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民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927年民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余杰寫的 1927:民國之死(新版) 和余杰的 1927:民國之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陳進金所指導 王慧婷的 黨同伐異:「反革命罪」及其爭議(1927-1931) (2013),提出1927年民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反革命、反革命罪、北伐、訓政、國民政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研究所 楊維真所指導 鍾宜玲的 婦女節紀念與中國現代婦女的塑造及轉變(1900s~1937) (2011),提出因為有 國際婦女節、女權、國民黨、婦女運動、中國婦女的重點而找出了 1927年民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27年民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27:民國之死(新版)

為了解決1927年民國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真正的「中華民國」早已被蔣介石埋葬!   民國十六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與清黨,伐掉的不只是軍閥,還有國旗、國歌與國會。   清掉的不只是共產黨,還有國民黨的理念與良知。   1927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完成了被國民黨史觀學者歌頌不已的「北伐」與「清黨」。然而,透過不同的史料分析,後世發現真相是「北伐」推翻了當時合法且廣受世界各國承認的北京政府,而「清黨」不僅以血腥屠殺殃及大量無辜,種下國共兩黨的血海深仇,隨後國民黨更效法了蘇聯的模式,建立黨、政、軍一把抓的權威體制。   若以19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的前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1927年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了北京中華民

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國會和最高法院都有名無實。此後二十二年,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坐視農村經濟凋敝,又與城市新興資產階級爲敵,雖然對日抗戰有功,最終仍丟掉中國大陸。   然而,在國民黨、共產黨相繼掌權之前,短暫但蓬勃的自由氛圍一度在中國大地上欣欣向榮。由於政治權力分裂,老百姓相對享有更多的自由,知識分子與愛國青年遂有施展抱負的空間。1927年前後的中國:   ◎達賴喇嘛十三世引入現代電力系統讓拉薩有了電燈。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在民生經濟、社會安全上皆優於關內。   ◎孫傳芳重用丁文江開發大上海,放手郭秉文在南京興辦東南大學。   ◎「現代旅遊觀光業之父

」陳光甫成立中國旅行社並創辦中國第一份專業旅遊刊物《旅行雜誌》。   ◎落魄的前清舉人劉大鵬雖然一窮二白,但因受到言論自由、主權在民等新觀念的啟蒙,上書南京政府抗議「晉綏軍總司令」閻錫山的苛稅。然而,山西在閻錫山三十八的經營下,一度成為「模範省」,甚得胡適、梁漱溟好評。   ◎昭和天皇的登基改變了日本對中政策,川島芳子正好繼承父親遺志,斡旋於中、日、滿之間,圖謀復國大業。   余杰相信,這段歷史可以作為未來中國應當參考的借鏡:唯有破除統一與威權的迷思,中國才能存在真正的繁榮與多元。   25篇關鍵人物精彩傳記,透視民國終結的真相。   為了完整呈現這段歷史,余杰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之筆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中國的真實面貌,進而探討近代中國由帝制走向憲政共和的轉型為何全盤失敗。其中既包含了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胡適等重要人物,但為了突破傳統國共兩黨單一史觀的框架,余杰更廣泛地納入過去不被重視的角色,諸如其中包括代表了庶民社會的商人、農民,如劉大鵬、張幼儀;為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帶發聲的川島芳子、圖登嘉措(十三世達賴喇嘛);還有反映了列強的觀點的鮑羅廷、史迪威等外國人。內容廣泛而細膩,是深入瞭解民國歷史與國共興衰不可多得的讀本。   這是一本哀悼中華民國之死的輓歌,但在那灰燼的餘火中,余杰也看到了中國

人綻放光芒的潛力。 本書特色   第一,破除黨國教育迷思,澄清歷史真相:1927年(民國16年)前後發生的幾件大事,諸如蔣介石發動北伐、推翻北洋政府是否真的是為國為民?北洋政府施政如何,是否真的離心離德?國民黨剷除共產黨導致寧漢分裂真相是什麼?關於這些重大歷史問題,過去國民黨主導的教育提供的只是片面的觀點,大多台灣讀者是不瞭解複雜的原貌。中國著名海外異議人士余杰效法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利用最新的多元史料對民國16年前後的歷史進行橫向的剖面解析。他主張,真正能繼承中國民國的法統與理念的政權,早在民國16年就被消滅了。唯有認清這點,我們才能進一步對現今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公平的評價。  

 第二,民國人物精彩點評,還原多元歷史面貌:本書採取傳記體裁,以25位當時人物的生平為稜鏡,透視時代無情的脈動。其中既包含台灣讀者耳熟能詳的梁啟超、胡適、張作霖、蔣介石、汪精衛等重要文人、政治家,也試圖從多元角度來看待當時的民國,因此涵蓋了一般劉大鵬(農民)、陳光甫(商人)、達賴喇嘛十三世圖登嘉措、川島芳子(少數民族領袖),與鮑羅廷、史迪威(外國使節)等等。余杰考察大量文獻,對每個人物的生平、性格、人生中的關鍵轉折,與在大時代中面臨的無奈都有深刻的描寫。《1927:民國之死》不只是一部中國近代史,也是對歷史人物的悲歡榮辱、成王敗寇之深刻點評。   第三,創造性破壞,從被忽視的角落尋找未來希望

:余杰一方面主張「中華民國」以顛覆今日兩岸華人對民國的迷思,但另一方面也在國民黨、共產黨統治前的中國看到了光明的一面。在體制隳壞、獨裁集權之前的中國,一度有著欣欣向榮的公民社會。因此余杰也相信,採行聯邦制、賦予地方更多自主、自治的權力是未來中國改革必須的方向。 聯合推薦   王  丹(前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所客座助理教授)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   管仁健(台灣文史工作者、作家)  

1927年民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email protected]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蝦皮商城【歷史哥同樂會】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節目分段】
0:00 節目倒數
03:58 節目開始
07:19 空軍失事飛官殞命與國軍問題
41:57 澄清唬新聞
1:07:15 主題開始:護航仔爆報功能
1:13:25 護航仔案例1:美牛護航美豬
1:19:34 護航仔案例2:中天案非言論自由問題
1:35:31 護航仔案例3:萊豬只是一般食品添加劑
1:49:01 承恩編CALLIN:國軍裝備問題
1:58:05 TERRY同學:當兵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FB粉專【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官方回報群 https://reurl.cc/mnDRVj (TG問題回報)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歷史哥官方信箱 [email protected]

黨同伐異:「反革命罪」及其爭議(1927-1931)

為了解決1927年民國的問題,作者王慧婷 這樣論述:

1927年,中國出現懲治「反革命」的刑事法規,1927至1931年間,以「反革命罪」起訴的政治案件遍及全國各地。從國民革命軍北伐至訓政前期,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曾制定〈反革命罪條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亦有〈暫行反革命治罪法〉,國民政府以「反革命罪」辦理政治案件,對此類政治犯的認定標準隨著國民黨內局勢的變化而有所異動。「反革命」因應掃蕩政治阻礙之需要,成為一種工具化的話語,本論文以1927年至1931年中國「反革命罪」之審判與爭議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理解北伐至訓政初期中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之爭對司法的影響;並透過分析相關法制如何影響社會,了解1920年代中國「反革命」法治的意義與內涵

。本論文主要參考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國史館典藏的檔案與當時的報刊雜誌、時人回憶錄,透過對法制、個案與政治宣傳檢視,闡釋「反革命罪」的緣起及其變化,釐清「反革命罪」在二○世紀中國的意義與影響,提供一種重新省視中國近現代「革命史」外,「反革命」意識淵源與流變的歷史視角。

1927:民國之死

為了解決1927年民國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真正的「中華民國」早已被蔣介石埋葬! 民國十六年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與清黨, 伐掉的不只是軍閥,還有國旗、國歌與國會。 清掉的不只是共產黨,還有國民黨的理念與良知。   1927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完成了被國民黨史觀學者歌頌不已的「北伐」與「清黨」。然而,透過不同的史料分析,後世發現真相是「北伐」推翻了當時合法且廣受世界各國承認的北京政府,而「清黨」不僅以血腥屠殺殃及大量無辜,種下國共兩黨的血海深仇,隨後國民黨更效法了蘇聯的模式,建立黨、政、軍一把抓的權威體制。   「南京政府是一個新政權,卻不是一個新國家。或者更確切地說,它連一個政府也算不上,只是一個幫派的聚集。」   若以19

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的前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1927年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了北京中華民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國會和最高法院都有名無實。此後二十二年,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坐視農村經濟凋敝,又與城市新興資產階級爲敵,雖然對日抗戰有功,最終仍丟掉中國大陸。   然而,在國民黨、共產黨相繼掌權之前,短暫但蓬勃的自由氛圍一度在中國大地上欣欣向榮。由於政治權力分裂,老百姓相對享有更多的自由,知識分子與愛國青年遂有施展抱負的空間。1927年前後的中國:   ▶達賴喇嘛十三世引入現代電力系統讓拉薩有了電燈。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在民生經濟、社會安全上皆優於關內

。   ▶孫傳芳重用丁文江開發大上海,放手郭秉文在南京興辦東南大學。   ▶「現代旅遊觀光業之父」陳光甫成立中國旅行社並創辦中國第一份專業旅遊刊物《旅行雜誌》。   ▶耕讀於山西的農民劉大鵬雖然一窮二白,但稟著言論自由、主權在民的信念,上書南京政府,抗議閻錫山的苛稅。   ▶昭和天皇的登基改變了日本對中政策,川島芳子正好繼承父親遺志,斡旋於中、日、滿之間,圖謀復國大業。   余杰相信,這段歷史可以作為未來中國應當參考的借鏡:唯有破除統一與威權的迷思,中國才能存在真正的繁榮與多元。   25篇關鍵人物精彩傳記,透視民國終結的真相。   為了完整呈現這段歷史,余杰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之筆

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中國的真實面貌,進而探討近代中國由帝制走向憲政共和的轉型為何全盤失敗。其中既包含了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胡適等重要人物,但為了突破傳統國共兩黨單一史觀的框架,余杰更廣泛地納入過去不被重視的角色,諸如其中包括代表了庶民社會的商人、農民,如劉大鵬、張幼儀;為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帶發聲的川島芳子、圖登嘉措(十三世達賴喇嘛);還有反映了列強的觀點的鮑羅廷、史迪威等外國人。內容廣泛而細膩,是深入瞭解民國歷史與國共興衰不可多得的讀本。   這是一本哀悼中華民國之死的輓歌,但在那灰燼的餘火中,余杰也看到了中國人綻放

光芒的潛力。 本書特色   1.重要主題:1927年(民國16年)前後發生的幾件大事,諸如蔣介石發動北伐、推翻北洋政府是否真的是為國為民?北洋政府施政如何,是否真的離心離德?國民黨剷除共產黨導致寧漢分裂真相是什麼?關於這些重大歷史問題,過去國民黨主導的教育提供的只是片面的觀點,大多台灣讀者是不瞭解複雜的原貌。中國著名海外異議人士余杰效法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利用最新的多元史料對民國16年前後的歷史進行橫向的剖面解析。他主張,真正能繼承中國民國的法統與理念的政權,早在民國16年就被消滅了。唯有認清這點,我們才能進一步對現今的國民黨與共產黨進行公平的評價。   2.內容廣泛:本書採取傳記體

裁,以25位當時人物的生平為稜鏡,透視時代無情的脈動。其中既包含台灣讀者耳熟能詳的梁啟超、胡適、張作霖、蔣介石、汪精衛等重要文人、政治家,也試圖從多元角度來看待當時的民國,因此涵蓋了一般農民(劉大鵬)、商人(陳光甫)、少數民族領袖(十三世達賴喇嘛圖登嘉措、川島芳子),與外國使節(鮑羅廷、史迪威)等等。   3.文筆精彩生動:余杰考察大量文獻,對每個人物的生平、性格、人生中的關鍵轉折、在大時代中面臨的無奈都有深刻的描寫。《1927:民國之死》不只是一部中國近代史,也是對歷史人物的悲歡榮辱、成王敗寇之深刻點評。  

婦女節紀念與中國現代婦女的塑造及轉變(1900s~1937)

為了解決1927年民國的問題,作者鍾宜玲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由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蛻變階段,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衝擊與壓迫,造成中國面臨到亡國的危機。因此,為了找尋救國的方法,許多人開始提倡改革,並且藉用西方制度做為改革的方針,故此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均出現了與傳統不同的轉變,其中也包含了兩性制度,打破了傳統中國「男尊女卑」的體系。 對於二十世紀初中國兩性的重新塑造與調整,有學者認為,一是透過知識分子的力量,二是政府的政治力量,從性別史家的觀點來看,性別制度會受到權力產生變革與調整,像是知識分子的言論與文字具有影響的力量,足以帶動或引發迴響;另外,政府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或是鞏固國家的穩定,對於性別會制

定相關的法令或政策加以規範,因此也會影響兩性制度的發展。所以本論文所關注的焦點為政黨是如何藉助政治力量形塑中國的性別制度?就中國婦女為例,在救亡圖存與走向現代化的二十世紀初期,確實是知識分子及國共兩黨極為重視的一個群體,因此本文將透過國民黨所舉辦的一個活動-婦女節紀念為例,進行研究。 本文共分五個章節,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在正文的部分共分三章,先是以二十世紀初革命派知識分子的女權觀作為本文的開始,後兩章則介紹國民黨在國民革命時期與訓政時期藉由婦女節紀念倡導的女權觀,以從中探討國民黨是如何將其政治理念與女權理念相結合,達到政治與性別的互動關係,進而塑造中國婦女的性別意識與行為,並獲得婦女對

政治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