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農民直銷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譚鴻仁所指導 賴鳳霙的 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 (2010),提出龍潭農民直銷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民市集、另類農業食物網絡、行動者網絡理論、物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潭農民直銷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農民市集的形塑與發展:以臺中合樸農學市集為例

為了解決龍潭農民直銷站的問題,作者賴鳳霙 這樣論述:

2010年,台灣各地陸續出現農民市集,例如:台北的248農學市集,宜蘭的大宅院友善市集,新竹的竹蜻蜓綠市集,台中的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高雄的微風市集…等。而「農民市集」的特點在於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由產地運到都市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直銷模式在歐美發展已久,在台灣卻是近年興起的特殊現象。 過去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市場,著重於實質地點和交換功能的討論,卻欠缺討論市場代表的社會意義。而本文認為市場為一社會建構的網絡,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來釐清農民市集的形成背景與存續動力,並選定台中合樸農學市集作為個案研究,在2010年8月到2011年3月期間以參與觀察與訪談方式進

行田野調查。 本研究發現:每一個市集都有其明顯的在地性格,管理組織的領導與定位是形成風格的主因,其透過另類的產品論述與篩選機制,徵召相同特質的生產者兼任銷售者的角色,進行市集產品物性的轉變,同時吸引關心食物品質的消費者加入。在市集中三者透過不間斷地互動與溝通,建立社群中信任與認同,營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並重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藉由復古與創新的手段進行日常生活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