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下交流道排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佐鼎所指導 黃旭康的 以即時影像偵測出口匝道壅塞預估旅行時間 (2018),提出高速公路下交流道排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旅行時間、交通壅塞現象、號誌時制、電腦視覺、視訊處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陳有貝所指導 陸泰龍的 臺灣北部5000-4000年史前文化內涵與相關問題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考古學、考古文化、大坌坑文化、大坌坑式陶器、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訊塘埔相、八里•舊城遺址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速公路下交流道排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速公路下交流道排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即時影像偵測出口匝道壅塞預估旅行時間

為了解決高速公路下交流道排隊的問題,作者黃旭康 這樣論述:

人們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因工作地點及大眾運輸工具不便利,往往藉由車輛代步,導致交通壅塞問題日趨嚴重。交通壅塞問題不只直指市區其中高速公路也包含在內,高速公路與都會區交流道相接,經常於上(下)午尖峰時間造成交通壅塞現象,其中一種交通壅塞現象為出口匝道車流回堵停等壅塞,然而對於車輛將駛離出口匝道之旅行時間資訊發布,即為用路人所需重要資訊之一。當上(下)午尖峰時間出口匝道停等車輛需求量增加的時候,若無法即時紓解停等車流,將使出口等候車流逐漸變長,假若出口匝道上游主線可即時發布駛離出口匝道之旅行時間,使用路人有更多選擇出口匝道駛離選項,一旦出口匝道停等車輛數超過減速車道可儲存車輛空間,將使車

輛回堵至上游主線並佔據主線外側車道,不僅間接影響主線直進車輛的運行及安全,往往造成欲往出口駛離之車輛插隊,車輛易發生肇事,同時對於停車輛造成等候焦躁不安情緒上升。本研究將藉由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技術,利用電腦視覺與視訊處理這兩方面技術,取得以即時影像偵測出口匝道壅塞資料,透過即時影像偵測出口匝道壅塞資料設計一套預估旅行時間模擬軟體,同時利用平面幹道號誌時制週期表及平面道路回堵車流至主線減速車道之距離將可計算出車輛駛離所需之旅行時間,提供用路人多方面選擇可排隊停等或往下個匝道出口駛離,本研究將以國道一號南下大灣交流道為

研究案例。

臺灣北部5000-4000年史前文化內涵與相關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高速公路下交流道排隊的問題,作者陸泰龍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以「臺灣北部5000-4000年史前文化內涵與相關問題研究」為題,對目前5000-4000年左右北部地區所認識“考古文化”進行討論,層面包括︰(一)重新檢視「訊塘埔文化」陶器內涵及其可能類型;(二)探討訊塘埔文化與大坌坑文化之異同;(三)比較分析訊塘埔文化與同時限、不同區域的考古文化之間的差異;(四)重新檢討5000-4000年前北部地區考古文化的內涵及定義。 本論文運用層位學、類型學、排隊法、年代學等,比較各遺址出土各類陶器在歷時限的變化,透過比較與分析,以期了解5000-4000年前史前文化在北部地區樣貌及演變趨勢。並透過八里•舊城遺址的發掘資料顯示早期被認為具有時間先後

與文化傳承關係的大坌坑文化與訊塘埔文化的陶器遺留,在地層中無法明確地區辨開來而呈現伴出的現象,同時文化層下即為生土層而未再有發現有更早的遺物。這是否意味著訊塘埔文化與大坌坑文化兩者彼此並非存在時間先後的關係,而是共伴的存在,或者,兩個考古文化實際上是一個考古文化對於陶器使用的偏好所產生的差異,意即「帶有突脊與劃紋的大坌坑式陶器」實際上乃當時人群製作的眾多陶器中的一種,如此,文化層中帶有突脊與劃紋的陶器的有無,實際上並不代表具有不同文化傳統與時間先後的兩個考古文化,而很可能是同一文化傳統的人群在異時限和陶器使用喜好的具體表現。除此之外,透過北部地區遺址的比較分析顯示,具有大坌坑文化與訊塘埔文化類

型的遺物或器物組合的遺址,主要分布在海岸沙丘、臺地、河岸階地、平原、與淺山等不同環境,而不同環境的遺址,在時間上主要存在於距今4800-4000年左右,部分可延續至3600年左右,且遺址的分布與當時的海岸線有密切的關聯性,換言之,此批人群自海外的地區移居臺灣,當時大多選擇西部的河口與寬闊的沙質海岸(灣)作為登陸地點,並在海岸地區建立居所,在面對生存的壓力與對新環境的逐漸熟悉的過程中,部分的人可能選擇沿河口進入中、上游地區。從年代資料來看,顯示早期移民在島內的移動速度可能比以往推測的要來得早且快速。而以考古文化的角度而言,或可將訊塘埔文化稱之為「大坌坑文化訊塘埔相」。此外,在區域比較的層次,台灣

其他地區也具有相同的情況。 本論文研究顯示,臺灣新石器時代最早階段存在一個以繩紋為主要特徵的「考古文化」,其涵蓋本島與澎湖地區,發生在距今約4800年前左右,是否及於5000千年前仍未可知。此一考古文化即為大坌坑文化的本尊,各地所顯示的些微差異,代表的是大坌坑文化移居臺灣後的在地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