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kw發電機尺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郭政謙所指導 Teketay Mulu Beza的 離網型微電網之再生能源系統容量規劃與技術經濟分析 (2021),提出100kw發電機尺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混合可再生能源、迷你電網、農村電氣化、最佳尺寸、技術經濟分析、網格擴展、能源成本、敏感性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林俊宏所指導 林麒的 新型重力錨之運動行為監測與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慣性導航系統、重力錨、卡爾曼濾波、洋流發電、計算流體力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100kw發電機尺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0kw發電機尺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離網型微電網之再生能源系統容量規劃與技術經濟分析

為了解決100kw發電機尺寸的問題,作者Teketay Mulu Beza 這樣論述:

對於埃塞俄比亞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政府來說,實現普遍電力接入一直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將國家電網延伸至地處偏遠、分散的島嶼人口需要巨大的投資。同樣,由於燃料價格以及污染物排放氣體,獨立的柴油發電機需要巨大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提供 1 級和 2 級電力的小型太陽能家庭系統無法提供生產用途所需的能源。因此,需要一個中間解決方案來填補離網社區的能源貧困。如今,根據特定場地的環境條件,離網社區已考慮使用以太陽能和風能為主的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與此同時,最近光伏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成本的急劇下降為利用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滿足不同國家的電力需求提供了機會。本研究旨在通過使用能源混合優化模型 (H

OMER Pro) 軟件執行模擬、優化和敏感性分析,研究微型電網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為埃塞俄比亞 Kibran Gabriel 島供電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將微型電網系統與獨立的柴油發電和電網擴展系統進行了比較。比較結果證實,微電網系統優於單機柴油發電機組和併網系統。此外,與指定站點的光伏/風/電池、光伏/風/柴油/電池和光伏/電池系統等其他微型電網系統相比,光伏/柴油/電池混合系統是成本最低的系統。根據分析,最佳成本效益的微型電網系統是一種包括潮流 (LF) 策略的系統,其中包含 25 kW PV、10 kW 柴油發電機、40 kWh 電池和 5kW 雙向變流器。最優的光伏/柴油/電池系統,平均能

源成本 (COE) 為 0.175 美元/千瓦時,淨現成本 (NPC) 為 119,139 美元,可再生摩擦 (RF) 為 86.4%,減少污染物排放 33,101.69 千克/與獨立的柴油動力系統相比。在敏感性分析中考慮了對總水平輻照度 (GHI)、柴油價格和負載消耗變化的最佳微型電網敏感性。結果證實,在 GHI、柴油價格和負載消耗等不確定參數的變化下,系統將運行良好。

新型重力錨之運動行為監測與分析

為了解決100kw發電機尺寸的問題,作者林麒 這樣論述:

流經台灣東部海域之黑潮為一數量龐大、穩定之能量來源,如能合理利用此能量,將有助於我國實現能源自主及環境永續,因此洋流發電計畫持續進行中。國家海洋研究院(2020)初步規劃將採用新型重力錨將洋流發電測試機組固定於綠島西南側黑潮流經之海域,發電測試機組承受之外力將由纜繩傳遞給位於海床的重力錨,惟此處水深達一千公尺,且有黑潮之海流之側向作用,重力錨在自由落體過程中充滿變數,甚至導致翻覆,進而失效。因此在實際進行佈放之前,有必要對其在水下之運動狀態進行探討。本研究開發慣性感測單元(IMU)以及姿態解算之演算法,並設計製造防水艙整合成一經濟型水下運動感測器,以期獲得水下目標物之三維姿態。其在陸域上之性

能表現在持續監測三分鐘姿態輸出誤差約在5度(Degree)以內,一分鐘動態位移估計誤差約為100%。將其安裝至與新型重力錨有相似幾何條件之模型錨上,進行實海域之自由落體測試,結果表明,在誤差範圍以內,水下運動感測器能夠正確監測水下目標物之姿態並掌握其可能位移量與位移方向,對於此種外型之錨體於下水之運動狀態能夠提供一直接之證據,預測新型重力錨之水下運動行為以及其座落底床後之姿態。對於預測新型重力錨之運動行為,除了由模型錨試驗之結果推測外,本研究亦使用計算流體力學軟體模擬新型重力錨於水下之運動行為,在不考慮洋流側向作用影響下之結果表明新型重力錨在10秒後即可達終端速度11.5公尺/秒,並且在接近終

端速度時會產生些微不穩定,但整體三軸旋轉角度各在10度以內,並無出現翻覆之傾向。綜合模型錨試驗結果以及數值模擬結果顯示,新型重力錨在內部空間充滿水之狀態下進行佈放,具有可行性。未來可再進一步提升IMU之解算演算法以期提升對於其下落過程中位置移動之監測,並縮小目前的IMU體積使其更具使用便利性;此外,目前因缺乏佈放處不同深度下之洋流流速,未考慮洋流側向作用力對於新型重力錨在自由下落過程中的影響,後續可再針對此部分進行探討,以期能更為完整的掌握其下落過程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