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紫砂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鶯歌紫砂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軟精裝) 和吳德亮的 台灣茶器(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茶壺 - 鶯歌陶瓷人文茶器茶具也說明:秘色風華鶯歌柴燒壺新人文B190 ... 原礦|紫砂茶具 · 玻璃杯茶海 · 陶藝家茶具作品 · 手工藝品擺件. SHOP. SHOP. 品牌. SUPPORT.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東方設計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黃佳慧、陳俊智所指導 駱俊銘的 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之創作 (2020),提出鶯歌紫砂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柴窯、陶瓷茶壺、魅力工學、重要性-表現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 莊憲頲所指導 黃凱正的 牡蠣殼灰釉研究及應用於陶瓷茶器 (2020),提出因為有 牡蠣殼、灰釉、陶瓷釉藥、茶器具的重點而找出了 鶯歌紫砂壺的解答。

最後網站門市服務據點則補充:... ,合器生好茶,超過36年設計茶器具泡茶茶具組、茶壺、配件的專業技藝經驗。業界首創享有壺 ... 鶯歌重慶店. 營業時間:11:30-18:30. 電話:+886-2-86774488 地址:239新北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鶯歌紫砂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軟精裝)

為了解決鶯歌紫砂壺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臺灣與紫砂的淵源可溯源自明鄭時期,尤其是清代臺灣華人移民聚落出土江南及閩粵茶器,不僅佐證了文獻中的茶事紀錄,更是工夫茶文化跟隨華人移民流傳東南亞的消費例證。而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閩粵原鄉華南文化、日本殖民文化與臺灣移民文化的相遇交會,亦開啟臺灣在二戰後持續的多元發展。走過日治時期,臺灣對紫砂茶器的仿擬已見端倪,其中亦導入日本技術與風格。隨著飲茶文化的興盛,茶具的大量需求,除了傳統形式的紫砂壺外,亦促發臺灣茶器走出宜興,展現當代風華。

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之創作

為了解決鶯歌紫砂壺的問題,作者駱俊銘 這樣論述:

本創作以台灣現代柴窯燒製為基礎來延伸,利用現代柴窯燒製時產生的落灰與火痕效果,附著在陶瓷茶壺上裸陶燒製創作,運用不同壺型、容量大小以及表面肌理的處理搭配,以現代柴窯進行長時間燒製,將其落灰與火痕的特色表現在陶瓷材質的茶壺作品上。現代柴窯燒製因為排窯方式、位置、燒窯技巧、薪材種類以及還原氣氛的不同,呈現出的落灰的厚薄、火痕色澤的變化差異以及泥土燒製後的豐富成色。 本創作以陶瓷茶壺為主題,藉由魅力工學的評價構造法探討以台灣現代柴窯燒製應用於陶瓷茶壺創作設計,經由深度訪談歸納分析找出4個原始理由,柴燒特色、茶壺功能、茶壺形態、飲茶習慣,以及10個具體事項,造型、使用體驗、色澤、外觀、容量尺寸

、落灰、火痕、茶席搭配、燒結度、密合度,與15個抽象理由,多變化的、迷人的、良好的、精美的、好用的、特殊的、圓形的、實用的、方便的、合適的、品嘗感覺、古樸的、觀賞性、有質感的、亮麗的,作為創作題材的依據。分別以圓融的器型與表面肌理的搭配,製作成5個現代燒窯燒製茶壺作品,依序為樸、拙、萃、煉、雅等5種不同質感,柴窯不同特色的茶壺。 最後以重要性─表現分析法探討現代柴窯燒製陶瓷茶壺作品,了解高涉入者其喜愛程度和滿意度。期望本創作可作為陶瓷茶壺製作者、現代柴窯燒製工作者以及研究者的參考依據,亦期能夠提升台灣現代柴窯燒製應用的創意化與設計方向。

台灣茶器(二版)

為了解決鶯歌紫砂壺的問題,作者吳德亮 這樣論述:

全球第一本 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以及泡好茶的經典鉅作   從茶壺、茶海、蓋杯、茶碗、壺承、茶船、茶倉、茶餾,   到茶杯、杯托、茶則、茶匙、茶荷、茶寵,以及炫燦奪目的現代天目等。   包括陶瓷、金屬、石雕、玻璃等茶器以及各種成形方式,   吳德亮《台灣茶器》一次為你完整收入、評析、解說,   是你深入瞭解台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   以及泡好茶的最經典鉅作。   台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藝術家的競相投入,茶藝與現代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而能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表現與產業行銷等,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   1980

年代以後的台灣,受到茶藝文化蓬勃發展的激勵影響,加上茶人與文化人不斷腦力激盪與創意研發,茶器除了用途種類早已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素材的選擇更大膽顛覆傳統,從陶、瓷、玻璃、銀器、竹器、木器、玉器、水晶,至錫、銅、生鐵、不銹鋼等重金屬等,不斷交互運用及實驗;彼此競豔的造型或色彩、功能等表現更是各具巧思、超乎想像。不僅呈現唐宋以來的最顛峰,並在兩岸與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發光發熱,將台灣豐富的茶文化帶向全世界。   要全盤深入台灣的茶器談何容易?喝茶二十年來,我除了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   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台

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從台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到台灣尾屏東的詹文政、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還有東台灣的黃櫳賢等,總共拜訪了七、八十位藝術家與相關業者,希望盡可能為壺藝家們300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   ──德亮  

牡蠣殼灰釉研究及應用於陶瓷茶器

為了解決鶯歌紫砂壺的問題,作者黃凱正 這樣論述:

  在台灣紀錄在案有14種牡蠣品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2019),牡蠣殼每年產量約為13萬公噸,而大部分牡犡殼多被傳統產業、農業作運用,其他產業極少使用,而其中約有10%(約1萬3000公噸)之牡蠣殼被視為廢棄物,並未經妥善處理。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環保文化也逐漸落實於生活當中,對於挑選生活產品、現代藝術品也有了不同的思維,開始關注其環保性、在地性、文化意涵等,由於研究者陶藝創作歷程中,皆是以草木灰釉為主軸,故藉此研究來了解有別以往的鈣質類的灰釉應用,來增加未來創作之發展性,而之所以選用牡蠣殼原因在於其取得便利性,有別於其它貝類,大多都直接做為垃圾處理,其再利用之價值相對低。 

 本研究即以台灣嘉義縣東石鄉傳統牡蠣養殖業所衍生的廢棄牡蠣殼為主要釉藥原料進行釉藥實驗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首先要將收集來的牡蠣殼搗碎,將其燒成灰燼,透過二成分及三成分實驗方式,將灰結合其他原料燒製,求得穩定的釉藥配方,並應用於陶瓷市場的主軸產品茶器具來觀看大面積的釉藥表現做整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