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阮昭雄馬士元寫的 台灣的防災戰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大仁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管理系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 李宜錫所指導 謝佳修的 消防人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之探討-以防疫專責分隊為例 (2021),提出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作壓力、休閒參與、防疫專責分隊。

而第二篇論文醒吾科技大學 資訊科技應用系 陳家堂所指導 黃焜信的 行動災情查報系統使用者介面設計及易用性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災情查通報、使用者介面設計、手機APP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的防災戰略

為了解決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的問題,作者阮昭雄馬士元 這樣論述:

是不是還不夠痛,所以我們才學不會教訓? 如果可以,我願意用10年來培育健全的防災體系, 來換取地震10秒後天人永隔的「赦免」。   還記得嗎?   2014年,高雄氣爆的現場坍塌慘況   2015年,一座水上樂園的慘劇──「八仙塵爆」   2016年,溫馨的小年夜,凌晨3:57「維冠大樓倒塌事件」   如果有更健全的救災系統,就不會再有剛新婚的夫妻,卻從此天人永隔   如果沒有人為的粗心與失誤,就不會剛開學,卻再也不見不到隔壁的同學   如果沒有黑心建商和強震,就不會隔天就是圍爐夜,卻痛失親人   但現實中「沒有如果」,人們總要等到自己也成「受災戶」,才開始悔不當初……   我們

都不要在事後才說:「如果……,那就好了!」   ●防範未然,做好自家的「防災準備」。   ●試著去了解「自家的屋齡」、「住家地的土壤、地質」。   可是當我們有了一顆「防災的腦袋」,就算是準備充分了嗎?   其實台灣防災策略,仍有許多盲點……   ●盲點一:雖然許多縣市都已設有災害防救辦公室,但仍舊歸屬於消防局的業務,多以消防局兼任人員為主,並沒有專職人力,以及相關業務研究與訓練。   ●盲點二:雖然在921大地震後,有了災害防救法,但整體災害風險控管、策略方法、目標時程,皆沒有具體的計劃和行動。   「天災」我們逃不掉,但「人禍」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就是現在,趕快採取行動:   

●鼓勵政府、學校多舉辦「災害演習」、「防災講座」。   ●督促政府相關單位建立完整的「災害應變系統」、成立專門負責的單位。   ●了解最新的「智慧防災」,在短短的避難時間中,提高存活率。   「法律是保護懂法的人」,如同此道理,放棄了解防災相關配套的自己,等於是「棄守」了自己的「生存權」!   本書集結了台灣防災組織現況分析、防災科技與產業現況、各國防災知識經驗交流成果等,完整告訴你台灣防災政策,以及人人都該知道的防災知識。讓你從了解自身環境開始,做好防災準備,並一探政府防災相關配套,成功取得災後天人永隔的「赦免權」! 本書特色 ●台灣防災學界翹楚、災害應變專家,告訴你如何防災

  台大城鄉所工學博士、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副理事長,在經歷國內防災組織查訪、大型災難考察、國外災變中心交流,寫成這本台灣防災現況的調查,並搭配國際交流的經驗,提供政策面上的建議,以及必須知道的防災小知識。   ●最新防災科技,通通告訴你   市面上有琳瑯滿目的防災資訊,卻少有整合軟體、硬體,甚至縱貫產業面,全面介紹最新防災科技。舊的防災資訊已過時,智慧防災才是王道!   ●關於防災,「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你知道在日本,是這樣的──各級學校每月都有一次的防災演講,還把防災知識悄悄融入學科當考題,甚至只因老師引導逃生不周,判給家長高達14億的國賠。關於防災,我們當然要秉持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態度,擷取各國經驗的智慧,讓防災系統更加完備!   作者簡介 阮昭雄   ◎學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法學碩士   ◎現任:   臺北市議會議員   民進黨中央黨部發言人   台灣首都圈議員防災問政聯盟召集人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   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副理事長   世新大學講師 馬士元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博士   ◎現任: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經歷:   

內政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專門委員、日本首都大學 東京 都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專長領域:   防救災兵棋推演系統、災害防救體系與政策 前言:防災類型與防災的重要性 第一章:防災戰略——由整體談起 第二章:防災教育 第三章:由校園教育到全民教育 第四章:防災社區 第五章:防災產業 第六章:防災外交——由台灣走向國際   防災政策與其他公共政策有何不同?有何特殊所在?我們可以這樣說,不論地震也好,海嘯也好,甚至是其他的災害也好,這些災害必定會發生,但是何時發生卻很難預測。換句話說,大多數的公共政策都具有日常性,例如大眾交通,民生物資的管理與供應,教育方面

則是學生的教育工作,公共衛生的管控與經營,這些都具有日常性,隨時隨地都要運作,不可間斷。然而災害卻是不具有日常性,不會每天都發生災害,所以欠缺日常性。但是防災工作卻具有日常性,我們要無時無刻不考慮到災害一旦發生,要如何有效地控制災損,要如何進行災害的搶救。這就要靠事先縝密的規劃,以及不斷的演練。防災與救災工作是十分專業性的,因此我們希望提出兩個觀念和社會大眾一起研究探討。我們曾經到過美國參訪,他們提到一旦災害發生時,救災指揮中心開始運作,若非救災有關人員將不會進入指揮中心,以免干擾到與時間賽跑的搶救工作。這一點實在值得我們借鏡。我們實在已習慣於各種災害發生後,當災害應變中心成立,各首長排排坐等

著各救災專業人士的簡報,這種做法實不足取。尤其是現在通訊設備十分進步,長官要關心救災進度,可以通過即時通訊設備來全盤了解災情。進一步而言,現在社會已經不是官大學問大的時代,各項政務或事務皆有專業人士在悉心執行,非必要長官實不必介入。在國內有許多地方的災害應變中心組織,由地方首長兼任指揮官,我們試問這些兼任首長,對於防災救災工作真的了解嗎?一旦災害發生時,他們真的能指揮全局嗎?台灣和日本都是海島型國家,我們都面臨相同的災害問題,也就是颱風與地震。 颱風來襲時間不長,地震的時間更是短到幾秒鐘,然而造成的傷害與損失卻是巨大的,嚴重時要花幾年的時間才得以恢復。在日本由於權力高度分散,所以救災與防災系統

,乃以地方政府為中心,這樣才能管控整個防救災工作,即使發生災害也以盡速回復正常運作為重點,少有對政府部門一再撻伐,究責到底。這點台灣社會應當省思。 

消防人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之探討-以防疫專責分隊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的問題,作者謝佳修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防疫專責分隊消防人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從事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之現況、及疫情期間對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之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方式,針對屏東縣消防局防疫專責分隊消防人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之間的關係,以作為未來規劃防疫專責分隊消防人員從事休閒參與及改善工作壓力之參考。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一) 防疫專責分隊消防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在分隊以從事「健身、運動類」、「視聽娛樂類」之休閒活動為主。(二) 防疫專責分隊消防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從事休閒活動,以單獨、家人、朋友進行「露營型」、「健身、運動型」、「戶外遊憩型」、「視聽娛樂型」

之休閒活動。(三) 防疫專責分隊消防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怕小孩、年邁父母遭受感染而影響,必須減少從事休閒活動。(四) 防疫專責分隊消防員於COVID-19疫情期間著重防護衣穿著、預防被COVID-19感染,有防疫上壓力,案件數多消耗精神、體力及氣氛緊繃,為主要原因。規納分析後,提出建議如下:(一)增加消防人力給防疫專責分隊消防人員合理的勤休制度,使消防人員能有連續充分之休息時間、減少非消防專業任務、公正的升遷管道、安排減壓相關課程。(二)屏東縣政府消防局消防人員參與休閒活動以減緩其工作壓力的方向依據並以促進消防人員身心健康、承辦多元休閒活動。關鍵字:消防人員COVID-19疫情期間、休

閒參與、工作壓力

行動災情查報系統使用者介面設計及易用性研究

為了解決高雄消防局即時災情的問題,作者黃焜信 這樣論述:

臺灣是副熱帶季風型氣候的海島國家又位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所以颱風、地震、海嘯、土石流等天然災害持續發生,例如: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8年七一八風災、2009年八八水災、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且科技不斷進步但相關安全規範法規、機械保養維修、施工現場防護措施並未完善等人為問題而導致災害發生。例如:2014年高雄氣爆、2018年普悠瑪列車出軌、2021年太魯閣號事故。依2010年內政部執行災情查報通報措施規定之災情查通報人員,以期確實掌握災情,發揮救災效能,於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能迅速傳遞災情,掌握災情,採取必要之措施,以期減少生命財產損失,但災情查通報人員於執行該勤務

時,常因為沒有適當的工具回報現場情形而使用便於攜帶的手機及簡易工具排除或測量現場狀況並使用普羅大眾都有的通訊軟體「Line」來進行聯繫溝通,回報現場狀況及現場人員的處置作為,但當大型災害發生時,各地災情會接連傳出,而導致Line內的災害應變群組內對轄內每個成災案件內容經由LINE通訊軟體回報後因為不是專業軟體而導致資訊內容混亂,不易後續追蹤回報可能導致現場資料的缺漏,災害應變中心也無法立即針對危險案件進行追蹤,增派人員協助處理現場狀況。故設計有利於災情查通報人員執行災情查通報時,使用手機軟體畫面更快速定位人員位置且回報現場狀況,進而現場人員於回報狀況時,即能歸(存)檔於指揮中心或者災害應變中心

開設之專案內,便於了解現場災害狀況,減輕值班同仁的工作量,並當災情擴大時能更快速加派專業人員處理,維護人民性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