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馬達 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齒輪馬達 原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enniferSwanson寫的 國家地理仿生科技大揭密:科學家如何模仿動物構造與自然特徵,創造不可思議的新發明 和高殿榮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液壓傳動與控制設計(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石國際文化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黃明熙所指導 康智閔的 以數位霍爾元件作為回授訊號之永磁同步馬達應用於自動門系統之研究 (2019),提出齒輪馬達 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動門系統、向量控制、180°六步波電流控制、120°六步波電流限流、永磁同步馬達、數位霍爾元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顏鴻森所指導 陳冠辰的 整合電動馬達與齒輪減速機之設計 (2017),提出因為有 電動馬達、齒輪減速機、整合設計、創意性機構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齒輪馬達 原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齒輪馬達 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家地理仿生科技大揭密:科學家如何模仿動物構造與自然特徵,創造不可思議的新發明

為了解決齒輪馬達 原理的問題,作者JenniferSwanson 這樣論述:

  象鼻機器手臂、龜殼防彈背心、蝴蝶太陽能板、仿珊瑚水泥、河馬防晒乳……現代科技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創新發明,構想全部都是來自一套最高明的範本--那就是我們的動物界!   本書以一目瞭然的精采圖片對照,讓小朋友輕鬆了解,有哪些動物界的驚人設計,成為了學家解決問題的靈感!   貓科動物卓越的夜視力,象鼻強大的負重能力,鳥喙的空氣動力形狀--許多動物都擁有非凡的特徵或能力,能讓我們借用來解決問題,改善世界,這就是仿生科學家在做的事:如何以自然界的聰明設計來開發人類需要的技術。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用仿生機器人來作為輔具或蒐集資料,這類生物科技上的突破也成為科學家的強大工具,有機會在再生能源和醫藥等

領域上取得進展。   ★拜動物為師,看現今世界中有哪些師法自然界,並得以突破性發展的仿生科技!   ★收錄多張全彩圖片,搭配詳盡文字,介紹40多種仿生科技的超強應用!   ★仿生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然界的動物用身體實證科技的可能!   仿生學是21世紀的熱門學科,已經發展出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技術,成為新世代應用科學的一大助力。許多今天最新、最厲害的科技突破,其實是科學家向自然界學來的。   《仿生科技大揭密》以驚豔的照片,直接呈現動物仿生學的概念由來,並依照應用目的分成四大類:1)解決問題或是進行新研究、2)發展輔助用機器人、3)產生能源、4)開發醫藥和救傷輔具。書中把這些技術各是

受到哪些動物的啟發,透過照片和圖解建立很強的連結,讓小讀者可以輕鬆了解這些技術是怎麼來的,某種動物有什麼特點吸引仿生工程師的注意,以及為什麼能解決某些問題。   你知道科學家已經開發出形狀像大象鼻子的仿生工具,可以用來幫忙搬動重物嗎?你知道翠鳥的尖嘴激發日本工程師改變新幹線「子彈列車」的設計,以減少噪音嗎?在很多研究領域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中,科學家都轉往仿生學尋求解答,也就是向生物學或自然界尋找工程開發的靈感,以實現各種令人讚嘆的技術進展。   從可保護人體的機器人到各種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發明,如馬路的反光鏡和飛機的防冰塗層,到新的可再生能源,本書深入探討了自然界如何為我們提供改善世界的想法,

透過40多項以動物為藍本的技術發明實例,讀者不但可以了解這些動物的不可思議之處,也可以認識這些科學家的發明背後的絕妙巧思。

齒輪馬達 原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美國SmartLab 終極配方實驗遊戲組

這兩樣 #實在是太好玩了!!!!!!! 😲 😲 認識水壓&空氣壓力為主的實驗真是少見! 小助理可以邊實驗邊玩水!!

好玩到,兩個小助手開箱玩完後直問我是在哪裡買的!! 於是當晚就馬上問 #好玩伴 老闆可不可以讓我開團。想要分享給大家這麼有趣寓教於樂的科學玩具!!!

--------------------------------
📣美國SmartLab終極配方實驗遊戲組

這組產品已經在美國狂賣了多年,若是你上Youtube還可以看到許多可愛外國孩子玩這套的教學影片。

市面上很多科學實驗組,為何菜菜老師會特別愛以及推這款呢?

因為,這組是以 #空氣壓力 & #液體壓力 為主要設計的科學組。而這兩項對於想要在家DIY實驗來說有點難度。更別提他的設計又無形中結合了邏輯概念。再加上實驗組裡搭配的一些化學材料,再度衍伸出 #認識酸鹼溶液 #火山噴發 #製作結晶 等實驗。

光是本身的認識空氣水壓、虹吸實驗等就很超值了。孩子自己不斷的嘗試要如何開關閥門,水才會流到想要的位置。這個過程就不斷的訓練他們的邏輯思考和觀察能力。雖然快四歲弟弟還小只是在旁邊看熱鬧。但看久了,似乎也略懂一些基本原理了!

重點是,每次給他們一玩,我就有一小時左右歲月靜好的時光~~~~~~😌

而且不只是我家的小助教喔。有玩過的教室小朋友們和家長們,試玩過都問我:這在哪裡買的啊?太有趣了吧!!!!

#留言處有實際玩的影片喔!

#適合年紀:
實驗組標示8歲以上
。我家小助教1號快7歲玩起來只有在幫浦拉推上要比較用力,化學實驗部分就需要家長一起陪同。
先前教室4-6歲的小朋友們也有超開心試玩過。但幫浦就的確先要幫忙稍微拉出一點點,他們才好自己施力繼續拉出。

📣世界最小迷你機器人
家有喜愛機器人的小男孩也不要錯過了!

機身已設計了馬達在其中,整組附有齒輪、輪軸、不同的手、腳、輪子。搭配可愛的土撥鼠兄弟說明書可以做出15款式機器人。雖然小助理1號看不懂英文,但跟著圖也成功完成了機器人。

#邊玩還可以邊觀察透明機身裡的機械原理。

加上電動馬達開關一開,小機器人開始行走。小助理1號超有成就感的!!!!!

#適合年紀 標示為8歲以上,小助理1號快滿7歲已可以自行組裝不須打擾爸媽 XD



-------------------
這次的台中北屯在地的玩具進口商,他們網站還有很多其他優質的產品喔!
好玩伴 / 嚴選進口品牌學習玩具
官網: https://www.goodplaymate.com/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oodplaymat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goodplaymate/

***記得按"訂閱"才會有即時的親子遊戲、親子實驗、親子共讀等影片喔!***

----------------
Candice媽,雞蛋哥,馬鈴薯弟,親子手作、親子實驗、親子遊戲、親子共讀這些都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會盡量挑選一些我們喜愛且特別的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跟我們一樣玩的很開心!
一起來玩吧!喜歡記得訂閱喔!
----------------
-----------------------------------
★☆喜歡我們的影片,歡迎訂閱或是按個讚喔!
★☆FB粉絲專頁:一起來玩吧!Play Together
https://www.facebook.com/playkidsgamenow
---------------------------------

以數位霍爾元件作為回授訊號之永磁同步馬達應用於自動門系統之研究

為了解決齒輪馬達 原理的問題,作者康智閔 這樣論述:

傳統自動門以永磁同步馬達驅動,由於受限於馬達體積與成本,多使用低價位的數位霍爾感應器作為馬達位置回授裝置來提供低解析度的轉子位置資訊;而馬達驅動使用傳統120°限流驅動方法,惟120°六步波限流存在高次電流諧波,容易造成馬達轉矩及電流漣波過大而加大自動門運行噪音。另外傳統自動門多使用專用IC控制,煞車以控制馬達定子線圈短路將自動門產生之能量以銅損形式消耗於馬達中,由於此方式無法有效改變減速斜率,煞車過程容易衍生振動及噪音。 本論文提出之方法,在自動門啟動階段馬達使用六步波電流控制進行加速,進入中高速階段以脈波計時法估測轉子位置,並將馬達驅動改為向量控制以有效降低馬達電流諧波、振動及噪音

。自動門減速階段,馬達驅動器將減速回生之能量投入d軸電流進行消耗,使馬達減速斜率得以調控。最後使用微處理器TMS320F28075做為控制核心,建構所提控制策略並以自動門系統進行功能驗證,最後以G公司生產之自動門控制器進行性能比較,結果說明所提方法可有效調控減速斜率及降低自動門加速、定速及減速的噪音。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液壓傳動與控制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齒輪馬達 原理的問題,作者高殿榮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20篇 液壓傳動與控制設計 第1章 常用基礎標準、圖形符號和常用術語 1.1基礎標準20-3 1.1.1液壓氣壓系統及元件的公稱壓力系列20-3 1.1.2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的公稱排量系列20-3 1.1.3液壓元件的油口螺紋連接尺寸20-4 1.1.4液壓系統硬管外徑系列和軟管內徑系列20-4 1.1.

5液壓缸、氣缸內徑及活塞杆外徑系列20-4 1.1.6液壓缸、氣缸活塞行程系列20-4 1.1.7液壓元件清潔度指標20-5 1.1.8液壓閥油口、底板、控制裝置和電磁鐵的標識20-7 1.1.9液壓泵站油箱公稱容量系列20-7 1.2液壓圖形符號20-7 1.2.1圖形符號20-7 1.2.2液壓圖形符號繪製規則20-16 1.3常用液壓術語20-19 1.3.1基本術語20-19 1.3.2液壓泵的術語20-20 1.3.3液壓執行元件的術語20-20 1.3.4液壓閥的術語20-21 1.3.5液壓輔件及其他專業術語20-23 第2章 液壓流體力學常用計算公式及資料 2.1流體力學基本

公式20-25 2.2流體靜力學公式20-25 2.3流體動力學公式20-26 2.4阻力計算20-27 2.4.1沿程阻力損失計算20-27 2.4.2局部阻力損失計算20-28 2.5孔口及管嘴出流、縫隙流動、液壓衝擊20-30 2.5.1孔口及管嘴出流計算20-30 2.5.2縫隙流動計算20-31 2.6液壓衝擊計算20-32 第3章 液壓系統設計 3.1設計計算的內容和步驟20-33 3.2明確技術要求20-33 3.3確定液壓系統主要參數20-33 3.3.1初選系統壓力20-33 3.3.2計算液壓缸尺寸或液壓馬達排量20-34 3.3.3作出液壓缸或液壓馬達工況圖20-35

3.4擬訂液壓系統原理圖20-35 3.5液壓元件的選擇20-35 3.5.1液壓執行元件的選擇20-35 3.5.2液壓泵的選擇20-36 3.5.3液壓控制閥的選擇20-37 3.5.4蓄能器的選擇20-37 3.5.5管路的選擇20-37 3.5.6確定油箱容量20-38 3.5.7篩檢程式的選擇20-38 3.5.8液壓油的選擇20-38 3.6液壓系統性能驗算20-38 3.6.1系統壓力損失計算20-39 3.6.2系統效率計算20-39 3.6.3系統發熱計算20-39 3.6.4熱交換器的選擇20-40 3.7液壓裝置結構設計20-41 3.8液壓泵站設計20-45 3.8.1

液壓泵站的組成及分類20-45 3.8.2油箱及其設計20-46 3.8.3液壓泵組的結構設計20-47 3.8.4蓄能器裝置的設計20-50 3.9液壓集成塊設計20-51 3.10全面審核及編寫技術檔20-55 3.11液壓系統設計計算實例20-56 3.11.1機床液壓系統設計實例20-56 3.11.2油壓機液壓系統設計實例20-58 3.11.3注塑機液壓系統設計實例20-59 第4章 液壓基本回路 4.1概述20-61 4.2液壓源回路20-61 4.3壓力控制回路20-63 4.3.1調壓回路20-64 4.3.2減壓回路20-65 4.3.3增壓回路20-66 4.3.4保壓

回路20-67 4.3.5卸荷回路20-70 4.3.6平衡回路20-73 4.3.7緩衝回路20-74 4.3.8卸壓回路20-78 4.3.9制動回路20-81 4.4速度控制回路20-82 4.4.1調速回路20-82 4.4.2增速回路20-86 4.4.3減速回路20-88 4.4.4二次進給回路、比例閥連續調速回路20-89 4.5同步控制回路20-90 4.6方向控制回路20-94 4.6.1換向回路20-94 4.6.2鎖緊回路20-96 4.6.3連續往復運動回路20-97 4.7液壓馬達回路20-99 4.8其他液壓回路20-101 4.8.1順序動作回路20-101 4.

8.2插裝閥控制回路20-104 4.9二次調節靜液傳動回路20-105 第5章 液壓工作介質 5.1液壓介質的分類20-106 5.1.1分組20-106 5.1.2命名20-106 5.1.3代號20-106 5.1.4H組(液壓系統)常用工作介質的牌號及主要應用20-106 5.1.5常用工作介質與材料的適應性20-108 5.2工作介質的選擇20-109 5.2.1根據工作環境選擇20-109 5.2.2根據液壓系統工作溫度選擇20-109 5.2.2.1液壓系統的工作溫度20-109 5.2.2.2工作介質的工作溫度範圍20-109 5.2.3根據工作壓力選擇20-110 5.2.

4根據液壓泵類型選擇20-110 5.2.5工作介質黏度的選擇20-110 5.2.6工作介質污染度等級的確定20-110 5.2.7其他要求20-111 5.3工作介質的使用20-111 5.3.1污染控制20-111 5.3.2過濾20-112 5.3.3補充工作介質20-112 5.3.4更換工作介質20-112 5.3.5工作介質的維護20-112 5.3.6工作介質的檢測20-112 5.3.6.1工作介質理化性能檢測20-112 5.3.6.2工作介質污染度檢測20-113 5.3.7安全與環保20-113 5.4工作介質的貯存20-113 5.5工作介質廢棄處理20-113 第

6章 液壓泵 6.1液壓泵的分類20-114 6.2液壓泵的主要技術參數及計算公式20-114 6.2.1液壓泵的主要技術參數20-114 6.2.2液壓泵的常用計算公式20-115 6.3液壓泵的技術性能和參數選擇20-115 6.4齒輪泵20-116 6.4.1齒輪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結構特點20-116 6.4.2齒輪泵拆裝方法、使用注意事項20-117 6.4.3齒輪泵產品20-118 6.4.3.1齒輪泵產品技術參數總覽20-118 6.4.3.2CB型齒輪泵20-118 6.4.3.3CB-B型齒輪泵20-120 6.4.3.4CBF-E型齒輪泵20-122 6.4.3.5CBF-F

型齒輪泵20-124 6.4.3.6CBG型齒輪泵20-125 6.4.3.7P系列齒輪泵20-129 6.4.3.8NB型內嚙合齒輪泵20-131 6.4.3.9三聯齒輪泵20-135 6.4.3.10恒流齒輪泵20-137 6.4.3.11複合齒輪泵20-137 6.4.3.12GPY系列齒輪泵20-139 6.5葉片泵產品20-139 6.5.1葉片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結構特點20-139 6.5.2葉片泵產品20-141 6.5.2.1葉片泵產品技術參數概覽20-141 6.5.2.2YB型、YB1型葉片泵20-141 6.5.2.3YB-※車輛用葉片泵20-144 6.5.2.4PV2

R型葉片泵20-144 6.5.2.5PFE型柱銷式葉片泵20-149 6.5.2.6YBX型限壓式變數葉片泵20-154 6.5.2.7V4型變數葉片泵20-158 6.6柱塞泵產品20-160 6.6.1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結構特點20-160 6.6.2柱塞泵的拆裝方法和注意事項20-162 6.6.3柱塞泵產品20-162 6.6.3.1柱塞泵產品技術參數概覽20-162 6.6.3.2CY14-1B型斜盤式軸向柱塞泵20-163 6.6.3.3A2F型柱塞泵20-166 6.6.3.4ZB型斜軸式軸向柱塞泵20-171 6.6.3.5JB型徑向柱塞泵20-172 6.6.3.6A1

0V型軸向柱塞泵20-174 6.6.3.7RK型超高壓徑向柱塞泵20-178 6.6.3.8SB型手動泵20-179 第7章 液壓馬達 7.1液壓馬達的分類20-180 7.2液壓馬達的主要參數及計算公式20-180 7.2.1主要參數20-180 7.2.2計算公式20-181 7.2.3液壓馬達主要技術參數概覽20-181 7.3液壓馬達的結構特點20-182 7.4齒輪馬達20-183 7.4.1外嚙合齒輪馬達20-184 7.4.1.1GM5型齒輪馬達20-184 7.4.1.2CM-C型齒輪馬達20-186 7.4.1.3CM-G4型齒輪馬達20-187 7.4.1.4CM-D型

齒輪馬達20-188 7.4.1.5CMZ型齒輪馬達20-189 7.4.1.6CMW型齒輪馬達20-189 7.4.1.7CMK型齒輪馬達20-190 7.4.1.8CM-F型齒輪馬達20-191 7.4.1.9CB-E型齒輪馬達20-192 7.4.2擺線液壓馬達20-193 7.4.2.1BYM型齒輪馬達20-193 7.4.2.2BM-C/D/E/F型擺線液壓馬達20-194 7.5葉片馬達20-197 7.5.1YM型液壓馬達20-197 7.5.1.1YM型中壓液壓馬達20-197 7.5.1.2YM型中高壓液壓馬達20-199 7.5.1.3YM※型低速大扭矩葉片馬達20-200

7.5.2BMS、BMD型葉片擺動馬達20-202 7.6柱塞馬達20-203 7.6.1斜盤式軸向柱塞式馬達20-203 7.6.1.1ZM、XM型柱塞馬達20-204 7.6.1.2HTM(SXM)型雙斜盤軸向柱塞馬達20-205 7.6.1.3PMFBQA型輕型軸向柱塞馬達20-209 7.6.2斜軸式軸向柱塞馬達20-212 7.6.2.1A2F型斜軸式軸向柱塞馬達20-212 7.6.2.2A6V型斜軸式變數馬達20-213 7.6.3徑向柱塞馬達20-214 7.6.3.1NJM型柱塞馬達20-214 7.6.3.21JMD型柱塞馬達20-218 7.6.3.3JM※系列徑向柱塞

馬達20-219 7.6.4球塞式液壓馬達20-227 7.6.4.1QJM型徑向球塞馬達20-227 7.6.4.2QJM型帶制動器液壓馬達20-231 7.6.4.3QKM型液壓馬達20-237 7.7曲軸連杆式徑向柱塞馬達20-240 7.8液壓馬達的選用20-240 7.9擺動液壓馬達20-241 7.9.1擺動液壓馬達的分類20-241 7.9.2擺動液壓馬達產品20-242 7.9.2.1YMD型單葉片擺動馬達20-242 7.9.2.2YMS型雙葉片馬達20-243 7.9.3擺動液壓馬達的選擇原則20-245 第8章 液壓缸 8.1液壓缸的類型20-246 8.2液壓缸的基本

參數20-247 8.3液壓缸的安裝方式20-250 8.4液壓缸的主要結構、材料及技術要求20-256 8.4.1缸體和缸蓋的材料及技術要求20-256 8.4.2缸體端部連接形式20-257 8.4.3活塞20-262 8.4.3.1活塞材料及尺寸和公差20-262 8.4.3.2常用的活塞結構形式20-262 8.4.3.3活塞的密封20-262 8.4.4活塞杆20-266 8.4.5活塞杆的導向、密封和防塵20-269 8.4.5.1導向套的材料和技術要求20-269 8.4.5.2活塞杆的密封20-270 8.4.5.3活塞杆的防塵圈20-272 8.4.6液壓缸的緩衝裝置20-2

73 8.4.7液壓缸的排氣裝置20-273 8.5液壓缸的設計計算20-274 8.5.1液壓缸的設計計算20-274 8.5.2液壓缸性能參數的計算20-275 8.5.3液壓缸主要幾何參數的計算20-277 8.5.4液壓缸結構參數的計算20-279 8.5.5液壓缸的連接計算20-282 8.5.6活塞杆穩定性驗算20-285 8.6液壓缸標準系列20-285 8.6.1工程液壓缸系列20-285 8.6.2冶金設備用標準液壓缸系列20-294 8.6.2.1YHG1型冶金設備標準液壓缸20-294 8.6.2.2ZQ型重型冶金設備液壓缸20-302 8.6.2.3JB系列冶金設備液壓

缸20-307 8.6.2.4YG型液壓缸20-311 8.6.2.5UY型液壓缸20-318 8.6.3車輛用液壓缸系列20-324 8.6.3.1DG型車輛液壓缸20-324 8.6.3.2G※型液壓缸20-327 8.6.4重載液壓缸20-329 8.6.4.1CD/CG型液壓缸20-329 8.6.4.2CG250、CG350等速重載液壓缸尺寸20-343 8.6.5輕載拉杆式液壓缸20-346 8.6.6帶接近開關的拉杆式液壓缸20-354 8.6.7伸縮式套筒液壓缸20-355 8.6.8感測器內置式液壓缸20-357 8.7液壓缸的加工工藝與拆裝方法、注意事項20-358 8.8

液壓缸的選擇指南20-362 第9章 液壓控制閥 9.1液壓控制閥的分類20-366 9.1.1按照液壓閥的功能和用途進行分類20-366 9.1.2按照液壓閥的控制方式進行分類20-366 9.1.3按照液壓閥控制信號的形式進行分類20-366 9.1.4按照液壓閥的結構形式進行分類20-367 9.1.5按照液壓閥的連接方式進行分類20-367 9.2液壓控制元件的性能參數20-368 9.3壓力控制閥20-368 9.3.1溢流閥20-368 9.3.1.1普通溢流閥20-368 9.3.1.2電磁溢流閥20-372 9.3.1.3卸荷溢流閥20-373 9.3.2減壓閥20-373

9.3.3順序閥20-376 9.3.4溢流閥、減壓閥、順序閥的綜合比較20-379 9.3.5壓力繼電器20-379 9.3.6典型產品20-381 9.3.6.1直動型溢流閥及遠程調壓閥20-381 9.3.6.2先導型溢流閥、電磁溢流閥20-385 9.3.6.3卸荷溢流閥20-388 9.3.6.4減壓閥20-392 9.3.6.5順序閥20-400 9.3.6.6壓力繼電器20-404 9.4流量控制閥20-408 9.4.1節流閥及單向節流閥20-408 9.4.2調速閥及單向調速閥20-411 9.4.3溢流節流閥20-415 9.4.4分流集流閥20-415 9.4.5典型產品

20-416 9.4.5.1節流閥20-416 9.4.5.2調速閥20-419 9.4.5.3分流集流閥(同步閥)20-425 9.5方向控制閥20-428 9.5.1方向控制閥的工作原理和結構20-428 9.5.2普通單向閥20-431 9.5.3液控單向閥20-432 9.5.4電磁換向閥20-436 9.5.5電液換向閥20-443 9.5.6其他類型的方向閥20-450 9.5.7典型產品20-453 9.5.7.1單向閥20-453 9.5.7.2液控單向閥20-456 9.5.7.3電磁換向閥20-460 9.5.7.4電液換向閥20-470 9.5.7.5手動換向閥和行程換向

閥20-475 9.6多路換向閥20-482 9.6.1多路換向閥工作原理、典型結構及性能20-482 9.6.2產品介紹20-485 9.6.2.1ZFS型多路換向閥20-485 9.6.2.2ZFS-※※H型多路換向閥20-487 9.6.2.3DF型多路換向閥20-488 9.6.2.4CDB型多路換向閥20-489 9.7疊加閥20-491 9.7.1疊加閥工作原理、典型結構及性能20-491 9.7.2產品介紹20-493 9.8插裝閥20-503 9.8.1插裝閥的工作原理和結構20-504 9.8.2插裝閥的典型組件20-506 9.8.3插裝閥的基本回路20-510 9.8.4

插裝閥典型產品20-511 9.8.4.1力士樂系列插裝閥產品(L系列)20-511 9.8.4.2威格士系列插裝閥20-529 9.9液壓閥的清洗和拆裝20-536 9.10液壓控制元件的選型原則20-537 9.11液壓控制裝置的集成20-538 9.11.1液壓控制裝置的板式集成20-538 9.11.2液壓控制裝置的塊式集成20-542 9.11.3液壓控制裝置的疊加閥式集成20-547 9.11.4液壓控制裝置的插入式集成20-549 9.11.5液壓控制裝置的複合式集成20-550 第10章 液壓輔件與液壓泵站 10.1蓄能器20-551 10.1.1蓄能器的種類及特點20-55

1 10.1.2蓄能器在系統中的應用20-552 10.1.3各種蓄能器的性能及用途20-552 10.1.4蓄能器的容量計算20-553 10.1.5蓄能器的選擇20-553 10.1.6蓄能器產品20-553 10.1.6.1NXQ型囊式蓄能器20-553 10.1.6.2NXQ型囊式蓄膠囊20-555 10.1.6.3HXQ型活塞式蓄能器20-556 10.1.6.4GXQ型隔膜式蓄能器20-557 10.1.6.5GLXQ型管路式蓄能器20-558 10.1.6.6CQP型非隔離式蓄能器(儲氣罐)20-559 10.1.6.7囊式蓄能器站20-560 10.1.6.8活塞式蓄能器站及氮

氣瓶組20-561 10.1.7蓄能器附件20-562 10.1.7.1CQJ型蓄能器充氮工具20-562 10.1.7.2CPU型蓄能器充氮工具20-563 10.1.7.3CDZs-D1型充氮車(氮氣充壓裝置)20-564 10.1.7.4AQF型蓄能器安全球閥20-566 10.1.7.5AJF型蓄能器截止閥20-567 10.1.7.6AJ型蓄能器控制閥組20-568 10.1.7.7QFZ型蓄能器安全閥組20-570 10.1.7.8QF-CR型蓄能器氣體安全閥20-572 10.1.7.9QXF型蓄能器充氣閥20-572 10.1.7.10蓄能器固定組件20-573 10.1.7.

11蓄能器托架20-574 10.1.7.12蓄能器卡箍20-575 10.2篩檢程式20-575 10.2.1篩檢程式的主要性能參數20-576 10.2.2篩檢程式的名稱、用途、安裝、類別、形式及效果20-576 10.2.3推薦液壓系統的清潔度和過濾精度20-577 10.2.4篩檢程式的選擇和計算20-577 10.2.5篩檢程式產品20-578 10.2.5.1WF型吸油濾油器20-578 10.2.5.2WR型吸油濾油器20-578 10.2.5.3WU、XU型吸油濾油器20-579 10.2.5.4ISV型管路吸油篩檢程式20-580 10.2.5.5TF型箱外自封式吸油篩檢程式

20-582 10.2.5.6TRF型吸回油篩檢程式20-585 10.2.5.7GP、WY型磁性回油篩檢程式20-587 10.2.5.8RFA型微型直回式回油篩檢程式20-589 10.2.5.9SRFA型雙筒微型直回式回油篩檢程式20-591 10.2.5.10XNL型箱內回油篩檢程式20-594 10.2.5.11ZU-H、QU-H型壓力管路篩檢程式20-596 10.3熱交換器20-603 10.3.1冷卻器的種類及特點20-603 10.3.2冷卻器的選擇及計算20-603 10.3.3冷卻器產品的性能和規格尺寸20-604 10.3.4電磁水閥20-616 10.3.5GL型冷卻

水篩檢程式20-617 10.3.6加熱器20-617 10.4液壓站20-619 10.4.1液壓站的結構形式20-619 10.4.2典型液壓站產品20-620 10.4.3油箱20-622 10.5溫度儀錶20-624 10.5.1溫度錶(計)20-624 10.5.1.1WS※型雙金屬溫度計20-624 10.5.1.2WTZ型溫度計20-624 10.5.2WTYK 型壓力式溫度控制器20-624 10.5.3WZ※型溫度感測器20-624 10.6壓力儀錶20-624 10.6.1Y系列壓力錶20-624 10.6.2YTXG型磁感式電接點壓力錶20-624 10.6.3Y※TZ型

遠程壓力錶20-624 10.6.4BT型壓力錶20-624 10.6.5壓力錶開關20-624 10.6.5.1KF型壓力錶開關20-624 10.6.5.2AF6E型壓力錶開關20-624 10.6.5.3MS型六點壓力錶開關20-624 10.6.6測壓、排氣接頭及測壓軟管20-624 10.6.6.1PT型測壓排氣接頭20-624 10.6.6.2HF型測壓軟管20-624 10.7空氣濾清器20-624 10.7.1QUQ型空氣濾清器20-624 10.7.2EF型空氣篩檢程式20-624 10.7.3PFB型增壓式空氣濾清器20-624 10.8液位儀錶20-624 10.8.1Y

WZ型液位計20-624 10.8.2CYW型液位液溫計20-624 10.8.3YKZQ型液位控制器20-624 10.9流量儀錶20-624 10.9.1LC12型橢圓齒輪流量計20-624 10.9.2LWGY型渦輪流量感測器20-624 10.10常用閥門20-624 10.10.1高壓球閥20-624 10.10.1.1YJZQ型高壓球閥20-624 10.10.1.2Q21N型外螺紋球閥20-624 10.10.2JZFS系列高壓截止閥20-624 10.10.3DD71X型開閉發信器蝶閥20-624 10.10.4D71X-16對夾式手動蝶閥20-624 10.10.5Q11F-

16型低壓內螺紋直通式球閥20-624 10.11E型減震器20-624 10.12KXT型可曲撓橡膠接管20-624 10.13NL型內齒形彈性聯軸器20-625 10.14管路20-625 10.14.1管路的計算20-625 10.14.2膠管的選擇及注意事項20-625 10.15管接頭20-625 10.15.1金屬管接頭O形圈平面密封接頭20-625 10.15.2錐密封焊接式管接頭20-625 10.15.3卡套式管接頭規格20-625 10.15.4擴口式管接頭規格20-625 10.15.5錐密封焊接式方接頭20-625 10.15.6液壓軟管接頭20-625 10.15.7

快換接頭20-625 10.15.8旋轉接頭20-625 10.15.9螺塞20-625 10.15.10法蘭20-625 10.15.11管夾20-625 10.15.11.1鋼管夾20-625 10.15.11.2塑膠管夾20-625 第11章 液壓控制系統概述 11.1液壓傳動系統與液壓控制系統的比較20-626 11.2電液伺服系統和電液比例系統的比較20-628 11.3液壓控制系統的組成及分類20-628 11.4液壓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20-631 11.5液壓控制系統的基本特性20-633 11.5.1電液位置控制系統的基本特性20-635 11.5.2電液速度控制系統的基本特

性20-638 11.6液壓控制系統的特點及其應用20-639 11.6.1液壓控制系統的特點20-639 11.6.2液壓控制系統的應用20-640 第12章 液壓伺服控制系統 12.1液壓伺服控制系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20-646 12.2電液伺服閥20-648 12.2.1典型電液伺服閥結構20-653 12.2.2電液伺服閥的基本特性及其性能參數20-657 12.2.3電液伺服閥線圈接法20-661 12.2.4電液伺服閥使用注意事項20-662 12.2.5電液伺服閥故障現象和原因20-663 12.3伺服放大器20-665 12.4電液伺服系統設計20-667 12.4.1全面理

解設計要求20-667 12.4.2擬訂控制方案、繪製系統原理圖20-667 12.4.3動力元件的參數選擇20-668 12.4.4液壓系統固有頻率對加速和制動程度的限制20-675 12.4.5伺服閥選擇注意事項20-675 12.4.6執行元件的選擇20-676 12.4.7回饋感測器的選擇20-677 12.4.8確定系統的方塊圖20-679 12.4.9系統靜動態品質分析及確定校正特性20-679 12.4.10模擬分析20-679 12.5電液伺服系統應用舉例20-682 12.5.1力、壓力伺服系統應用實例20-683 12.5.2流量伺服系統應用實例20-690 12.5.3位

置系統應用實例20-691 12.5.4伺服系統液壓參數的計算實例20-706 12.6主要電液伺服閥產品20-713 12.6.1國內電液伺服閥主要產品20-713 12.6.1.1雙噴嘴擋板力回饋電液伺服閥20-713 12.6.1.2雙噴嘴擋板電回饋(FF109、QDY3、QDY8、DYSF型)電液伺服閥20-715 12.6.1.3動圈式滑閥直接回饋式(YJ、SV、QDY4型)、滑閥直接位置回饋式(DQSF-1型)電液伺服閥20-716 12.6.1.4動圈力綜合式壓力伺服閥(FF119)、雙噴嘴-擋板噴嘴壓力回饋式伺服閥(DYSF-3P)、P-Q型伺服閥(FF118)、射流管力回饋伺

服閥(CSDY、FSDY、DSDY、SSDY)20-717 12.6.1.5動圈力式伺服閥(SV9、SVA9)20-718 12.6.1.6動圈力式伺服閥(SVA8、SVA10)20-719 12.6.2國外主要電液伺服閥產品20-720 12.6.2.1雙噴嘴力回饋式電液伺服閥(MOOG)20-720 12.6.2.2雙噴嘴力回饋式電液伺服閥(DOWTY、SM4)20-721 12.6.2.3雙噴嘴力回饋式電液伺服閥(MOOG D761)和電回饋式電液伺服閥(MOOG D765)20-722 12.6.2.4直動電回饋式伺服閥(DDV)MOOG D633及D634系列20-724 12.6.

2.5電回饋三級伺服閥MOOG D791和D792系列20-725 12.6.2.6EMG伺服閥SV1-1020-727 12.6.2.7MOOG系列電回饋伺服閥20-729 12.6.2.8伺服射流管電回饋高回應二級伺服閥MOOG D661 GC系列20-732 12.6.2.9射流管力回饋Abex和射流偏轉板力回饋伺服閥MOOG26系列20-735 12.6.2.10博世力士樂(Bosch Rexroth)雙噴嘴擋板機械(力)和/或電回饋二級伺服閥4WS(E)2EM6-2X、4WS(E)2EM(D)10-5X、4WS(E)2EM(D)16-2X和電回饋三級伺服閥4WSE3EE20-735

12.6.3電液伺服閥的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2 12.6.3.1FF101、FF102、MOOG30和DOWTY30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2 12.6.3.2FF102、YF7、MOOG31、MOOG32、DOWTY31和DOWTY32型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2 12.6.3.3FF113、YFW10和MOOG72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3 12.6.3.4FF106A、FF108和FF119型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4 12.6.3.5FF106、FF130、YF13、MOOG35和MOOG34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5 12.6.3.

6QDY系列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5 12.6.3.7FF131、YFW06、QYSF-3Q、DOWTY45514659和MOOG78型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6 12.6.3.8FF109和DYSF-3G-111型電回饋三級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7 12.6.3.9SV(CSV)和SVA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8 12.6.3.10YJ741、YJ742和YJ861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8 12.6.3.11CSDY和Abex型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49 12.6.3.12MOOG760、MOOGG761和MOOGG631型電液伺服閥

外形及安裝尺寸20-750 12.6.3.13MOOG D633、D634系列直動式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51 12.6.3.14MOOG D791和D792型電回饋三級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52 12.6.3.15MOOG D662~D665系列電液伺服閥外形及安裝尺寸20-753 12.6.3.16博世力士樂電回饋三級閥4WSE3EE(16、25、32)外形及安裝尺寸20-754 12.7伺服液壓缸產品20-755 12.7.1US系列伺服液壓缸20-755 12.7.2海特公司伺服液壓缸20-756 12.7.3REXROTH公司伺服液壓缸20-758 12.7.4MOOG公

司伺服液壓缸20-759 12.7.5ATOS公司伺服液壓缸20-761 12.8液壓伺服系統設計禁忌20-762 12.9液壓伺服系統故障排除20-763 第13章 電液比例控制系統 13.1電液比例控制系統的組成和工作原理20-767 13.2比例電磁鐵20-770 13.3比例放大器20-771 13.4電液比例壓力閥20-791 13.5電液比例流量閥20-797 13.6電液比例方向閥20-801 13.7電液比例壓力流量複合閥20-808 13.8負載壓力補償用壓力補償器20-808 13.9比例控制裝置的典型曲線20-810 13.10比例控制系統典型原理圖20-814 13.

11閉環控制系統的分析方法20-829 13.12比例閥的選用20-831 13.13國內主要比例閥產品20-834 13.13.1BQY-G型電液比例三通調速閥20-834 13.13.2BFS和BFL比例方向流量閥20-834 13.13.3BY※型比例溢流閥20-834 13.13.43BYL型比例壓力流量複合閥20-835 13.13.54BEY型比例方向閥20-835 13.13.6BYY型比例溢流閥20-836 13.13.7BJY型比例減壓閥20-836 13.13.8DYBL和DYBQ型比例節流閥20-836 13.13.9BPQ型比例壓力流量複合閥20-837 13.13.1

04B型比例方向閥20-837 13.13.114WRA型電磁比例方向閥20-838 13.13.124WRE型電磁比例方向閥20-839 13.13.134WRZH型電液比例方向閥20-840 13.13.14DBETR型比例壓力溢流閥20-842 13.13.15DBE/DBEM型比例溢流閥20-843 13.13.163DREP6三通比例壓力控制閥20-844 13.13.17DRE/DREM型比例減壓閥20-844 13.13.18ZFRE6型二通比例調速閥20-845 13.13.19ZERE※型二通比例調速閥20-847 13.13.20ED型比例遙控溢流閥20-848 13.13

.21EB型比例溢流閥20-848 13.13.22ERB型比例溢流減壓閥20-849 13.13.23EF(C)G型比例(帶單向閥)流量閥20-849 13.14國外主要比例閥產品概覽20-850 13.14.1BOSCH比例溢流閥(不帶位移控制)20-850 13.14.2BOSCH比例溢流閥和線性比例溢流閥(帶位移控制)20-851 13.14.3BOSCH NG6帶集成放大器比例溢流閥20-852 13.14.4BOSCH NG10比例溢流閥和比例減壓閥(帶位移控制)20-853 13.14.5BOSCH NG6三通比例減壓閥(不帶/帶位移控制)20-854 13.14.6BOSCH

NG6、NG10比例節流閥(不帶位移控制)20-855 13.14.7BOSCH NG6、NG10比例節流閥(帶位移控制)20-856 13.14.8BOSCH NG10帶集成放大器比例節流閥(帶位移控制)20-857 13.14.9BOSCH比例流量閥(帶位移控制及不帶位移控制)20-858 13.14.10BOSCH不帶位移感測器比例方向閥20-860 13.14.11BOSCH比例方向閥(帶位移控制)20-861 13.14.12BOSCH帶集成放大器比例方向閥20-862 13.14.13BOSCH比例控制閥20-863 13.14.14BOSCH插裝式比例節流閥20-866 13.1

4.15Atos主要比例閥20-867 13.14.16Vickers主要比例閥20-868 13.14.16.1KDG3V、KDG4V比例方向閥20-868 13.14.16.2K(A)DG4V-3,K(A)TDG4V-3比例方向閥20-875 參考文獻20-881  

整合電動馬達與齒輪減速機之設計

為了解決齒輪馬達 原理的問題,作者陳冠辰 這樣論述:

現有馬達與齒輪減速機是分別設計與製造後再選配,存在動力傳輸路徑較長、機器組成元件較多、整體安裝空間較大等缺點。本研究提出一套整合設計流程,用以有系統的將電動馬達之電磁場設計與齒輪減速機的運動設計結合。依據電動馬達及齒輪減速機的構造特性與運動原理,歸納設計需求與限制,藉由圖論表示法與創意性機構設計方法,提出整合設計構想。建立一維及二維等效磁路法分析模型,解析整合裝置的電磁特性與輸出性能,並配合有限元素分析進行驗證,其誤差值分別為3.21 %與3.06 %。引入卡特係數建立槽開口與齒型之磁導模型,探討齒輪輪廓對馬達電磁場之影響,結果顯示齒型不影響馬達之磁交鏈、磁通密度、及電磁轉矩。提出齒輪系的設

計方法,包含齒形、齒數、齒輪系構形、及齒輪強度分析。最後,分別以現有直流有刷馬達整合行星齒輪減速機,及交流感應馬達整合一般齒輪系為設計實例,有系統完成整合裝置的設計。齒輪強度分析結果顯示,透過矽鋼片堆疊之齒型,可承受之最大應力為312 MPa,齒輪之動態負載,直流有刷馬達為7.94 MPa,交流感應馬達為98.32 MPa,足夠承受傳輸需求。由性能分析結果得知,該整合裝置滿足現有設計的傳動能力,大幅降低直流有刷馬達的頓轉扭矩92.02%及轉矩漣波50.14%,降低交流感應馬達轉矩漣14.23%,且分別提高直流馬達與交流馬達之轉矩密度16.66%與1.75%,改善整合裝置的電磁與輸出特性,其頓轉

扭矩、轉矩漣波,及軸向空間的使用,皆較現有設計有更佳的性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