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空氣品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龍潭空氣品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哲朗李明清黃種華鄭建益徐能振顏文俊林聰明徐維敦施柱甫施泰嶽張仕貴吳伯穗陳忠義蔡育仁寫的 圖解食品工廠管理與實務 和陳禮龍的 「立志做小」的農夫CEO:有機小農的創新營運模式,把一畝田,行銷全世界的共好經濟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提示】秋冬季節如何打理盆栽呢?養護指南在此! - kks資訊網也說明:同時冷空氣的影響下,部分植物會進入休眠階段,吸水能力也大大降低, ... 這個地方就是龍潭溝景區,這裡最為有特點的就是梯式瀑布群,它之所以會形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遠流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周融駿所指導 鄭志強的 以社區資本視角探討鄉村韌性發展:福建山區鄉村案例研究 (2021),提出龍潭空氣品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韌性、社區資本、鄉村振興、社區韌性評估、韌性社區建設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林子倫所指導 王彥詞的 城市防疫跨域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居家檢疫政策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新冠肺炎、跨域治理、地方治理、催化型領導、居家檢疫的重點而找出了 龍潭空氣品質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北林口龜山一日遊》10個林口龜山景點一次玩 - 寶寶溫旅行 ...則補充:... 價格,卻有著寬敞用餐空間、網美風的夢幻裝潢,提供的食材、海鮮、肉品都很新鮮,品質也很棒,飲品冰品都無限量供應,不定期還會推出各種優惠活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潭空氣品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食品工廠管理與實務

為了解決龍潭空氣品質的問題,作者張哲朗李明清黃種華鄭建益徐能振顏文俊林聰明徐維敦施柱甫施泰嶽張仕貴吳伯穗陳忠義蔡育仁 這樣論述:

  輕鬆理解工廠管理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配合圖表輔助,加深學習記憶。   本書由15位具有廠長多年實務經驗的專業經理人撰寫。作者們體會到,廠長宜秉執著一個中心、兩個基準、三個目標、五項工具,去執行任務。即廠長應配合業務需求做好資源管理獲取利潤,任何計畫與決策應以消費者滿意下的工廠利潤為中心考量;工廠管理必須在符合國家相關法令規章與認證的條件下,因應經營環境建立工廠本身的相對競爭優勢,做為管理的基本準則;努力追求品質、成本及效率等三個目標。為此,廠長除了必須擁有工廠管理基本功之外,更需要運用策略規劃、5S運動、品管圈與提案制度、專案管理、問題分析

與解決等管理工具,發揮計畫、組織、領導、控制的管理功能。   作者簡介 張哲朗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冰淇淋工廠股長,臺中奶粉工廠主任,台北乳冰品工廠主任,臺中總廠廠長,生產管制部經理、副處長,技術副總經理,生產技術副總裁。   大成長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 李明清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廠機電課工程股長,臺北總廠機電部動力課長,臺北總廠機電部經理,臺北總廠味精廠廠長,臺北總廠總廠長,生管本部處長。 黃種華   台鳳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組課長,南投廠廠長,彰化廠廠長,國外投資部經理,生産管理部經理,貿易部經理。   菲州象牙海岸S l A C A

鳳梨工廠:技術總管。 鄭建益   泰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廠廠長,研發部經理,技術群協理(主管研發部、生產部、品保部),食品群協理(主管行銷部、營業部、物流),副總經理。 徐能振   義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麵包課課長,龍潭廠副廠長、廠長,龍潭廠區副總廠長、總廠長。 顏文俊   掬水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保主任,糖果課長,副廠長,廠長。   旺旺集團:技術副總監,餐飲事業部副總經理。   中華穀類研究所:研發組組長。 林聰明   維力食品公司:廠長。   統一企業集團:乳品廠長,新市總廠總廠長,生產管理群協理,技術群副總經理。 徐維敦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計部經

理。   康和證券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       東正元電路公司:副總經理。      和泰興業公司:會計部副理。 施柱甫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中品管部/臺北品管部   實驗工廠技術專員,味精工廠發酵課副課長/課長/副理,生管本部/開發本部副理,中央研究所基礎研究部經理、副所長兼產品開發一部/健康食品專案經理、副所長兼醬油釀造部/鮮食部/研管室經理。   嘉年華(天津)國際有限公司:技術本部副總經理。   康師傅控股:方便食品事業群研發中心協理,佐餐事業部研發部顧問,山東味珍食品公司研發部技術顧問。   洪璞園(福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顧問。 施泰嶽   維他露食品公司

:生產部課長,副廠長,廠長,協理,副總經理。 張仕貴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中廠總廠長,罐頭部經理,國際部協理,上海總部總經理。 吳伯穗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味全乳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國際事業部、開發本部、常溫品事業部副理,中央研究所包裝材料研究室經理。 陳忠義   新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品管課長,廠長。   中國生產力中心:品質管理顧問。   久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格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上海波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來西亞 Cocoaland Industry Sdn Bhd:飲料廠顧問。 蔡育

仁   維力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開發室課長。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化驗組組長/TAF認證實驗室主管與報告簽署人。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CNS委員。 第一章 工場管理緒論 1.1 食品工廠管理者的修煉章 1.2 食品工廠管理的內容與目標 1.3 廠長的職責與工作內容 1.4 管理理論簡介 1.5 工廠管理的發展 第二章 食品產業與食品工業 2.1 食品產業 2.2 食品工業 2.3 食品工業的本質、特性、及面臨的問題 2.4 食品工廠的生產與管理形態 2.5 台灣食品工業發展史 2.6 台灣食品工業的未來展望 第三章 食品工廠的規劃 3.1 投資設廠計畫 3.2 建

廠計畫書內容格式(範本) 3.3 產能規劃 3.4 工廠廠址與廠房規劃 3.5 投資方案評估 第四章 食品工廠管理體制的建立 4.1 編制「食品工廠管理體制」 4.2 食品工廠組織與編制 4.3 食品工廠管理體系 4.4 生產管理資料庫 4.5 生產技術監查 4.6 產品品質監控系統 第五章 生產作業管理 5.1 生產計畫 5.2 生產前的準備作業 5.3 生產排程 5.4 作業標準書的製作 5.5 自製或外購決策分析、學習與經驗曲線 第六章 廠務作業管 6.1 物料管理 6.2 倉儲管理 6.3 在庫管理ABC分析 6.4 如何估算生產成本 6.5 成本差異分析 6.6 利潤計畫用工具

—損益平衡點圖 6.7 損益平衡點圖之應用 6.8 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 6.9 全面衛生管理 第七章 工廠的品質管理 7.1 品質與品質管理基本概念 7.2 全面品質的概念 7.3 全面品質管制 7.4 品質工程圖 7.5 抽樣檢查 7.6 如何判讀管制圖 7.7 品質管制七大手法(QC七大手法) 7.8 品質管制新七大手法(新QC七大手法) 7.9 六標準差的核心概念 第八章 國家法令、規章及各種認證制度(第一基準) 8.1 食品法規 8.2 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與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 8.3 食品認證制度 8.4 HACCP 8.5 ISO-9000系列 8.6 CAS標章 8.7 TQF

驗證制度 8.8 TQF五大作業標準書 8.9 健康食品認證 8.10 素食、清真、猶太潔食認證 第九章 締造競爭優勢(第二基準) 9.1 競爭力 9.2 締造競爭優勢 9.3 競爭地位分析 9.4 競爭者分析 9.5 競爭策略 9.6 新產品開發概論 9.7 新產品開發流程 9.8 新產品開發的問題點與成功因素 9.9 如何開發暢銷新產品 第十章 策略規畫、平衡計分卡及KPI 10.1 策略管理簡介 10.2 企業使命、願景與經營理念 10.3 環境變數 10.4 外部環境分析 10.5 內部環境分析 10.6 策略形成與情境分析 10.7 生產策略與策略選擇 10.8 平衡計分卡管理體

系簡介 10.9 如何建立平衡計分卡 10.10 關鍵績效指標 第十一章 5S運動 11.1 5S運動 11.2 TOYOTA的5S 11.3 定位管理 11.4 目視管理 11.5 TOYOTA的看板(KANBAN)管理 11.6 辦公室5S推動範例 第十二章 品管圈與提案制度 12.1 品管圈簡介 12.2 如何推動品管圈活動 12.3 QC-story 12.4 8D問題解決法 12.5 提案制度簡介 12.6 如何撰寫提案書 第十三章 專案管理 13.1 專案管理的應用 13.2 K.T.式專案管理的作法 13.3 作業結構細分 13.4 網絡圖 13.5 計算專案的關鍵路徑 1

3.6 以新產品開發為例做關鍵路徑法規劃(範例) 13.7 專案管理的技能 第十四章 問題分析與決策 14.1 解決問題的模式 14.2 K.T.式「狀況評估」 14.3 K.T.式「問題分析」的步驟 14.4 K.T.式「決策分析」的步驟 14.5 K.T.式「潛在問題分析」的步驟 14.6 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 附錄 廠長們的經驗分享 附錄1 食品產業經營管理的基本概念 附錄2 初任主管的領導要訣 附錄3 農產加工食品業海外投資實務 附錄4 專案建廠程序 附錄5 洋菇工廠生產管理經驗談 附錄6 糖果餅乾公司之生產管理 附錄7 生產管理Patrol 附錄8 糖果工廠每日生產排程實例

附錄9 常溫流通食品之管理 附錄10 作業標準書在管理上的用途 附錄11 作業標準管理 附錄12 作業指導書在種槽過濾器滅菌的運用 附錄13 客訴處理作業程序書編寫 附錄14 使用VA/VE大幅降低成本 附錄15 無差異曲線—主原料成本降低法 附錄16 食品業委外代工管理 附錄17 委託加工的管理實務 附錄18 委外或自製之決策營運面與財務面分析 附錄19 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附錄20 熱能使用開發實例(MVR) 附錄21 食品工廠節能省電實例 附錄22 設備保養制度 附錄23 非財務主管之財務報表閱讀與分析應用 附錄24 成本的分析與管理控制 附錄25 食品業顧客抱怨處理與案例 附錄26 食品

工廠全面衛生管理實務 附錄27 食品工廠衛生管理實務 附錄28 食品衛生安全教育訓練之規劃及執行 附錄29 如何有效實施PDCA循環 附錄30 QC Story與QC手法 附錄31 生產管理品質改善導入實務/案例介紹 附錄32 食品檢驗報告之判讀與應用 附錄33 從顧客抱怨中獲得市場聲音 附錄34 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體制(SSOP& HACCP) 附錄35 HACCP工廠輔導實例 附錄36 食品標示及營養標示 附錄37 食品標示及營養標示案例 附錄38 食品原材料衛生安全管理,含追溯追蹤系統 附錄39 食品業驗證輔導程序書 附錄40 如何建立工作規則 附錄41 平衡計分卡概念與實務 附錄42

平衡計分卡與六標準差的對話 附錄43 推行6S讓公司更卓越 附錄44 漫談品管圈 附錄45 提案制度 附錄46 提案推動作法 附錄47 專案管理入門實務 附錄48 專案管理簡單例子 附錄49 決策分析與案例   序   食品工廠管理的卓越與否,是食品企業營運的關鍵所在,雖然時代改變,但是工廠管理真諦仍然不變,就是科學方法與人性考量並重的管理。   經營與管理,英文通稱為Management,容易被誤認為經營與管理是相同的一件事。事實上,經營考慮的是如何運用企業資源獲取最大利益,而管理考慮的是如何把每項企業資源做最大效益的利用。   食品工廠因其在企業組織中的位階,不同工廠的廠長職務

範圍略有差異,有的兼負經營與管理責任,有的只負責管理工作。當老闆就是廠長時,廠長兼負經營與管理任務;當公司總經理下設有多位廠長時,經營的工作由總經理或事業部主管負責,生產管理的工作由生產部門主管負責,廠長的職務範圍相對的聚焦在工廠內部管理工作上。   工廠內部管理工作就系統概念觀察,就是要掌握工廠的投入項、產出項、及加值項等三方面。所謂投入項,指的是機械設備、人員、原材料、工作方法、資金、及技術等六項生產資源的整合;產出項,指的是產品、服務、及廢棄物等三項產物;把投入項轉換成產出項的作業過程項目稱為加值項,指的是產量管理、品質管理、成本管理、抱怨處理、及交貨管理等五項管理項目。   作者們

體會到,廠長應配合業務需求做好資源管理獲取利潤,任何計畫與決策應以消費者滿意下的工廠利潤為中心考量;工廠管理必須在符合國家相關法令規章與認證的條件下,因應經營環境建立工廠本身的生產能力與競爭優勢,做為管理的兩項基本準則;努力追求品質、成本、及效率等三個目標。為此,廠長除了必須擁有工廠管理基本功之外,更需要運用策略規劃、5S運動、品管圈與提案制度、專案管理、問題分析與解決等管理工具,以期發揮計畫、組織、領導、控制的管理功能。本書特別以廠長的體驗,針對工廠內部管理為範圍,不談經營、只談管理。   本書基本上以本人在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講授「食品工廠管理」課程之講義手稿為本。全書分為十四章以

作業手冊模式做簡要說明。第四章的生產管理資料庫、生產技術監察、產品品質監控系統等係本人於味全公司擔任生產技術副總裁時的推動執行項目,謹提供讀者分享。附錄1~49為廠長們的經驗分享,由多位具有廠長多年實務經驗的專業經理人撰寫,是為本書不可多得的精華所在。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內人王寶琴女士的敦促,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理事長孫寶年教授的鼓勵,好友李明清先生的協助。更要感謝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產業志工團李明清、黃種華、鄭建益、徐能振、顏文俊、林聰明、徐維敦、施柱甫、施泰嶽、張仕貴、吳伯穗、陳忠義、蔡育仁(以上以文章篇數為序)等志工好友的提供經驗分享文章,他們都是曾經擔任廠長職務多年的業界精英。

  1.1 食品工廠管理者的修煉 食品工廠管理者在當今企業結構改變中,對外肩負著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對內必須達成工作使命為企業賺取利潤。 (一)工廠管理者的修煉 基於作者多年實務經驗的體會,認為食品工廠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備一般工廠管理知識與能力之外,宜本著一個中心、兩項基準、三個目標、利用五項管理工具管理工廠;食品工廠管理者本身則需從中培育出十二種工作能力。 1. 一個中心:廠長應配合業務需求做好資源管理獲取利潤,任何計畫與決策應以工廠利潤為中心考量。 2. 兩項基準:符合國家相關法令規章與認證條件是工廠管理的第一基準,也是必要的基準;維持工廠本身的相對競爭優勢是工廠管理的第二基準。 

3. 三個目標:努力追求品質、成本、及效益等三個目標。 4. 五項管理工具:廠長除了必須擁有工廠管理基本的知識之外,更需要能夠運用下列工具,發揮計畫、組織、領導、控制的管理功能: (1) 策略規劃 (3) 品管圈與提案制度 (5) 問題分析與決策 (2) 5S運動 (4) 專案管理 5. 十二種能力:長年的廠長經驗,體會到廠長需要有以下的能力: (1) 掌握環境趨勢的能力。 (3) 自主管理的能力。 (5) 掌握成本的能力。 (7) 計劃與協調的能力。 (9) 環境管理的能力。 (11) 團隊合作的能力。 (2) 掌握工廠全貌的能力。 (4) 提升生產力的能力。 (6) 提升產品品質的能力。 

(8) 領導與激勵的能力。 (10) 重點管理的能力。 (12) 工作執行的能力。 (二)企業結構的變化 食品工廠管理者,必須體認面臨企業結構的變化,充實自己迎接新環境。當今企業結構變化如右頁表列。 (三)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經營的好壞,影響股東的投資報酬;影響員工的薪資、福利與待遇;影響供應商的生意。企業必須對顧客負責提供安全高品質的產品;企業必須做好汙水處理,不能造成空氣汙染、噪音等不良環境;企業提供社會工作機會。 《覺醒的年代》作者Charles Handy說,日本和歐陸的企業與股東、員工、供應商、顧客、環境、社會等六種利益團體維持雙贏的關係。企業的活動可能影響上述六種團體的利益產生,企

業應負起維護這些相關對象的利益,負起改善或設法彌補的任務。

龍潭空氣品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加入會員支持真心話 #口罩架看說明 #小新新講房產 #平鎮 #高鐵 #小檜溪 #中路 #經國 #藝文 #桃園

#媽_我有翻譯蒟蒻了
還在擔心英語不好沒辦法跟外國人聊天嗎?這顆AI無線滑鼠可以解決你這個問題,直接用講的就幫你翻譯成你要的語言,連標點符號都打了!這麼好用的好物怎麼可以錯過,原價:1990元,粉絲特惠價才1190元唷!千萬不要錯過囉...訂購連結👇👇👇
https://lihi1.com/xVNiQ

#CADR潔淨空氣輸出比率同級最高
買空氣清淨機不是在比誰的噱頭多,而是淨化能力!HEPA濾網不管那家基本上都可以過濾99%的病菌,大家都差不多,所以要比的是淨化能力,市場上CADR超過700的機種都要3-4萬,不然就是噱頭一堆但淨化能力普通,這台TOSHIBA等離子真正達到CADR700以上,同級機種的兩倍淨化能力,而價格優惠外粉絲還可以再省5000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https://lihi1.com/8Izxs

#空氣好人就好
最近空氣品質實在太差了,還好有這款家用及車用空氣清淨機,除了可打出1200萬負離子以外,並配有13級HEPA濾網,還可以加上自己喜歡的香香片或精油,原價1490元,粉絲優惠價只要890元,歡迎多加利用唷!原廠提供連結如下:
https://lihi1.com/yOHXV

#這個不推不行了
超想來一杯「現磨」咖啡對不對,可以試試看這台Thomson電動研磨咖啡隨行杯,充飽一次電可以研磨10次,不鏽鋼保溫杯讓您衛生又環保!
原價1990元,現在粉絲特惠價990,歡迎多加利用唷!原廠連結如下👇
https://lihi1.com/qOq0a

終於千呼萬喚,這次的品種太特別,是印度香米跟台梗九號的混種,非常難種!產量比一般白米少很多,吃起來口感非常Q彈,就像在日本吃的白米飯一樣!數量非常有限,喜歡吃日本米口感的朋友別錯過這次機會唷!直接線上訂購👇
https://shopee.tw/product/26432930/6145818279?smtt=0.26434266-1608562670.9


-歡迎加入「小新新講」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3086074081695/

-「小新新講房產」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小新新講房產-104292895090323/

-小新新講嚴選-開箱嚴選好商品及優惠
https://www.facebook.com/sillengogo/

或是加我的賴ID:
https://lin.ee/3XZGid7
一鍵私訊
https://m.me/sillen.shih
手機號碼
0970-750-800
email:
[email protected]

以社區資本視角探討鄉村韌性發展:福建山區鄉村案例研究

為了解決龍潭空氣品質的問題,作者鄭志強 這樣論述:

鄉村衰落是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針對這一困境,各國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以振興鄉村。鄉村衰弱的本質是鄉村社區資本存量不足,導致社區韌性缺乏,無法應對城市化的衝擊。因而,鄉村振興的目的,在於提高鄉村社區的社區資本存量,以提高鄉村社區的韌性,促進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當前針對在城市化中受衝擊最為嚴重的山區鄉村的韌性建設研究極為匱乏。本文以山區鄉村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城市化衝擊背景下如何建設具有韌性的山區鄉村社區。本研究希望透過對相關的文獻梳理和實證研究,一方面探討建國後中國大陸鄉村社區韌性缺乏的原因;另一方面探討構成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關鍵要素及關鍵要素間的因果關係。最後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建構山區

鄉村韌性社區的建設策略。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結合了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應用了文獻分析、修正式德爾菲法、基於決策實驗室分析法的網路分析程式法(DEMATEL-based ANP)、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來進行綜合研究。具體的研究結果如下:1.中國大陸建國初期實行全能主義政治,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對中國大陸鄉村地區的社區資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雖然建國初期國家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及農民文化素質提升的重視,提高了鄉村的建成資本和人力資本,但對鄉村地區的嚴格控制及頻繁發動的政治運動,極大地削弱了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本、文化資本、政治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全能主義政治影響導致鄉村社區資本存量不足是

建國後鄉村社區韌性缺乏的重要誘因。2.建構了包含5個構面16個準則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評估架構,16個準則中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構成、教育狀況、政策與規劃、領導能力、社區參與、金融資本、產業多元化是構成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關鍵因素。關鍵因素中人口構成、教育狀況及國內生產總值互相影響;此外,教育狀況影響了政策與規劃、領導能力、社區參與、金融資本及產業多元化。可以考慮以人口構成作為改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源頭,藉此帶動教育狀況持續改善,以進一步帶動其他關鍵因素的績效值改善。3.龍潭村與湧山村不同韌性建設成效的原因在於,龍潭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透過人力資本改善,帶動了政治、經濟及社會等領域的改善,推動了社區資

本螺旋式上升。驗證了上述關鍵因素研究中以人口構成作為改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源頭的研究結果。4.建構了基於社區資本視角的山區鄉村韌性社區建設策略。建設策略強調了下述幾個觀點的重要性:①吸引域外人進入山區鄉村。②充分的社區賦權以及多元化主體的建構。③加強以互聯網設施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及教育、醫療與物流等公共服務建設。④應用數字技術推動鄉村產業轉型。⑤鄉村景觀及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立志做小」的農夫CEO:有機小農的創新營運模式,把一畝田,行銷全世界的共好經濟學

為了解決龍潭空氣品質的問題,作者陳禮龍 這樣論述:

農夫,同時也必須是經理人, 否則菜長出來了,一旦賣不掉,再辛苦,都歸零。     ◎飲食是人類維生之必要,該怎麼做,才能安心吃?讓農夫CEO告訴你。   ◎由2.5個人力所撐起的1.2公頃的小農園經營模式,適合有志青年與家庭複製。   ◎友善環境的食農教育,10年來吸引40多個國家的青年學子前來觀摩學習。   ◎生產之外,提高土地的多元價值與收入,翻轉農夫所得與社會地位。   ◎導入農業六級產業化發展政策,整合在地產業,形成地區最具特色的共好價值鏈。   ◎頤禾園小農營運模式,已複製到四川、山西,協助地震重災區就地重建。   ◎協助成立有機愛心農場,推動「手心翻轉」活動,幫助弱勢孩子自立而後

立人。     有機小農的經營之道,必須要有獨特的小農思維。陳禮龍所經營的「頤禾園有機農園」,是台灣第一個有SOP、經由MOA認證的有機小農場,也是一個融入美學、文化、環境教育與觀光的新興休閒、體驗、教學示範型農園。     國外的「社區支持型農業」概念經過他不斷修正、優化後,轉換出一套「立志做小」的商業營運模式:在2.5個人力所撐起1.2公頃的農業規模中,引進企業經營、數位管理及品牌行銷等知識,專注「地產地銷」(在地生產,在地銷售),讓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縮到最短,不僅降低碳排放量,還能做到友善土地,維護共好環境。     「科技」是理念和手段,「農夫」才是陳禮龍腳踏「食」地真正想做的事情

。     曾經是科技業總經理的陳禮龍說:「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他的目標不僅是透過有機耕作恢復大地生機,將農藥島淨化為生態島,還要以「善」的循環,來幫助「綠」的永續。如此一體共生、生生不息,致力讓有機小農經營模式複製到每個地區,逐步點亮台灣,點亮世界。     身為農夫,可以從友善環境的栽植做起;非農夫的你,可以從支持友善環境的在地小農做起。     本書重點   建「觀念」:有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形態,不是只有「吃」這件事,同時也要尊重大自然,把美好的生態環境留給下一代。   懂「方法」:透過大數據管理,做到計劃性生產、縮短食物里程、減少碳足跡、落實社區支持型農業,讓農夫財務永續

。   按「步驟」:有機農園SOP,幫助有志於從事有機農業的人,第一次當農夫就上手。   近期媒體報導    .客家電視「高峰客家力」第126集:立志做小的農夫─陳禮龍   .《遠見雜誌》陳禮龍、彭俐芳 善待田地 寧休耕換好土壤   .《遠見雜誌》黃金百大農夫   .《大紀元》務農存到第一桶金,陳禮龍打造農村夢   .《人間福報》做有機兼做公益 為山區孩童買雙鞋過年   .大愛電視「小人物大英雄」第19集:有機農夫愛送鞋   . TVBS「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有機菜農送鞋記 各界感動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月足吉伸│中華MOA協進會副理事長   王瑞榮│四川瑞雲集團主席  

 李文權│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   李淑珍│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邱子權│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   邱鏡淳│新竹縣縣長   黃其光│國際扶輪社首位台灣總社長   許明德│清華大學財務規劃室主任   張連水│山西雲丘山旅遊開發公司董事長     陳禮龍夫婦花了十年的時間從零開始,不僅踩得穩,而且有很多人陪伴著一起走;他們把手掌向下伸出,給予了土地、環境與人的友善,才能有這麼快樂的成就。──月足吉伸 中華MOA協進會副理事長     陳禮龍戴著草帽,在烈日下彎著腰,左手拿著幼苗,右手扶著泥土,像極了古時候的劍客……,原來土地就是他的江湖,「科技」是理念、手段和標籤,農夫才是他腳踏「食」地真實想做的事

情。──王瑞榮 四川瑞雲集團主席     陳老師建構年輕農務者(青農)立業成家的新模式;他所提供的企業經營管理、優質農產品產銷的數據,更佐證了模式的可行性和永續性。──李文權 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     頤禾園成功的因素很多。首先,陳禮龍將管理專長運用在小型農業上,遊刃有餘;其次,農家出身的俐芳堅毅刻苦,支持禮龍「自強不息」;第三,不管人生、事業如何起伏,他們始終不忘「善」與「綠」的初衷。──李淑珍 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作者以尊重大地的「善念」為出發點,聚焦社區經營與計劃性生產來調節產銷,以穩定經營體質,支持農場運營及公益投入,值得許多有志從事農業新創的後繼者參考與學習借鏡。──邱子權

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     陳禮龍先生貫徹有機農法、食農教育及國際推展,吸引世界多國大學生到竹東認識台灣農業,還不時送愛心到偏鄉鼓勵弱勢學童,簡單付出卻展現無限的愛!──邱鏡淳 新竹縣縣長     陳禮龍將他在科技業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在有機農場的創新創業。他從「善」出發,以善做「綠」,推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產業;他更走向國際化,廣泛與國外有機農場交換心得,招收國外學生來實習,把台灣小農行銷到全世界。──許明德 清華大學財務規劃室主任     頤禾園不僅僅是有機種植,還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彎下腰採摘,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直起腰照相,感受「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情趣。在阡陌間行走,觀賞「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裡啼」美景;更別說在金黃的稻穗間擺開餐桌,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醉裡不知身是客,錯把田園當家園,好不快哉!──張連水 山西雲丘山旅遊開發公司董事長 作者簡介 陳禮龍   現任:   頤禾園有機農園創辦人   新竹縣農會、竹東地區農會四健義務指導員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新竹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中華MOA協進會顧問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顧問   四川成都新津台灣農業創業園區諮詢顧問   四川成都邛崍高何有機農業示範園區顧問   山西臨汾雲丘山景區有機農業示範園區戰略顧問   獎項:   1996 傑出企業

家   1997 跨世紀競爭力企業獎   2000 新世紀傑出企業家金鼎獎   2000 傑出企業領導人金鋒獎   演講及授課經歷:   為企業、機關舉辦食農教育講座,在大專院校、中小學校推廣環境教育,以及擔任社區大學講師、行政院勞動部桃訓中心講師、自強基金會講師、新竹縣青年農民輔導業師……等。 推薦序 (按姓名筆劃排序) 月足吉伸 快樂而成功的「善」與「綠」傳播者 王瑞榮      結合民居保護、文化創意、自然共榮的有機新業態 李文權      建構青農立業成家新模式的創新農業指南 邱子權      以「新綠色革命」提升食農產業的格局 邱鏡淳      疼惜土地,與農民

那顆「向天奮鬥」的心 許明德      推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產業 張連水      走進當代桃花源,頤禾園裡耕天下   引言 李淑珍      善與綠的腳蹤永不止息   00 自序  啟動善念   Green 1  我的一畝田 1.1  阿禾流浪記 1.2  一畝從「善」開始的「綠田」 1.3  立志做小,我的2.5人小農家   Green 2  我是iFarmer 2.1  大自然教導我的生活之道 2.2  我的營運模式:「社區支持型農業」優化版 2.3  擁抱科技,滑出智能管理 2.4  頤禾園有機農園SOP   Green 3  食農教育 3.1  現代有機農夫的專業養

成 3.2  向下扎根的環境教育 3.3  來當一日農人 3.4  國際有機農村體驗營   Green 4  可食地景 4.1  一顆柿子的價值 4.2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1 竹東稻田版 4.3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2 關西民宿版 4.4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3 湖口芋來遇有味 4.5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4 五峰浪漫泰雅原食   Green 5  有文化的產業 5.1  有機農業新價值 5.2  樸拙美學  5.3  在地文化 5.4  自然生態 5.5  深度體驗   Green 6  因善而美好 6.1  一隻鞋的善意 6.2  手心翻轉計畫 6.3  

善的社會縮影   Green 7  綠善到對岸 7.1  四川省邛崍市高何鎮 7.2  阿霞:天上掉下來的機會 7.3  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 7.4  張楠:我找到了屬於我的地方   Green 8  擁抱世界 8.1  絡繹於途的國際交流 8.2  國際志工 亞洲篇 8.3  國際志工 歐洲篇 8.4  國際志工 美洲篇   9 結語  希望園丁 如果農夫沒有遇上村姑 科技漂鳥就不會變成希望園丁   10 後記  村姑說:以良善的心,盡其在我   附錄 CEO的有機生活 推薦序 ■建構青農立業成家新模式的創新農業指南 李文權│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     認識陳禮龍先生是在

他擔任「新竹婦女社區大學有機蔬菜班」講師的時候,每週五晚上三小時的課,加上週六早上四小時的實地演練有機耕作;他帶我進入了有機農業生產的門戶。就我所知,在竹東軟橋里的「頤禾園有機農園」,是台灣西北部都市近郊,最接近天地人合一的有機農場。在這裡孕育了熱情、純真、自然、打拚和融合科技,有機農業所有的元素,轉化、凝聚在這塊土地和陳老師、陳師母身上,成為「善與綠」的緣分。   我的農業生技公司創業和任職農科院,和陳老師息息相關。他提供了場域,並指導同仁生產、銷售有機草莓,建構成為年輕農務者(青農)立業成家的新模式;陳老師提供的企業經營管理、優質農產品產銷的數據,佐證了模式的可行性和永續性。經過結合許多

從事有機、友善農耕而成功同好者的經驗,分析新世代農民翻轉傳統慣行農業的有力元素,竟然也是「善與綠」,因其廣度及深度,此種成分成為陳老師的天然,不禁令人感動不已。   因緣際會,新政府相當重視「小農生計發展和農業資源永續發展」,我也持續不斷地將在陳老師身上所學到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理念結合到青農育成輔導方案,更進一步發展成為企業青農或青農企業家育成體系,期望以「打群架」(群聚)的團體戰,提供小農在農村發展經濟的範例。有了陳老師這本「農夫CEO」當為創新農業指南,經過學習、發展小農自我優勢特色,透過社區、社會互助網絡,發展小農成功的六級農業産業、不斷複製到各地,繁榮鄕村經濟,是指日可待的。

  陳老師十年來,回鄉創新農業的努力過程,足可成為典範,直到現在仍然不斷地影響很多人,包括我在內。有一次,我笑著問他當初以二十四萬元創農業,到底有沒有賺錢,現在營收多少?從他燦爛的笑容,回答我說八位數字的小農還可以再發展。我心中不禁莞爾:哪天要請他出來代言小農經濟模式和有機農業。沒想到,之後就接到他電話,希望我能為他即將出版的書寫序,真是莫大榮幸!很希望這本書,將他成功的經驗、經歷分享、激勵「立志務農」的朋友,心存「善與綠」,再加上善理財務和資訊科技,台灣的農業大地,必然回饋給我們「豐富多彩、滿足的人生」。在陳老師、陳師母身上我們見證了這個魅力。   推薦序 ■疼惜土地,與農民那顆「向天

奮鬥」的心 邱鏡淳│新竹縣縣長     大街小巷總是可以聽到「自己種、自己賣」的熟悉叫賣聲,那是辛勤汗水伴隨最真摯期盼的驕傲。自稱科技漂鳥的陳禮龍先生,從科技業大老闆轉行成為竹東軟橋社區有機農場主人,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秉著客家人的勤奮與執著,悟出了歸園田居、崇尚自然的道理,貫徹有機農法與食農教育及國際推展,拼湊出最美的新竹面孔。   「新竹」就是「雨後春筍」!朝氣蓬勃、希望無窮,稻菜花草更在新竹風、新竹雨的滋潤下加速茁壯。很多農民為了家人好、為土地好而耕種,這是以愛為出發點的產品,值得驕傲與信任,人與人之間也因為正向的態度,不斷地學習成長,並透過互信的方式,讓更多人分享食物的原味。   

「上學前放學後,農事做不完」,一直是年少最深刻的記憶,多麼希望所有的父母官,心存疼惜農民那顆「向天奮鬥」的心。或許「第一次當農夫就上手」並不容易,但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心境,還有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悠然,就不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綠地,透過陳禮龍先生《「立志做小」的農夫CEO:有機小農的創新營運模式,把一畝田,行銷全世界的共好經濟學》,無論是農夫、居民或旅人,在小小的園地中,仍得以咀嚼出最樸實且誠懇的滋味。   感佩陳禮龍出身科技人卻投入善與綠的有機農場經營,在社區大學倡導糧食自給、土地友善,吸引世界多國大學生到竹東認識台灣農業,還不時捐贈銷售

有機米的部分所得,送愛心鞋到偏鄉鼓勵弱勢學童,簡單付出卻展現無限的愛!  推薦序   ■推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產業  許明德│清華大學財務規劃室主任.前中興保全總經理     我和陳禮龍先生認識近二十年了。   那時,我任職中興保全總總理,要推出新一代保全系統,找了幾家科技公司合作研發。陳先生當時是新竹科學園區一家網路公司總經理,我們成了合作夥伴。   後來陳總經理離開科技業,回到新竹竹東老家務農,倒是讓我嚇了一跳。一般來說,科技人都是在退休後才想隱居山林,享受田園之樂。陳總經理在少壯之年轉行農業,倒是比較少見。   後來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要開辦「有機農場研習營

」,因為自強基金會位在清華大學校園,所以尋求附近新竹地區的有機農場合作,結果找上了竹東地區的「頤禾園」共同合作開班。   頤禾園的園長正是陳禮龍先生,而我是自強基金會董事長,就這樣我們兩人又搭上線了。   這期間,我數次參訪頤禾園,了解課程進度、上課狀況。頤禾園位在竹東偏鄉的山谷,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在那裡我享用零里程的最新鮮食材;從山谷引來的淙淙流水,清凉透澈,泡腳是一大享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山谷裡時常飄來山嵐,拂面而過,令人心神淨化。   我發現陳先生不是隱居務農,而是將他在科技業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在有機農場的創新創業。他以本身的網路專業,結合網路科技與有機農業,建構農場無線網路,

不僅方便田地現場資訊及時上傳,也可網路遠端監控農田。另外,消費者可利用網路,透過雲端下單及便利的繳款機制,完成購買。   他從「善」出發,以善做「綠」,敬天順時,師法自然,推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產業。他更走向國際化,廣泛與國外有機農場交換心得,開辦國際有機農場體驗營,招收國外學生來農場實習,把台灣二.五小農行銷到全世界。   雖然只是小農,他不忘善盡社會責任。「吃好米、做好事、送好鞋」,義賣自己生產的好米,義賣所得買新鞋子送給新竹五峰鄉尖石村深山裡的弱勢學童;推動「手心翻轉」計畫,幫助天主教竹東世光教養院拙茁家園收容的身心障礙兒童,自己種蔬菜,從手心向上接受幫助,轉換成手心

向下播種,自食其力。   歷經十年的奮鬥,如今斐然有成。陳園長不吝將他的經驗與心得寫成了這本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把社區有機小農的理念,散播出去。   有句話「條條道路通羅馬」。陳禮龍園長證明了:只要有心,不僅條條道路通羅馬,更是條條道路都是康莊大道。 推薦序   ■以「新綠色革命」提升食農產業的格局  邱子權│財團法人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     人類在過去數十年間,透過綠色革命(Green Evolution)帶動了糧食收穫的增加,並成功逃過了馬爾薩斯(Malthusian)對於人口成長將帶來糧食恐慌的末日預言,但隨著許多已開發國家民衆對飲食健康與環境永續的重視,各界對於這項

以仰賴化學肥料及農藥導入的作物生長模式的可持續性與副作用,也開始展開反思與檢討。   有機農業便是友善大地的其中一種耕種方式。其好處除了減輕民眾對基因改造作物與化學肥料長期對人體與環境影響的疑慮外,也有助於支持土壤的健康與促成生態的多樣性。然而其作業除需種植技術與知識投入外,耗工費時,使得有機農法耕種所得的農作物普遍存在成本與售價較高的現象,也讓農民在不擅長行銷的情形下,降低對此種耕種模式的普及率。   本書作者以尊重大地的「善念」為出發點,投身有機農場的事業經營,在「小農」的規模下,藉由社區經營,會員在地化的概念,聚焦社區經營與計劃性生產來調節產銷,以穩定經營體質,並透過創造農場體驗等附

加價值及導入科技管理的作法,來增加多元收入,支持農場運營及公益投入,非但能提升在地產業,降低碳排放,達成產地資訊透明的作用,也能提升鄰里顧客信賴,也讓其有機農法耕種模式得以延續。在農民平均年齡已屆高齡,年輕世代返鄉投入務農比例較低,農業經營亟待創新思維的今日台灣,值得許多有志從事農業新創的後繼者參考與學習借鏡。   「好食好事基金會」作為一個推廣食農創新與國際化的基金會,致力推廣以創新的思考來解決未來食農的產業與環境在「透明」、「健康」、「永續」方面的課題,我們樂見更多青年能同本書作者一般,投身台灣農業,更期待青年的投入與創新,在未來能創造出兼顧產能效率與環境永續的「新綠色革命」,共同提升台

灣食農產業的格局。 自序 啟動善念     「若不是娶了村姑,我怎麼會成了農夫?!」很多人當我是在說玩笑話,但這的的確確是真話。   回想十年前,從科技業跨足有機農業,一來是原先的事業遇上了瓶頸,二來也是出自一分疼惜,疼惜故里年邁的親人和漸呈荒蕪土地,於是毅然決然放下手上的光纖網路智慧宅,追隨老婆的腳步返鄉,改拿鋤頭,頭戴斗笠,腳踏「食」地,重新出發。   我們的一畝田,不大,位於新竹縣竹東鎮的軟橋里,老婆的故鄉;一開始,只有小小的二分地(約三畝地),但是絕對友善。軟橋這個社區,可說是天生麗質,坐擁好山、好水,早在大約二十年前,就已開展有機農業,只是早期大多以溫室栽種,之後歷經幾次重大

天災,溫室幾乎被摧毀殆盡,而村裡的老農們又無力重建,以致於沒落了好一陣子。   眼看著這裡的人們和土地漸漸衰老,我和老婆心裡相當不捨,於是在決定二度創業時,我堅持從「善」出發,我想要友善這裡的人們、這裡的土地、這裡的環境,將這裡打造成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樂活農村。所以,我的農園取名「頤禾園」,有頤養、頤育萬物之意,也是安適居住之所。   中年轉業,自己戰戰兢兢,身旁的親人也跟著憂心忡忡。「做有機農業,是賺不到錢的!」岳家裡的長輩們都持反對意見。更何況我還是個十足的門外漢,不看好我的大有人在。而我自己,心裡其實也是惴惴不安,從在辦公室裡坐鎮管理公司、邏輯演算光纖數據,到面對

田裡頭那麼多不受控的天地因素、活生生的作物和蟲鳥,著實也花了好一段時間去調適。   然而,需要時間來過渡情緒和心態的人,並不只有我。直到多年以後,我才不經意地知道,我的孩子們也曾經有過掙扎期;有一段時間,他們在自我介紹家庭背景時會略過我的職業,因為我不再是科技公司的總經理,而是一名有機農夫……   農夫,提供糧食,餵養人們,是何等重要的職業,為什麼社會地位那麼的低下?在學做一名專業的有機農夫時,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大家都只注意到土地上長出來的東西,而漠視了價格以外的成本,例如:土壤、水資源、技能、知識……輕農夫,賤價格,不思食材真正的價值,寧可把錢付給醫生,也不願意付給農夫,

扭曲的價值觀與心態頗令人費解。   「改變!」既然,我為我的人生下半場選擇了有機農業這條路,我就想要為這個產業做一點正向的改變。但,要怎麼做呢?左思右想,我決定順從返鄉時的初衷──以善做綠,「動機對了,方向就對,我要用善的力量來轉變農村。」   環境保護意識抬頭,有機生活已然是全球趨勢。既是一件好的事、對的事,有機農夫就不應該妄自菲薄。有機農夫要正視自己的價值,也要讓消費者認同並支持有機產業的價值,將有機農夫的社會地位和所得都從底端提升上來。如此一來,就能吸引更多有相同理念的新血回到農村,逐步擴大友善栽種面積。   可是,光這樣還不足以升級食物生產體系,必須要進一步賦予有機農業新價值和創

造附加價值。我想到了工商業的創新發展模式,於是援引日本的農業六級產業化發展策略:借用一級農業尊重自然的智慧,連接二級工業品質化、制度化與標準化措施,鏈結服務業的資訊、流程與品牌符號,最後進階為六級產業,成為融入美學、文化、創造的新興農業。此外,我也導入國際連結,接受國際志工到頤禾園實習,進行經驗的交流與推廣。   也就是,做為一個現代有機農夫,除了精於耕作、農事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能創新經營管理農場,懂得整合產業和跨界資源,擅用科技、行銷等輔助工具提升效能;而且,更要勇於擔負起「綠」的使命,致力推廣環境教育,並且不吝惜地將自己的know-how(專業技能知識)傳遞出去,而不是只獨善於自己的一

畝田間。   我常常自嘲,「在農田裡的實作技巧,我或許不夠好;但發想創意和知識、經驗的傳承,我可以做得很好。」我是真心想要推廣、升級有機產業,所以也不怕人家來學。我甚至願意「整廠輸出」我的有機農園營運模式給有心從事有機產業的人。因為,我的目標就是「可以複製N個有機小農場」,累積許許多多的綠色光點,一點一點地點亮農村。複製善念→複製小農場→複製價值→複製尊嚴→複製快樂,這是我的願景。   善念,很容易獲得呼應和擴散。在匯集消費者支持有機小農的過程中,我得知新竹深山裡的偏鄉孩童需要幫助,於是想到「賣有機米、買好鞋」的方式,讓消費者買米支持有機小農,有機小農買鞋幫助偏鄉孩童,如此結合善綠,以善的

循環來幫助綠的永續。   這個「吃好米、做好事、送好鞋」的買鞋幫助偏鄉孩童的活動,從二○一一年至今,已經連續執行七年了,每一年都有許多認同我們理念的志工來參與,一起開車穿越崎嶇的山路,前進深山裡,將新鞋親手送到孩童的手中。孩童們拿到新鞋時所展現的真摯笑顏,每每融化志工們的心,這個活動就一年又一年地持續且擴大。   從送鞋的活動中,我又發想到以社會企業結合有機農業的概念。天主教世光教養院拙茁家園收容的是身心障礙的孩子,二○一三年起的連續兩三年,我們都送鞋到拙茁家園。二○一五年,我們決定以社會企業型式啟動「手心翻轉計畫」──從手心向上,接受幫助,到翻轉手心朝下,自己工作幫助自己,將來有能力還可

以幫助他人。我們幫助拙茁家園在軟橋里建置了一處愛心農場,並經由扶輪社的募款協助搭建溫室與冷藏設施,讓這些慢飛天使透過園藝治療,習得幫助自己的技能,再進一步去幫助別人。現在,他們已經能夠有收入,而且還有一點點助人的能力,也能參與我們送鞋給偏鄉孩童的活動。   善綠結合的模式,引起海內外的迴響。在台灣,除了新竹縣竹東的拙茁家園,還有桃園市龍潭美好基金會。在台灣海峽的另一邊,則有兩處正在啟動:四川地震重災區的邛崍市高何鎮、山西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希望在不久的未來,即可化山窮水盡之境為柳暗花明之未來。   一轉眼,頤禾園十歲了。十年來,我的感想是,良善的心一啟動,就會感染其他人一起呼應,把疼惜擴散

出去。因為,疼惜的心,是一棵種苗,慢慢向下扎根,向上茁壯成長,就會喚醒更多人的自覺,一起投入,形成良善的循環。   湛藍的天,青綠的地,一陣清風拂來,田裡的稻子隨風輕盈舞動,像是綠色的浪,一波接著一波,傳遞著愉悅之情,大自然是該如此的自在、快活;到了抽穗的季節,則換上一地的金黃波浪,這就是時節的律動。頤禾園的企業識別標誌,靈感即來自此。一個迎風搖曳的「田」字,由四塊大小不一的農田所組成,綠色色塊代表的是土地,藍色色塊代表的是藍天,黃色色塊則是金黃色的稻穗。   頤禾園,是我真心經營的一畝田,是有機(green)的、生態(eco)的,是綠色的,也是友善的。歡迎大家一起來實踐有機生活,協力傳遞

「善」與「綠」,共同守護土地、守護家園、守護地球。 ■大自然教導我的生活之道 夏天,清晨四點,是我們家的起床時間。趁著天未亮,我和老婆已從家裡出發,直奔農場,開始一日的農活。一日之計在於晨,真是農夫的生活寫照。 我們的農場裡,不用除草劑、殺蟲劑,不施化學肥料、生長激素,種子是有機、非基因改造、無藥物處理的,蔬菜和雜草併肩站,放養的雞隻怡然自得地清理蟲蟲和農餘(採收後剩餘的菜葉),水稻田裡也有福壽螺的蹤影,陽光照拂、雨露滋潤,這裡的生態是自然共生的,農作物隨心所欲地吸收著天地賞賜的自然菁華。 跟著二十四節氣的大自然律動,何時該種下什麼作物,我們就按部就班地循著工序去細心栽植、照顧。別小看農作

物,它們是很精明的,哪個季節適宜栽植、冒出頭來享受大自然,它們可是一清二楚。在對的時節種下它們,提供乾淨的土壤、水和空氣,用不危害環境的方式避去蟲鳥之害,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時間到了,它們就會給予農夫最好的回饋。 除了固定每年兩期的稻作之外,我們會順應時節和北台灣氣候,產出時令有機蔬菜。通常,五到十一月,會種下地瓜葉、番茄、空心菜、莧菜、小黃瓜、絲瓜、蒲瓜、苦瓜等夏季蔬菜;十一月到隔年的五月,就種茼蒿、芥藍、菠菜、青花菜、白花菜和蘿蔔等冬季蔬菜;有一些蔬菜則是全年都合適栽種,如:小白菜、青江菜、A菜等。 可是,拜農業科技和大量進口食物之賜,現代人少有搞得清楚時令蔬果的。在大賣場、超級市場、傳統市

場,甚至餐飲業,誰管「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台灣諺語),想吃就買得到的便利性,才能討消費者歡心。久而久之,什麼是時令食物,大家都傻傻分不清了,以為台灣這個寶島,在夏天也能產出白蘿蔔,冬天還吃得到苦瓜,真是無所不能了。 種植違反產地和產季的農作物,若非興建特殊的溫室,刻意仿造出農作物原有的生長時節環境,不然就得使用非常手段,如:基因改造、化學藥物。想當然爾,在這些過程中,必須額外耗費多少資源,又可能製造出多少汙染。只為了隨時都能滿足一時興起的口腹之欲,而如此工程浩大地對抗大自然,值得嗎?

城市防疫跨域治理之研究:以新北市居家檢疫政策為例

為了解決龍潭空氣品質的問題,作者王彥詞 這樣論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國也深受影響,新北市各項防疫工作超前部署,本研究選擇以筆者親自參與具高度代表性及複雜性之「新北市居家檢疫關懷中心成立」、「新北市城市防疫擴大管制兵棋推演」2個政策加以探討。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希望探究新北市因應新冠肺炎防疫政策超前部署成功關鍵要素,透過跨域治理相關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並從中疏理出每一項政策成功運作背後機關與機關間、地方與中央間如何拋開各自的本位主義應對以成就對城市及對市民快速且有利的政策作為。另外,根據文獻分析歸納及透過個案的參與觀察修正Thomson與Perry(2006)及Ansell與Gash(2008)

提出的協力治理模型,並依「跨域治理初始環境面向」、「跨域治理過程面向」、「跨域治理結果面向」三大面向進行訪談。本研究發現,在遇到如新冠肺炎此種重大疫情危機時,因有其特殊情境成功的關鍵要素,有別於其他一般環境下的治理案例。新北市因應新冠肺炎防疫政策跨域治理成功有8個關鍵要素,其中「領導」是跨域治理成敗的最重要關鍵,催化型領導貫穿整個協力流程,在三面向中皆為關鍵角色,故提出特殊疫情危機下的協力治理架構、Thomson與Perry(2006)及Ansell與Gash(2008)協力治理架構應用的限制及對居家檢疫政策給予建議。本論文研究貢獻,在學理上導引出政治領導力對疫情防制的影響力,並提出修正後的協

力治理架構以更適合分析應用於重大疫情下的協力治理個案;在實務上肯定新北市城市防疫的執行成效,對跨域治理研究提供以地方層級角度出發的思考觀點,能進一步了解地方公務官僚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參與過程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