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寫的 青春時光‧希望時代:1960年代台灣文化風華特展導覽手冊 和吳叡人,黃庭康,蕭阿勤,王甫昌,林開世,蔡友月,汪宏倫的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走過美援台灣記憶:美援15 年,讓體弱的臺灣開始長骨轉大人也說明:1960 年代 ,在臺北萬華的街邊,排隊民眾無不盯著救濟物資。 ... 我國的爭氣不只在還錢與自立,從政府到民間,臺灣對國際社會的回饋見樹也見林;例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和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游勝冠所指導 蕭安凱的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論述 (2018),提出1960年代台灣社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性、現代主義、現代派、台灣文學、論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李癸雲所指導 沈欣文的 書寫自我與慾望敘事: 施明正自傳體小說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施明正、自傳體小說、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自我形象、慾望敘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錯誤】網傳我國於1960年代不曾以台灣名義參加奧運?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60年代台灣社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春時光‧希望時代:1960年代台灣文化風華特展導覽手冊

為了解決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問題,作者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這樣論述:

  「青春時光˙希望時代─1960年代台灣文化風華特展」將於105年10月25日至106年1月5日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中央通廊展出,重現1960年代台灣社會文化發展樣貌,邀您重新認識、回味屬於我們的60年代。   1950年代的台灣,面臨險峻的國際情勢,在美國貸款援助下進行工業建設,步入1960年代的台灣,無論是經濟、文化、民生等各方面都漸趨穩定,而以美國為主流的西方流行文化與思想啟蒙隨之輸入台灣,對日後國內文化發展亦有其特殊意義與影響。   本次展覽以「總說及大事記」、「育才搖籃新風氣」、「文化藝術新流派」、「光影歌謠齊奏鳴」等四大展區作為敘事架構,內容包

含1960年代重要大事、教育、文學藝術、電影及常民娛樂等。本次特別展出包括60年代電影海報、實施九年國民教育週年紀念郵票、愛國獎券、當時校園建築重要代表、各類文學雜誌、前衛藝術創作等,現場模擬懷舊電影院、明星咖啡屋及詩人周夢蝶舊書攤等意象。細細品讀,彷彿能看到在當時物力維艱的時代,台灣第一個無線電視台開播、第一場前衛藝術展覽、九年國民教育開辦、中部橫貫公路通車等,看到前人為這片土地的經濟、文化及教育發展奠定重要基礎,而感到感恩與珍惜。

1960年代台灣社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論述

為了解決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問題,作者蕭安凱 這樣論述:

這份論文主要探討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文學受到現代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其在台灣文學史中的相關論述。首先透過歷史的追溯指出為何戰後台灣社會對於「現代」有著焦慮與渴望,再透過對現代、現代主義概念的認知指出戰後台灣早期現代主義者的文學觀點,最後則以現代主義肯定論者為例分析其論點。從歷史看,現代化意識形態對於台灣文學史論述有著深遠的影響。它既開啟了多元觀點,但由於台灣歷史的多重殖民性,也使得它往往忽略了在地意識。本文從戰後台灣文學史一個長久的對立:即日後鄉土派與現代派,本土派與(後)現代派的對立談起。1950與1960年代以降,一方面承襲自戰前不論是中國面臨殖民化壓力而產生的現代化(主要為戰後移民),或是台

灣作為日本殖民地時期的文明化,另一方面是1950年因韓戰爆發,台灣被納入冷戰結構,在美蘇兩強爭相競賽的時代,美國為了爭取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的支持,同時認為藉由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其文化將可在經濟自由化過程帶動文化現代化,因此透過援助戰後台灣成為自由資本主義的一員。戰後美國不管在軍事、經濟、技術,抑或在文化上都具有「國際性」指標,由歐美自殖民主義帝國擴張時代以迄兩次大戰,西方文化與思想在(由西方所建構的)「國際」占有重要性位置,戰後台灣即在這種服膺於西方文化思想的前提上,一方面焦慮「落後」,一方面渴望藉由「現代化」以達到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復興」,文學、美術、音樂及戲劇等領域,在1950與1

960年代逐步藉由引介西方現代(主義)思潮進行創作,其間引發各種討論。1950與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是以官方主導,以及戰後來台知識分子的文化傳播下結合親美知識分子建構了以現代(主義)文學及反共文學共構的空間。1970年代,台灣由於國際地位的危機,引發了知識分子討論文學創作中過於「西化」的問題,以及由此危機反身質問「我是誰」,在這個過程中,日治時期的歷史開始被挖掘,台灣民族主義崛起,戰前受日本殖民教育的知識分子在跨語學習後於1970年代也部分取得了發言權,台灣主體意識在1970年代於焉浮現。然而,由於美援的資本主義化過程造成了台灣農村危機,導致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的鄉土派將矛頭指向19

70年代以前的(文學)現代化(及西化)。雖然台灣意識伴隨著鄉土文學論戰有著明晰化的傾向,但這個過程也激化了族群與文學的對立,擁護台灣鄉土的「鄉土派」主張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認為文學應該關懷社會;質疑「鄉土」是一種「狹隘」視野的則同情或支持西化或現代化,主張文學是一種自我實踐。進入1980年代後,鄉土派/反鄉土派成為台灣意識/中國意識之爭,稍後,主張寫實主義的鄉土文學遭到持「後現代」立場的創作者有意識地解構,而持「後現代」的作家在文學觀點與政治立場上往往與早期主張文學現代化者的立場接近。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邊緣議題成為創作中心,1990年代左右,台灣屬於後現代或後殖民社會成為討論焦點,主

張後現代者傾向挪用西方立場或國際主義,認為台灣社會的消費型態已進入「後現代」;持後殖民立場者則傾向本土主義,其繼承鄉土派認為應正視殖民化問題。解嚴後這兩種不同立場的論者,與論者的族群身分與政治傾向有關,主張後現代者多半傾向中國立場或者以國際主義作為包裝;主張後殖民者多半傾向台灣立場,但亦有持後殖民立場同時支持現代化論者。1990年代的後現代/後殖民之爭,實際上是不同政治立場的文學/文化角力,它是1980年代的台灣意識/中國意識論戰對立的延伸。台灣意識的崛起,政治局勢的轉變,促使某些持中國立場的(後)現代論者重新評價1950與1960年代的台灣現代主義,對於這個時期的文學史重建,隱含著論者個人的

政治與文化焦慮。1950與1960年代文學的現代化開啟戰後台灣文學寫作的新的手法,它鑲嵌在戰後台灣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中。台灣作為後殖民國家,在國際政治中,對於「現代」有著焦慮與渴望,這種對「現代」的焦慮與渴望是促使文化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響了日後對於文學現代化的兩極反應,而這種不同反應又涉及論者的族群身分與政治立場。承認現代或反對現代,或者承認本土或反對本土,也因此在台灣某些歷史時期成為文化政治與國族政治間的隱喻關係。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為了解決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問題,作者吳叡人,黃庭康,蕭阿勤,王甫昌,林開世,蔡友月,汪宏倫 這樣論述:

  台灣自19世紀末被滿清割讓給日本,歷經1945年二戰結束與1949年兩岸分立,長期累積的省籍、族群、民族、國家統治等問題,觸及了人群分類、集體認同、集體記憶、歷史敘事、民族主義、公民身分、文化建構、情感連帶等各個層次的不同面向。這些都是自18世紀末民族主義及民族國家統治模式興起的兩百多年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重大議題。   本書廣泛分析台灣獨特的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現象,同時關注當代中國的經驗,深入發掘背後的理論意涵。各章主題涵蓋了台灣在戰後初期所出現的「三個祖國」的國家認同競爭、1950年代國民黨政府招收海外僑生政策的曲折變化、1960年代台灣社會科學界開始盛行的「

中國現代化」研究中的歷史敘事與流亡經驗及社會時間的關係、1970年代到1980年代外省人從基於籍貫的「地域意識」到弱勢「族群意識」的集體認同性質轉變、一百多年前台灣南部「斯卡羅人」的身世與1990年代以來台灣族群政治發展的關連、晚近在「生物政治典範」的全球擴張下台灣的生物醫學及基因科技與族群及國族認同連結而出現的「生物多元文化主義」現象、以及當代中國在「戰爭/鬥爭之框」所構造出「人民」主體的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下於1990年代以來萌發的(新)民族主義風潮。

書寫自我與慾望敘事: 施明正自傳體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問題,作者沈欣文 這樣論述:

摘要本文以施明正的十二篇自傳體小說為研究文本,並以小說文本裡所呈現的自我形象及慾望敘事為主要研究面向。施明正的小說創作曾中斷長達十年之久,因此本文將其小說創作依時間區分為前後期,藉此觀察施明正自傳體小說裡自我形象及慾望敘事的變化。其次,筆者以拉康的鏡像階段、慾望主體理論以及精神分析取向的創傷理論為研究方法,考掘施明正自傳體小說裡自我形象及慾望敘事內涵。研究發現施明正的前期小說文本裡,作家在文本內形塑的自我形象—藝術家及魔鬼等西方符碼,具有拒絕閹割以及抵抗象徵秩序的精神,而在慾望敘事上則呈現創傷再現的特徵,一再書寫愛欲主題不僅指向他的創傷來源,更成為他無意識裡的快感體驗。就後期小說文本而言,美

麗島事件是施明正遭遇白色恐怖後創傷壓抑回返的重要關鍵,可惜的是他所處的時代並未讓他有公開認納的機會,在無法順利獲得象徵認同之際,他的自我形象也隨之一再更迭,當他的自我認同逐步走向異化時,施明正的慾望敘事內涵也隨之轉變,在政治大他者及超我的內外交迫下,以愛欲為手段的救贖不成,於是宗教殉道精神成為幻見,最後引領著他走向悲劇命運的終點。本文是首篇以精神分析角度研究施明正自傳體小說的專論論文,從微觀的心理角度來觀看人的生存本質---揭示為「我」的生存而不斷與內外困境奮鬥的心理歷程,並以此觀察其自傳體小說、作家內在心理及時代三者間的對應關係,藉此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施明正的自傳體小說,重新詮釋施明正的生命書

寫,喚醒台灣文壇對施明正失落的記憶,並重新定位施明正自傳體小說在台灣文學史的價值及其時代意義。關鍵詞:施明正、自傳體小說、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自我形象、慾望敘事