6 液體提升管 159 7. 2 閥門及配套的控制元件 161 7. 2. 1 閥門的類型 161 7. 2. 2 閥門的流量和

阻力損失 162 7. 2. 3 同一種閥門不同的用途 162 7. 2. 4 選擇閥門的一些特殊要求 163 本章小結 165 參考文獻 165 第8 章 容器的功能設計 166 8. 1 我國容器的設計計算現狀 166 8. 2 容器體積的基本計算方法 169 8.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71 8. 3. 1 立式分離容器的分離概念 171 8. 3. 2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理論 172 8. 3. 3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際工程計算 176 8. 3. 4 立式分離容器參數的基本構成 177 8. 3. 5 立式分離容器的產品資料設計 184 8. 3. 6 立式分離容器的實

際選型方式 188 8. 4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計算原理 188 8. 4. 1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理論 188 8. 4. 2 臥式分離容器的基本構成 191 8. 4. 3 臥式分離容器的分離資料設計 193 8. 5 一些特別容器的設計 205 8. 5. 1 不帶冷卻盤管的開式中間冷卻器 205 8. 5. 2 為分離容器下方的蒸發器設置的氣液分離器 206 8. 5. 3 閃髮式經濟器 207 8. 5. 4 沒有中溫負荷的集中閃髮式經濟器的設計 208 8. 5. 5 分離容器的新設計理念 209 8. 6 常溫容器 209 本章小結 209 參考文獻 211 第9 章 冷鏈物流

冷庫的自動控制 213 9. 1 冷鏈物流冷庫常用的自動控制系統 213 9. 1. 1 冷鏈物流冷庫總的控制概念 213 9. 1. 2 壓縮機控制回路 213 9. 1. 3 桶泵機組的控制回路 215 9. 1. 4 冷風機(蒸發器) 的控制回路 215 9. 1. 5 蒸發式冷凝器的控制回路 216 9. 2 自動控制系統與製冷工藝的配合 220 本章小結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10 章 製冷系統計算的應用與實踐 223 10. 1 實際的冷庫工程設計 223 10. 1. 1 高層冷庫的設計應用 223 10. 1. 2 確定中溫低壓迴圈桶兼經濟器的計算負荷以及容器的相關參數

224 10. 1. 3 確定低溫低壓迴圈桶的相關參數 228 10. 1. 4 螺杆壓縮機補氣口閥組的選擇與計算 232 10. 1. 5 蒸發器的連接與佈置 232 10. 1. 6 閥站的佈置 233 10. 1. 7 高壓貯液器的設置 235 10. 2 冷凍速凍生產線的設計 235 10. 2. 1 速凍加工生產線的氟利昂系統設計 235 10. 2. 2 閃髮式經濟器的選擇 236 10. 2. 3 低壓迴圈桶的選型 237 10. 3 多級節流技術 239 本章小結 242 參考文獻 243 第11 章 冷鏈物流冷庫的新動態 244 11. 1 製冷系統的熱回收 244 11

. 2 冷鏈物流冷庫熱負荷的其他計算方式 247 11. 3 未來的製冷劑 249 11. 4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特點 253 11. 4. 1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應用的壓縮機 254 11. 4. 2 二氧化碳製冷劑在冷庫的工作壓力範圍 254 11. 4. 3 採用二氧化碳複疊製冷系統在冷庫的節能問題 256 11. 4. 4 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小型並聯機組系統 257 11. 4. 5 冷庫二氧化碳製冷系統的融霜問題 257 11. 4. 6 二氧化碳作為載冷劑的製冷系統 258 11. 5 冷庫快速門 259 11. 5. 1 滑升門 260 11. 5. 2 快速捲簾門 261 11.

6 自動倉儲系統 262 11. 6. 1 自動倉儲系統在冷庫的基本構成 262 11. 6. 2 堆垛機 263 11. 6. 3 自動倉儲系統的貨物進出模式以及盤點模式 263 11. 6. 4 自動倉儲系統在冷庫的佈置與安裝要求 265 11. 7 冷鏈物流冷庫的系統安全 266 11. 7. 1 設計與安裝規範 266 11. 7. 2 製冷系統的氣體檢測 268 11. 7. 3 氨製冷系統的緊急關閉閥 272 11. 7. 4 新的安全技術———設備機房以及管道閥門佈置在冷庫的頂層 272 11. 7. 5 氨製冷系統的安全標識 272 11. 8 冷鏈物流冷庫的網路監控 275

11. 8. 1 網路監控的基本概念 275 11. 8. 2 網路監控的分類 275 11. 8. 3 實現製冷系統的互聯網監控 276 11. 8. 4 製冷系統在互聯網上真正實現即時監控 279 11. 9 冷鏈物流冷庫設計的新工具 280 11. 9. 1 三維設計軟體Revit 280 11. 9. 2 Revit 在冷庫建築上的設計應用 280 11. 9. 3 Revit 在冷庫製冷系統管道佈置上的應用 2

高壓低壓差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動態操內容順序:
1.直膝抬腿
2.直膝抬腿(內側到外側)
3.直膝抬腿(外側到內側)
4.側抬抓腳踝
5.高壓腿+弓箭步+低壓腿
6.馬克A+馬克B
7.墊步馬克A+墊步馬克B
8.馬力歐跳+20公尺衝刺
9.前踢+20公尺衝刺
10.抬腿跑
11.大車輪
每個動作都差不多做20-30公尺的距離

還是要強調
建議大家可以蒐集網路上各種動態操的做法
再去針對自己做操完後的運動類型
去客製化自己的動態操喔!

有想看甚麼跑步的影片歡迎留言跟我說!

如果針對這次動態熱身的內容有任何批評指教也都歡迎留言
我們可以一起理性討論 幫助大家跑步變更快!!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enom06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yenom0612

聯絡我:[email protected]

#動態操
#短跑

高效率零電壓零電流諧振轉換器之分析與研製

為了解決高壓低壓差別的問題,作者陳家陞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一高效率零電壓零電流諧振轉換器,此種架構適用於直流對直流(DC-DC) 轉換器中,為了應用在高壓輸入的場合,此轉換器的一次側是由三組半橋LLC利用串聯之方式組合而成,並使用三個直流分隔電容將每組半橋電路之輸入電壓降低,進而降低開關之跨壓,利用兩顆飛輪電容即可達成自動平衡輸入電壓之功能,改善傳統電路使用額外的元件或複雜的控制電路來達成輸入電壓自動平衡。二次側部分採用三組中間抽頭式整流並聯,減少輸出整流二極體之電流應力,符合低壓高電流輸出場合之要求。利用LLC諧振轉換器之特點,在全負載範圍的變動中可以實現開關零電壓導通 (Zero Voltage Switching, ZVS) 及

重載情況下實現二極體零電流截止 (Zero Current Switching, ZCS) 特性,來大幅降低開關上的切換損失及輸出整流二極體的逆向恢復電流損失。  最後,本論文將針對所提出之轉換器在電路模態及設計上詳細說明及分析,接著利用電路模擬軟體SIMetris-SIMPLIS進行模擬確認電路之可行性。實驗電路之輸入電壓為750-800 Vdc,輸出電壓為24 Vdc,輸出負載電流為60 A,輸出總瓦數為1440 W。

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

為了解決高壓低壓差別的問題,作者王路 這樣論述:

一直以來,設計合成潛在生物活性化合物,是生物無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材料科學及生物化工等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利用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可以獲得低成本、高效率、綠色環保、產物純度高、毒副作用小、生物活性強、可規模化生產的功能性化合物。《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對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及相關化合物生物活性進行了前沿性、系統性、科學性的論述。《化學與生物合成轉化技術》分三部分,共16章,涵蓋了化學與生物合成基本方法、天然產物結構改性轉化方法及合成化合物生物活性與應用。介紹了高溫與低溫合成、高壓與低壓合成、電化學合成、光化學合成、微流控合成、生物催化合成等十餘種化學及生物合成基本方法,金屬配

合物、納米材料等前景良好的重要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同時對糖類、氨基酸、脂肪酸、酚酮類及維生素等天然化合物的改性進行了大量闡述;對合成化合物及天然活性成分改性化合物的抗腫瘤、抗氧化、抗心腦血管疾病、抗糖尿病及抗阿爾茨海默病等生物活性進行了系統介紹。 前言 第一部分 化學與生物合成 第1章 化學合成基本方法 3 1.1 高溫與低溫合成 3 1.1.1 高溫合成 3 1.1.2 低溫合成 6 1.2 高壓與低壓合成 8 1.2.1 高壓合成 8 1.2.2 低壓合成 10 1.3 電化學合成法 11 1.3.1 電化學煉金屬 11 1.3.2 電化學合成無機材料 12 1.3.3

電化學合成水處理劑 14 1.4 光化學合成法 14 1.4.1 光化學反應基本原理 14 1.4.2 光化學合成特點 15 1.4.3 光化學合成應用 15 1.5 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法 17 1.5.1 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法的特點及不足 17 1.5.2 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應用 17 1.6 溶膠-凝膠合成法 19 1.6.1 溶膠-凝膠法工藝流程 19 1.6.2 溶膠-凝膠法特點 20 1.6.3 溶膠-凝膠法應用 20 1.7 化學氣相沉積法 22 1.7.1 化學氣相沉積原理 22 1.7.2 化學氣相沉積反應 22 1.7.3 化學氣相沉積反應的應用 23 1.8 微波輻照合成法 24

1.8.1 微波輻照合成原理 24 1.8.2 微波輻照合成應用 24 1.9 聲化學合成法 25 1.10 等離子體合成 26 1.10.1 高溫等離子體及其在化學合成中的應用 27 1.10.2 低溫等離子體及其在化學合成中的應用 27 1.11 超臨界合成法 28 1.11.1 超臨界CO2 29 1.11.2 超臨界水 29 1.12 組合合成法 29 1.13 微流控合成法 30 1.13.1 微流控合成原理 30 1.13.2 微流控合成應用 31 參考文獻 33 第2章 化合物分離與表徵方法 37 2.1 基本分離方法 37 2.1.1 利用物質溶解度差別分離 37 2.1.2

利用物質揮發性差別分離 41 2.1.3 利用物質吸附性差別分離 44 2.1.4 利用物質相對分子品質大小差別分離 46 2.2 物質鑒定與表徵 49 2.2.1 物質組成分析 49 2.2.2 物質結構分析 52 2.2.3 物質性能表徵 57 參考文獻 60 第3章 金屬配合物合成 62 3.1 金屬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62 3.1.1 溶劑法 62 3.1.2 金屬蒸氣法和基底分離法 64 3.1.3 固相反應法 65 3.1.4 大環配合物合成法 66 3.2 金屬配合物的研究進展 67 3.2.1 席夫鹼金屬配合物 67 3.2.2 天然活性成分金屬配合物 69 參考文獻 72 第

4章 生物合成與轉化方法 74 4.1 生物催化劑——酶 74 4.1.1 酶催化生物合成特點 74 4.1.2 酶催化生物合成影響因素 75 4.2 無機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反應 77 4.2.1 羧酸化合物、環氧化合物的轉化與水解 77 4.2.2 生物催化氧化反應 80 4.2.3 生物催化還原反應 83 4.2.4 生物催化加成和消除反應 84 4.3 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反應 86 4.3.1 水解作用 87 4.3.2 羥化作用 87 4.3.3 糖基化反應 88 參考文獻 90 第5章 納米材料的合成 92 5.1 納米材料簡介 92 5.1.1 納米材料的基本理論 92 5.1.2

納米材料特性 94 5.2 納米材料製備 96 5.2.1 固相法 96 5.2.2 液相法 97 5.2.3 氣相法 99 參考文獻 100 第二部分 天然產物結構改性轉化 第6章 糖的結構改性 105 6.1 多糖結構表徵 105 6.1.1 多糖結構表徵方法 105 6.1.2 部分多糖的結構 106 6.2 化學方法修飾 107 6.2.1 多糖硫酸酯化 107 6.2.2 多糖羧甲基化 110 6.2.3 多糖磷酸酯化 111 6.2.4 多糖乙醯化 112 6.2.5 多糖烷基化 113 6.2.6 多糖硝酸酯化 113 6.3 生物方法修飾 114 6.3.1 基因工程技術對

多糖的結構修飾 114 6.3.2 酶法修飾 115 6.4 多糖與金屬絡合 115 6.4.1 鐵對糖類的修飾 115 6.4.2 銅對糖類的修飾 116 6.4.3 鋅對糖類的修飾 116 6.5 物理方法修飾 117 6.5.1 超聲波修飾 117 6.5.2 離子輻射修飾 118 參考文獻 118 第7章 氨基酸結構改性 121 7.1 氨基酸類聚合物合成 121 7.1.1 均聚氨基酸 121 7.1.2 共聚氨基酸 122 7.2 氨基酸化合物 124 7.2.1 氨基酸基苯並咪唑 124 7.2.2 氨基酸席夫堿 125 7.3 氨基酸大分子化合物 125 7.3.1 氨基酸改性

澱粉 125 7.3.2 氨基酸改性碳酸鈣 126 7.3.3 氨基酸改性矽基材料 126 7.3.4 氨基酸改性天然產物 127 參考文獻 128 第8章 脂肪酸結構改性 131 8.1 脂肪酸改性天然產物 131 8.1.1 脂肪酸改性天然聚多糖 131 8.1.2 脂肪酸改性植物甾醇 133 8.2 脂肪酸改性無機粉體 135 8.2.1 脂肪酸改性無機粉體機理 135 8.2.2 脂肪酸改性無機粉體實例 136 8.3 天然不飽和脂肪酸雙鍵改性 137 8.3.1 環氧脂肪酸 137 8.3.2 共軛亞油酸 138 參考文獻 139 第9章 酚酮類結構改性 142 9.1 醯化修飾改性

143 9.1.1 氧醯化修飾改性 143 9.1.2 碳醯化修飾改性 144 9.2 酯化修飾改性 145 9.3 磺化修飾改性 146 9.4 醚化修飾改性 147 9.5 磷醯化修飾改性 148 9.6 配位修飾改性 149 9.7 其他修飾改性 151 參考文獻 153 第10章 金屬元素螯合物結構轉化 157 10.1 主族金屬螯合物 157 10.1.1 天然產物主族金屬螯合物 158 10.1.2 主族金屬氨基酸螯合物 159 10.1.3 主族金屬氨基酸螯合物應用 162 10.2 過渡金屬螯合物 163 10.2.1 含氮過渡金屬螯合物 163 10.2.2 含羧酸基團配體

過渡金屬螯合物 164 10.2.3 多核過渡金屬螯合物 165 10.2.4 含天然化合物配體過渡金屬螯合物 166 10.3 稀土金屬螯合物 166 10.3.1 席夫堿稀土螯合物 167 10.3.2 喹喏酮類稀土螯合物 168 10.3.3 雜環類稀土螯合物 168 10.3.4 黃酮類稀土螯合物 169 參考文獻 171 第11章 維生素合成與結構改性轉化 178 11.1 維生素的人工合成 178 11.1.1 維生素A合成 178 11.1.2 維生素B合成 180 11.1.3 維生素C合成 184 11.1.4 維生素D合成 185 11.1.5 維生素E合成 186 11.

2 維生素的結構修飾 188 11.2.1 典型維生素的改性 188 11.2.2 維生素改性產品的應用 193 參考文獻 194 第三部分 合成化合物生物活性 第12章 合成化合物抗腫瘤活性 201 12.1 吡唑啉酮衍生物生物活性 201 12.1.1 吡唑啉酮類席夫堿及其金屬配合物合成 202 12.1.2 吡唑啉酮類及其金屬配合物生物活性 206 12.2 多金屬氧酸鹽生物活性 217 12.2.1 多金屬氧酸鹽配合物合成 218 12.2.2 多金屬氧酸鹽抗癌生物活性研究 220 12.3 合成化合物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 232 12.3.1 細胞生長抑制研究 232 12.3.2

細胞凋亡形態學研究 233 12.3.3 分子生物學分析細胞凋亡 236 12.3.4 化合物抗腫瘤作用機制 237 12.4 合成化合物體內抗腫瘤活性研究 244 12.4.1 合成化合物抗腫瘤模型建立方法 244 12.4.2 合成化合物體內抑瘤實驗研究 247 參考文獻 252 第13章 合成化合物抗氧化 263 13.1 化學合成抗氧化劑 263 13.1.1 食品抗氧化劑 263 13.1.2 工業助劑抗氧化劑 268 13.2 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273 13.2.1 多酚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273 13.2.2 黃酮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 275 13.2.3 多糖衍生

物抗氧化活性 280 13.2.4 蛋白質衍生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283 13.2.5 其他 284 參考文獻 285 第14章 合成化合物抗心腦血管疾病 290 14.1 心腦血管疾病及其治療藥物 290 14.2 化學合成類藥物 291 14.2.1 他汀類藥物合成與功能活性 291 14.2.2 二氫吡啶類藥物的合成及活性 293 14.2.3 噻吩並吡啶類物質的合成及活性 295 14.3 天然活性成分改性合成藥 296 14.3.1 川芎嗪衍生物合成及活性 296 14.3.2 丹參素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 301 14.3.3 蟲草素衍生物合成及活性 303 14.3.4 Xyloket

als類衍生物合成及其活性 304 14.3.5 深海魚油衍生物合成及活性 305 14.4 特殊材料合成及活性 305 14.4.1 納米材料合成及活性 305 14.4.2 低密度脂蛋白選擇性吸附劑合成及活性 306 參考文獻 308 第15章 合成化合物抗糖尿病 311 15.1 抗糖尿病化學合成藥物 311 15.1.1 胰島素增敏劑 311 15.1.2 胰島素分泌促進劑 312 15.1.3 腸促胰島素 314 15.1.4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 316 15.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316 15.1.6 胰澱素類似物 317 15.2 抗糖尿病天

然改性藥物 317 15.2.1 白藜蘆醇 317 15.2.2 小檗堿 318 15.2.3 黃酮類化合物 319 15.2.4 芒果苷 320 15.2.5 大黃素 320 參考文獻 322 第16章 合成化合物抗阿爾茨海默病 324 16.1 靶向Aβ藥物 324 16.1.1 抑制Aβ的產生 325 16.1.2 減少Aβ的聚集 327 16.1.3 已積累的Aβ清除 327 16.2 靶向tau蛋白藥物 328

卜作嵐材料改性水泥基質混凝土裂縫注入劑之研究

為了解決高壓低壓差別的問題,作者邱為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卜作嵐材料改性水泥基質混凝土裂縫注入劑之研究,分別以偏高嶺土、爐石粉及矽灰等膠結材來找出替代超微細水泥的比例與注入時間、劈裂強度,接著把符合歐盟規範EN1504-5之劈裂強度與EN1771之灌注時間之配比以低壓(0.245MPa以下)和高壓(0.3 MPa)兩種壓力修補灌注完成的試體,放入模擬海水的池中觀察侵蝕之後的抗壓強度、鋼筋腐蝕等狀況。其中以純超微細水泥為對照組,變動偏高嶺土、爐石粉、矽灰比例為試驗變數。由試驗結果顯示超微細水泥漿體在乾燥介質或潮溼介質中的水膠比與注入所需時間的關係成呈現出負相關。水淬高爐石粉試驗結果顯示,可以發現在固定水膠比的試驗中,水淬高爐石粉的替代比

例越高,注入的通過時間越短,實驗皆能通過注入性試驗。超微細水泥劈裂強度與水膠比約為反比,整體而言相關性非常穩定,且強度都維持在標準3(N/mm2)以上。水淬高爐石粉替代部分膠結材漿體的劈裂強度與替代比例約成反比,並且在一定替代比例時,強度有劇烈下降的趨勢,添加水淬高爐石粉之漿體劈裂強度普遍高於純超微細水泥漿體的劈裂強度。低壓反彈錘試驗結果可以發現,加入水淬高爐石粉的裂縫注入性試驗試體強度皆高於純超微細水泥漿體注入的試體,但就不同替代比例來看,強度上的差別並不大。高壓反彈錘試驗結果可看出,在高壓注入的試驗中,添加水淬高爐石粉的漿體較純超微細水泥漿體的修補強度更加良好,單以不同的修補狀況來看,水淬

高爐石粉替代超微細水泥比例較少的試體有較好的表現。在低壓注入的試驗中,基本通過性能越好越能有更好的工作性,更能完整的填入裂縫,達到較好的防蝕效果。高壓腐蝕速率試驗結果顯示,在高壓注入的試驗中,由於加壓注入的效果,基本上都能有良好的填充裂縫表現,因此在防蝕的效果上表現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