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守謙,陳承聖寫的 圖解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5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長庚科技大學 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所) 石惠美所指導 戴祐慈的 矯正機關戒護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身心健康之探討 (2020),提出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矯正機關戒護管理人員、受刑人、職場疲勞、身心健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陳淳文所指導 周紫陵的 勞動檢查制度於大眾傳播業之適用性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勞動檢查、勞動條件、職業安全衛生、媒體管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5版)

為了解決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的問題,作者盧守謙,陳承聖 這樣論述:

  1. 分類引導 輕鬆入門   本書分6章,以條文序列編排,並依法規名稱分總則、消防設計、消防安全設備、公共危險物品等場所消防設計及消防安全設備、附則之條文作圖解,最後將上揭之消防設備師(士)國家考題作解析。      2. 條文併解釋函 圖文解說   各章節內文與相關消防署解釋函予以整合,進行圖文解說,使讀者輕鬆上手,並於最後一章收錄消防設備師(士)國家考題;以供上課教材及考試用書,使準備應考讀者了解重點所在,於未來考場上能無往不利。     3. 納入日本 最新知識   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法規源自日本,本書編輯上也將其原文資料大量納入,並詳細闡釋,使讀者併以得知國內與日本法規上之異

同所在。     4. 30年火場經驗 消防本職博士   累積30年火場經驗,以消防本職博士,來進行實務與法規理論之解析,消除學習盲點,並精心彙編相關圖表,以力求一本優質之消防書籍。

矯正機關戒護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身心健康之探討

為了解決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的問題,作者戴祐慈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矯正機關戒護管理人員為管理受刑人之第一線人員,負責矯正教化,更生保護等作業,其勤務特殊、需24小時嚴密戒護導致作息顛倒,每天直接面對不同種類受刑人,持續性面臨可能被攻擊或被挾持的命運,而產生職業壓力造成職場疲勞,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研究目的:探討矯正機關戒護管理人員職場疲勞與身心健康之現況及其重要因子。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北部某監獄戒護管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共發放189份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職場疲勞量表、華人身心健康量表。有效問卷184份,有效樣本率為97.3%,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

析。研究結果:一、矯正機關戒護管理人員職場疲勞平均得分為45.49分,以「有時」居多,身心健康平均值為5.84(SD±1.77)≧5分,其中身心健康得分達5分以上者占69%。二、曾罹患疾病、吸菸、能了解長官對我工作期許、對不同長官要求感矛盾、工作中曾有被攻擊經驗、調任新職位沒有安全感、工作中常感到疲勞、曾有想要轉換工作的計畫對職場疲勞有顯著差異(p

勞動檢查制度於大眾傳播業之適用性探討

為了解決111 年 職業安全衛生 學分 班的問題,作者周紫陵 這樣論述:

近年來,我國加強勞動檢查力度,增加檢查員人力,增加檢查場次,向來被認為勞動條件不佳的大眾傳播業也成為重點檢查產業,檢查結果的違規率高,勞工處境隨之成為關注焦點,勞動檢查似將成為提升大傳業勞權的利器。然而,地方勞動主管機關欲將檢查結果提供給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將勞動條件改善狀況納入審照相關機制中,使得勞動檢查不僅涉及一般勞工之勞動權保障,同時還可能觸及業者之經營權益,甚至成為政府管控媒體的手段。有鑑於此,本研究將探討幾個問題:(一)勞動檢查做為政府管制雇主、保障勞工權益的手段,整體執行現況與待改善的問題為何?(二)大眾傳播業之產業特性與勞動法令之保障及勞動檢查制度之運作是否相容?(三)勞動檢查

制度是否能成為管制大眾傳播產業的手段?本研究統整近年來重要勞動法令的變化及對於勞動檢查產生之影響,並統計大眾傳播業最常違反的勞動條件與職業安全衛生規定,檢視近十年勞動檢查相關判決與訴願歸納常見爭議事項,並訪談勞動檢查員與大眾傳播從業人員,以深入了解勞動檢查制度與產業運作概況。研究發現勞動檢查看似有助於提升大傳勞工的勞動處境,卻有其限制:部分法令的適用性仍有爭議,一些雇主的投機手段削弱檢查成效,政治力亦可能藉由勞動檢查入侵媒體運作,因此建議完善檢查判斷標準,擴大使用陪檢、陪鑑機制,同時增加大傳業成立工會的誘因,降低設立門檻,建立產業內部自律機制,隨著自律的逐步建構,即應同步淡化外部勞動檢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