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冰花歌曲介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魯冰花歌曲介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偉賢寫的 情傾百花仙子蔡幸娟 和孫婭的 輕松學古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青森文化 和上海音樂學院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陳曉雰所指導 李瑤的 臺灣與大陸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 (2017),提出魯冰花歌曲介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別意識型態、音樂教科書、高中、兩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班 謝章富所指導 王奕舜的 論敘事型音樂錄影帶和歌詞的改編與互文性-以金曲獎音樂錄影帶獎項為例(2010-2012) (2012),提出因為有 互文性、歌詞、音樂錄影帶、音樂工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魯冰花歌曲介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魯冰花歌曲介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情傾百花仙子蔡幸娟

為了解決魯冰花歌曲介紹的問題,作者何偉賢 這樣論述:

  花代表生命、友愛、溫馨和美麗   百花仙子蔡幸娟,演繹過無數以花為名的歌曲   不論原唱或重唱,在她歌聲下,這些花朵都一一被唱活……   繼《心繫中國娃娃蔡幸娟》、《縈牽東方雲雀蔡幸娟》和《真愛小調歌后蔡幸娟》三冊文集後,鍾情蔡幸娟的長情樂迷何偉賢,再次為心目中的完美歌后獻上第四本作品。   曾有朋友問他:都寫了三本了,還有甚麼可以寫呢?   然而何偉賢卻不這麼認為:蔡幸娟所唱過的好歌浩如煙海,每首歌都值得寫一篇文章,甚至同一首歌曲在不同時空欣賞也能有着不同的感受、帶出不同的動人故事。他只希望趁自己還有寫作的熱誠和執筆的能力,為承傳優美的文化和藝術多走一步,為分享

蔡幸娟的精湛歌唱造詣出一分力,為支持蔡幸娟的粉絲建立起一道跨越文化障礙的橋樑。   這一次,他便以花為題,細數所有蔡幸娟曾唱過的、名字帶花的經典歌曲,為你熱心分析這些如花歌曲,如何在蔡幸娟的聲音下獲得生命力,燦爛綻放。另外亦收錄多首推薦歌曲介紹、多場蔡幸娟歌迷活動紀錄、三十頁以上的蔡幸娟美照等等,是各位娟咪不容錯過的一本。   請大家細聽,這麼一位深情樂迷,最真摯誠懇的推薦。   以努力推廣蔡幸娟音樂為己任的樂迷何偉賢,再推出了為蔡幸娟所寫的第四本書。這次他特意選錄了十多首蔡幸娟獻唱過,並以花為歌名的歌曲,與讀者們一起欣賞和分享。   這輯新文集仍然保持著蔡幸娟文集系列的一貫風格,只以

娟歌會知音,既不談人生大道理,也不問家國天下事,只道輕談淺唱,以歌傳情。本書有蔡幸娟的歌曲介紹和賞析,讓讀者多了解這些經典歌曲的創作背景,並引導讀者欣賞歌者演繹的技巧和特色,同時加入些篇章寫蔡幸娟的所思所想,令讀者對這位百花仙子有更立體的認識。

臺灣與大陸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

為了解決魯冰花歌曲介紹的問題,作者李瑤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分析臺灣與大陸高中音樂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以內容分析為研究法,使用曾靜雯(2017)「高中音樂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類目表,分析教科書之性別比例、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關係。教科書樣本為臺灣「三民」、「新文京」、「謳馨」,與大陸「人民音樂」、「湖南文藝」、「廣東花城」,共6版12冊。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性別比例:兩岸圖片、課文、作曲者部分皆以男性為主,性別比例失衡。臺灣以T3版最為懸殊,T2版差距最小且其女性人物課文較值得借鑒。大陸以M1版最為懸殊,M2版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M3版女性人物課文較值得借鑒。(二)性別刻板印象:兩岸男性所涉及之音樂專業類型與活動類型皆多於女性,女性之

專業類型以歌唱為主,男性以作曲為主;女性之活動類型以歌唱與弦樂演奏為主;男性以擊樂演奏與弦樂演奏、歌唱為主。臺灣T1與T3版、大陸M2版本性別刻板印象較明顯。(三)性別關係:兩岸課文與歌詞內容皆以平等為主,主從關係則以女性從屬男性為主,課文主要表現為女性為男性的妻子、侄女等;歌詞主要表現為女性等待、苦戀男性等。臺灣T1版主從關係較多,大陸暫時未顯現主從關係。(四)兩岸之差異:性別比例方面,雖兩岸性別比例皆失衡,但臺灣教科書中女性之比例略高於大陸;性別刻板印象方面,臺灣教科書中女性所涉及的音樂專業類型多於大陸;性別關係方面,課文部分大陸因內容較少尚未出現主從;歌曲部分兩岸平等與主從之類別與原因大

致相同。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對教科書編輯、教師、未來研究提出建議。關鍵詞:性別意識型態、音樂教科書、高中、兩岸。

輕松學古箏

為了解決魯冰花歌曲介紹的問題,作者孫婭 這樣論述:

孫婭、何小彤編著的《輕鬆學古箏》是一本古箏愛好者和初學者輕鬆入門的學習教材。第一章用歷史故事概括介紹了古箏發展的歷史,以及學習彈古箏前需要懂得的一些相關知識,即古箏的構造、演奏的姿勢、定弦的一些常識問題;第二章是古箏基本指法的教學與練習,在每一節中還穿插了樂理小知識的介紹;第三章是樂曲部分,作者考慮到古箏愛好者和初學者入門的特點,精心編配了少兒歌曲、經典流行、懷舊金曲、近現代創作箏曲、傳統名曲等五大部分的曲目。 在全面學習后,定會將古箏愛好者們引入到古箏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中,從而充實陶冶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孫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曾先後榮獲首屆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

西南大學優秀學生證書。赴上海后,師從於孫文妍教授。在上海十幾年來一直從事專職少兒古箏教學培訓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少兒古箏教學經驗。期間培訓的學生參加國類外少兒古箏比賽和表演賽事,均取得良好的成績,至今獲得古箏金、銀獎的少年兒童已逾百人。因此,本人也多次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的光榮稱號。 何小彤,自幼師從於父母(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授何寶泉、孫文妍)學習古箏。熟悉古箏各種流派的演奏技巧和風格。1992年隨上海音樂學院《箏樂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巡演,一其中擔任重奏、合奏、獨奏等演員。2009年赴印尼參加組織《百人箏樂團》音樂會以及獨奏演出,至今先後參加逾30多場音樂會的古箏獨奏,精湛的表演獲得好

評無數。2008年與母親孫文妍一起編著和出版了《幼兒古箏教程》一套,共三冊。 第一章 走進古箏多彩的音樂世界 一、古箏的歷史和流派 二、古箏各部位名稱介紹 三、古箏護理小常識 四、古箏的演奏姿勢和演奏手形 五、古箏的定弦和常用調的音位圖第二章 輕松六招學古箏 第一節 古箏右手基本指法彈奏 一、托指、抹指、勾指介紹和單指的彈奏方法及練習 1.托指 2.抹指 3.勾指 二、和音 三、音樂小常識 1.音階 2.拍子記號 3.拍號 第二節 古箏左手的基本彈奏 一、上下滑音、按音、

顫音的彈奏方法及練習 1.上滑音 2.下滑音 3.按音 4.顫音 二、樂理小知識 1.附點節奏 2.切分節奏 第三節 右手彈奏搖指、掃搖 一、搖指、掃搖的彈奏方法及練習 1.搖指 2.掃搖 二、樂理小知識 1.裝飾音 2.顫音 3.力度標記 第四節 左右手彈奏和弦、琶音 一、分解和弦、琶音的彈奏方法及練習 1.分解和弦 2.琶音 二、樂理小知識 1.延長記號 2.連音線 第五節 點指和泛音 一、點指

和泛音的彈奏方法及練習 1.點指 2.泛音 二、樂理小知識 1.反復記號 2.自由反復記號 第六節 常用古箏轉調及方法 一、G調、C調、A調介紹及樂曲 1.D調轉入G調 2.G調轉入C調 3.D調轉入A調 二、樂理小知識 1.音程 2.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第三章 樂曲部分 一、少兒歌曲 1.鳳翔歌 2.粉刷匠 3.小鐮刀 4.娃哈哈 5.七色光 6.賣報歌 7.蝸牛與黃鸝鳥 二、經典流行 8.但願人長久 9.女人花 10

.畫心 11.落花 12.我願意 13.沒那麼簡單 14.煙花易冷 15.可惜不是你 16.風吹麥浪 17.紅顏劫 18.聽海 19.飄雪 20.我的歌聲里 21.忐忑 三、懷舊金曲 22.蘭花草 23.魯冰花 24.茉莉花 25.笑紅塵 26.天涯歌女 27.輕輕地告訴你 28.映山紅 29.天路 30.滄海一聲笑 31.故鄉的雲 32.三月里的小雨 33.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34.星星索 35.一剪梅 36.一簾幽夢 37.真的好

想你 四、近現代創作箏曲 38.剪羊毛 39.擠奶舞曲 40.嬉水 41.春舞 42.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43.夜深沉 44.梁山伯與祝英台 五、傳統名曲 45.隴東小調 46.出水蓮 47.高山流水 48.陳杏元和番 49.四段錦 50.月兒高 51.春江花月夜

論敘事型音樂錄影帶和歌詞的改編與互文性-以金曲獎音樂錄影帶獎項為例(2010-2012)

為了解決魯冰花歌曲介紹的問題,作者王奕舜 這樣論述:

流行音樂除了身為商業機制的一環,除了傳遞資訊與娛樂的功能,更是反應、再現及傳遞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而在科技不斷的進步下,音樂錄影帶的出現將音樂和影像結合,使得原本的流行音樂從聽覺演變成視聽結合的媒介,顛覆且強化大眾傳播媒介中視聽覺的關連。而其受歡迎的程度使得唱片公司深刻體會到其成為宣傳工具之潛力,使音樂錄影帶成為唱片工業之主要行銷手法。由於音樂錄影帶是由數位影像和歌詞之敘事觀點所共同構成,而由於對大眾來說,歌詞本身較歌曲之音樂有更為立體且清晰的故事性,因此音樂錄影帶的創作內容,主要又是以歌詞內容為參考文本做出改編,兩者文本的關係類似小說與改編電視/電影,之間有著必然的連結關係。國內

對流行音樂之研究,其重心皆放在對歌曲及音樂錄影帶內容、形式、甚至意識形態等等之個別探討,以及對產業面、閱聽人行為之分析,卻未見音樂綠影帶與歌詞間改編關係之相關討論。音樂錄影帶和歌詞的關係程度為何、音樂錄影帶如何詮釋與再現歌詞文字之內涵,除上述之外,導演意圖、產業因素等等對於音樂錄影帶的改編與產出又有什麼影響,並且,除了行銷,音樂錄影帶在流行音樂文化領域的價值所在又在哪,確實為一項值得了解的議題。有鑒於此,本文欲以互文理論為框架,以近三年金曲獎音樂錄影帶獎項中,敘事型音樂錄影帶為研究對象,對音樂錄影帶和歌詞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關注音樂錄影帶如何針對歌詞內容加以重新建構,並適度的加入非文本脈絡因素

,試圖藉此找出音樂錄影帶如何將歌詞以影像與之詮釋,同時又兼顧商業與藝術的結合,並希望能找出一種對流行音樂研究有所新意的研究方式。本研究將以互文理論觀念下的文本分析法為出發點,並輔以產業脈絡、作者風格等論述作為分析的參考依據,希望能達到兼顧文本互文、產業脈絡與創作者等三個分析面向。研究結果發現,音樂錄影帶與歌詞之間,不論在於敘事手法、意象經營、創作主題上皆呈現明顯的互文對話性特質,而除了歌詞文本,產業因素和創作者個人風格的營造在文本的產出過程中都佔了相當重要的一環,並且相互影響。因此,在文本之間互文參照後所呈現的差異中,必須加上以產業因素和作者創作風格的角度來觀看改編的過程與結果,才能較完整的找

出文本之間的改編關係。最後,希望以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試圖回頭對國內流行音樂研究現況做出回應,對於數位影像與傳統媒介的關係,提出另一種研究架構和新的可能研究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