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凌性傑,楊佳嫻,孫梓評,吳岱穎,石曉楓寫的 國民文學讀本1-4 和劉自仁的 亂世中的人神傳說:奇廟高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也說明:地址 :80201 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 號 · 海聯會各梯次名額連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校院、系所介紹. ▻ 學院、學系列表:https://w3.nknu.edu.tw/zh/edu_list.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陳希宜、李明仁所指導 翁汝儀的 義竹翁氏宗族於鹽水岸內的遷徙及信仰 (2021),提出高雄師範大學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翁氏宗族、遷徙、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魏主榮所指導 陳逸聰的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2021),提出因為有 視域融合、文化創意、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外廊、華僑華人、住宅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教學中心| 找學校| 學華語到臺灣則補充:地址 :No.116, Heping 1st Rd., Lingya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802, Taiwan (R.O.C.). 師資: 專任老師5 人、兼任老師20 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師範大學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民文學讀本1-4

為了解決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問題,作者凌性傑,楊佳嫻,孫梓評,吳岱穎,石曉楓 這樣論述:

《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 為什麼是散文?為什麼讀散文?創作的基礎來自真誠,各文類裡又以散文最為貼近寫作者的面目、性格。那些多年來使我們追讀不輟的散文家,除了文字好,境界深或見解新穎,大抵就是因為我們能捉摸到「真人」。這裡的真,不是指真人真事、沒經驗過就不准寫,而是指性情的真。美好的讀本,提供我們思考的樂趣、感情的認同,藉由文字符號,我們在思考他人的思考之際,也可以加深自我的理解。 熱愛閱讀,熱愛青年學子的作家凌性傑,與有文字鍊金師稱號的作家也是老師的楊佳嫻共同合作,浩瀚字海淘沙取金,以「好文章」為取向,精選好看又有意義的散文傑作,為學子也為現代國民打造多重觀點角度的散文讀本,不裁切

、不割裂,尊重文本原來的面目。全書五章主題涵括成長、情感、飲食、移動、文化抒寫;從散文家的傾訴裡,讀到成長的艱難與快樂、情感的發生與幻滅、飲食和移動的趣味、文化觀察與價值判斷。每篇作品末尾,另錄有編者的「閱讀筆記」與「作家小傳」,作家與讀者雙重身分的複音閱讀,開闊讀與寫的想像與對話。 凌性傑:我以為,文學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心意的相通 身為閱讀愛好者,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編選一套兼顧現實與理想的讀本。詩人楊佳嫻任教於大學,我則長期任教於中學,深深覺得閱讀能力與文學品味的養成不能局限於校園、教科書。我們的理想是編選一套「好看又有意義」的散文選集,把詮釋與欣賞的權力開放出來。文學沒有標準答案,

普通讀者可以從中發現閱讀的樂趣,也可以透過觀摩名家手筆增進讀與寫的能力。《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所選的諸多作品,回應了人生的種種面向。作家如何進行敘事、描寫、說明、議論,終於成為一門傾訴的藝術,也是我觀察的重點。 楊佳嫻:我的寫作出發點,是散文 爛人有道,雜種有理,浮光裡是寂寞的書纏綿的人,拌干絲,削蘋果,有寫詩的漁夫,有買《山海經》的老嬤嬤,寫內衣的寫月經的,要回家的要出門的,被啟蒙和終於幻滅的……都是從生活出發,刺激浸潤之餘,非寫不可,自然流露,廣大而且親切,適合吳爾芙定義的「普通讀者」──「讀書,是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為了向別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糾正別人的看法」。 《生

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一個人要如何改變世界?一首詩可以具備什麼樣的力量? 傾聽生活的聲音,直接面對我們生存的世界 繼《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後,國民讀本系列再爆發 文字魔術品味家 吳岱穎╳新詩火苗傳遞者 孫梓評 聯手合體 精選觀點最新穎多元的五十一首現代詩,詩寫生活的各種滋味,一次網羅 詩的全民閱讀運動開跑,要你的五感全部動起來! ※每篇詩作錄有編者的「讀詩筆記」,生動閱讀一首詩 ※特別編輯「台灣新詩發展小史」,座標現代詩星圖 ※首度收錄!創作歌手陳綺貞、蛋堡作品,音樂與詩的完美結合 多少有些不願妥協、屈服的我們 願意為道途相逢的另一人,犧牲到什麼程度? 我們需要詩,需要用詩的

力量拒絕低俗,抵抗粗暴 詩人孫梓評與吳岱穎,分別從他們的另一個身分:編輯/教師,將詩的多樣性融合放大,精選最具時代感的好詩五十一首,看見詩的社會性,例如詰問國光石化開發計畫的運動詩;詩的大宗書寫主題:「愛情」的多重變奏,包括傷害的部分;寫親情關係的詩作,追本探看到自身身世譜系,看見家庭之所以存在的重量;對知識好奇,向宇宙探問,透過詩,回到生活細節點滴的奇趣對話。一首好詩,讓每一天感受美好,詩成為一座星球,是現代生活的縮影,更是向生命開放的途徑。 分輯編排不以詩人紀傳排列,也不以文學社團、文學史編年為分類依據。現代心靈可能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在這本新詩選裡顯豁出來,所以名曰「生活的證據」。更

能符合教學需求,更能讓普通讀者藉此理解語言文字的藝術如何回應生活。孫梓評、吳岱穎兩位主編,拋卻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種種學術套語,真誠地以自己的感受與學識,懇切寫出他們如何理解一首詩。 《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刻畫中文新詩的自我抒情、生活感受、社會關懷、文化認同、語言實驗,特別選錄陳綺貞、蛋堡的歌詞作品,透露著詩與音樂可以如此纏綿。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尚未出版詩集的林育德、詹佳鑫等年輕詩人,已經在這本選集裡初綻異采。林育德為此書編寫台灣新詩簡史,篇末列有詹佳鑫撰寫的詩人小傳,也讓這本書更具教學的實用性。 《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 自家族圖像摩娑矛盾親情,從一條條

傷痕尋索迷離的愛戀, 青春忽而晴麗忽而飄雪、如油蔴菜籽般的查某人命運、盛夏初綻的同志戀情…… 所有情感、一切悲歡喜樂收束於故事, 小說成為人生縮影,更是幸福的泉源、悲傷的解藥。 繼《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之後 國民讀本系列再發威!十四則短篇小說構築一整座故事迷城 讓筆直枯燥的現實,擁有更多迂迴想像 跨越時代藩籬、消弭性別界線,敲開人與人之間一扇扇緊閉門扉 穿梭無數角色世代,自己不再只是自己 而能拔高觀看視角、學習同理,尋索人情中每一個動人且瑰麗的細節 因為有了這些故事,我們充滿勇氣,並如此幸運。 主編精選十四篇極具代表性短篇小說並細筆賞析。白先勇、朱天文、

李昂、余華、林懷民、胡淑雯、許正平、陳淑瑤、黃春明、葛亮、廖輝英、鄭清文、賴香吟、嚴歌苓,橫跨兩岸十四位各世代作家,所有現實中的不可能皆在故事裡完成:隱匿的心事、模糊的理想、難以言說的性向……振筆疾書的課堂內蘊蓄青春迷茫,教室外亦有許許多多故事正在發生,情感依附生活,生活繼續書寫未竟的故事。本書希冀透過這些篇章激盪出學子天馬行空的想像,想想自己,也想想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凌性傑── 當我專注地走入他人的故事,自身的悲喜變得非常微渺,那些文字幫助我卸除執著,緩解了焦躁不安。更值得珍惜的經驗是,透過讀小說擁有理解的喜悅。我喜愛的那些小說家,勇於探索理性與感性,勇於追求心靈的自由。他們深刻理解人性

,在文字裡寄託了哀矜、悲憫、寬諒與同情。文學教育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那是一種最細緻的心靈境界,也是最具有美感的溝通。 石曉楓── 十四篇小說所呈顯的風格或淡雅、或濃麗,情感張力或激越、或平和,時代背景與個人感性或彰顯、或隱微,然而其中最堅定而一貫的美學信念是,它們都是能引發讀者對世事、對人情有深沉觸動的作品。文學所能發揮的最大影響,或正是這種對世情的體恤與生命氣度的陶養,而這亦正是最珍貴且最值得珍視的,人的品質。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從現代文學作品尋覓生活品味之作,讓中學以上的文學愛好者透過讀本體察生活,同時深化語文理解能力,各則選篇後附有專文賞析。 ★提供另一扇日常視窗

:描繪音樂(馬世芳〈巨龍之眼,美麗之島〉、房慧真〈鍾永豐:龐克樂手杜甫穿越過來了〉)、跨文化思索(黃麗群〈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王盛弘〈奈良有鹿〉、盛浩偉〈廁所的故事〉)、在電影中造夢(毛尖〈姊姊〉、孫梓評〈牯嶺街‧少年‧我〉)、生活暗面的反思自省(李欣倫〈致那些被棄的〉、胡晴舫〈無所謂快樂〉),含納傳統散文、短篇雜文、人物採訪等各式書寫。 突破文體與美學界線,生活不再索然無味── 探訪蘭陽平原,回到雨神眷顧的所在; 打開媽媽的便當,一塊紅燒肉讓人掉入「家」的核心; 舞臺上〈美麗島〉拉出蒼涼年代,同時逼落無聲的淚水…… 異鄉白芒雪域寒氣鑽透骨血,最美的也是最致命的記憶; 走進奈良魔幻時刻,

搖擺的鹿尾巴為人貼心指路; 龐克樂手杜甫穿越至今,捲入當代政治風雲; 從牯嶺街走進電影殺人場景,那是被牛皮紙封存的少年時光; 眼前屬於金澤的瞬間如車禍般橫衝直撞而來! 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老鎮呢? 說了很多,但自己又感覺什麼也沒有說完…… 關於「美」,在這三十二篇文章中有其各自塑形。即便枯淡如時光棄物,也煥發著無可忽視的色澤。從視聽感官到各種身體膚觸,化為電流直通全身,那些翻玩美感的經驗,就這樣被深深融進身體、戳記在心底。我們不只有一種看待美的方式,就如同生活不該讓人輕忽;攀著文字的繩索往前走,投身日常祕境,鑽探藏身裂隙的美麗渣滓,或許書寫和閱讀,就是美的最佳詮釋。 =書系緣起= 美麗的

文字風景,迷人的意義路標 【中文好行】書系 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寫給女兒的12封信中,對女兒殷切叮嚀著:要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要學習歷史鑑古知今,更要學好中文。 「中文好行」系列,與您分享哲學思考、閱讀文學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回到語言文字本身,在中文世界裡發現熱情、培養想像。 「中文力」的培養與提升,除了聽與說,更要強化閱讀與寫作的能力。閱讀與寫作能力,都無法在短時間內養成,主要還在平時的不斷累積。「中文好行」書系的風格,兼具實用性與文學性,由具有教學熱忱與文學創作實力的名家凌性傑主編策劃,廣邀台灣有理想、有創意的作家、老師,精選導讀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經由體驗式的導

讀,強調欣賞感受作品的美與思想。將經典文字連結現代生活,展現新時代的思索體會。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每個人都能揮灑出獨有的心靈風采。 中文學習不應只有考試與分數,而應是一個人對生活與美的追求與享受,這是「中文好行」最希望與讀者分享的閱讀道路。讓經典文字照亮我們的生活,讓閱讀與書寫成為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體驗時光。  

高雄師範大學地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陶塑展 黃偉茜 (Weichien Huang)專訪
 
黃偉茜不可一世的孤獨 讓我們看見陶瓷創作者的驕傲
 
  創作者黃偉茜來自於高雄橋頭,由於橋頭區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維持溫暖怡人的好天氣,如此的地域特色也使得熱帶植物蓬勃發展,生長在此的黃偉茜,自小便喜愛穿梭於榕樹林之間,大自然給予的深刻記憶,也烙印在她日後的創作裡。
 
對夢想的毅力—不輕易放棄
  從小便響往藝術的黃偉茜,礙於種種的機緣因素,在大學前始終與創作擦身而過。當時黃偉茜就讀於中文系,得知系上有選修輔系的機會,熱愛畫畫的她第一個念頭就想到「美術系」,而申請輔系的名額角逐也是相當地競爭,黃偉茜因此報名了畫室從頭開始學習,也從此奠定了她走向藝術之路的基礎。
 
與陶土的相遇
  自認與藝術相識甚晚的黃偉茜,十分地珍惜學習藝術的任何機會,「因為對我而言,那是我花了很多力氣、得來不易的夢想。」大學期間修習的多數是平面繪畫,而後黃偉茜考取上嘉義大學視覺藝術應用所時,對於立體創作的學習躍躍欲試,就在當時接觸到視覺藝術應用所所長—廖瑞章老師的陶瓷創作,廖老師作品多以自然物為基礎發展,深深的吸引了黃偉茜的目光—「原來陶瓷可以這麼做啊…。」,也為此與陶土結下了不解之緣。
 
  相較於其他的立體媒材,黃偉茜在選擇上其實也經過多方的比較,她認為陶土就像幼時小朋友們捏黏土一樣,能夠簡易的上手、有甚麼想法可以馬上做出來,表現方式也非常多元,依照不同的釉、土、燒窯方式會有各種特有的變化,陶瓷高度的可塑性,也能滿足容易對媒材喜新厭舊的她,「土對我來說很自由,很能呈現出我的想法!」
 
創作中的存在與擴張
  在黃偉茜的作品當中,「大肚人」是一個常見的創作語彙。從她研究所時期便延續至今,大肚人就像是黃偉茜對於人生的演繹,「對我而言,壓抑就像是肚子裡藏了很多東西。」有時候大肚人的肚子會圓圓滾滾的,時而封閉、或是展開,甚至會長出一些東西—「而想法就是從這裡延伸而出!」肚子就像是基底般的,有許多的變化由它而衍生。
 
  與大自然間的關係,一直是黃偉茜作品中相當關鍵的要素,如「在林中」系列,是她對於高雄橋頭的感受。因熱帶氣候的影響,橋頭的榕樹林一年四季皆欣欣向榮、綠意盎然,當黃偉茜覺得心情憂鬱時,於樹林中漫無目的的散步,總能療癒她的心情。有次她看到一棵枯木,即便樹都禿了,一片葉子沒有,但它的樹枝卻多又茂密的拔地而起,爭相往密林中小小的一片天空伸展,當下給黃偉茜很大的震憾與啟示,而那些樹枝與氣根的纏繞糾結,因此反覆地出現在她的作品當中。
 
  主打作品「不可一世的孤獨」系列,是2014年她去日本陶藝之森駐村時的感受。那是一個地廣人稀,被大片自然環抱的地方,在國外語言不通的時候,長時間的靜默讓黃偉茜更能深刻感受環境:喧囂的蟬鳴、深沉夜晚中悶哼的柴窯、劃破夜空的流星、在遠方路燈下若隱若現的母鹿…,尤其是野生的鹿群,更是讓她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與靈力,凌晨兩三點的暗瞑,一隻母鹿帶著小鹿們,方始現身,在極暗極遠的距離下,她還是發現了黃偉茜。遠遠地盯著她,以一種傲然的姿態警告:我們是不怕妳,但妳最好不要再靠近了喔!「第一次,我覺得離異世界那麼近…。」那母鹿就好像自然的使者,孤傲凜然不可欺。而大自然的孤傲,引發了黃偉茜這系列的聯想。
 
  「人生而孤獨。」黃偉茜身為一個創作者,更需要大量面對。一個人在工作室思考、做作品、面對空白,或隻身出國駐村,接觸種種陌生的人事物等。這些孤獨,在侵蝕創作者身心靈的同時,也賦予了她更真誠易感的心性,「在這樣的狀態下,聲音流入了,影像流入了,各種四面八方的細微震動鼓膜,在內心產生共鳴,再化身為作品,以另一種語言與他人交流。」所以,黃偉茜認為:孤獨對創作者而言是必要之惡,既討厭孤獨帶來的寂寞,又需要孤獨帶來的充盈。
 
創作孤獨,卻豐富
  「吳爾芙曾說女人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我認為藝術家也是!」創作就是一種刻化自我的歷程,這種「自我」探究到最後會成為共通的「人性」,就好像每一個在孤獨中奮力創作的人一樣,黃偉茜企圖以一種「中立」的方式來敘述孤獨。它不是好,也不是不好,就是一種「狀態」,雖然孤獨讓人感到寂寞,但是從這個狀態中,我們去感受、去擷取,藉由孤獨豐富人生。
 
黃偉茜-創作中的孤獨,終將成為無可取代的寶物,恆久而燦爛。
 
 
黃偉茜簡歷:
20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美術輔系
2007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畢
 
個展
2015 「三五記事」,醉美空間,台南市,台灣
2014 「這世界」,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信樂,日本
2013 「三首小詩」,嘉義鐵道一號倉,口舍土也方,嘉義,台灣
2007 「存在與負擔」,嘉義鐵道藝術村,嘉義,台灣
2005 「空間1」,嘉義鐵道藝術村練功房,嘉義,台灣
 
駐村
2014 日本滋賀縣信樂陶藝之森駐村
2011 高雄橋頭糖場白屋駐村
2006 嘉義鐵道藝術村第五屆駐村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義竹翁氏宗族於鹽水岸內的遷徙及信仰

為了解決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問題,作者翁汝儀 這樣論述:

清領初期,諸翁氏家族自福建省泉州府渡海來臺,以龍蛟潭堡義竹圍庄(位於今嘉義縣義竹鄉境內)為主要拓墾地區,並以此為中心,逐漸發展為五個主要角頭與數個次要小聚落,後翁氏於義竹開枝散葉,部分則移墾其他地區,形成五個村落。到了清領末期,因生存空間遭受壓迫、追求更好的經濟環境、八掌溪洪水氾濫之故等多重原因,導致部分翁氏住民搬遷到鹽水港堡岸內庄(今臺南市鹽水區境內)一帶,成為來臺後的第二次移墾。在翁氏宗族渡臺之際,攜帶翁氏特有的祖佛——董公真人信仰來臺,每年董公真人的聖誕皆為義竹圍庄的一大盛事。爾後翁氏聚落因行政區劃而被分割成五個村落,雖仍保有共同祭拜之習俗,但是各村落已逐漸新增鄰近地區的神祇信仰,如王

爺信仰等。直到民國40年代五個村落信仰各自獨立發展,不再以董公真人為共同祭祀對象,而是呈現多元的信仰型態,部分義竹翁氏與鹽水岸內翁氏聚落,產生不同於原鄉祖籍特有信仰的祭祀對象,並且受到南鯤鯓五府千歲信仰的影響,而有類似的信仰系統。本文首先就翁氏宗族落籍於義竹圍庄的發展,探討翁氏一族的拓墾過程與方向,並說明翁氏董公真人信仰與目前翁氏五個村的信仰型態;其次討論翁氏一族自義竹圍庄搬遷到岸內庄的原因以及遷徙的過程,另論述二次遷徙後所建之聚落的信仰概況與發展。最後藉由兩地居民結構、社會經濟差異與宗教信仰來分析並討論兩地居民的連結性,以及遷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信仰轉變現象。

亂世中的人神傳說:奇廟高雄故事

為了解決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問題,作者劉自仁 這樣論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文史采風叢書   臺灣的民間信仰,豐富而多元,除了早年先民渡海來臺時隨身攜行的原鄉神明香火在各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外,亦有不少是亂世中為了保家衛民所犧牲,或因官逼民反等種種抗爭,成為明知不可為而義所當為的俠者、英雄,最後慷慨赴義,身後受到百姓景仰而被立祠祭祀。這些特殊的傳說輾轉流傳下來,化為文字,透過作者一步一腳印踏查、口訪後,與大家分享關於祂們的「奇廟」故事。 本書特色   你也許聽過希臘羅馬神話、星座故事,對漫威、DC的男女超人、蝙蝠俠、復仇者聯盟等各路英雄如數家珍,甚至到日本旅遊時會特別搜尋該區的神社,收集專屬御守或繪馬。但,你知道住家街頭巷尾的那間

廟,有什麼傳說故事嗎?讓作者帶你一探高雄在地廟宇背後,那些人與神的傳說。   •    26篇高雄在地廟宇故事,精采程度更勝西洋神話   •    看故事亦同步複習百年來的高雄歷史,一舉兩得   •    篇末附有廟宇、宗祠地址,讀完一腔熱血澎湃可以立即出發拜訪   •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者賴祥蔚專文推薦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為了解決高雄師範大學地址的問題,作者陳逸聰 這樣論述:

歷史選擇融合現代的視域,在其朝向開放與孕育未來之時,便產生了文化創意。研究住居是解釋者應用其成見,改變其成見的理解活動。本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探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解讀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形成原因與空間特徵。(2)探討近代歷史過程對研究對象空間的形式發展與文化影響。(3)說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量體與室內規模。(4)由視域融合觀點分析獨棟與群樓、主樓與陪樓、廳堂與房間組成、走廊內外配置、角樓及廊深尺度,提出平面佈局融合理路。(5)由文化創意觀點探討住宅的門樓、立面的屋頂、山頭與檐線飾帶、外廊形式的組合、廊柱與拱形裝飾,呈現立面風貌

時尚創意。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專家訪談,對鼓浪嶼110棟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發現:(1)鼓浪嶼的住宅建築歷經晚清、租界與抗日三階段。租界時期為鼓浪嶼文化視域融合過程的高峰,形成極具文化創意的華僑別墅住宅。(2)租界時期的華僑別墅住宅,在傳統閩南與外來的多元文化影響,發展出兼融當地傳統的平面佈局,另外也展現時尚摩登的立面表情。(3)住宅建築特徵是獨棟、高2-3層、座南朝北為原則。規模300至600平方公尺、室內總面積300至500平方公尺為主。形式有獨棟、群棟、主樓與陪樓。(4)平面佈局反映視域融合意義。包含獨棟群樓的宗族關係、主樓陪樓的位序情形、

廳房組合的中西合璧、內外廊道的因地制宜及尊重外來文化的角樓配置。(5)立面風貌顯示文化創造創意。涵括門樓形式的微觀揣全、山頭檐線與獨特屋頂、外廊組合的形式演繹、廊柱配置的視覺感受與文化折衷裝飾的時尚意義。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成果提出視域融合產生文化創意及住宅空間學術研究之建議。期望本研究有助於空間領域於相關主題的瞭解、累積相關研究成果、助益近代歷史住宅建築對文化創意觀點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