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子母車費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高雄子母車費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凃心怡寫的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和黃育清的 還不錯的老後:他們這樣過生活:一群人的老後3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四塊玉文創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謝國雄所指導 劉佳琪的 志願性順服下的抗爭:高爾夫球場桿弟的限制與能動 (2018),提出高雄子母車費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動體制、霸權體制、桿弟、抗爭、能動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 李易諭所指導 鄧佳佩的 大數據應用於汽車險優貸保戶概念模式之探討 (2015),提出因為有 大數據、車險、汽車費率因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子母車費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子母車費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為了解決高雄子母車費用的問題,作者凃心怡 這樣論述:

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是花東地區的哀愁!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走入鄉間村落的醫者仁心,看見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十七家院所協力促進健康,提升平均餘命, 讓我們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   花東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有兩項制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一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家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只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臺東北部。   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

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致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症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表,臺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家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面,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臺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出遍地憂傷的花朵……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出口照亮。   │因研究與考察,走入鄉間村落,一份醫者仁心,在花蓮慈濟醫院剛落成啟業找不到醫師之際,曾文賓毅然決然卸下臺大醫院副院長一職

到花蓮服務,更陸續協助慈濟護專開辦、玉里慈濟醫院、關山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以及臺中慈濟醫院等籌畫工程。   │羅藝霞修女(臺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說:醫師兼修女可以比一般醫師或一般修女更容易地看見病人或其家庭的需要,她說:「把病人當做人看,不是把病人當做工作看。」   │知道病人無血可用,便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默默捐了血。富瑞生醫師(門諾醫院)也為病患出醫藥費,不僅伸手就往口袋裡掏錢;後來乾脆把銀行帳號給批價部門。   │因為病患不願主動配合醫療人員照X光、追蹤病情,使得防治所的工作不易展開,李偉之(臺東慢性病防治所)與當時有心革新的局長田明輝商量:「既然病人不來找我,我去找他吧

!」   │哪一家小孩沒打預防針?哪家老人有慢性病?江昭妹(臺東延平鄉衛生所)都瞭若指掌。有時病人不到衛生所接受後續追逐及治療,他就騎摩托車上門去載。   │呂黃愛玉(門諾醫院)積極參與社區醫療活動,偏鄉部落居民不少人都為慢性疾病所苦,高血壓及糖尿病應定期監測不可間斷,為了使疾病控制更有效,呂黃愛玉自發培訓當地志工學習量血壓、測血糖及開設慢性疾病課程。      │白明忠(台東馬偕醫院)每年去蘭嶼六、七次,每次都自備電腦、病歷、藥品。後來為了更進一步確診,他連胃鏡、腹部超音波等儀器都帶入島,成為「蘭嶼胃鏡先鋒」。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志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

各樣的計畫,發想出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二十三位花東地區醫療奉獻獎得主,與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十七家醫院的夥伴,把「藍天白雲」送往最灰暗、陰霾的角落,一起成就奉獻的故事! 強力推薦   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臺東縣衛生局局長黃明恩│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院長王功亮│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戴明正│台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呂信雄│台北榮總臺東、玉里、鳳林分院院長趙建剛│衛生福利部部立花蓮醫院院長楊南屏│部

立臺東醫院院長樊聖│部立玉里醫院院長王作仁│部立花蓮醫院豐濱分院院長林玉祥│部立臺東醫院成功分院院長陳敏華│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門諾壽豐分院院長莊永鑣│玉里慈濟醫院院長陳岩碧│關山慈濟醫院院長潘永謙

高雄子母車費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7/26(日)】高雄網聚行程~(草衙道)

★第一個會合點 9:50 (新左營站)~
※有要那邊會合的再一起搭捷運到草衙

★第二個會合點 10:30 ~ 11:00 (草衙道)
🚫請勿偷拍槍剎🚫請勿偷拍槍剎🚫

★結束時間:晚上9點
※有門禁、有事情者,可先回!(請告知讓我放心)

★自備來回車費、自備飯錢(中餐:600元、晚餐:100元)
※其他付費項目不用你們負擔,以上飯錢為預估~

大致行程:
→11點中餐(聚、北海道昆布鍋)價格約440~660
→團康活動(下方有介紹)
※類似趣味競賽、有獎品(鑽石)
※有直播,不想上鏡頭可以別挑戰XD
→湯姆熊
→吃最大碗冰
→新崛江
→晚餐(麥當勞or逛崛江吃)價格約100~200
→8點~9點 結束回程。


感謝步哥支持!贊助4000元給大家玩母湯熊~

會來人員請先告知我一下~
目前確定人員:槍剎、步哥、阿包、矮子、光陰、影魔、Hcc、少年、曜翔、克翔、東東、無腦、
還未確定人員:羊駝、千風、狼狼、八七、慧慧、

志願性順服下的抗爭:高爾夫球場桿弟的限制與能動

為了解決高雄子母車費用的問題,作者劉佳琪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問霸權勞動體制下的高爾夫球場桿弟,為什麼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展現能動性的方式?研究發現,桿弟的行動大致可分為兩種:互助與抗爭,透過互助來補足無勞僱關係下的缺陷,包括桿弟基金、職業工會等,但無法形成足以撼動資方的組織。因為霸權體制透過工作安排、家庭需求,共同形塑了桿弟集體的「自由感」,讓剝削成為可以接受的合理制度。桿弟們的抗爭在本研究中以形式分成三期,受到勞動體制、正當性來源、工運網絡、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在草根罷工時期(1989-1998年)形成了大量非正式的罷工,此時期的罷工以改善勞動條件為訴求,正當性來源於道德經濟的鬆動;1999年因勞基法修訂踏入了個案訴訟時期(1999-201

6年),抗爭的正當性來源轉向法律,道德經濟式微。球場內體制仍以霸權為主,當發生爭議時勞動體制才向專制式傾斜,爭議改由法律爭訟進行處理,也因應訴訟的形式,爭議焦點轉向勞僱關係;2017年幸福高爾夫球場的桿弟組成了工會,進入組織抗爭時期,成為「志願性順服下抗爭」的異例,同時動員法律與道德經濟作為正當性來源,以工會組織發動訴訟、罷工等抗爭行動,試圖改變勞動體制。

還不錯的老後:他們這樣過生活:一群人的老後3

為了解決高雄子母車費用的問題,作者黃育清 這樣論述:

  來自長輩的訊息:《一群人的老後》第三彈,   共居同老、人氣銀髮故事集又來囉!   「只要能夠聚在一起,就是幸福、忘憂的事了。」   一本應援現代人健康老化的樂齡優活書   當老態、老身、老境步步靠近,「我們老人」如何正面迎接老、雙手擁抱老,在歲月的洗鍊下,活出一幅還不錯的老後日常——      老,是好好一起過。   人類歷史上最重視老年期的時代來了!一群人的老後,他們這樣過,我們想怎麼過?作者以養老院資深住民的身分,用文字娓娓描繪43幅長輩日常:有時鬧彆扭、有時耍小心機,還有更多努力支撐生活的時刻……看他們用什麼方法補足老後心靈和行動的缺口,如何調整出更舒適的老後品質!   老後

人生設計,總是愈早開始愈好!   藉著這一群人生學長姊的故事,提早知道老後的樣貌,看著別人的故事、規畫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從熟齡慢慢走向初老、中老、老老的旅程中,預先準備好行李與心理,做好老後人生設計,趁早往嚮往的老後人生前進。 名人推薦   ●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名)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講者──朱為民   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   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立   資深報人──俞國基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   資深作家──陳冷   散文作家──琹涵   作家──楊富閔   天主教

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   《熟年誌》總編輯──賴麗秋   作者簡介 黃育清   福建省閩清縣人,一九四○年出生,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夜間部畢業。曾任教南港國小舊莊分校一年,後轉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   年輕時喜歡寫小說,四十歲才改寫散文,散見於各大報副刊,並曾在中華日報副刊寫專欄《醫生朋友》結集成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曾以筆名水天出版小說、散文集與童書等。   十年前(二○○七),因先生健康決定選擇一同入住養老院,而得以與百來名長者共同生活,觀察到老人社會的種種樣貌,起初偶然記錄所見所聞,不知不覺已累積近百篇隨筆,出版有《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

麼想,一群人的老後2》、《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   推薦序 自主選擇老後居所,是成功老化的要素! _魏惠娟(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教育部樂齡學習總輔導團計畫主持人、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者序 活到老、學到老_黃育清   輯壹 忘齡相伴 1. 快樂住民,我。 2. 你的眼、你的手 3. 我不寂寞 4. 當我們同在一起 5. 快樂在一起 6. 教授與軍官 7. 美麗的黃昏 8. 途中 9. 歸去來兮 10. 朋友、朋友。 11. 家在這裡   輯貳 擁抱老身 1. 「客人」來了 2. 忘了、忘了

3. 夜貓奶奶 4. 安靜的耳朵 5. 背後請勿說話 6. 摔跤種種 7. 曾幾何時 8. 往事如煙 9. 忘了我是誰 10. 也是一種快樂 11. 四不像   輯參 心裡的家 1. 愛屋及烏 2. 牽掛 3. 悔不當初 4. 被羨慕的外婆 5. 寶貝!對不起 6. 誰乖 7. 母親的笑容 8. 最親的人 9. 讓你歡喜,不讓你憂   輯肆 樂活安老 1. 懷念的人 2. 阿見的電話 3. 玉蘭花香 4. 不老美人蕉 5. 從那邊過來的 6. 昨日、今日、明日 7. 樹葉奶奶 8. 臭臉醫生甜護士 9. 罵人奶奶 10. 打人事件 11. 見怪不怪 12. 當你老了   推薦序  自主

選擇老後居所,是成功老化的要素! 魏惠娟 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教育部樂齡學習總輔導團計畫主持人、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成功老化的退休生活,至少有五項重要的層面需要提早規畫準備,它們依序是:運動保健、生活安全、人際關係、心靈安適、居住選擇與臨終安排,後面兩項應該是最難決定的,特別是居住決定影響層面比較大,有時候也不是個人想要如何安排就能如願。另一方面,老年居住安排可以參採的非傳統模式也不多,多數人選擇繼續住在中年後居住的房子,沒有想到(可能也不敢想)萬一,要如何處理的問題。   根據衛福部民國一○六年老人居

住狀況調查,結果發現期待「和子女住在一起」的選項,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超過五成,這是年長父母們最期望的居住安排,前項調查發現女性又比男性更期待和子女同住。雖然期望跟子女同住的父母,比例已經有下降的趨勢,但是,過去以來的調查,都有一個選項是:居住在機構,這個選項的調查結果,幾年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換句話說,無論是實際居住在安療養機構的老年人,或是期望入住老人安養機構的比例,都低於百分之二,顯然,這一個選項在老人居住狀況調查中,都是最不被選擇的居住安排,主要原因與本書作者所指出的現象有極大的關係:   大家一聽到我住在養老院,很多人都會露出奇怪的表情。「妳怎麼會去那裡住?」聽起來,「那裡」似乎不

是個好地方。… …好像住養老院是被兒女遺棄似的,很丟臉的樣子… …   多數的人雖然表面不明說,可是內心免不了也有那樣的想法,若非兒女不孝,那一定就是老而無用才會住進養老院。   我個人由於做與高齡有關的研究,也開授樂齡生涯學習、退休準備課程,有機會分析學員的未來規畫資料,發現學員對於成功老化五個層面中的三個層面之規畫:健康、安全、靈性,都能夠有比較具體的構想與實質行動,但是,唯獨對於老後居住安排的問題,普遍沒有清楚的概念,雖然如此,對於住在機構,基本上多數人也是排斥的。   從二○○五年開始,只要有出國機會,我都會盡量把參訪養老機構納入行程,到目前為止,已經參觀過日本東京、名古屋,芬蘭

,美國紐約、洛杉磯、明尼蘇達,以及中國北京等地各式各樣的老人之家。在台灣,我陸續參觀過位於台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市、高雄市、台南市的老人之家。這些養老機構各有特色,特別是國外的機構,其環境氛圍、整體規畫都非常吸引人,參觀了那麼多感覺相當「高級」的養老機構(其實,這些機構在當地,都還只是屬於一般的機構而已),我只有一個感覺是:想要入住養老機構,還真要有兩把刷子,沒有相當的財務規畫,還不一定住得起呢!   不過,可惜的是每一次參觀,都只限於硬體設備,以及管理策略的交流,沒有機會跟裡面的住民好好聊一聊。很高興能應邀拜讀黃育清女士的大作,讀後真是大開眼界。作者於二○○七年才六十餘歲時,決定與先生一同

入住養老院(真是智慧的選擇),在與上百位長輩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透過敏銳的觀察,記錄老年社群中的各種樣貌,原來只是個人的隨筆紀錄(書寫,正是活躍老化的秘訣之一),最後竟累積成冊。   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觀察十分細膩深入,文字充滿畫面,跟著她的故事走,彷彿看見爺爺奶奶、照顧服務者彼此相顧、互相扶持的溫暖,當然也有老人像小孩一樣大吵其架的熱鬧畫面,更有溫馨的黃昏之戀,老人院裡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善良的、有霸道的、有一聲不吭的、有喜好長篇大論的、有動不動教訓人的。其實,這些生活故事,跟住在社區中,不也一樣嗎?但是,住在社區,雖是比鄰而居,可能還不一定能如養老院的老人一樣交流頻繁,由於在養老院裡每天

有機會見面、互動聊聊,又因為都住在同一個機構裡,反而具有相當的社群意識。這些平實又感人的生活故事,在作者流暢筆觸的敘寫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如歷其境,讀來的確可以體會作者所說的:「只要能夠聚在一起,就是幸福、忘憂的事了。」其中有一位奶奶因為腿傷而暫時搬到養老院,但是,最後,她卻捨棄一個人獨居於自己華宅的日子,決定正式入住機構,選擇與大家同樂,這位奶奶豪邁地說:「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不然,我現在會是一個人在家裡,那有什麼樂趣啊!」   住在養老院究竟是喜樂或是哀愁?沒有辦法與兒女同住,是不是遺憾、難過的事呢?作者的回答真是有智慧,她說:   有朋友問我:「是每個人都像妳一樣快樂嗎?或者,也

有不快樂的?」當然都有,不快樂的人理由也很多,連天氣都可能是原因,身體不舒服更是理由,膝蓋痛、腿腫、先生說話不中聽……。住在華廈也未必快樂,住養老院當然更有埋怨的理由。不快樂不是因為住的地點、住處的遠近、交通的方便與否。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快樂與不快樂兩面。   這一本書讀起來一氣呵成,不忍釋手,讀完之後,保證你也會很想去「拜訪」。如果你對於未來的居住規畫還沒有具體的構想;對於養老院,還是存有負面觀感;對於住在養老院裡面的人,仍然心存「憐憫」或「同情」,更不要錯過這一本書,它必會改變你對於養老院的刻板印象。配合閱讀本書,或許也可以開始把參訪養老機構當成是未來旅遊參訪的一站,樂齡生涯學習的經驗告

訴我,提前構想並開始規畫老後的居住安排,是退休準備的重要一課。未來居住安排決定,也會影響個人對於財務規畫的想法與方向。不管如何,老後人生設計,總是愈早開始愈好! 作者序 活到老、學到老   出版過兩本「老後」生活的書了, 沒想到還挺受歡迎的, 所以第三本的「老後」也要登場了。   第一本書的出版完全是意外,因為記錄了我們在養老院的生活,自己覺得有趣,而去印刷成冊,總共印了五十本左右,分發給女兒們、孫子們、文壇的少數好友,以及同住的好鄰居, 真的只是覺得養老院生活有趣而已,沒想到好朋友琹涵把我送她的那冊送給了一位熟識的編輯靜惠,承蒙她的慧眼賞識, 認為有出版的意義,於是「一群人的老後」誕

生了。   經過十三年沒有出書的歲月, 沒想到還會有這本「老來子」的出世, 我的興奮真不是語言可以形容的。   書出版了,沒想到反應挺熱烈的,有人帶著書找我簽名,還擁抱了老後的我;有人向我買書, 送給他過去的同事、過去的同學, 讓我很擔心他破費太多。   不過我也很欣慰, 好像有同感的老人不在少數, 只是他們沒有握筆, 所以看到我寫出了他們身體上的窘境、精神上的孤單, 心靈上得到了安慰。   第二本《老後的心聲》在第一本出版後的七個月也出版了,有更多的朋友關心老年人的生活,有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有新北市政府績優照顧服務員、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有愚人之友基金會,以及撰寫與長照、醫療相

關主題的作者, 都紛紛表示他們的關心和想法, 和前一本的推薦者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三位教授一樣,他們的推薦, 讓更多人在這個題目上有更多的興趣和關懷。   第二冊比第一冊更引起注意,銷售成績不俗,還有幾次在暢銷榜上露了臉,讓我得到很大的鼓勵。最大的感動來自讀者,當有人說好喜歡這兩本書的時候,我好感謝他們,因為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   「老了」還是有可愛的地方,「老了」並非一無是處,「老了」還是可以有學習、可以有進步。   更讓我欣喜的是一名已負盛名的謝女士, 她讓我知道她對這兩本書「愛不釋手」。她說看了作品,更觸發了她許多的想法,她稱讚兩本「老後」,說那是打動人心的生命故事,讓我又愧又

喜。   我所居住的養老院也給我很多支持和鼓勵。以前寫的書從沒有辦過發表會,出版了「老後」,他們幫我辦了新書發表會,這是我的新經驗。 發表會在南港展覽館舉辦, 這是院方給我的鼓勵,不能不叫我深深感動。   養老院裡住民很多,雖然我送出不少書,但也有被遺漏的,譬如平日少有往來的,不知道他對閱讀感不感興趣,還有人是專門愛好研究數理而較不熟悉文學的, 這些人我都不敢貿然送書。院方肯定知道了我的難處,他們很快為我做了個決定,兩本新書發表過後,放回養老院大廳的櫃台上,宣告大家,要看的可以帶上樓去看,看完放回原處即可。   謝謝大家,看過後都給我鼓勵、肯定, 更感謝院方的用心良苦。   第三本書寫

的還是「我們老人」, 院內的居民、院外的老朋友都有, 當然也難免會寫到自己的老態, 例如記性愈來愈糟了, 耳朵對低頻率的接收有因難了; 剛起床時, 明顯地走路不穩, 甚至跌撞了等等。   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努力, 一本接一本地寫呢?」不努力不行了, 八十歲的老人,哪有多餘的歲月可以浪費?體力明顯退步了,記得的事瞬間就忘,不趕緊把它記下來,它就要逃走了, 我怎麼能不勤快地記錄下一件件讓我感動的事呢?   輯壹 忘齡相伴 快樂住民,我。 大家一聽到我住在養老院,很多人都會露出奇怪的表情。 「妳怎麼會去那裡住?」聽起來,「那裡」似乎不是個好地方。 剛開始那幾年,我是能瞞就瞞的,好像住養老院

是被兒女遺棄似的,很丟臉的樣子,又好像是老邁到沒用了才住養老院,聽起來也挺不舒服的。從此,我寄信給人,都不寫老人養護中心,而是寫街名寫門號,反正信件來往都收得到,為什麼非要標示我住在「老人院」? 有時候,從朋友家回來,時間晚了,不得不叫計程車,我也只說門號,不說老人院,偏偏有的司機機靈得很,他說:「那不是一間很漂亮的養老院嗎?」 我無法抵賴,只好硬著頭皮說:「對,就是那間。」 這個時候司機往往會在後照鏡裡端詳我,弄得我渾身不自在後,他忽然說:「妳是去看親戚的吧!妳不老呀。」 有時候我老實招認,我就是住在那裡的,招認過後就後悔了。 運將老大多半很好奇,像記者般發問個不停,「妳的小孩呢?」「妳沒有

小孩嗎?」「妳住在那裡一個月多少錢?」「那裡伙食好不好?」「電視、冰箱都是公家的嗎?」直問到我下車給他車費,還意猶未盡地問:「房間有多大?有十坪嗎?」 後來我怕惹來太多關切,就不那麼直白了,司機問我是去探視的嗎?我便說是。免去了許多口舌,以及多餘的關心。 在朋友中,有時也會引來一些爭執,有人說:「她住養老院還不是為了可以不燒菜弄飯?」說得好像我多懶,懶到不肯煮飯,只好住養老院似的。也有人說:「住那裡不錯,先生年紀大了,她又時時往外跑,住在那裡,她可以放心。」這是了解我的人說的話。 住了多年,在日記裡不免記錄下一些人、一些事。由於從前的寫作習慣,又使我把它們記錄成篇,然後,篇數夠了,在編輯們的手

裡,它們印成了書。書出版後,很多朋友支持,說我寫的養老院裡的事情都很正面、很陽光。也有朋友問我:「是每個人都像妳一樣快樂嗎?或者,也有不快樂的?」當然都有,不快樂的人理由也很多,連天氣都可能是原因,身體不舒服更是理由,膝蓋痛、腿腫、先生說話不中聽……。住在華廈也未必快樂,住養老院當然更有埋怨的理由。 不快樂不是因為住的地點、住處的遠近、交通的方便與否。任何一件事,都會有快樂與不快樂兩面。

大數據應用於汽車險優貸保戶概念模式之探討

為了解決高雄子母車費用的問題,作者鄧佳佩 這樣論述:

保險商品可以分為針對壽險和產險市場,而產險旗下的產品包含火險、車險、工程保險等,其中佔營收比例較重的為車險。但近年來也觀察車險為營收重要來源,但其賠款率逐年升高,勢必對於產險公司營運有重大影響。而賠款率的發生也和客戶優劣習習相關,但過往只有靜態資料如年齡、性別、車齡和廠牌等來評估客戶以計算保費。而這些資料並無法十分精確描述客戶樣貌。 在資料方面的趨勢,近年來大數據分析思維為主流。大數據的資料價值除了量大,更聚焦在資料特性多元,來源可以是結構化或非結構化、且資料快速變動蒐集時點更貼近當下。因此關鍵我們如何在多元龐雜的資料中看出各個資料間的關聯進而分析。 本研究透過大數據應用於車險上的文

獻整理,以及個案研究法和深度訪談法提出一個能更精確評估、分析和預測客戶行為的概念模式。過往只考量從人因素中年齡和性別兩個因子,以及從車因素的廠牌因子;現在加入即時的資料駕駛行為因素分析,包含行駛的時段、道路類型、行駛日子、行駛速度、行駛總里程數、駕駛人踩踏油門力道、駕駛人急煞車次數、駕駛人急轉彎次數、駕駛人加減速頻率、駕駛人看到前有障礙物後開始踩煞車的距離長短。未來透過駕駛行為因素結合內部的理賠資料和肇事紀錄,做到大數據分析思維的關聯性分析,知道哪種駕駛行為會導致高意外風險,可收取較高的保費,甚至更進一步思考協助客戶改善駕駛行為,預防意外發生,同時也降低產險公司理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