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氏機械增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魯氏機械增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歇爾.布雷恩寫的 工程之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央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吳育仁所指導 鍾克育的 新型魯氏真空泵轉子齒形之參數化設計及性能評估 (2015),提出魯氏機械增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魯氏轉子、變擺比、魯氏真空泵、密封性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所 盧昭暉所指導 陳雪瑄的 爪式真空泵之性能分析 (2011),提出因為有 真空泵、爪式泵、空氣標準模式、零維模式、洩漏。的重點而找出了 魯氏機械增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魯氏機械增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工程之書

為了解決魯氏機械增壓的問題,作者馬歇爾.布雷恩 這樣論述:

史上最強系列第7集《工程之書》 從拋石器到好奇號火星車   250則趣味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工程知識的百科   圖文並茂的豐富百科.博古通今的中外歷史   趣味橫生的常識故事.條理分明的資料寶典   「我希望你能從本書找到250個令人驚歎、可讓你看清全貌的工程典範,   這樣就能領會工程師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馬歇爾.布雷恩   工程師一手打造我們的現代世界。他們在各自崗位,多半隱身幕後,不會大張旗鼓。要是少了這些工程師,我們就會回到石器時代。   工程師如何讓一棟大樓安全夷為平地?   哪三件過失造成車諾比核電廠爆炸?   人造衛星如何隨時朝著正確方

向?   這些值得深思的問題,只是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提及的幾個例子。現在我們就要跟著作者布雷恩展開一趟迷人的旅程,踏進工程的世界,探索250個最重要且耐人尋味的工程大事:弓箭(西元前3萬年)、狩獵採集工具(西元前3300年)、吉薩大金字塔(西元前2550年)、指南針(西元1040年)、拋石器(西元1300年)、比薩斜塔(西元1372年)、萬里長城(西元1600年)、機械式擺鐘(西元1670年)、動力織布機(西元1784年)、高壓蒸汽機(西元1800年)、伊利運河(西元1825年)、拇指湯姆型蒸汽火車頭(西元1830年)、電報系統(西元1837年)、隧道鑽鑿機(西元1845年)、縫紉機(西元1

846年)、大笨鐘(西元1858年)、電梯(西元1861年)、自由女神像(西元1886年)……   這些令人著迷的工程史涵蓋五花八門的主題,像是古羅馬輸水道、中國的萬里長城、蒸汽火車頭、空調、巴拿馬運河、登陸月球、Prius油電混合動力車、智慧型手機,以及哈利波特禁忌之旅的遊樂裝置。   本書內容依年代順序撰寫,每則史上工程大事包含一幅令人驚豔的全彩圖像,並附上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工程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工程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工程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工程觀念和大師傑作。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工程百科。

新型魯氏真空泵轉子齒形之參數化設計及性能評估

為了解決魯氏機械增壓的問題,作者鍾克育 這樣論述:

在魯氏轉子的線形研究中,擺線、漸開線、圓弧線為主要組成魯氏轉子的幾何線形,可應用於魯氏真空泵、魯氏鼓風機、魯氏增壓機等等,本研究應用Mathematica軟體作為數值計算及數學模型建立之工具,開發出新型魯氏轉子,並根據齒輪嚙合原理,設計出能夠完全共軛嚙合,且不會有過切或是帶回量(Carry over)等問題。本研究還提出了另一種新的性能指標作為不同轉子齒形比較之依據,其指標命名為密封性能指標,其中包含了齒間密封係數及齒頂密封係數,比較擺線魯氏轉子(RC齒形)、圓弧─漸開線魯氏轉子(CI齒形)、含變擺比之擺線魯氏轉子(TR齒形)及逆向工程之魯氏轉子(RE齒形),評估新型魯氏轉子在相同之外徑、中

心距、及面積利用係數下,是否能夠擁有較高之密封性能,並透過產學合作將新型魯氏轉子應用於真空泵,試驗其改善後之密封性能是能夠有效的降低壓縮機功耗。

爪式真空泵之性能分析

為了解決魯氏機械增壓的問題,作者陳雪瑄 這樣論述:

本文所介紹的是一種新型的機械式真空泵,它是由兩個共軛轉子往不同方向旋轉所構成,轉子的形狀近似於爪型,故也稱為爪式真空泵,屬於變容積式真空泵。在建立真空泵性能預測模式方面,本文採用兩種方法,分別為空氣標準模式及零維模式。其中空氣標準模式將整個抽氣的循環分解為十四個理想的熱力學過程,分別為:等壓進氣過程,等容旋轉過程,右側轉子等熵壓縮過程,兩側轉子等容混合過程,兩側轉子等熵壓縮過程,Carry over(帶回量)等壓分離過程,兩側轉子等熵壓縮過程,等容混合過程,等熵膨脹過程,等熵壓縮過程,等壓排氣過程,Carry over等熵壓縮過程,Carry over等熵膨脹過程,Carry over等壓縮

排氣過程等。本文發現進氣壓力越低時,轉子每轉所帶離真空腔體的氣體質量也越少,但真空泵所需做的功卻越多,不過做功量與壓力並非線性的關係;此外,排氣埠的溫度會逐漸升高,因為壓縮過程會使溫度上升。而當真空腔室的壓力低於30kPa時,排氣埠溫度與排氣埠的體積有關,體積越小則溫度越低,所需做的功也就越少,當排氣埠體積為零時,是理論所需做的最小功。標準空氣循環與實驗數據吻合情況相當好,模擬數據因為是較理想的狀況,做了許多假設,故抽真空的速度會比實驗來得快,實驗時達到極限真空壓力8 kPa需花費200秒,而空氣標準循環只需117秒即可達到相同壓力,相同壓力之下實驗所得的真空腔體質量會比模擬數據來得低,這是因

為模擬數據有考慮真空腔體的溫度變化而實驗數據沒有。第二種方法為零維模式,將轉子內部系統概略分為五個次系統,每個子系統擁有不同的溫度、壓力與質量,且可互相組合成新的系統,此模式會同時計算出完成一次循環時各子系統壓力以及溫度的分佈。觀察單一腔室空氣從進氣至完全排氣,壓力、質量與溫度的變化,以了解空氣在轉子內部壓縮和洩漏的情況,而出口至其他腔室則是最主要的洩漏,從出口排至大氣的質量流率圖可以發現出口流有脈衝的現象,但只要設置緩衝室即可解決此問題,且循環結束後,出口系統內的質量並沒有完全排除,這就是真空泵會有極限壓力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